屈子傳

屈子傳

築室兮水中,葺之兮荷蓋。 九嶷繽兮並迎,靈之來兮如雲。 與女游兮九河,衝風起兮橫波。

(圖)屈子傳屈子傳

屈原[1](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姓屈,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則,字靈均。漢族,戰國時期楚國丹陽人,今湖北宜昌市秭歸[1]縣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主張聯齊抗秦,提倡“美政”。

簡介

 屈原[1](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姓屈,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則,字靈均。漢族,戰國時期楚國丹陽人,今湖北宜昌市秭歸[1]縣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主張聯齊抗秦,提倡“美政”。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和偉大的政治家。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就是創立了“詞賦”這一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離騷》《九章》 《九歌》 《天問》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離騷》是我國最長的抒情詩。後世所見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漢劉向輯集的《楚辭》。這部書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離騷》一篇,《九歌》十一篇(《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九章》九篇(《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迴風》),《天問》一篇等等。
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間,屈原感到心中鬱悶,開始文學創作,在作品中洋溢著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為民報國的熱情。其作品文字華麗,想像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成為中國文學的起源之一。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汨羅江而死。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注1:
最近對湖南漢壽縣屈原學會提交的有關“屈原故鄉漢壽說”的研究成果進行鑑定,在仔細閱讀所報材料和出土文物介紹後,又到漢壽縣滄港古鎮進行了實地考察,大量的屈原遺蹟和出土文物以及與屈原作品相關描述的印證,使人不得不感到屈原故鄉很有可能在漢壽,起碼“屈原故鄉在漢壽”可稱為有根據的新的一說。

屈原故里

宜昌秭歸[1]是我國戰國時代偉大詩人屈原的故鄉,也是楚文化發源地之一。它位於長江北岸的臥牛山麓,四周城牆環繞,形似一個傾斜的葫蘆,具有濃厚的古典建築風格。故有“葫蘆城”之稱。又因城牆均由石頭疊砌而成,又叫“石頭城”。漢代始設縣,唐朝時曾設立歸州,民國元年改歸州縣,民國三年改為秭歸縣,一直沿用至今。
秭歸的名勝多與屈原有關,秭歸縣城東門外,矗立一高大的牌坊,上書“屈原故里”四字,系郭沫若手書。旁邊還有兩塊石碑,分別刻“楚大夫屈原故里”和“漢昭君王嬙故里”。
秭歸與香溪之間有一沙灘,傳說是屈原遺體安葬處,後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從唐宋以來,經數次遷址修葺,後因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興建,水位升高,於1976年修建此祠。現位於秭歸城東向家坪。改名為“屈原紀念館”。三峽工程的興建,屈原祠將再次遷建。
在樂平里,有關屈原的名勝古蹟和傳說甚多,如香爐坪、照面井、讀書洞、玉米三丘等。古人曾集為 “八景”並以景名聯詩一首:“降龍伏虎嘯天來,鄉鼓岩連擂鼓台。照面井寒奸亡膽,讀書洞出離騷才。丘生玉米合情操,濂滴珍珠盪谷俟。鎖水回龍含澤畔,三關八景勝蓬萊”。
秭歸還是歷史悠久的柑桔之鄉,屈原在他的名篇《橘頌》中,曾對桔樹的形象和性格作過深刻的描寫。今天,秭歸已成為我國七大柑桔生產基礎之一。深秋時節,滿目都是柑桔林,青枝綠葉藏紅果,如詩如畫。
在屈原故里還有一奇值得一提。這裡的耕牛不穿繩,卻能聽從指揮。相傳屈原從楚都回家,快到家門口時,侍者挑書簡的繩子斷了,一老農當即把牛鼻繩解下來給他,從此以後,這裡的牛就不再用牛鼻繩了。
屈原誕生在山清水秀的樂平里。屈原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位大詩人,是三峽里的“第一流才子”。他憂國憂民,最後投汨羅江,以身殉國。屈原留下的《離騷》、《九章》、《九歌》等光輝詩篇,聲貫古今,名揚中外。

生平

  家族
屈原出生於楚國貴族家庭,屈原和楚王一樣,羋(mǐ)姓,該姓出自黃帝顓頊系統的祝融氏;羋姓族群從商代遷徙至南方楚地,當傳到熊繹時,因功受周封於楚,遂居丹陽(也就是現在湖北省秭歸縣境內)。
屈原既是楚王的本家,當時叫作“公族”或“公室”,那么他和楚國的關係,當然也就不同一般。屈氏子孫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國都曾擔任過要職。屈原的父親叫伯庸。到了屈原這一代,屈氏當大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後來被秦國俘虜的大將屈丐。屈原楚辭《九章》中的《惜誦》曾說道:“忽忘身之賤貧”。很可能當時這個貴族家庭已經衰落了。
出生
屈原的出生日期,據近代許多人研究的結果,大概不出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前342年)到三十年(前339年)之間。照甲子推算,那年應該是戊寅年.不遏其巧得很,屈原的出生不但是寅年,而且又是寅月寅日。照中國曆法的老話是“人生於寅”,所以夏正便以建寅之月(即正月)為歲首。屈原既然是寅年寅月寅日生,真正符合於“人”的生辰,所以在屈原著名的作品《離騷》中說:“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這句是說太歲星逢寅[4]的那年正月,又是庚寅的日子,我從母體降生了。說明這一年是寅年;孟是始,碩是正月,夏曆以建寅之月為歲首,說明這年正月是寅月;庚寅則說明這一天是寅日。屈原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日,這可是個好日子(據鄒漢勛、劉師培用殷歷和夏曆推算,定為前343年正月二十一日。清代陳瑒用周曆推算定為前343年正月二十二日),目前一般定為前340年。
取名
屈原覺得自己的生辰有些與眾不同,所以他在《離騷》中說:“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這4句是說:父親看到我生辰不凡,給我起了個好名字,名字叫做“平”,字名叫做“原”。而東漢王逸在《章句》中解釋屈原的名字時說:“正,平也;則法也”,“靈,神也;均,調也。言正平可法者莫過於天,養物均調者,莫神於地。”
所以名“平以法天”,字“原以法地”。同他的生年月日配合起來,照字面上講,“平”是公正的意思,平正就是天的象微;“原”是又寬又平的地形[7],就是地的象微,屈原的生辰和名字正符合“天開於子,地辟於醜,人生於寅”[8]的天地人三統。這在今天看來,只是個巧合,原無所謂,可在當時卻認為是一個好兆頭。
初任左徒
屈原是楚國貴族中的傑出人才。精通歷史、文學與神話,洞悉各國形勢和治世之道;人聰明,口才好。司馬遷《史記》說他是“博聞強志”,“嫻於辭令”。20多歲就做了楚懷王的左徒。左徒比楚國的令尹只低一級,他對內和楚王討論國家大事,發布號令,對外接待賓客,應付諸侯。楚王很信任他,還讓他草擬法令,又讓他出使齊國,聯齊抗秦。足見屈原曾是楚國兼管內政外交的重要官員。但他的改革精神和措施,卻招來了楚國貴族大臣們的反對和嫉妒。反對者的代表就是楚懷王的寵妃鄭袖、兒子子蘭和上官大夫靳尚。這批人目光短淺,妒賢害能,只想維護自己的貴族特權,卻把國家的長遠利益置之腦後。可是他們的權勢很大,整天圍在楚懷王身邊,左右懷王的言行。昏憒的楚懷王,聽信了讒言,漸漸疏遠了屈原。
 

