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合十二式

居合道的招術是一種起居靜之勢而與敵對峙的刀術。“居合”的意思是平時狀態跟緊急狀態時的轉換。居合道又稱拔刀道或拔刀術,是日本劍術諸技術的一環。

概述

修煉的是在和平的狀態,當遇到敵人的突發襲擊時,如何快速反應過來的技術,也可以說是求生(最小最有效率的動作、最安靜的方式)的技術。
跟其他日本刀劍的武道相比較,居合練的是如何處理一個衝突開始、以及如何結束,劍道練的是中間過程的對抗演練、斬道練的是日本刀實際斬切物體的實務細節。

制定居合

居合道的招術是一種起居靜之勢而與敵對峙的刀術。日本全劍聯於昭和四十四年(1969)集合了十二位大專家,開會研討融合各流派特質制定出一套為各家所接受並賦予居合道新生命的制式招術。
它歸納了的動作包括正坐三式、立膝一式、立姿三式總共合計七式,大約可滿足當時一般練武者之意歸納而成,基本上是以古流派為思考根源,但所制定的“制定居合”招式卻不屬於哪一流派,而是新創獨特的動作。
招式的制定經縝密的討論,終於昭和四十四年(1969)三月創立敲定。同年五月在京都大會上,對眾多劍道和居合道人士公開發表而定案,而後昭和五十五年(1980)又在原有七式之外,添加了三招新的立姿招式,從此制定居合與日本劍道型一樣成為十式招技。
2000年日本全劍聯已將制定居合改為十二式。
歸納了五個項目:
一、拔付(NUKITSUKE)的橫一文字。
二、結束的縱(豎)一文字。
三、左右肩兩斜袈裟斬。
四、收刀。
五、突刺的一刀。

居合十二式
​ 順序 名稱 日語發音
正座 (1-3) 一本目 MAE
二本目 USIRO
三本目 受流 UKE NAGASI
居合膝 (4) 四本目 柄當 TSUKA ATE
立居合 (5-10) 五本目 袈裟切 KE SA KILI
六本目 諸手突 MOROTE SUKI
七本目 三方切 SAN HOU KILI
八本目 顏面當 GAN MEN ATE
九本目 添手突 SO ETE TSUKI
十本目 四方切 SI HOU KILI
十一本目 總切 SOU GILI
十二本目 拔打 NEKI UCHI
第一式刀技 前(正面)

