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庸關長城

居庸關長城

居庸關長城,是京北長城沿線上的著名古關城。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北京旅遊局評定的國家AAAA級景區。位於昌平縣城以北20千米的峽谷中,距北京市60千米,距八達嶺長城20公里,地形險要,是長城重要的關隘。2013年2月居庸關景區泮宮牌坊處的兩個漢白玉的柱頭獸被盜走,2013年5月趙某等四人因涉嫌盜竊罪,已被批准逮捕。居庸關長城建在一條長達15公里的山谷間,兩旁山巒重疊,樹木蔥鬱,山花爛漫,景色瑰麗,遠在800年前的金代,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稱為“居庸疊翠”。居庸關是從北面進入北京的門戶,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居庸關的中心,還保存著一個雕刻精美的漢白玉石台“雲台”。在元朝時,台上建有三座石塔,於元末明初被毀。三塔被毀後,在此台上又建一院“泰安寺”,此寺於清康熙年間被火焚毀,只剩下這個基座——雲台。雲台的券門內,石壁上雕刻有四大天王像,姿態傳神;還刻有梵文、藏文、蒙文、維吾爾文、西夏文、漢文六種文字組成的佛經。關城呈圓周封閉形,長4142米,團狀長城內既有供學習的泮宮和疊翠書院,也有商賈行走的買賣街;不僅有專供參拜的城隍廟,而且有特為迎駕的行宮。

基本信息

歷史文化

歷史

居庸關長城 居庸關長城
元代時,居庸關是大都(北京)通往上都(今內蒙多倫)的重要交通大道。因皇帝經常過往,因而,在關內設有行宮、寺院、花園等建築。現存的雲台就是元代修建的過街塔台基,當初上面建有三座喇嘛塔,元末明初時被毀。明正統四年(1439年)在上面重修佛殿,名泰安寺,寺於康熙年間焚毀,此後只剩雲台保留至今。其券洞上雕刻的佛教圖像和梵、藏、西夏、維、八思巴、漢等六種文字的經文有學術價值,是研究元代佛教、古代文字和各民族間文化交流史的重要史料,是現存元代雕刻藝術的精美傑作。

到了明代,居庸關進一步成為了軍事重鎮。原因是:朱元璋滅元之後,元順帝雖然被趕出了大都,但仍想捲土重來,收復失地,恢復元朝統治。而居庸關是他南下的必經之路,所以加強居庸關的防禦設施是必要的。洪武初年,朝廷派大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修築居庸關城:“跨兩山,周一十三里,高四丈二尺”。自此後歷代都有修建,特別是景泰年間又將關城擴大加固,設水陸兩道門,南北關門外都築有瓮城,現南北關城券門上的匾額就是當年(明景泰十年)修居庸關的真跡。所以在明朝時居庸關城建築設施達到了最為完備的程度。其關城防禦體系自北而南由岔道城、居庸外鎮(即八達嶺)、上關城、中關城(即居庸關城)、南口五道防線組成,而居庸關則是指揮中心。負責關城守御的是隆慶衛,配有盔、甲、長槍、弓、箭等軍械和火器。不僅關城建

居庸關長城 居庸關長城
築完備,還設有衙署、倉儲、書館、神機庫、廟宇、儒學等各種相關設施,文化內涵極為深刻。元、明、清三代皇帝都從此關經過,作為政治地位和軍事要塞是獨一無二的,無與倫比的。居庸關不僅地勢險要,而且風景宜人,從南口進入關溝以後,兩側山巒重疊,溪水長流,春、夏、秋三季植被繁茂,山花野草鬱鬱蔥蔥,登高遠眺,好似碧波翠浪,早在金代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流傳古今。清乾隆親筆題寫“居庸疊翠”四字,並建了御筆碑,民間還流傳關溝72景之說,人文景觀、自然景觀交相輝映。1961年,居庸關雲台被國務