 以詩歌抒發心情

從頃襄王六年到十八年,楚國基本上被秦國掌握,俯首聽命,不敢動彈。屈原對此痛心疾首,卻又無能為力,眼看著國勢日弱,民生多艱,只好以詩歌來抒發自己憂國憂民的心情。
經歷時期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人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頃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時局

春秋以來,許多小國經過長期的戰爭,逐漸被大國吞併。到前403年左右,形成了七個大國〈燕、趙、魏、韓、齊、楚、秦〉並立爭雄的局面。這以後一直到秦統一六國(前221年),歷史上把這180多年叫做戰國時代。這個時代,各國間鬥爭激烈,攻伐連年,政局動盪。詩人屈原就生活在這個社會大變動的戰國後期。戰國七雄的實力並不平衡,而且隨著各國政治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實力不斷消長。戰國初期,趙、魏、韓三國實行了經濟、政治制度的改革,曾一度強盛過。魏國經李悝變法,還曾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
可惜他們的改革不徹底,又加上所處地勢不利,很快又衰落了。燕國處在偏僻的北方一角,努力開拓東北的疆域。經過燕王噲的禪讓,也算對政治進行了一些改革,但沒有充分地完成,所以“凡天下戰國七,而燕處弱焉”。只是受到戰禍較少,還能偏安一方而已。剩下齊、楚、秦三國,開始還勢均力敵,不相上下。
秦孝公實行商鞅變法以後,努力增加生產,鼓勵人民戰鬥情緒,十年之後,國富民強,連年攻擊各國,成為其他六國的嚴重威脅。由於秦的強大,其他六國中的任何一國都已不是敵手。於是有一批策士提出了“合縱”的主張,就是從燕到楚,南北六國聯合成一條縱線,共同反對西方的秦國。主張合縱的代表人物叫蘇秦,前334年,他說動了燕文侯,資助他遊說六國,建立起合縱組織。前318年,蘇秦約縱六國攻秦,楚懷王曾為縱長,可惜被打敗了。與此對立的,秦國也組織一批策士提出了“連橫”的主張,就是西方的秦國與東方六國中的某一國家結成聯盟,形成一條東西向的橫線來攻擊另一個國家。連橫的代表人物是張儀。前328年,張儀為秦相,推行連橫政策,很有成效。屈原生活的戰國後期,七國爭雄的鬥爭,基本上就是合縱連橫的鬥爭。
楚國的內政外交
在秦、楚、齊三國中,秦和楚又是最有可能統一六國的國家,而且秦占優勢。所以楚國只有和齊國聯合,才能和秦國相對抗。而秦只有破壞了齊楚聯盟,才能遠交近攻,各個擊破,實現它統一六國的大業。這就是屈原所處時代楚國的外交形勢;就楚國內政方面來說,要想富國強兵,戰勝秦國,就一定要加強法治,限制貴族特權,舉賢授能,發展經濟實力。屈原提倡變法,反對腐敗的貴族統治;主張合縱,堅持聯齊抗秦的外交政策,正是從戰國七雄爭霸的形勢出發,符合楚國長遠利益的正確方針。

