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橋

尤溪橋,位於芹洋鄉尤溪村東面,清道光十二年造。 里仁橋,在尤溪村尾,是明清古道壽寧出南門到政和的必經之處。 當李商隱的夕陽斜掛在向晚的天空時,正是我拍攝里仁橋的最好時光。

簡介

尤溪橋,位於芹洋鄉尤溪村東面,清道光十二年造。兩端橋堍用塊石砌築。長26.4米,寬5.6米,孔跨21米。東南西北走向,13開間,56柱。上覆雙坡頂,橋中樑上墨書捐款人、建橋工匠等豐富的人文資料。橋中設神龕,祀觀音。

相關信息

從芹洋往平溪方向約8公里,有個村莊叫尤溪村,其村名中的“尤”據說是從“油”諧音而來。相傳村西頭的石縫中能滲出燈油,白天用燈盞接之,恰好能供一個晚上的照明。幾百年前留下的神話,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尤溪人口述流傳下來。而今時間的風雨、歲月的沙塵,已將那能滲油的石縫湮沒,人們只能引領遙望而臨風懷想,再也找不到那個神奇的“油眼”了。小溪穿村而過,房舍沿溪而建,數百戶人家在這裡耕耘勞作、繁衍生息。小溪不長,但架設其上的橋樑卻種類繁多,有木拱廊橋、石拱橋、石板橋、水泥橋……而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在一個村竟然有兩座木拱廊橋——里仁橋和文明橋,還有三個月前竣工的石拱廊橋——鐘鼓橋,以及剛遷建落戶的張坑橋
里仁橋,在尤溪村尾,是明清古道壽寧出南門到政和的必經之處。壽(寧)政(和)路是明代正道,據《壽寧待志》記載馮夢龍每赴建寧府都要“預先行牌使諭,令誅茅辟徑”。此道承載著連通一方的使命,其上的廊橋在古代、近代的交通史上都發揮過重要的作用。即便是現在,也方便村民到對岸耕作。
橋北是兩端翹起中間低陷的狹長的山丘。溪水至此向東轉了個大彎,山丘正像是一尾大鯉魚,魚尾朝天,弓著身子,朝尤溪村游來。橋的舊址本是在現址向西十米左右處,舊橋毀於一次意外大火。當時沈姓人家是村裡的旺族大戶,出資、籌款重建此橋。重建時橋址東移,橋像一根繩,鯉魚連著橋,為的是讓鯉魚永駐村里,祈盼年年有餘,故取橋名為“鯉連橋”。後有文人雅士將其改為“里仁”橋,一則“鯉”和“里”諧音,二則顯得文雅脫俗。“里仁”一詞,出自《論語》第四篇的題目《里仁》。里:就是住的地方;仁:仁厚,博愛。“子曰:里仁為美。”其意思是:“孔子說,我們所住的鄉里,要擇仁人的鄉里,四周鄰居,都是仁人君子,就夠美了。”換句話說,就要住到好人堆里。所以還有規勸教化的用意。
里仁橋於清道光十二年(1832)重建。南北走向,橋長26.4米,寬5.6米,拱跨21米,13開間,56柱。中樑上墨書楹聯四對,還有歷次維護、修繕的工匠、董事、捐資人的大名。橋兩側立柱間架設厚木板,行路勞累在此或坐或臥休息片刻是種享受,休閒時三三兩兩聚此聊天,家長里短,亦是種情趣。橋中設佛龕,供奉觀世音菩薩。每逢吉日,就有眾多善男信女聚此誦經祈福,燒香拜佛;遇佛主誕辰,這裡便是青煙繞樑,鐘鼓鐃鈸,熱鬧異常。幸福平安是善良的願望,寄托神靈是淳樸的崇拜。這種崇拜已深入人們的心靈之中,成了人們心中難以割捨的情結。
夕陽無限好,黃昏景更佳。當李商隱的夕陽斜掛在向晚的天空時,正是我拍攝里仁橋的最好時光。無奈的是電線水管橫空跨溪,拉圾塑膠袋隨水漂流,令我撫著相機而喟然長嘆。讓我傷心的是自然環境也如李商隱那輪飽經蒼桑的殘陽,極一時之盛的燦爛光輝後將黯然消隱,不免令我心中悲吟起江河日下的輓歌。
我不習慣燒香拜佛,但佛祖永在我心中。我久久佇立在佛像前,默然低首,在心中點燃一炷永不熄滅的心香,願周圍的百姓不要往河裡亂扔生活拉圾,讓你們祖輩祈盼的吉祥鯉魚,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氣,能喝上清澈的河水,讓鯉魚永遠與村民相伴。千萬不可重蹈上尤溪青石馬變成斑石馬的歷史,而追悔莫及。
溪水至此轉了個大彎,輕撫南岸石壁,揚起些許水珠水泡,打著旋,轉著圈,像是鯉魚在呼吸,給橋北的魚形山增添無限生機,讓人們產生無限遐想。這裡沒有高山深澗,沒有震耳的濤聲,兩岸樹木繁茂,溪水靜靜流淌,橋安逸地臥在水面上,與不遠處寧靜祥和的村莊農舍一起構成一幅靜謐和諧的山水田園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