意義:互相對峙,預感對手有殺意,制先機向對手太陽穴(目和耳一條線附近)拔擊,瞬即由正面斬下得勝。
動作:
一、向正面正坐,行三呼吸(吸第三次氣息時)後,兩手穩靜握刀柄和鞘口,同時推開刀離鞘口,也浮起腰部,豎起雙足之足尖,伸腰垂直上身,一面將鞘扭向左,穩慢拔出刃,至刀尖尚余約10公分時,踏出右足同時將刀水平,向對方太陽穴淚厲拔擊。
註:刀拔出時,左手握住鞘口,小指押,擦左腰帶,左肘要充分拉後,此動作稱謂鞘引(SAYABIKI)。
拔付時,上身向左後拉約45度,左拳在離身體中心線右斜前約45度處停住。刀刃高度與右肩成水平,刀尖微較水平低下(如滴下鉏附近之水,能慢慢向刀尖流移程度)停住右拳內側。
踏出時,兩膝要成直角(90度)充分挺出腰部,垂直上身,力氣貫注下丹田。
二、拔擊後,瞬即將左膝移靠右踵(腳跟),依左耳高度,刀持水平,右手肘向內彎,像刺突後方的心意迅速將刀振舉頭頂,同時左手移握刀柄,瞬即踏出右足同時由正面斬下。
註:左手移握刀柄時,左手握住鞘口要移至水月近處才鬆手。
振舉兩手儘量高舉頭頂,斬下時體姿與前項注 同,斬下時左膝不動。
斬下時雙拳掌,要像扭毛巾的要領向內扭停住在臍前,雙手腕首上端伸出,刀尖稍低。
從振舉至斬下不待分秒,行一貫連串動作。
三、斬下後,左手離開刀柄,移貼左腰帶,同時右手稍向前刺之氣氛,手掌心向上,刃向左,展伸肘,像刺右斜後,水平大迴旋至與正面成90度時,彎肘右拳移靠太陽穴附近,站起同時,袈裟斬的要領擺下振血。
註:站起時稍彎兩膝,成落腰姿勢,此種姿勢稱謂"居合腰"。
振向是振落雨傘上水滴要領動作。
振下時,右拳頭的高度與左手掌水平,刀尖向前低下約45度,而在右掌稍微內側止住,此時刃部要朝振下方向。
四、保持“居合腰”原狀,後足(此時是左足)移前與右足併攏,稍停,右足拉後,左手離腰移握鞘口,移到在中央(臍前),刀鍔近處刀棟移至左手拇指和彎曲食指所作成洞口上,向右斜前展伸右肘同時將鞘拉後(此時左手小指貼在左腰帶著移後),將刀尖滑入鞘口,將刀慢慢納入,同時左手推鞘口至肚臍前停住,一面降腰徐徐合攏雙手納畢,同時右膝跪著地板。
註:納刀時鞘口由中指握住,拇指和食指要松握,刀不可用拇指和食指挾住刀身。
刀納畢時,鍔內側要在臍正中前,刀大約保持水平。
五、納畢後起立,同時後足(右足)移靠前足併攏,右手鬆離刀柄,成佩刀姿勢,退移至次式刀技開始位置(以下至十式止均同)。

第二式刀技 後(向後面)

意義:感受坐在後面對手有殺意,制先機迴旋,對正背後對手,同時拔擊太陽穴,接著從頭頂斬下得勝。
動作:
一、身體向正,向右轉180度向後正坐,穩靜雙手握刀,足指豎起,依照第一式刀技動作一、將刀拔出,浮開左膝,用右膝為軸點,向左回鏇180度,對正對手,左足稍踏左邊,同時向對手太陽穴激厲拔擊。
註:此招技與第一式刀技「前」之動作大致相同,唯一不同處是由後迴旋180度回復正面拔擊,踏出的腳與第一式有所差異,要注意踏出左足。
以下之動作二、拔擊,三、振血,四、納刀,五、起立與第一式相同,只是,足之運法有左右之差異。
第三式刀技 受流(向右) 意義:坐在左側對手,突然站起,斬下來襲時,一面起立架開來刀,從對手左肩口「袈裟斬」砍斬取勝。
動作:
一、由正面向右(正面為左)正坐,面朝視左方對手,同時雙手握住柄鞘,浮腰豎立右足尖,一面伸直腰部,左足稍踏右邊(參照圖)(此時足尖向外側)同時將刀貼近胸前,站起,左手拉下鞘,右手將刀往上拔出面額前上方,刃向右斜上,刀尖向後下垂,保持架開(受流)姿勢。
註:注視左側對手動作,不僅面部如此,也要稍微推出右肩的心境施行,則接下去的動作會較流暢。
往上拔速度,要依拔擊動作「徐、破、急」速率施行。
刀往上拔時,左手保持握住鞘口,左肩稍移後面,用刀掩護上體姿態。
二、接著,右足移踏左足側,一面起立(同時「受流」架開對手斬下之刀瞬間),刀尖由後迴旋右上方身體正對對手,左手移握刀柄,動作連貫不可停頓,左足拉退後方同時,由對方左肩口袈裟斬下。
註:從起立至斬下止,不可停頓,要像流水般,一連貫串施行。
斬下時,雙手停止在臍前,刀尖要較水平稍低。
三、斬下後,保持原狀,稍彎右膝,左肘伸直,刃部向前,雙手移上左前,將刀斬擊部位(刃尖七吋部位)移置右膝上。
註:刀用雙手移止左前上時,右手鬆握,掌心向上,刀柄挾在拇指和食指中間,由下面保持輕輕支托形態。此時左肘要充分伸展,握住刀柄之左拳移上左斜前方。
刃部向外,刀柄在上,刀尖朝下四五度橫一文字,與上體成平行。
刃尖七吋部位,輕托置在右膝頭上。
這亦是振血之一種,要把殘心的意境充份表現出來。
四、右掌鬆開刀柄,反掌從上逆手換握。
註:逆手是不可用力強握。
五、右手反掌逆手握時,左手離開刀柄,移握鞘口,右手再反掌向上,刀尖由下方,迴旋左方,將鍔附近移靠鞘口,反掌(「逆手」掌手向上)姿態納刀,緩慢蹲下,左膝頭著地皮同時納畢。
六、刀納畢,起立同時後足(左足)移前並齊右足,右手離開刀柄,回復佩刀姿勢。