流放

第一次流放 
屈原流放的地方----漵浦
(漢北地區)
屈原第一次流放漢北地區為漢水的上游楚懷王十六年(前313年),為了破楚、齊聯盟,秦國派張儀帶了很多財寶到楚國活動。張儀賄賂了楚國的一批權貴寵臣,又欺騙楚王說:“楚國如果能和齊國絕交,秦國願意獻出商、於一帶六百多里土地。”可是利令智昏的楚懷王不以為然,聽信了張儀的鬼話,就把相印授予張儀,封張儀為相;貪圖六百里的商磚之地,真的和齊國斷絕了合縱之盟;還派人跟張儀去秦國受地。張儀回秦國後裝病,三個月不見楚使。愚蠢的懷王,還以為是張儀怪他絕齊不夠堅決,又派人去辱罵齊王一通。齊王大怒,斷絕了和楚的合縱,反而和秦國聯合起來了。這時張儀才出面對楚使說:“您為什麼不接受土地呢?從某地到某地,長寬六里。”六百里變成了六里,楚使很生氣,歸報懷王,懷王大怒,先後兩次興師伐秦,結果都被秦打敗,喪失八萬軍隊,大將軍屈丐、裨將軍逢侯醜等70餘人被秦軍俘虜,還被占去漢中大片土地。
這時懷王稍有醒悟,“悔不用屈原之策”,“於是復用屈原”,讓他出使齊國,重修楚齊之盟。秦兩次大敗楚軍之後,也怕齊、楚復交,於是主動提出退還漢中之地的一半以求和。楚懷王恨透了張儀,提出不要漢中地,只要張儀頭。秦惠王本不同意,張儀卻胸有成竹地說:“以我張儀一個人就能抵得上漢中的土地,臣願意到楚國去。[11]”張儀到楚以後,賄賂了鄭袖、靳尚之流,在楚懷王面前一番花言巧語之後,糊塗透頂的楚懷王居然又把張儀給放了;還和秦王結下了婚姻關係。等到屈原使齊回來,說明利害,懷王想追回張儀,張儀早已走得無影無蹤了。這樣楚國對齊國又一次大失信用。前305年,楚懷王二十四年,楚又一次背齊合秦,去秦迎親;第二年,懷王還與秦王會於黃棘(今河南新野縣東北)、接受了秦退還的上庸之地(今湖北竹山縣)。當時屈原雖竭力反對,結果不但無效,反而遭到了第一次流放,流放到了漢北地區(今安康一帶及漢水上游地區)。
前303年,楚懷王二十六年,齊、韓、魏三國攻楚,聲討楚違背縱約。楚向秦求救,還把太子送到秦國作人質。第二年,楚太子殺了秦大夫逃回楚國。前301年,楚懷王二十八年,秦以此為藉口,聯合齊、韓、魏攻楚,殺楚將唐昧,占領了重丘 (今河南泌陽縣東北)。第二年又攻楚,消滅楚軍2萬,又殺楚將景缺。這時,昏庸的懷王才又想起齊楚聯盟的重要,讓太子質於齊以求齊楚聯盟反秦。前299年,秦又攻楚,取楚八城。趁這形勢,秦昭王“邀請”,懷王在武關(今陝西商縣東)相會。
屈原此時已從漢北的流放地返回,和昭雎等一起,力勸懷王不要赴會,說:“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無行。”可懷王的幼子子蘭怕失去秦王歡心,竭力慫恿懷王前去。結果懷王一入武關,就被秦軍扣留,劫往鹹陽,要脅他割讓巫郡和黔中郡。楚懷王被劫往鹹陽,楚由齊迎歸太子橫立為頃襄王,公子子蘭為令尹,不肯向秦割讓土地,秦又發兵攻楚,大敗楚軍,斬首5萬,取十六城。前296年,頃襄王三年,懷王死於秦國,秦國將他的屍體送回楚國安葬。楚國人都憐憫他,如同哀悼自己的父母兄弟。諸侯由此認為秦國不義。秦國、楚國斷絕交往。
第二次流放
(江南地區)
前293年,頃襄王六年,秦國派白起前往伊闕攻打韓國,取得重大勝利,斬首24萬。秦國於是送給楚王書信說:“楚國背叛秦國,秦國準備率領諸侯討伐楚國,決一勝負。希望您整頓士卒,得以痛快地一戰。”楚頃襄王很憂慮,就謀劃再與秦國講和。屈原來說是絕對不能容忍的。他寫詩抒情,表達了他眷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的感情,又指出,懷王最後落到客死他國的下場,就是因為“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這對子蘭形成了威脅,於是子蘭指使靳尚到頃襄王面前進讒,使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區。這次流放的路線,按《哀郢》分析,是從郢都(湖北江陵縣)出發,先往東南順江而下經過夏首(湖北沙市東南)、遙望龍門(郢都的東門)經由洞庭湖進入長江,然後又離開了夏浦(湖北漢口),最後到了陵陽(據說是今安徽青陽縣南)。

自盡

後人寫有屈原自沉前的情景:
汨羅江前。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釃?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評價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作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志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著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於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闢了一片新天地。後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並稱為“風、騷”。“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著名文化學者和傑出80後詩人申寶峰曾經評論寫道:“屈原是一個熱愛祖國的詩人,他在效忠祖國、抵禦強敵方面是和楚國人民一致的。雖然他在政治上失敗了,但他留下的大批詩歌,卻給楚國人民報仇雪恥、恢復祖國的決心以極大的鼓舞。對後來推翻暴秦,復興楚國起了巨大的作用。歷史的發展,不但沒有淡化人民對屈原的懷念,反而更擴大了屈原的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17個國家的75名著名人士聯合發起“世界保衛和平大會”。於1953年,在莫斯科舉行世界和平大會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決定將屈原列為世界文化名人,號召全世界人民隆重紀念他,屈原的名字,將永遠保留在世界人民的心中。當時新中國剛成立不久,為了呼應世界保衛和平大會,爭取國際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決定由郭沫若、游國恩、鄭振鐸、文懷沙等人組成“屈原研究小組”,並將屈原的作品整理成集,以白話文的形式出版發行。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據《續齊諧記》和《隋書·地理志》載,屈原於農曆五月五投江自盡。中國民間五月五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就源於人們對屈原的紀念。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屈原對後世的影響有兩個方面,一是人格的影響,一是文學的影響。
屈原的人格,千百年來,對於文人學者已經成為一種典範。歷代的詩人詞人、尤其是遷客騷人,大抵都以屈原的精神為依傍。也可以說,屈原的精神,在中國歷史上,已經形成一個修身潔行的傳統。漢代的賈誼,唐代的杜甫,其精神境界都直接繼承了屈原的傳統。從這一點看,屈原影響於傳統的民族性格,是很值得重視的一個方面。
屈原在文學方面的影響,也有兩個方面。首先是在屈原的《離騷》以後,產生了一系列的騷體作品。從漢代開始,賈誼的《吊屈原文》、《鵩鳥賦》固是騷體,嚴忌的《哀時命》、董仲舒的《士不遇賦》也都是騷體。到唐代,柳宗元的《瓶賦》、《懲咎賦》等也都是騷體的傳統。其次是在屈原的《卜居》、《漁父》之後,也產生了一些“對問”體的作品。宋玉的《對楚王問》固是開端,而在漢代,東方朔的《答客難》、楊雄的《解嘲》都是此類作品的繼續。到了唐代,韓愈的《進學解》也是這類作品的傳統。
當然,屈原的文學影響是非常廣泛的,不僅上述兩端。劉勰《辯騷》說:“枚賈追風以入麗,馬揚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詞人,非一代也。故才高者苑其鴻裁,中巧者獵其艷詞,吟諷者銜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其影響之深遠,遍及歷朝歷代,而且深入到各類文人學子。這不是任何作家詩人所能企及的。