院公布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遵照文物工作“有效保護,科學管理,合理利用”的方針,從1993年始先後投資一億元開始對居庸關長城進行搶修,經過四年多的努力,至1997年基本完工。總計修復長城4142米,敵樓、鋪房、烽隧等建築28座。關內修復各種建築30座,面積7000餘平方米,有寺廟、亭榭、倉儲、神機庫、戶部常設居庸關的衙署及書館建築。2013年,各項準備工作已經就緒,中外遊人到這裡參觀,可以爬長城、上關樓,領略居庸關的雄姿偉貌,可以欣賞雲台精美的石雕藝術,可以參觀各種廟宇。旅遊服務設施有餐廳、工藝品商店等。居庸關中心有一雲台,用漢白玉石砌成,建於1345年(元至正五年)。台上原有三座喇嘛塔,在元末明初時期先後被毀。1439年(明正統四年)在台上修理泰安寺,又於1702年(清康熙41年)焚毀。

現存的雲台,平面呈長方形,底部東西長近27公尺,南北深17公尺半;頂部東丙長24公尺,南北深近15公尺。台頂四周安設石護欄和排水龍頭。台座中間開一券門,寬6公尺余,高7公尺余,為五邊折角尤拱券,可通車馬。券門和券洞上有元代精緻的石刻,是研究佛典和古文字的珍貴資料。在距北京市區50餘公里外的昌平區境內。居庸關得名,始自

居庸關長城 居庸關長城
秦代,相傳秦始皇修築長城時,將囚犯、士卒和強征來的民夫徙居於此,取"徙居庸徒"之意。漢代沿稱居庸關,三國時代名西關,北齊時改納款關,唐代有居庸關、薊門關、軍都關等名稱。

居庸關形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它有南北兩個關口,南名“南口”,北稱“居庸關”。現存的關城是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將軍徐達督建的。為北京西北的門戶。居庸關兩旁,山勢雄奇,中間有長達18公里的溪谷,俗稱“關溝”。這裡清流縈繞,翠峰重疊,花木郁茂,山鳥爭鳴。綺麗的風景,有“居庸疊翠”之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燕國就要扼控此口。漢朝時,居庸關城已頗具規模。

歷史上又稱蠮螉塞、軍都關。蠮螉,即土蜂又稱細腰蜂,關上築土室以候望﹐如蠮螉之掇土為房﹐故名。

成吉思汗時滅金即入此關。現存關城,始建於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系大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規劃創建,明景泰初年(公元1450-1454年)及其後又屢經繕治。城垣東達翠屏山脊,西駛金櫃山巔,周長4000餘米,南北月城及城樓、敵樓等配套設施齊備。關城內外還有衙署、廟宇、儒學等各種相關建築設施。

清末以後,居庸關關城建築逐漸荒廢,但雄偉的關城及眾多的歷史遺蹟,卻為人們了解中國古代軍事文化敞開了一個視窗。

文化

居庸關長城 居庸關長城
居庸關歷史悠久風光秀美。基於這裡深刻的文化內涵和優美的自然環境,早在1961年,位於關內的雲台,就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987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將其列入世界人類文化遺產。居庸關歷史悠久風光秀美。文人墨客,達官顯貴寫下大量描繪居庸關的詩詞賦和碑刻,石刻文字,其中,古詩詞有170首左右,近1萬3千餘字。居庸關現存石碑近20塊,其中14塊較為完好。

主要景點

城牆及建築

東西山脊之上蜿蜒曲折的城牆都是1993年以後在原基址上修復的,全長4142米。站在新修復的居庸關的城樓上極目四望:巍峨的長城如同從相距850米的南北兩關伸出的巨手,蜿蜿蜒蜒、曲曲折折、高高低低在東邊的翠屏山和西邊的金櫃山的峰巔上匯合,兩山山頂的直線距離達1150米,成為一個