第四式刀技 柄當(柄撞)

意義:前後遭遇襲擊,先以刀柄頭撞擊對手水月(心窩)連著用右單手刺擊後面對手水月,再次以凌厲氣勢將前方對手劈斬得勝。
動作:
一、向正面依居合膝坐穩,雙手迅速握住刀柄同時浮腰,豎起左足尖伸直腰部,右足踏出,同時用雙手並握刀與鞘整體激厲向前撞出,依柄頭撞擊對手水月(SUIGETSU)心窩。
註:居合膝「作法」參照居合膝項目。
雙手握刀時,右手將刀柄橫面握住。
撞擊時,柄頭高度約標準本身水月高度。
二、撞擊後,右手保持伸展右肘姿勢,急速用左手將鞘往後拉引,一面以左膝為軸,把身體向左轉約45度,刀同時拔出,刃尖朝向後面對手,刀尖刀棟貼在左胸(乳)保持水平,上體垂直,充分伸展右肘刺擊後方對手心窩(水月)。
註:刀拔出時,握住鞘口之左手要充分拉盡刀鞘。
刺擊後方對手時,左手握住鞘口移送臍前。
三、刺擊後,依左膝為軸,向右迴旋,抽出刀刃之意境振舉頭上,左手移握刀柄,回復正面向對手,同時以淚厲氣勢從頭頂斬下。
註:不可忘記,抽出刀刃心境動作。
回復正面時,雙目要較身體迴轉向正面之前,先注視對手。
振舉至斬下動作要一連貫串,不待分秒空檔。
斬下時,刀尖稍較水平低。
四、斬下後,保持原姿勢,將刀向右拂開,同時左手離柄移貼左帶
註:這亦是振血動作之一種,此時右拳位置要在身體中心線右前約45度處附近,其高度與移貼在左帶左手成水平,刀尖要較水平低一點,而稍在右掌內側止住。
五、振血後,左手由左帶移握鞘口,一面納刀,將前足(右足)引退靠左足穩定身腰,跪著左膝,保持蹲踞姿勢。
註:納刀要領同第一式刀技。
引退前足(右足)時,要自然直線引退,不可向右描半月(弧形)般引退。
單膝著地蹲踞是豎起足尖,把且門格置在左足踵(足跟)上,右足引退,保持立膝形狀,浮著右踵,移至左足尖附近。
六、落定腰部,隔一呼吸之後,伸展腰部,右足踏出,起立同時後足(左足)移前並齊右足,右手離柄,保持佩刀姿勢。

第五式刀技 袈裟切(袈裟斬)