作品

屈原是個詩人,從他開始,中國才有了以文學著名於世的作家。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就是創立了“詞賦”這一文體),被譽為“衣被詞人,非一代也”。屈原的作品,根據劉向、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離騷》1篇,《天問》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遠遊》《卜居》《漁父》各1篇。據《史記·屈原列傳》司馬遷語,還有《招魂》1篇。有些學者認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懷疑《遠遊》以下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筆。據郭沫若先生考證,屈原作品,共流傳下來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離騷》、《天問》、《招魂》各一篇。
大體說來,《離騷》《天問》《九歌》可以作為屈原作品三種類型的代表。《九章》《遠遊》《卜居》《漁父》《招魂》《大招》,其內容與風格可與《離騷》列為一組,大都是有事可據,有義可陳,重在表現作者內心的情愫。《離騷》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其中閃耀著鮮明的個性光輝,是屈原全部創作的重點。《天問》是屈原根據神話、傳說材料創作的詩篇,著重表現作者的學術造詣及其歷史觀和自然觀。《九歌》是楚國祀神樂曲,經屈原加工、潤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發和環境氣氛的描述上,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並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顯示了南楚文學傳統的痕跡。《離騷》一組,《九歌》一組,構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風格。
屈原作品和神話有密切關係。許多虛幻的內容就是承襲神話發展而來的。屈原又是關注現實的詩人,作品裡反映了現實社會中的種種矛盾,尤以揭露楚國的黑暗政治最為深刻。
屈原作品的風貌和《詩經》明顯不同。這與長江流域的民風和黃河流域的民風不同有關。當時,北方早已進入宗法社會,而楚地尚有氏族社會的遺風,民性強悍,思想活潑,不為禮法所拘。所以,抒寫男女情思、志士愛國是如此直切,而使用的材料,又是如此豐富,什麼都可以奔入筆底。寫人神之戀,寫狂怪之士,寫遠古歷史傳說,寫與天神鬼怪游觀,一切神都具有民間普通的人性,神也不過是超出常人的人而已。它們使作品顯得色澤艷麗,情思馥郁,氣勢奔放。這樣的作品,表現了與北方文學不同的特色。
從體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詩歌,不管是《詩經》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發展為長篇巨製。《離騷》一篇就有2 400多字。在表現手法上,屈原把賦、比、興巧妙地糅合成一體,大量運用“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識和複雜的現實關係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
在語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詩經》以四字句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多變;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於”“乎”“夫”“而”等虛字,用來協調音節,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嘆的韻致。總之,他的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創造性。
屈原作品,在楚人建立漢王朝定都關中後,便產生了更大的影響,“楚辭”的不斷傳習、發展,北方的文學逐漸楚化。新興的五、七言詩都和楚騷有關。漢代的賦作家無不受“楚辭”影響,漢以後“紹騷”之作,歷代都有,作者往往用屈原的詩句抒發自己胸中的塊壘,甚至用屈原的遭遇自喻,這是屈原文學的直接發展。此外,以屈原生平事跡為題材的詩、歌、詞、曲、戲劇、琴辭、大曲、話本等,繪畫藝術中如屈原像、《九歌圖》、《天問圖》等,也難以數計。所以魯迅稱屈原作品“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其影響於後來之文章, 乃甚或在《三百篇》(《詩經》)以上”(魯迅《漢文學史綱要》)。
詳細介紹:
《離騷》
《九章》
《九歌》
《天問》
《招魂》
《卜居》
簡介:
《離騷》是屈原最宏偉的詩篇,是他自全敘平生的長篇抒情詩,在我國古典文學中再沒有比這更長詩篇了。全詩共373句,2477個字。詩中尖銳地抨擊了昏庸王室的黑暗和腐敗 ,表達了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忠貞,同 時也表現了自己政治理想不能實現的憂愁苦悶。
《九歌》是屈原流放在江南時在楚民間祭歌的基礎上 加工整理的一組祭歌。《九歌》共有11篇詩歌,分別祭 記11種神靈。其中:
《東皇太一》祭祝最尊貴的大神。
《雲中君》祭的是雲神。
《湘君》、《湘夫人》祭湘水神。
《大司命》祭祀主宰人類生命的男神。
《少司令》祭祀主宰幼兒生命的女神。
《東君》祭祀日神。
《河伯》祭祀黃河之神。
《山鬼》祭的是山中女神。
《國殤》悼念和頌讚為楚國而戰死的將士
《禮魂》是《九歌》的送神曲,即祭祀完成。
《九章》是屈原寫的一組抒情詩,一共9篇。即《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迴風》。《九章》組詩中數《哀郢》最深刻地表達了屈原的愛國主義思想。《九章》和《離騷》 是一類型的作品,區別在於《離騷》是屈原平生綜合性的自我敘述,而《九章》則是具體的片斷生活的記錄和心情的顯現。《九章》是研究屈原生平和思想最有價值的材 料。
《天問》是我國文學史上罕見的一篇奇文。它以一個 “日”字領起,作者一口氣對天、地、神、人等各方面提出 了170多個問題,鮮明地表現了作者探索事物根源和不屈 不撓的戰鬥精神。全詩共374句,1553個字,是屈原作品中的第二首長詩。
《招魂》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迷信活動。在戰國時代的楚國,這種巫術宗教活動極為盛行。楚懷王客死秦國後,屈原運用民間的風俗和藝術形式,寫成了這篇頗有藝術特色的詩篇。他在詩中把天上地下、四面八方都作了驚心動魄、悽慘恐怖的描寫,叫魂魄哪兒上不要去,趕快回到自 己的祖國。屈原招的是懷王的魂,實際是也在招楚國的魂,因為屈原是把懷王扣楚國的命運連結在一起的。《招魂》無論其思想內容還是藝術手法,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名言

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芷!(離騷)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離騷)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離騷)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離騷)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也。 (離騷)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離騷)
指九天以為正兮,夫惟靈修之故也。 (離騷)
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 (離騷)
時繽紛其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離騷)
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九歌)
沅有芷兮醴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 (九歌)
乘龍兮轔轔,高馳兮沖天。 (九歌)
青雲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 (九歌)
余處幽篁兮終不見天,路險難兮獨後來。 (九歌)
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 (九歌)
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 (九歌)
何靈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與吾心同! (九章·抽思
心鬱郁之憂思兮,獨永嘆乎增傷。 (九章·抽思)
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與列星。 (九章·抽思)
溷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 (九章·懷沙
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故將愁苦而終窮。 (九章·涉江)
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 (九章·涉江)
苟余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 (九章·涉江)
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 (九章·涉江)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漁父)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 滄狼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漁父)
薄暮雷電,歸何憂? (天問)
魂兮歸來! (招魂)
目極千里兮,傷心悲。 (招魂)
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卜居 )
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而未沫。 主此盛德兮,牽於俗而蕪穢。 湛湛江水兮,上有楓。 目極千里兮,傷春心。 魂兮歸來!哀江南!《招魂》

