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2017年新版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2017年新版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是西方經濟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部巨著,也是凱恩斯生前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作,與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馬克思的《資本論》並稱為經濟學史上三本同樣偉大的著作。

主要內容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是西方經濟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部巨著,也是凱恩斯生前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作。1936年出版後,以其獨到的“有效需求理論”與“乘數理論”在大蕭條危機後驚魂未定的西方世界引起轟動。《通論》解釋了生產水平倒退及失業率驟增等傳統經濟學無力解答的現實問題,提出了國家調節經濟的主張,認為沒有國家的積極干預,資本主義就會滅亡。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危機時期充分暴露出來的某些實際情況,如失業嚴重、資本產品大量過剩等,並提出了緩解這些矛盾的對策,為當時束手無策的資本主義世界指出了一條擺脫困境的出路。是堪與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比肩的巨著,此後,凱恩斯理論逐漸取代傳統經濟學,成為西方經濟學的正統理論。

作者簡介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英國經濟學家,20世紀偉大的經濟學家之一,其一生對經濟學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一度被譽為資本主義的“救星”和“戰後繁榮之父”。他的主要著作有《和約的經濟後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貨幣論》、《貨幣改革論》等。1936年出版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這部作品使人們對經濟學和政權在社會生活中作用的看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引起了一場經濟學的革命,史稱“凱恩斯革命”。

譯者簡介

徐毓枬(1913—1958)著名經濟學家,193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經濟系,之後留學英國劍橋大學,1940年獲經濟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執教於西南聯大和清華大學,1952年院系調整後任北京大學經濟系教授。他是第一個真正從劍橋拿到經濟學博士學位的中國人,也是親自聆聽過凱恩斯講課的中國人,還是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最早翻譯者,早在1948年就完成了譯稿。徐先生的學生很多,其中有當今著名經濟學家劉國光、厲以寧和胡代光等。