意義:前進中,前方對手振舉刀欲斬下來時,從右?下往上拔擊,反刀從左肩口袈裟斬下得勝。
動作:
一、前進中,左足踏出同時雙手握刀,將鞘向左外反轉一面拔刀,踏出右足,同時右單手從對手右下逆袈裟往上斬。
註:前進都由右足起步(以下至第十式刀技均同)。
往上斬時右拳停止在右肩上方,刀不出體側,約肩幅程度,扭挺出腰部為要。
二、往上斬後,雙足保持原位(不移動),左手離鞘口移上握柄不待分秒,由左肩口袈裟斬下。
註:一和二要一貫連串動作,斬上和斬下時注意不得停頓。
往上斬同時反掌斬下時,想要斬對方左耳心境袈裟斬下。
左手要離鞘口時,必須把鞘往內扭轉復原,鞘口移至臍前。
斬下時,不移右手反掌將刀垂直豎起而無須擺振後方。
斬下時,雙拳停止在臍前,刀尖稍較水平低下(同第三式刀技「受流」)。
三、斬下後,引退右足採取八相架構,表示殘心。
註:雙目不離受斬倒下的對手,穩靜地將刀引上右肩採取八相架構。
八相架構時,鍔要保持在口之高度,離口一個拳,注意不要引上過高。
四、由八相架構,約停半拍呼吸,引退左足,一面左手離柄移握鞘口,同時將袈裟斬下振血。
註:注意左手。不像於其他刀技,移貼左帶,而直接移握握鞘口(準備納刀)此時鞘要保持水平。
五、振血後,保持原姿勢納刀。
六、後足(左足)移前並齊前足,右手離柄復佩刀姿勢。
第六式刀技 諸手突(雙手刺突) 意義:前進中,遭受前後對手襲擊,先將前面對手拔擊其右斜面部,瞬即依雙手刺擊其心窩,繼即將後面對手從正面斬下,再次由前面來襲的其他對手,從其正面斬下而得勝。
動作:
一、前進中,左足踏出同時雙手握刀,右足踏出,身體同時向左後拉開,瞬擊對手右斜面部。
註:「拔付」和「拔擊」注意二項不同之處。
瞬擊時,刀尖停在顎之高度,刃都向右斜下。
二、刀卸下架中段一面將後足移前足踵,左手移握刀柄,瞬即右足踏出,同時用雙手,刺突對手心窩。
註:左手移握刀柄時鞘口不要忘記移至臍前。
刺擊動作要像如閃電般。後足移靠前足踵,瞬即右足踏出刺擊。
刺擊時刀尖,稍較水平高。
三、刺擊後,左足為軸,向左後迴旋,同時一面將刀振舉頭頂,正對後面對手,瞬即正面斬下。
註:向左迴旋振舉刀時,將刺入體內之刀,要以抽出之要領施行。
迴旋時為保持穩定姿勢,左足稍開外側為佳。
斬下時之刀位,保持水平。
四、斬擊後面對手後,同三之要領再對正,由前面來襲之另外對手從正面斬下。
註:再次迴旋對正時,為保持穩定姿勢,左足稍踏開左側為佳。
五、斬下後,保持其原姿勢,將刀向右「拂開」(振血),左手同時移至左帶。
六、振血後,左手由左帶移握鞘口,保持原姿勢納刀。
七、刀納畢,後足(左足)移靠前足併攏,右手離柄復佩刀姿勢。
第七式刀技 三方切(三方位斬) 意義:前進中,遭受正面及左右,三方位對手襲擊,先瞬擊右方對手頭部,再劈斬左方對手面部,繼即劈斬正對面之對手而得勝。