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是一個熱愛祖國的詩人,他在效忠祖國、抵禦強敵方面是和楚國人民一致的。雖然他在政治上失敗了,但他留下的大批詩歌,卻給楚國人民報仇雪恥、恢復祖國的決心以極大的鼓舞。對後來推翻暴秦,復興楚國起了巨大的作用。歷史的發展,不但沒有淡化人民對屈原的懷念,反而更擴大了屈原的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17個國家的75名著名人士聯合發起“世界保衛和平大會”。於1953年,在莫斯科舉行世界和平大會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決定將屈原列為世界文化名人,號召全世界人民隆重紀念他,屈原的名字,將永遠保留在世界人民的心中。當時新中國剛成立不久,為了呼應世界保衛和平大會,爭取國際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決定由郭沫若、游國恩、鄭振鐸、文懷沙等人組成“屈原研究小組”,並將屈原的作品整理成集,以白話文的形式出版發行。

郭沫若-《屈原》

《屈原》是郭沫若這時期歷史劇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代表作。這個劇本取材於戰國時代楚國愛國詩人屈原一生的故事,以楚懷王對秦外交上兩條路線的鬥爭作為全劇情節線索,從而成功地塑造了屈原這個文學典型和一系列人物形象,深刻地表現了為祖國和人民不畏暴虐,堅持鬥爭的主題。
歷史劇固然是文學創作,不是史實的複寫,“藝術上的真實非即歷史上的真實”(魯迅)。然而,由於作者的創作動機、文學見解、個人風格等各方面的不同,他們所創作的歷史劇,仍有所不同。有的歷史本身的東西多一些,有的以歷史真實做基礎卻更多個人的創造。兩種類型各有千秋。郭沫若的歷史劇和這時期其他創作者的歷史劇,大多屬於後一種。郭沫若創作歷史劇的動機,正是出於現實政治鬥爭的需要。他說:“我要借古人的骸骨,另行吹噓些生命進去。”(郭沫若:《歷史·史劇·現實》)郭沫若正是持著這樣的歷史觀點,從反對投降、反對獨裁的現實政治鬥爭需要出發,以戰國時代聯合抗秦的故事作題材,創作了《屈原》以及《棠棣之花》《虎符》《高漸離》等劇作。劇中的歷史人物,往往已經不完全同他們的“原型”一樣了。
劇中的屈原,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兼詩人的典型。他心中時時繫念的是祖國和人民的命運前途,力主聯齊抗秦的外交路線,因為他早看透了秦國的野心,認為唯有聯合抗秦才能保國安民。一向光明磊落的屈原,根本沒有料到南後之流竟然採取那么卑鄙無恥的手段陷害他,橫加以“淫亂宮廷”之類的罪名。屈原把祖國的安危和人民的禍福,看得遠遠重於自身的利害得失。他衝破一切思想束縛去進行英勇的鬥爭。昏庸專橫的楚懷王不聽屈原的一再忠告,破壞了反侵略統一戰線,轉而依附秦國。面對正在沉入黑暗的祖國,失去自由的詩人的滿腔憂憤,以《雷電頌》的形式無比猛烈地迸發出來。《雷電頌》,是屈原鬥爭精神最突出的體現。而愛國愛民的深切感情,是詩人鬥爭精神的源泉。
《屈原》劇中,還刻畫了兩個性格迥然相異的女性形象──嬋娟和南後。確如作者自己所說的:“嬋娟的存在似乎可以認為是屈原辭賦的象徵,她是道義美的形象化。”她由衷地敬愛屈原,崇敬屈原的道德文章。當風雲變幻、濁浪排天的時候,她那平日蘊蓄在心中的崇高信仰、優秀品德,真正突現出來。從她對變節投敵的宋玉的有力斥責,從她面對南後淫威所表現的堅定從容,特別是從她生命垂危時那番動人肺腑的傾訴,使我們看到了一個“竟與橘樹同風”的高尚靈魂,一個廣大人民道義精神的化身。這個形象對塑造屈原這個典型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與嬋娟相反,南後僅僅為了個人固寵求榮,竟然不惜取媚侵略勢力,與秦國暗相勾結,陷害屈原這樣的忠良,禍國殃民,而且所採用的手段又是那么的卑鄙無恥。當她的陰謀得逞以後,她更加猖狂、恣肆,徹底暴露了她冷酷殘忍的本性。南後這個形象的刻畫,對屈原的典型塑造起到了反襯的作用。使屈原光明磊落、大公無私的品德,益加鮮明突出。
劇中的宋玉,是作為一個“沒有骨氣的無恥文人”來塑造的。他虛偽自私、全無操持、趨炎附勢、賣身求榮的性格,從另一個角度反襯了屈原,並同嬋娟形成鮮明對比。宋玉這個形象,對當時依附國民黨反動派的幫閒文人,無疑是有力的鞭撻。
人物塑造的成功,使劇本的深刻主題得到充分表現。觀眾和讀者從這齣歷史劇中會自然聯想到現實生活中蔣介石反動集團的反共投降罪行,蒙受“千古奇冤”的新四軍所遭的殘殺,……從而加深了他們對祖國前途的憂慮,燃起他們心中的怒火,鼓舞他們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
《屈原》一劇中,穿插了相當數量的抒情詩和民歌。它們是劇本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劇情發展,人物刻畫,主題表達,都起著重要作用。這是劇本藝術上的一個特點。譬如,全劇以屈原朗誦《橘頌》開始,結合屈原對於《橘頌》內容的闡發,展露了屈原的人生抱負。因此,屈原時時以橘樹的“內容潔白”“植根深固”“秉性堅貞”自勵並勸勉青年,要他們“志趣堅定”,“心胸開闊”,氣度“從容”“至誠”,特別是要“不撓不屈,為真理斗到盡頭!”這與第二幕南後等策劃陰謀時所表現的自私偏狹、卑鄙陰險形成了強烈對比,為隨之而來的劇烈衝突做好了準備。嬋娟死後,《橘頌》再次出現,首尾呼應。它像是始終迴響在一部交響樂中的主鏇律,反覆出現,以強調劇本的主題──“不撓不屈,為真理斗到盡頭!”再譬如《雷電頌》,則被安排在全劇高潮的波峰浪巔,由主人公屈原獨白。這不僅是刻畫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筆,而且使劇本主題異常鮮明地突現出來。其他如屈原吟詠的《九章》《惜誦》譯句,有助於表現詩人蒙受奇恥大辱之初的心情。正因為有這些精彩豐富的詩歌,自然而和諧地穿插在劇本中,才使劇本充溢著濃郁的詩意,具有更加感人的力量。關於《屈原》的創作意圖,郭沫若曾經講過,是要“把這時代的憤怒復活在屈原時代里去”,是要“借了屈原的時代來象徵我們當前的時代”,演出的實踐表明,作者的這個目的達到了。1942年春天,《屈原》開始在重慶上演,其反響之強烈,是以往歷史劇演出時所未曾出現過的,儘管《屈原》後來被國民黨反動當局禁演,但是《雷電頌》的聲音仍然迴響在整個山城,常常可以聽到民眾發出“爆炸了吧……”的怒吼聲;“在當時起了顯著的政治作用”。
《屈原》不但是這一時期革命歷史劇最輝煌的代表作,而且在整個現代文學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
郭沫若這時期的歷史劇,已形成獨特的革命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同作者早期的歷史劇相比,它們不僅仍保持著鮮明的個性、濃厚的詩意、熾烈的熱情等一貫的特色,而且具有了更厚實的現實基礎,更充足的信心和更堅定的理想,可以鮮明地顯示出郭沫若歷史劇革命浪漫主義風格的這種發展和成熟。
(節選自《中國現代文學史》第十三章第四節:《屈原》及其他歷史劇)

