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的立場

小說的立場

《小說的立場》是2002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鈞。

作者介紹

張鈞

原名覃榮群,1958年8月 30日生於吉林省通化市。父親是壯族人,廣西柳州人氏,因此,張鈞原籍應是廣西壯族。其父參加韓戰,轉業後在通化市醫院做外科醫生。母親是漢族人,從事工藝美術工作。張鈞6歲時,因父母離異,隨父親回廣西落戶。兩年後“文革”爆發,民眾性武鬥激化了族仇,其祖父與伯父被殘酷打死,父親蒙冤入獄。張鈞因家族成分牽連,被剝奪了上國小的機會,小小年紀即遭受陪斗、蹲牢、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

1972年,其父親出獄,但無法養活子女,只能在一個瀟瀟雨夜將張鈞兄妹送上北去列車,使其投靠母親。此時的張鈞不會說漢語,唯靠紙筆與列車員交流,輾轉十多天后才逃到母親身邊,被收留,遂改現名。由於靠母親和弟弟二人的口糧度日,經常處於飢餓之中;也由於生活困難,國中時被迫輟學,做臨時工餬口,先後當過裝卸工、瓦工、架子工、管道工等。這期間,他曾學習油畫,一心想當畫家。

1977年,張鈞報考美術學院,專業已通過,但因家庭成分的問題沒有被錄取。1978年再次報考,入延邊大學中文系學習。在大學期間他開始創作詩歌、小說,還舉辦過個人畫展。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在中學任教,兩年後調至吉林省白城地區戲劇創作室工作。這段時期,是張鈞創作激情的爆發期,他以冰島的筆名發表大量詩歌、小說和評論,其中詩作達近百首。

1988年,張鈞到海南創業未果。1989年考東北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研究生,主攻文藝理論。1992年獲得學位後在某出版社工作。一年後,調到東北師範大學當代文學室,任講師,從事理論研究兼創作。1997年,張鈞獲得國家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中國當代小說創作中的個人化寫作。為做好這個項目,張鈞做了大量工作,閱讀六百多篇作品及大量理論文章,作了幾十萬字的訪談提綱,專訪了全國近30位作家,並整理完成了近50萬字的訪談錄和20萬字的論文,在全國各地雜誌上陸續發表。

1999年4月,張鈞不幸發現患了肺癌,醫治無效,於同年12月22日去世。

作品目錄

第一部分
寫作是作家最好的自我教育方式――朱文訪談錄
時間流程之外的空間概念――韓東訪談錄
傷感的靈魂寂靜的聲音――魯羊訪談錄
面對文學我只能孤獨和寂寞――吳晨駿訪談錄
言語狂歡者的誘惑與渴求――荊歌訪談錄
寓言化敘事中的語詞王國――羅望子訪談錄
歷史緬懷與城市感傷――畢飛宇訪談錄
第三種狀態下的現實與夢想――張�訪談錄
西緒佛斯並不絕望――西�訪談錄
將一份真誠和理解還給小說――夏商訪談錄
第二部分
後現代主義文脈中的反後現代立場――李大衛訪談錄
迷失中的追尋――李馮訪談錄
另一種價值和深度――徐坤訪談錄
天花板上的都市搖滾――邱華棟訪談錄
生命的激情來自於自由的靈魂――林白訪談錄
少年的成長與感傷――丁天訪談錄
面對心靈的小說遊戲者――刁斗訪談錄
穿越死亡把握生命――海男訪談錄
指向虛無和超驗的寫作――陳家橋訪談錄
第三部分
在意念與感覺之間尋求一種真實――東西訪談錄
通過苦難理解人類――鬼子訪談錄
知識分子的敘述空間與日常生活的詩性消解――李洱訪談錄
以個人言說輻射歷史與現實――墨白訪談錄
藝術是人與上帝之間的一段路程――行者訪談錄
尋夢歌手的批判與關懷――劉繼明訪談錄
個人化的時代境遇與欲望化的當下敘述――何頓訪談錄
以小說的方式關注人類境遇――曾維浩訪談錄
生命在夢寬和戰慄中逃亡――王彪訪談錄
附錄
送朋友
那一年,張鈞來到鄭州
紀念一個人
一個真正的殉道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