動作:
一、前進中(右、左、右如此進第三步時)右足踏出同時,雙手握刀,面向右方對手,右足踏出時瞬擊右對手頭部。
註:面向右方對手時足部踏法最重要,此時前足(左足)足尖要向右斜右方(即踏在右足左斜前方)。
與第六式刀技之瞬擊部位不相同,而刀尖要斬擊至咽喉停住。
二、瞬擊後,仍保持原足位而以右足為軸,朝向左方對手,同時將刀振舉頭頂,左手握刀柄,左足稍踏開左側斬下其正面。
註:朝向對時,雙目同時轉視對手。
斬下時,刀保持水平(對手之「水月」)。
三、斬下後,繼即將刀振舉頭頂一面,右轉向正面對手,右足踏出,同時斬擊其面部。
註:此式斬下與二之要領相同,唯右足踏出之點有差異。
四、斬後右足引退後面採取左上段架構表示殘心。
五、表示充分殘心後,左足遂漸引退右足後方,左手離開刀柄移貼左腰帶,刀同時從右袈裟方位振下行振血。
六、左手由左帶離開握住鞘口,以此姿勢納刀。
七、後足(左足)移前,並齊前足,右手離開刀柄復佩刀姿勢。
第八式刀技 顏面當(撞擊面部) 意義:前進中,遭受前後對手襲擊,先將前面對手之顏面部以刀柄頭、柄鐺(以柄頭撞擊),繼之向後方對手水月用單手刺擊,再次迴旋180度正對前面對手,由頭頂斬下得勝。
動作:
一、前進中,左足踏出同時雙手握刀,右足踏出,刀與鞘整體激厲刺出,以柄頭撞擊對手面部。
註:前進必先由右足踏出,左足踏出同時握刀(以下第九式、第十式皆同)。
刀用雙手握時,右手握刀鍔附近,左手握鞘口,而拇指押扣刀鍔。 
刀與鞘整體撞擊時,雙手肘儘量展伸,撞擊時右手,從上面輕貼刀柄模樣。
撞擊時柄頭高度,依準雙目之間。
二、撞擊面部後,左手瞬即引拉鞘,一面注視背後對手,刀尖脫離鞘口同時,握住刀的右手移靠貼右上腰,刃部向外保持水平架構,左足稍移左側,而為軸,向左鏇轉與對手相對,不得崩潰姿勢而保持上身端正,右足踏出一步,刺擊背後對手心窩。
註:身軀向左鏇轉速度與拉引鞘速度同快。
握刀的右手,移貼位置是「上腰」(即腰骨上)此時身體完全與背後對手面對面。
刃部始終保持向外和水平,刀尖不可有上下擺動。
刺擊背後對手時,不可只靠右手伸出刺擊,右足踏出同時依腰力刺擊意境,右肘伸直刺擊。
刺擊時,右拳頭在心窩高度,刃部向外。
三、刺擊後,刀從對手體內抽出,向左鏇轉180度一面架開來刀振舉刀,左手移握柄頭,右足踏一步,將前面對手從正面斬下。
註:身軀向左鏇轉180度回復正面時,左足稍踏開左側整頓姿勢。
斬下時,雙拳停止在臍前,刀保持水平。
四、保持原姿勢,將刀向右拂開(振血),同時左手離柄移貼左腰帶。
五、左手離腰帶,移握鞘口,照原姿勢納刀。
六、後足(左足)移靠前足併攏,右手離柄回復佩刀姿勢。