屈原和端午節

我國人民為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每年農曆五月初五都要過端午節,這個風俗後來傳到了朝鮮、日本、緬甸、越南、馬來西亞、印尼等國。
屈原,生活在兩千三百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年輕時就胸懷遠大抱負,表現出驚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懷王信任,官至“左徒”,據司馬遷《史記》記載,他內“與王圖議國事”,外“接遇賓客,應付諸侯”,是掌管內政、外交的大臣。
戰國本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爭霸的混亂時期,秦國任用商鞅變法後日益強大,常對六國發動進攻。當時只有楚國和齊國能與之抗衡。鑒於當時形勢,屈原主張改良內政,對外主張聯齊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層統治階級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國賄賂的楚懷王的寵姬鄭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擠和陷害。
糊塗的懷王聽信讒言,疏遠屈原,把他放逐到漢北,結果楚懷王被秦國騙去當了三年階下囚,死在異國。
屈原看到這一切,極端氣憤。他堅決反對向秦國屈辱投降,這遭到政敵們更嚴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親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漢北更偏僻的地方。
在長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沒有屈服。他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決不隨波逐流。拿起筆抒寫自己對祖國的熱愛,指斥“群小”誤國,為後人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詩篇。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最偉大、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後人稱他的作品為“楚辭”。代表作是《離騷》,這是屈原作品中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共三百七十三句,兩千七百七十七個字,詩中敘述了詩人為實行自己的政治主張所遭受的打擊和迫害,深刻表達自己內心的痛苦、對人民和對祖國忠貞不渝的感情。
屈原在長期的流放跋涉中,精神和生活上所受的摧殘和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個打漁的隱者,隱者見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勸他“不要拘泥”、“隨和一些”,和權貴們同流合污。屈原道:“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約公元前二七八年,楚國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詩人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打擊,眼看國破之難,卻又無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憂心如焚,在極端失望和痛苦中,詩人來到了長江東邊的汨羅江,抱石自沉。他死時大約六十二歲,正是農曆五月初五。
兩千多年的歲月,這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儘管大江東去,暮往朝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如今,每到端午節那天,人們仍要在江河裡划龍舟,把粽子繫上五彩絲線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可見詩人的作品和精神是永存的了!

歷史疑點

1944年9月,著名古典文學專家孫次舟教授在《中央日報》發表文章《屈原是文學弄臣的發疑》,指出了屈原的同性戀者身份,在當時文壇引起一片譁然,並遭到多人圍攻。孫次舟又撰文《屈原討論的最後申辯》,堅持自己的觀點。作家朱自清同情孫次舟的觀點,並請出著名詩人、楚辭專家聞一多教授主持公道。聞一多次年在《中原》雜誌發表《屈原問題》,肯定了孫次舟對屈原的發疑是楚辭研究的重大發現:“孫次舟以屈原為弄臣,是完全正確地指出了一椿歷史事實……”聞一多進一步闡明了此說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意義:在科舉尚未施行的戰國時代,文學家沒有獨立的社會地位和生存條件,他們只有依附於當時的國君與貴族才能生存,即成為“文學弄臣”。當時各國間戰事頻繁,“忠君”遠非時尚,“朝侍楚君,暮為秦僚”並不會招致非難,即使象提出“忠”與“孝”的孔子本人也頻繁地周遊列國,並不因不能專事魯君而自愧。再說戰國時代盛行崇尚男風,人們並不以此為慚,所以屈原在詩歌中自稱“美人”,對自己的儀表多有誇耀,在詩句中對同性愛情作大膽表白,並不出奇。
屈原的真正死因 :
從司馬遷著史至今,屈原因政治憂憤而投汨羅江自沉的動人故事被人們廣為流傳。而其中唯一的證據,就是詩人那首被放逐以後所寫的《懷沙》。詩中稱,自殺的方式已然確定,那就是向江中忿然一躍,去擁抱(“懷”)江底柔軟的泥沙。對此,早在30年代胡適先生就曾提出質疑,認為《懷沙》一詩中的許多話語並不符合屈原的模式,很可能是後人根據他自殺的傳說而炮製的一篇偽作。
那么,屈原究竟是怎么死的呢?目前,在海內外的學者和歷史學家當中,“屈原死於謀殺”的說法十分流行。在屈原生活的年代,許多人有謀殺他的嫌疑,如他的政治宿敵令尹子蘭、佞臣靳尚等等,但屈原已遭貶放,除非有極特殊的原因,否則他們沒有必要再去殺害這個在政治上已經毫無指望的人。這樣看來,屈原最終不過是一場秘密愛情的犧牲品而已。
屈原在愛情生活上的浪漫性是人所共知的。他寫過大量的情詩,其中《湘夫人》最令人關注,因為屈原對她投入了異乎尋常的眷戀與愛慕。從詩中可以推斷,此女美貌驚人,而且比屈原擁有更高的地位;她因為種種限制無法與屈原公開見面,而只能和他在荒郊野外秘密約會。符合這三個條件的女人只有一個,那就是楚懷王的寵妃鄭袖。其實“湘夫人”三字已是暗示,“湘”就是楚國;“夫人”,即楚王的妻妾。
屈原與其寵妃的暖昧關係被懷王知道後,促使他以政治名義放逐屈原,使人再也無法與鄭袖見面。十幾年後,楚懷王駕崩,為防止屈原與鄭袖的關係捲土重來,楚國王室遵照楚懷王的遺命,派人對屈原進行了捕殺。追殺事件的發生地就是今天的汨羅江,兵士們最終在江邊抓住了屈原,將他刺殺後裝進袋子,捆緊了之後壓上石塊投入江心,演出了一幕殘酷的歷史悲劇。
還是有百姓目擊了這一謀殺過程,但在當時的暴政下他們必須委婉地說出真相,於是導致了“端午節”的起源:在紀念另一個楚國英雄伍子胥的日子(五月初五)里,舉行哀悼屈原的祭禮,用賽龍舟隱喻當時追殺屈原的激烈場面;用包粽子來隱喻屈原被投入江中的悲慘事實——糯米飯象徵著屈原的肉體,竹筒象徵著裝他的袋子,粽絲象徵著綑紮他的繩索;而把粽子投入水裡,則象徵著屈原被人淹死的真相.
歷史,被掩藏在了風俗的背後。