封閉的圓周。翠屏山高150米,山上的長城長1500米;金櫃山高351米,山上的長城長2100米;聯結兩山的河套上,還有57米長城。在如此險峻的山上修建雙重保險的長城,可見當年居庸關要塞之重要。

衙署

這組建築是戶曹行署,即明朝戶部常設居庸關的衙署。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曾重修。其規制,中為廳,前為重門,後為寢室,左右為文移吏胥生活用房。明亡後署廢。

書館

這組建築叫疊翠書館,因疊翠峰屏峙其前而得名。系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14年)以泰安寺僧房葺理改成,有房16間。中為聚樂堂,為習業儒生朝夕會講之所,其餘為師生居室。館內曾藏書54部,以備誦覽。

倉儲

豐裕倉始建於明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系當時居庸關守軍隆慶左衛的糧倉。此外還有永豐倉1座,圓倉3座。

神機庫

是明朝居庸關守軍的武器裝備庫,始建於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因庫內除貯放有盔甲和刀槍等冷兵器外,還有神槍、神銃、神炮等各式火器,故名“神機庫”。

馬神廟

這組小巧的廟宇是供奉馬神的,叫馬神廟,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重修。打仗需要戰馬,供奉馬神,是為了馬的康健,繁衍旺盛,有戰鬥力。隋、唐、宋、遼,歷代都有官方祭祀馬神的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命祭馬祖諸神,在南京特命太僕寺主持。重修的馬神廟塑的是馬祖、馬王和水神、草神等神像。

真武廟

明洪熙元年(1425年)建。真武廟所祀主神為真武大帝。真武即玄武,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北方之神,道教所奉的神。相傳古淨樂國王的太子,生而神猛,越東海來游,遇天神授寶劍,入湖北武當山修煉,經42年而功成,白日飛升,威鎮北方,號玄武君,宋代皇帝因避其祖趙玄朗名諱,改玄武為“真武”。宋真宗時尊為“鎮天真武靈應聖帝君”,簡稱“真武帝君”。元朝時加封真武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神。明代對真武信仰達到鼎盛。朱棣稱帝後,特加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並將其所謂修煉之地——武當山賜名“大岳太和山”。相傳,洪武初大將軍徐達北征“屢有真武靈助之”,因而在關內修建此廟。修復的廟內有道教真武神八大元帥、六丁六甲神將、水火二將和青龍、白虎等神像。

城隍廟

這組廟宇規模較大。城隍是道教所傳守護城池的神。中國古代稱有水的城塹為“池”,無水的城塹為“隍”。據說三千多年前的周代,除夕要祭祀八種神,其中就有城神、隍神。以後兩神合二為一,就成為城池之神了。道教認為城隍是剪惡除凶、護城安民之神,能應人之求,旱時降雨,澇時轉晴,以保五穀豐登,百姓安泰。

最早是三國東吳時,在安徽蕪湖建城隍神廟,以供拜祭。到了唐代,祭祀城隍逐漸普遍,人們把一些在地方有功的開明人士死後奉為城隍神,希望他能繼續福佑鄉土,保護百姓。宋代祭祀城隍更是遍行各鄉。到了明朝,明太祖元璋即位不久,就下令在都城南京修建規模宏大的城隍廟,並頒布城隍神的封號爵級,敕封京城城隍為帝,開封臨濠等地的城隍為王;府級城隍為威靈公,官居二品,州級城隍為顯佑伯,官居四品,並按照級別,配製服飾。另外,城隍還管領亡魂。朱元璋還為城隍組織了一套機構,設有判官和衙役,道教乘機聲稱“城隍老爺”有權拘捕活人到陰間,死人的陰魂也都首先到城隍廟去接受審問。新官上任必須齋戒沐浴去祭祀城隍廟後,方得進衙理事,每月初一、十五還得前往祭拜。