第九式刀技 添手突(添手刺突)

意義:前進中,察覺左方對手,制先機一面向左鏇轉90度給予對手右袈裟瞬擊,立即將刃部向下,左手掌挾押刀刺擊對手腹部得勝。
動作:
一、前進中,左足踏出同時雙手握刀,繼即右足踏出而為軸,將身體向左鏇轉90度,一面對正左側對手,左足引退將身體向左後拉,同時由對手右肩袈裟瞬擊。
註:前進中,左足踏出時,左足尖要向左開45度踏著,接著即以右足尖踏在正左方,將身體鏇轉時,左足尖亦同時向正左方。
身體向左轉同推開鞘口,徐徐拔刀,一面鏇轉,至刀尖快脫離鞘口同時引退左足。
右袈裟要斬下至臍之高度。
二、瞬擊後,右足稍引退半步(丁字足),身體向右後拉,同時刃部向下保持水平拉後,握著柄的右拳貼置右上腰,左手拇指和食指確確實實挾住刀身中間,同時右足為軸左足踏出,刺擊對手腹部。
註:右足稍引退(即指約退半步之意)。此時右足尖向右外45度踏著,身體亦同樣向右方45度。
握住刀的右手引移至右腰位置時,依上腰為準。右手移貼右上腰和左手拇指及食指挾住刀棟與引退右足半步要用一拍子動作施行。這姿勢稱謂「添手刺架構」。
刺對手腹部時不唯用手腕之力量,以用身體刺擊心意充分將腰部推前。
刺擊時,身體照原來保持向右45度開著,握住柄之右拳,不離腹部而移貼在臍前。此時刀尖不可上下擺動,即保持水平。
三、刺擊後,左手保持其原位不動,拇指和食指挾住刀身的手掌朝向下方,刃向前,右肘輕輕展伸,握柄之右拳向右斜前上抬,採取右乳高度架構,表示殘心。
註:此時身體照原向45度開著,面部亦朝向斃下對手。
表示殘心時,展伸在右斜前上的右腕與刀之角度,約成直角90度。
四、表示殘心後左手離開刀身移握鞘口,左足引退同時,將刀向右拂開(振血),依照振血姿勢納刀。
註:振血時,身體照原朝向左方對手。
五、後足(左足)移齊前足併攏,右手離柄復佩刀姿勢。
第十式刀技 四方切(四方位斬) 意義:前進中,遭受四方位對手圍攻,為制先機,刀與鞘整體右斜前推出,先用「柄當」(即用柄側面撞擊),想拔刀的對手甲右拳,繼續一面拉鞘拔出刀,以右單手,刺擊左斜後方對手心窩,再繼續復向右斜前對手(即最先受撞擊者)正面斬下,連線著斬下右斜後方對手,再繼續架開左斜前方對手劈下之刀,振舉至頭頂向對手正面斬下得勝。
動作:
一、前進中,左足踏出同時雙手握刀,左足為軸,身體轉向右斜前,將刀與鞘整體推出,右足踏出一步,以柄側面撞擊對手右甲。
註:雙手握刀時,右掌從下,左手照原握鞘口,拇指要押扣刀鍔。
要撞擊右手時,先將刀鞘扭轉左外方,以柄側面(平面)撞擊對手之手甲,此時右足踏出。
二、撞擊後,瞬即用左手拉鞘,刀尖脫離鞘口同時,身體向左迴轉,對著後面對手成左半身,將刀尖前端附近刀棟,貼著左胸前架構,上身保持端正,左足踏出,右肘充分展伸,刺擊對手心窩。
註:撞擊對手甲右拳,要瞬即開始拉鞘。
刀拔出同時,將刀尖附近刀棟,貼住左胸部位,刃部向外水平架構。
刺擊對手心窩時,右肘要充分展伸,但身體保持左半身姿勢,左手握住鞘口,移至臍前,刺擊時右肩不超出左肩。
三、刺擊後,刀抽出心境,由左,振舉頭頂同時,左手移握刀柄,一面將身體向右鏇轉正對右斜前對手,同時左足踏出斬擊其正面。
註:鏇轉斬砍其面部時,注意身體平穩,不要搖幌,因此要特別留意,足步的運行。
刀斬下時,刀位保持水平(以下同)。
四、確實斬下後,保持原姿勢,左足為軸,鏇轉正對右斜後對手,架開來刀姿勢,將刀振舉頭頂,右足踏出,斬砍其面部。
註:此時,亦注意足部之運行和斬下之方向。
五、斬下後,繼即以右足為軸,向左鏇轉180度,一面正對左斜前對手,刀振舉至頭頂,一面面對左斜前對手,刀振舉至頭頂,左足踏出,稍移左側站穩,右足踏出斬擊其面部。
六、砍倒最後對手後,緩慢地將右足引退,同時採取左上段架構,表示殘心。
七、殘心後,引退左足,一面左手離柄,移至左腰帶,同時將刀依袈裟方位振下行振血。
八、左手離左腰帶,移握鞘口,保持振血姿勢納刀。
九、刀納畢後,後足(左足)移靠前足併攏,右手離柄復佩刀姿勢。

第十一式刀技 總切第十二式刀技 拔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