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滄洲

小滄洲原先是一片菜地,有池塘荷藕,白茅黃葦,景色天然幽美。 後來姓何的病故了,小滄洲便生意告輟,關門大吉了。 顧震福系韋福安的女婿,故詩中有。

小滄洲原先是一片菜地,有池塘荷藕,白茅黃葦,景色天然幽美。最早開發這塊地方的是一些文士。威豐同治年間,太平天國軍隊攻占南京,不少南京人來淮安避難,其中有個叫王肇元的人,很有學問,他在甘煦家做塾師;甘煦來淮,他也就跟著來了。來淮後便與淮安的文人玉琛、高延第等詩文交往,切磋學問。當時一些童生如段朝徵、潭學濂、馬宏、梁九錫、沈汝官、朱占鰲、韋福安、丁壽炳、丁元坤等結了個文社,叫做麗澤堂會,經常在一起會文,遇到難題便請教王肇元先生。同治二年(1863),前六人一起考取了秀才,不久,後三人也都進了學。於是,他們便有了車笠之盟。後來,丁賜綬、段朝端等也加盟進去。為了使這個文社有個穩定的活動場所,便於他們會文和教育子弟,便著手籌建一個書塾。他們選中了倉橋河北這塊地方。因為這裡“地基寬闊,樹木茂盛,四圍活水,風景頗佳”(段朝端《跰余話》卷三),具有園林之美。他們打算在這裡建一義墊,連名字都起好了,就叫做“麗澤書塾”。但是,他們經營了好幾年都未有建成。當時,有一姓何的廚師,在太平庵東隙地建了一個菜館,名叫“綠靄亭”(遺址在今淮城棉織廠內),頗有名聲,淮人飲酒觴客,多設於此,生意很好。因此,何姓同族中另外一位廚師,便也想開一爿菜館,另樹一幟。他也看中了倉橋東這塊好地方,就請陳壽彭(舉人)、楊體之、丁夢漁等出來與秀才們協商,淮備合資經營。光緒五、六年(1879、1880)商妥之後,何氏便於此“建草房正廳五楹,廚房披在屋外。前限以竹籬,開溝建橋,栽樹扛路,計用六百餘千文”。建好以後,即取名為“小滄洲”,由姓何的經營菜館,約定十年後交還給那些秀才們。“小滄洲”的匾額為寓居淮安的周至(縣名)文人路山夫所題。這時候,實際上“小滄洲”與“麗澤書塾”並存,商人在那裡做生意,文人們則在那裡飲酒會文,教育子弟,倒也兩得。自從小滄洲開業以後,文人們的聚會就不大到綠靄亭去了,大都改在小滄洲。高延第《涌翠山房詩集》卷四有一首《賓華招飲小滄洲》詩,詩云:
秋風瑟瑟水曾波,把酒臨風感慨多。
咫尺黃壚空帳望,酒徒零落不重過。
詩後注云:“每與玉杭諸人會飲於綠靄亭,玉杭歿後,逾年不復過。”玉杭名王琛,歿於光緒六年(1880)。這次他們來小滄洲不去綠靄亭,就有怕睹物恩人,引起傷感的緣故。
後來姓何的病故了,小滄洲便生意告輟,關門大吉了。這裡的屋宇日漸頹敗,無力修理,並且害怕“日久別生轄輔”,秀才們便共同商量決定,於光緒十六年(1890),將小滄洲捐給公家,作為文渠議事公所。至此,小滄洲菜館便不復存在了。
懷念舊物是秀才們的普遍特點,在捐出小滄洲的同時,商請縣府同意,準於屋之東偏仍然懸掛“麗澤書塾”的匾額,並經常於此飲酒會文。一次,在酒酣耳熱之後,段朝端請人繪製了一幅《麗澤觴詠圖》,將他與韋、丁、馬、朱等人於此觴詠的情況繪錄下來,並題詩詠之。段先生的原詩在他的《椿花閣詩集》中未載,此圖也未見傳世。1929年夏,該圖中的人都已過世了,最後一個去世的是韋福安,是在此年春天逝世的。四月,顧翊辰在清江與其表弟韋聯榎相遇。韋是韋福安的孫子,他收藏了這幅圖。他將此圖出示顧翊辰,並請他在上面續題。他“步段蔗老原韻”的詩云:
展卷悽然認雪痕,蕭疏如見郭邊村。已非洞鹿開黌舍,況更羊曇哭寢門。先輩遺風留夢影,當年佳話剩詩魂。吉光片羽應珍重,比擬楹書付子孫。此詩收在他的《蠖庵類稿·蠖庵詩草》中。其父顧震福的《跬園詩鈔》卷五中也有一篇,題為《麗澤觴詠圖,依蔗叟韻奉題》,共兩首,是在顧翊辰題過以後作的。詩云:
銷盡青襟舊酒痕,旗亭猶借杏花村。
一泓秋水流遺澤,四座春風惑及門。
北海樽開傳雅集,南豐香爇沁詩魂。
王筠謬許饒丰韻,齏臼題碑愧外孫。
倉橋東望抹煙痕,寫出滄洲抱水村。
摩詰輞川新畫本,河汾講席舊師門。
酒壚如見黃公肆鄰笛空招楚客魂。
剩有楹書堪世守,籯金勝似付兒孫。
顧震福系韋福安的女婿,故詩中有。王筠謬許”和“愧外孫”等語。從和作推測原詩,段氏原詩當為七律十三元韻,大約只有一首。
小滄洲關門大吉,做了一段時間文渠議事公所以後不久,又被別的商人弄去開辦“遠香草堂”,依然是一個酒肆。當年那班秀才們仍然十分關顧它,光緒二十二年(1896)正月二十八日,段朝端又召集同芹譜(即同年進學)老友十一人於此舉行宴會。清亡以後,他們都成了遺老,仍然經常於此留連往返。民國十七年(1928)上巳日,這批遺老又集中在這裡為陳錚、單淮、袁昌齡、谷紹鑾四個老秀才舉行“重遊泮水”之宴。周士森為此撰寫了一副對聯。
重遊淬水兩庫,絲竹尚存孔子壁;
恍似商山四皓,衣冠想見漢官儀。
所謂“重遊泮水”,即考中秀才後六十年,依例可以參加這一年新考取的秀才們的入學宴會。清朝已經滅亡,科舉已經停辦,哪裡還有什麼新秀才入學?這時還搞這一套,真是膠柱鼓瑟,不看是什麼時候了。這樣的集會並非最後一次,三年以後,即民國二十年(1931)春,他們又為蔡玉芙舉行了“重遊泮水”宴會。蔡先生居住在鄉下,老夫妻倆同年,都是八十三歲,是日一起騎驢進城赴宴。當時陳錚年九十,谷紹鑾八十四,身體都很好,一起參加這次宴會,手不扶杖,見人循古禮相與揖讓,是標標準準的淮上遺老,而時人稱為盛事。大約在他們看來,什麼重遊不重遊,那是次要的,老朋友、老秀才年紀都大了,在一起聚會不大容易,藉此機會大家會會才是真情。
據史料記載,小滄洲還曾叫過文匯草堂,不知是什麼時候的事情,大約在改為遠香草堂以前。盧福臻《詠淮紀略》卷下有詩詠之。詩中羨稱這裡的風景:“一水迴環,跨紅橋而入,疏林籬落間茅屋數椽,鄉先生築之以會文焉……誠傑構也。”
小滄洲自初創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了,其名屢變,房屋早已一椽不存了,地面上改建成其它建築,當年樹木、池塘、荷藕、小橋流水……再也見不到它的本來面目了,然而小滄洲這個名字,卻同其它淮上舊時園林一樣,至今尚保留在人們的口頭上,心目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