朱元璋如此重視城隍神是有他的目的的。朱元璋曾對大學士宋濂透露過心裡話:“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說穿了,大肆鼓吹神鬼的威力,不過是震懾臣民,目的是鞏固封建統治。居庸關的城隍廟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7年)。清代乾隆三十年(1765年)重修。在這裡建置城隍廟除為了護佑關城外,還有約束軍民的用意。這次修復是1996年,廟內塑有城隍、閻王、山神、地神等神像。

關帝廟

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年)建,是供奉三國蜀漢大將關羽神靈的廟宇。關羽,字雲長,河東解縣(今山西臨猗西南)人。生前以“忠、義、仁、勇”著稱,死後被神化。宋朝進封至“王”,明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封“協天大帝”,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改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為古儒、釋、道三大教系共奉之神。廟內塑像分別為關帝、胡氏夫人,以及關羽的父親、祖父和曾祖父。關王廟:明正統年間建(公元1436-1449年),現廟內塑像分別為關王及黃忠、馬超、趙雲、張飛等三國蜀漢名將。關公是封建時代忠臣勇將的典型,明初建北京城時,各瓮城裡同時建造了關帝廟,希望神和城一起福國佑民。居庸關內建關王廟、關帝廟,是用封建禮教來約束守關將士,要像關羽那樣忠、義、仁、勇。同時也寓意有關羽在此鎮守,關城堅固,不易攻破。

表忠祠

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為紀念明朝右副都御史羅通而建。羅通,字學古,江西吉水人,正統十四年(1449)奉命鎮守居庸關。同年十月蒙古族瓦剌部三萬餘人攻圍本關,甚急,羅通身先士卒親冒矢石據城固守,在羅通的指揮下打敗瓦剌,保住居庸關,同時京師得以保全,隨後晉右都御史加太子太保,並得到皇帝的敕獎。弘治年間耆老潘昭明疏請立祠以表其忠。

呂祖廟

始建年代不詳,為古代道教廟宇。廟內塑有道教八仙之一呂洞賓神像。

亭榭

共修建了八座;分別為半山亭、迎恩坊、國計坊、旌善亭、長短亭、憩便亭、靜對亭、涼亭。

雲台

居庸關的中心,有一“過街塔”基座,名“雲台”,取其“遠望如在雲端”之意。雲台創建於元至正二至五年(1342一1345年),是用漢白玉石築成的,台高9.5米,上頂東西寬25.21米,南北長12.9米;下基東西寬26.84米。南北長15.57米,上小下大,平面呈矩形。台頂四周的石欄桿、望柱、欄板、滴水龍頭等建築,都保持著元代的藝術風格。台基中央有一個門洞,門道可通行人、車、馬。券門與券洞上鐫刻著大鵬金翅鳥、鯨魚、大象、龍、曼荼羅和佛像。洞壁兩側刻有四大天王浮雕像和用梵、藏、蒙、維吾爾、西夏、漢等6種文字刻成的陀羅尼經咒及造塔功德記。雲台可謂是元代一座大型的石雕藝術精品。雲台上原建有三座白色喇嘛塔,可惜毀於元末明初。此後在台基上建了"泰安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寺遭火焚,僅存雲台。台頂上的柱礎,就是明代泰安寺殿字的遺物。

