尢列

尢列

尢列,男,(1865—1936)廣東順德人。字令季,別字少紈。是同盟會元老,青年時代與孫中山、陳少白、楊鶴齡並稱“反清四大寇”。

基本信息

尢列

尢列(1865—1936)廣東順德人。字令季,別字少紈。號小園,晚號缽華道人。清代同治四年(1865年)出生於順德杏壇北水新基坊的一個書香世家。尤列從小博聞強記,所讀的書到中年還能背誦半數,孫中山在日本橫濱時曾當面稱他是"石龜肚"(即記憶力特彆強)。尤列在學堂讀書時,他受業師陸蒲泉影響,很早就萌發反清意識,絕意科舉計進。他17歲時在上海參加江門,1886年入廣州算學館,畢業後充廣東沙田局丈算總目,又任廣東輿圖局測繪生。兩年後畢業,任廣東沙田局丈算總目、廣東與圖局測繪生、香港華民政務司署書記。

“四大寇”楊鶴齡、孫中山、陳少白、尤列

尤列17歲時,出門漫遊,遍抵華中、華東、華北和日本、朝鮮。在上海加入反清復明的秘密組織——洪門會。後考取香港華民政務司秘書。公務之餘,常到楊耀記商號探訪同學楊鶴齡,經楊介紹結識了孫中山、陳少白,四人經常聚首商討反清大計,被店裡的夥計們戲稱為“四大寇”(意為造反作亂四頭領)。1893年與孫中山、陸皓東等聚於城南廣雅書局之抗風軒,議設興中會,但未得成立。尢列同陸皓東、周昭岳回順德北水創辦“興利蠶種公司”,以經營優良蠶種為掩護,秘密進行革命串聯活動,孫中山多次到此議事。1895年與孫中山、陳少白等組織香港興中會,設機關部,對外稱“乾亨行”,準備廣州起義,失敗後逃亡西貢。1897年在九龍成立中和堂,繼續從事革命活動。
1900年惠州三洲田起義(今深圳鹽田與龍崗交界,屬鹽田區管轄)時,去長江流域謀回響,尢列參與惠州起義失敗,遭清政府嚴緝,與孫中山東渡日本,二人同住橫濱市前田町,共議“開導僑界,溝通學界”的行動計畫,並擬定“中華民國”國號。後赴日本及南洋各地,設立中和堂分部,聯絡華僑中工人與小商,並在新加坡出版《圖南日報》。任《圖南日報》名譽總編。辛亥革命後反對袁世凱稱帝,組織救世軍。他參加了廣州起義,失敗後逃往西貢,在南洋發起中和堂,1906年,受孫中山指派,建立中國同盟會新加坡分會,募集資金援助國內武裝起義。1910年,尢列秘密歸國襄助蔡鍔舉義。1911年武昌起義成功,他組織中和堂北伐軍,並策動滇、黔等省兵力東向抗擊清朝殘餘武裝勢力。
1913年春,袁世凱企圖籠絡尢列反孫,尢列堅決拒絕,東渡日本避難。1912年,孫中山策劃督師北伐,派人邀請尢列回廣州任顧問,尢列欣然應聘。但不久與胡漢民、陳少白等人政見不合,赴香港定居。在香港創辦書院,鼓吹孔教倫理救國。1921年,尤列任孫中山總統府顧問。二次革命時東渡日本,閉戶著書,後居香港設皇黨書院講學。
1936年9月,尢列自知不久於人世,扶病到南京謁祭中山陵。同年11月12日,即孫中山冥壽之日,享年七十有一。著有《四書章節易解》《四書新案》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