九歌

九歌(一)東皇太一
吉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
撫長劍兮玉珥,璆鏘鳴兮琳琅。
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
蕙餚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
揚枹兮拊鼓,疏緩節兮安歌,陳竽瑟兮浩倡
靈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滿堂。
五音紛兮繁會,君欣欣兮樂康。
--------------------------------------------------------------------------------
九歌(二)雲中君
浴蘭湯沐芳,華采衣兮若英。
連蜷兮既留,爛昭昭兮未央。
搴將兮壽宮,與日月兮齊光。
龍駕兮帝服,聊翱遊兮周章。
靈皇皇兮既降,焱遠舉兮雲中。
覽冀州兮有餘,橫四海兮焉窮。
思夫君兮太息,極勞心兮忡忡。
--------------------------------------------------------------------------------
九歌(三)湘君
君不行兮夷猶,蹇誰留兮中洲?
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
望夫君兮未來,吹參差兮誰思?
駕飛龍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
薜荔柏兮蕙綢,蓀橈兮蘭旌。
望涔陽兮極浦,橫大江兮揚靈。
揚靈兮未極,女嬋媛兮為余太息!
橫流涕兮潺湲,隱思君兮側。
桂棹兮蘭枻,斫冰兮積雪。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心不同兮媒勞,恩不甚兮輕絕。
石瀨兮淺淺,飛龍兮翩翩。
交不忠兮怨長,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間。
騁騖兮江皋,夕弭節兮北渚。
鳥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捐余玦兮江中,遺余佩兮澧浦。
采芳洲兮杜若,將以遺兮下女。
時不可兮再得,聊逍遙兮容與。
--------------------------------------------------------------------------------
九歌(四)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兮騁望,與佳期兮夕張。
鳥萃兮苹中?
罾何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遠望,觀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
蛟何為兮水裔
朝馳余馬兮江皋,夕濟兮西澨。
聞佳人兮召予,將騰駕兮偕逝。
築室兮水中,葺之兮荷蓋
蓀壁兮紫壇,匊芳椒兮成堂。
桂棟蘭橑,辛夷楣兮藥房。
罔薜荔兮為帷,薜蕙櫋兮既張。
白玉兮為鎮,疏石蘭兮為芳。
芷葺兮荷屋,繚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實庭,建芳馨兮廡門。
九嶷繽兮並迎,靈之來兮如雲。
捐余袂兮江中,遺余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將以遺兮遠者。
時不可兮驟得,聊逍遙兮容與。
--------------------------------------------------------------------------------
九歌(五)大司命
廣開兮天門,紛吾乘兮玄雲。
令飄風兮先驅,使雨兮灑塵
君迴翔兮以下,逾空桑兮從女。
紛總總兮九州,何壽夭兮在予!
高飛兮安翔,乘清氣兮御陰陽。
吾與君兮齋速,導帝之兮九坑。
靈衣兮被被,玉佩兮陸離。
壹陰兮壹陽,眾莫知兮余所為。
疏麻兮瑤華,將以遺兮離居。
老冉冉兮既極,不寖近兮愈疏。
乘龍兮轔轔,高馳兮沖天。
結桂枝兮延□,羌愈思兮愁人。
愁人兮奈何!
願若今兮無虧。
固人命兮有當,孰離合兮可為?
--------------------------------------------------------------------------------
九歌(六)少司命
秋蘭兮麋蕪,羅生兮堂下。
綠葉兮素枝,芳菲菲兮襲予。
夫人自有兮美子,蓀何以兮愁苦?
秋蘭兮青青,綠葉兮紫莖。
滿堂兮美人,忽獨與余兮目成。
入不言兮出不辭,乘迴風兮載雲旗。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荷衣兮蕙帶,儵而來兮忽而逝。
夕宿兮帝郊,君誰須兮雲之際?
與女游兮九河,衝風至兮水揚波。
與女沐兮鹹池,晞女發兮陽之阿。
望濘美兮未來,臨風怳兮浩歌。
孔蓋兮翠旍,登九天兮撫彗星。
慫長劍兮擁幼艾,蓀獨宜兮為民正。
--------------------------------------------------------------------------------
九歌(七)東君
暾將出兮東方,照吾檻兮扶桑。
撫余馬兮安驅,夜皎皎兮既明。
龍輈兮乘雷,載雲旗兮委蛇。
長太息兮將上,心低徊兮顧懷。
羌聲色兮娛人,觀者憺兮忘歸。
絙瑟兮交鼓,簫鍾兮瑤虡。
鳴篪兮吹竽,思靈保兮賢
翾飛兮翠曾,展詩兮會舞。
應律兮合節,靈之來兮蔽日。
青雲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
操余弧兮反淪降,援北斗兮酌桂漿
撰余轡兮高馳翔,杳冥冥兮以東行。
--------------------------------------------------------------------------------
九歌(八)河伯
與女游兮九河,衝風起兮橫波。
乘水車兮荷蓋,駕兩龍兮驂螭。
登崑崙兮四望,心飛揚兮浩蕩。
日將暮兮悵忘歸,惟極浦兮寤懷
魚鱗屋兮龍堂,紫貝闕兮朱宮
靈何為兮水中?乘白黿兮逐文魚,
與女游兮河之渚,流澌紛兮將來下。
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
波滔滔兮來迎,魚鄰鄰兮媵予。
--------------------------------------------------------------------------------
九歌(九)山鬼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
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從文狸辛夷車兮結桂旗
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
余處幽篁兮終不見天,路險難兮獨後來。
表獨立兮山之上,雲容容兮而在下。
杳冥冥兮羌晝晦,東風飄兮神靈雨。
留靈修兮憺忘歸,歲既晏兮孰華予?
采三秀兮於山間,石磊磊兮葛曼曼。
怨公子兮悵忘歸,君思我兮不得閒。
山中人兮芳杜若,飲石泉兮廕松柏。
君思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又夜鳴。
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
--------------------------------------------------------------------------------
九歌(十)國殤
操吾戈兮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土爭先。
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
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
九歌(十一)禮魂
成禮兮會鼓,傳芭兮代舞。
女倡兮容與。
春蘭兮秋鞠,長無絕兮終古。