它是作什麼用的呢?原來是一座過街塔的塔基。是座用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台子,塔基上原建有喇嘛塔三座,台基之下設券門,通車馬行人。據佛經上說,過往行人從塔下經過,就等於是拜佛一樣了。建塔的目的是要使來來往往經過塔下的百姓,都能“皈依佛乘,普受法施”,接受宗教的麻醉,鞏固封建統治。過街塔約在元、明交替之際,全部毀壞。明初在塔基之上,建有佛殿,內設佛像三尊。中為毗盧遮那,左為文殊菩薩,右為普賢菩薩。正統十三年,欽賜寺額為“泰安”。今佛殿只存柱石在雲台之上。券門為半個八角形,是我國古代磚石拱中特殊的一種作法。除了建築結構特殊外,最重要的是券洞內精美的浮雕和六種古代文字,把梵文、藏文、八思巴蒙文、維吾爾文、漢文、西夏文6種文字鐫刻在一起,在我國古代石刻中還是首次發現,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雲台的雕刻,主要集中在券門和券洞內,券門上兩帝對稱地刻著交叉金金剛杵組成的圖案;象、怪獅、卷葉花和大龍神,正中刻金翅鳥王,券洞內兩壁的四端刻四大天王(有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和北方多聞天王),尤為珍貴的是洞內兩面石壁中央鐫刻六種文字,在我國古代石刻中還是首例。六種文字的排列方法是:上面自左向右橫寫,共分三層,上層為梵文(即古印度文),中下層為藏文,藏文又分兩體(即加嘎爾文、吐波文),下面為直行豎寫,自兩端向當中排,自左向右排的是八思巴蒙文(元朝官文使用的蒙文,元亡後即廢棄),維吾爾文;自右向左排的是漢文、西夏文(古代西夏王國党項族使用的一種筆畫繁冗的仿漢字)。券洞兩側的排列方法都是一樣的,文字內容均是一樣的,刻的是如來心經陀羅尼,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文和咒語,並有造塔功德記和元代的年號。是研究元代佛教、古代文字和各民族間文化交流史的重要參考資料。

除了券洞兩壁外,在頂部和兩斜頂還刻著許多小佛像。券頂正中刻著五個“曼茶羅”圖樣,兩斜頂刻十佛,在大佛像之間遍刻小佛像,布滿了整個券頂。券洞上邊裝飾著各種花草圖案。這些偶像花草圖案雕刻細膩,流暢雄勁,精美絕倫,是元代雕刻藝術品中的優秀作品。

詹天佑銅像

在青龍橋車站旁。詹天佑(1861-1919)以畢生精力奉獻給中國的鐵路事業,完成了中國第一條自行設計、修築的京張(北京——張家口)鐵路,是近代中國最受人崇敬的工程師之一。1919年他逝世後,人們在這裡為他樹立銅像和紀念碑,紀念他的功跡。

居庸關

明朝時居庸關關城建制達到了最為完備的程度。其關城防禦體系自北而南由岔道城、居庸外鎮(即八達嶺)、上關城、中關城(居庸關)、南口五道防線組成,而居庸關則是指揮中心,負責關城守御的是隆慶衛,配有盔、甲、長槍、弓、箭等軍械和火器。居庸關關城建築完備,設有衙署、倉儲、書館、神機庫、廟宇、儒學等各種相關設施,文化內涵極為深刻。

居庸關不僅地勢險要,而且風景宜人。這裡山巒重疊,溪水長流,植被繁茂,景色怡人。金代“燕山八景”、明代“北京八景”、清代“燕京八景”中“居庸疊翠”的譽稱,流傳至今。清乾隆皇帝親筆題寫“居庸疊翠”四字,並立碑於此。

縱覽居庸關兩千餘年的變遷,為我們了解古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藝術的發展狀況展現了一幅壯美的畫卷。但是由於屢經烽火硝煙,多數建築被破壞殆盡。為了使關城建築不再遭受損壞,並重現昔日雄姿,在鄧小平同志“愛我中華,修我長城”題詞精神鼓舞下,在市、區各級黨委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在國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研究所等單位和文物專家的具體指導下,十三陵特區辦事處遵照“有效保護,科學管理,合理利用”的方針,從1992年開始,歷時五載,完成了4142米長城、敵樓、鋪房、烽燧和關城內外寺廟、糧倉、牌坊、書館等58座建築的居庸關長城修復一期工程,再現了我國古代比較完整的關城建置設施。居庸關長城自1998年3月28日正式開放以來,以它巍巍古關雄姿和特有的長城文化內涵,優美壯麗的自然景觀,喜迎四海嘉賓。