目錄

第 一 編 引論

第 一 章 正名 _ 003

第 二 章 經典學派之前提 _ 004

第 三 章 有效需求原則 _ 022

第 二 編 定義與觀念

第 四 章 單位之選擇 _ 035

第 五 章 預期與就業 _ 044

第 六 章 所得、儲蓄及投資之定義 _ 050

附 錄 論使用者成本 _ 062

第 七 章 再論儲蓄與投資之意義 _ 073

第 三 編 消費傾向

第 八 章 消費傾向:(一)客觀因素 _ 087

第 九 章 消費傾向:(二)主觀因素_ 103

第 十 章 邊際消費傾向與乘數_ 108

第 四 編 投資引誘

第十一章 資本之邊際效率 _ 129

第 十 二 章 長期預期狀態 _ 141

第 十 三 章 利率通論 _ 158

第 十 四 章 經典學派之利率論 _ 168

附 錄 馬歇爾《經濟學原理》,李嘉圖《經濟學原理》以及其他書中之利率論_ 178

第 十 五 章 靈活偏好之動機 _ 188

第 十 六 章 關於資本性質之幾點觀察 _ 203

第 十 七 章 利息與貨幣之特性 _ 215

第 十 八 章 就業通論提要 _ 237

第 五 編 貨幣工資與物價

第 十 九 章 貨幣工資之改變 _ 249

附 錄 論皮古教授之《失業論》 _ 263

第 二 十 章 就業函式 _ 273

第二十一章 物價論 _ 285

第 六 編 通論引起的幾篇短論

第二十二章 略論商業循環 _ 305

第二十三章 略論重商主義、禁止高利貸法、加印貨幣、以及諸消費不足說 _ 323

第二十四章 結語:略論《通論》可以引起的社會哲學 _ 361

原序

原序

本書主要是為我同行經濟學家寫的,我希望別人也看得懂。本書主旨,乃在討論若干理論上的困難問題,至於如何套用此理論於實際,尚在其次。因為如果正統經濟學有錯誤的話,其病不會在其上層建築,而在其前提之不夠明白,不夠普遍,——上層建築在邏輯上總是很少可非議的。為使經濟學家以批判態度,重新考慮其若干基本假定起見,我不能不用極度抽象的論據,不能不有許多爭辯。我願意後者可以少一些。但我覺得:我不僅得說明自己的觀點,還得指出我的觀點在哪幾方面和通行理論不符。我預測:那些與“經典學派理論”已結不解之緣者,或者認為我完全錯誤,或者認為我一無新見。誰是誰非,只能讓別人來判斷。下面爭辯部分,目的就在提供若干材料,使別人判斷時有所依據。為使各說儼然有別,我自己的爭辯不免過於尖銳;假使有這種情形,我得請求原諒。我現在所攻擊的理論,我自己也深信了好些年,我想我不至於忽視其優點。

我們所爭執的對象,其重要性可稱無以復加。不過,如果我的解釋是對的,則我必先說服我同行經濟學家,然後再及民眾。在論爭之現階段,我們只能歡迎民眾旁聽,聽取參加論爭之一造,把經濟學家之間之意見分歧點明白提出。這種意見分歧,使經濟理論在目前幾乎喪失了實際重要性;意見分歧一日不去,實際重要性便一日不恢復。

本書與我五年前所出版的《貨幣論》有什麼關係,恐怕我自己比別人要明白些。在我自己看來,只是歷年思索之自然演化者,在讀者看來,也許會覺得是觀點改變,迷離無所適從。這種困難,並不因我改換名詞而減輕。名詞有非改不可的地方,我將在下文中指出。二書間之關係,可以簡述如下:當我開始寫《貨幣論》時,我還遵循著傳統路線,把貨幣看作是供求通論以外的一種力量。當該書完成時,我已有若干進步,傾向於把貨幣理論推展為社會總產量論。不過當時先入之見已深,不易擺脫,所以對於產量改變所引起的後果,並沒有充分討論。現在看來,這是該書理論部分(即第三、第四兩編)之顯著缺點。該書所謂“基本公式”,是在一定產量這個假定之下所得到的剎那圖。在此假定之下,那些公式想指出:何以會有若干力量,造成利潤失衡,使產量非改變不可。至於動態的發展,——以別於剎那圖——,倒反不完全,非常模糊。本書則反是:著重在研究何種決定力量使得總產量與總就業量改變;至於貨幣的技術細節,雖然貨幣在經濟結構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本書卻略而不論。貨幣經濟之特徵,乃是在此經濟體系之中,人們對於未來看法之改變,不僅可以影響就業之方向,還可以改變就業之數量。當前經濟行為,雖常受人們對於未來看法之影響,而且看法又常在改變,但我們分析當前經濟行為之方法,仍不外乎供求之互動反應。如此一來,我們的分析法與價值論銜接起來了。於是我們達到了一個通論:我們所熟悉的經典學派理論,只是這個通論之一個特例而已。

寫這樣一本書,作者須自辟途徑。事屬草創,為使錯誤不致太多起見,作者極端有賴於他人之批評與討論。―個人若單獨構思太久,即極可笑之事,也會暫時深信不疑。各種社會科學皆然,經濟學尤其如此,因為我們往往不能以一己思想,以邏輯的或實驗的方法,作決定性的試驗。本書得力於卡恩(R.F.Kahn)先生之建議與批評者,較之《貨幣論》或猶過之,書中有好些處都是根據他的建議而改定的。又本書承羅賓遜(Joan Robinson)夫人,郝特雷(R.G.Hawtrey)先生及哈羅德(R.F.Harrod)先生校閱一過,得益甚多。書末索引則為劍橋皇家學院奔舒珊-布特(D.H.Bensusan-Butt)君所編。

本書之作,對於作者是個長時期的掙扎,以求擺脫傳統的想法與說法。設作者努力不虛,則大部分讀者讀此書時,想必會有同感。書中所含思想,雖然表達方式甚為複雜,實在是異常簡單,應當人所共知。我們大多數都是在舊說下薰陶出來的。舊說已深入人心。所以困難不在新說本身,而在擺脫舊說。

凱恩斯

1935年12月13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