郭沫若話劇《屈原》

創作背景:
話劇《屈原》取材於戰國時期楚國的歷史,寫偉大詩人、政治家屈原的政治挫折和個人遭際。郭沫若首次將其形象塑造於舞台之上,他以神來之筆,在從清晨到午夜這段非常有限的舞台時空里,概括了這位詩人一生的悲劇。劇一開始,即寫屈原以橘喻志,教育學生保持高潔的靈魂。
1942年,《屈原》重慶首演,導演陳鯉庭,金山飾屈原,白楊飾南後,顧而已飾楚懷王,石羽飾宋玉,施超飾上官大夫靳尚,丁然飾公子子蘭,張瑞芳飾嬋娟。當時的媒體報導說:“上座之佳,空前未有,此劇集劇壇之精英,經多日籌備,慘澹經營,堪稱絕唱。”
1953年,中國青年藝術劇院為了紀念屈原逝世2230周年,重新上演了這個戲。導演仍是陳鯉庭,屈原則由趙丹扮演,白楊飾南後,王蓓飾嬋娟。1979年《屈原》第四次在日本公演時,演出500餘場。1980年11月,河原崎長十郎率演出團來華演出,自扮屈原,受到中國觀眾的歡迎。
劇情簡介:
屈原給弟子宋玉講自己的《桔頌》一詩,讚美桔樹“獨立不倚”、“至誠一片”的品格,告誡宋玉在這大波大瀾的時代“生要生的光明,死要死得磊落”,做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這實際也是屈原光明磊落、愛國愛民偉大襟懷的詩意概括和自我抒發。秦為破壞楚齊聯盟派使者張儀遊說楚王,詭稱秦以商於六百里之地與楚,條件是楚齊絕交。左徒屈原識破秦國虎狼之心,從維護楚國獨立和關東六國人民利益出發,力勸楚王堅持聯齊抗秦。張儀陰謀受挫,轉而與楚王寵姬南後勾結。南後鄭袖是個狠毒自私的女人,楚王長子正在秦國作為人質,南後為了固寵便接受張儀奸計,以離間楚王與屈原關係,破壞楚齊聯盟換取秦國對立稚子子蘭為王位繼承人的支持,二人共同設下宮廷“構陷”的陰謀。南後以幫助指導“九歌”為名,把屈原騙入宮廷,當面吹捧屈原:“文章又好,道德又高,又有才能,又有操守”,待見到楚王回宮時,便詐作頭疼,倒入屈原懷中,反誣屈原調戲她。昏庸暴戾的楚王,不辨真偽,便以“淫亂宮廷”的罪名,免去屈原左徒官職逐出宮廷,並宣布和齊國絕交,同秦國修好。屈原悲憤滿腔,告誡國王:“要多替楚國的老百姓構想,多替中國的老百姓構想”。痛斥南後:“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我們整個兒楚國呀!”“是我們整個兒的赤縣神州呀!”屈原被貶,謠諑四起。無恥文人宋玉叛離屈原,投靠貴族集團。屈原憤而出走,路遇楚王、南後、張儀,情不可遏,痛罵張儀,怒責南後。楚王大怒,下令把屈原關進東皇太乙廟。侍女嬋娟堅信屈原是純潔和正義的,不為南後威逼和宋玉、子蘭利誘所動,也被囚禁。屈原身陷囹圄,眼見祖國陸沉,一腔悲憤噴涌而出。他呼喚雷、電、風,“把這黑暗的宇宙,陰慘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他渴望雷電化作他胸中的長劍“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壯美的“雷電頌”把屈原光輝品格升華到最高峰。這時廟祝鄭太卜受南後之命,以毒酒與屈原,嬋娟和救她的衛士趕到,嬋娟誤飲毒酒代屈原而死。衛士刺殺鄭太卜,焚廟。熊熊火光中,屈原展讀《桔頌》,祭奠嬋娟,並隨衛士潛往漢北,和人民一起繼續堅持鬥爭。

紀念屈原詩詞和文章

唐·杜甫:
南夕
百丈牽江色,孤舟泛日斜。興來猶杖履,月斷更雲沙。
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湖南清絕地,萬古一長嗟。
毛澤東:
屈 原
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握有殺人刀。
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沖向萬頃濤。
郭沫若:
過汨羅江感懷
屈子行吟處,今余跨馬過。晨曦耀江渚,朝氣滌胸科。
攬轡憂天下,投鞭問汨羅。楚猶有三戶,懷石理在那?
集句題屈子祠
集芙蓉以為裳,又樹蕙之百畝。
帥雲霓而來御,將往觀乎四荒。
楚辭 離騷
屈原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