2000年8月至2002年4月,十三陵特區辦事處對居庸關長城實施了二期修復工程,主要在雲台與北城樓之間復建居庸古道和仿古一條街,完善了停車場地、翠屏湖、住宿餐飲購物娛樂健身等旅遊配套服務設施。其中長412米、寬10.3米的居庸關古道全部用青白石鋪砌而成;復建了建築面積12600平方米的居庸關長城古客棧,新建了污水處理廠和環保型水源空調、燃油鍋爐等動力設施,並對原有電力設備進行了改造,同時建立健全了具有火險自動報警和噴淋式自動滅火裝置的消防系統。

實用信息

景區開放時間:

淡季:8:30-16:00, 旺季:8:00-17:00

門 票:

旺 季:成人45元/人 學生25元/人

淡 季:成人40元/人 學生22.5元/人

購票優惠:

1、1.2米以下兒童免票。

2、離休人員憑離休證免票。

3、60歲以上老年人持老年證或藍色優待卡半價優惠。

4、本市戶籍65歲以上老年人持紅色優待卡免票(大型活動期間除外)。

5、大中小學生憑有效證件半價優惠(不含成人教育、研究生)。

6、持有社會保障金領取證的人員憑證半價優惠。

7、殘疾人員憑有效證件免票。

最佳遊覽時間:五月至十月

旅遊指南

門票:淡季35元,旺季40元

最佳遊覽時間:五月至十月

地址:昌平區南口鎮

乘車路線:八達嶺高速至居庸關出口,沿路標即到

公車前門游1、5路,北京站2路,東大橋乘游3路,動物園乘游4路,德勝門乘919路到居庸關下車。

市內乘游:1、 2 、3 、 4 、5 路、919 路,居庸關下車即到。

駕車路線:馬甸橋上八達嶺高速沿路標前往居庸關出口即是。

公交路線:

879路

長陵-定陵-定陵道口-七孔橋-昌平胡莊-昌平王莊-南新村-大宮門-昌平澗頭村-明皇蠟像宮東門-昌平西關環島西-鄧莊-陳莊-紅泥溝-南口路口西-居庸關長城-水關長城-八達嶺長城-八達嶺森林公園-八達嶺古長城-八達嶺

長陵8:00-16:00八達嶺9:30-17:30發車間隔30分鐘

10公里以內票價2元,每增加5公里以內加價1元,最高票價10元。持卡乘車普通卡5折、學生卡2.5折優惠。

昌68路

1居庸關

2南站村

3東園村

4臭泥坑

5南口村西站

6南口大堡

7南口市場

8南口東街

9南口東站

10南口醫院

11西普公司

12南口煤場

13京都府駕校

14辛店村

15乃乾屯

16馬池口北小營

17吉利環島

18昌平水泥廠

19紅冶鋼廠

20紅冶鋼廠東

21下念頭村

22宏道村

23馬池口村頭

24馬池口村

25京北車輛管理所

26西沙屯

27小寨

28滿井

29路莊橋南

30沙河北大橋

31沙河

居庸關5:30-19:00

沙河6:40-20:20

10公里以內票價2元,每增加5公里以內加價1元。持卡乘車普通卡5折、學生卡2.5折優惠。

火車:

車次運營時間發車地點

7173次9:10始發15:00返回西直門發車

L813次15:29始發19:57返回西直門發車

L671次7:18始發14:29返回西直門發車

L673次7:56始發15:03返回西直門發車

L675次8:50始發14:09返回西直門發車。

盜竊事件

2013年2月15日晚上,為了弄點錢花,37歲的來京務工人員趙某夥同他人將居庸關景區泮宮牌坊處的兩個漢白玉的柱頭獸盜走。經鑑定,被盜柱頭獸為珍貴文物中的三級品。2013年5月7日從昌平檢察院獲悉,趙某等四人因涉嫌盜竊罪,已被批准逮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