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海古地震遺址

小南海古地震遺址

小南海位於重慶節黔江區與的湖北省鹹豐縣交界之地,是一個融山、水、島、峽等風光於一體的高山淡水堰塞湖泊景區。

基本信息

簡介

景區圖片景區圖片

小南海位於重慶節黔江區與的湖北省鹹豐縣交界之地,是一個融山、水、島、峽等風光於一體的高山淡水堰塞湖泊景區。153年前,一場大地震形成的堰塞湖——黔江小南海,是重慶市第一大天然湖泊、國家級地質公園,它也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地震遺址。因清鹹豐六年(1856)大地震堰而成湖,至今大垮台岩、小垮岩,斷石絕壁壘成的大壩等地震遺址仍清晰可見。2001年被國家地震局批准為“黔江小南海國家地震遺址保護區”和“全國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基地”。2004年,黔江小南海與 長江三峽、武隆岩溶、四川九寨溝、浙江雁盪山等入選第三批中國國家地質公園名錄。

小南海位於重慶東南緣黔江區,距重慶市近400公里,公園南連酉陽,西接彭水,北界湖北利川,面積為197平方公里。地質公園類型為地震災害遺蹟,兼有地質地貌。主要地質遺蹟包括:小南海地震遺址、八面山岩溶地質地貌、仰頭山岩溶地質地貌、古生物化石遺蹟、沉積構造、古冰川遺蹟及流水地貌。主要自然景觀有:大垮岩、小垮岩、轎頂山、崩塌體、堆石壩、堰塞湖、岩溶以及泥岩頁岩中的波痕、槽模、溝模蟲跡構造、冰川U型谷、冰磧體等。主要人文景觀:紅九師師部舊址、溫朝鐘墓、烈士陵園、朝陽寺、義渡古碑及土家風情等。

成因

小南海地處鄂黔台褶帶,地層發育較齊全。元古界震旦系是本區出露最古老的地層,厚度小於464米;下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分布廣泛,沉積厚度4255米,與震旦係為假整合接觸:上古生界假整合於下志留統之上,發育較差,缺失早、中泥盆世和石炭紀沉積,厚度827米。由此顯示,自震旦系以來,地殼振盪頻繁,約有4次抬升成陸,並遭受剝蝕,幾度被夷為平地。最後一次於早二疊世末,公園所在地區全面抬升成陸,結束海相沉積歷史,燕山運動褶皺成山,形成一系列山脈和山間盆地。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地殼抬升更加強烈,地表受到剝蝕,第四系分布零星,厚度不大,成角度不整合覆蓋於不同時代的老地層之上。此時形成一系列規模較大的正斷層,表明區內在早期構造的背景上發生了應力的釋放作用,從而形成了今天的地震地貌。

主要景觀

小南海是目前中國國內歷史最長、保存最為完好的地震堰塞湖,而且在世界上也“極為鮮見”。據中科院專家考察,當時地震震級為6.3級,地震的破壞烈度為8度。地震時山體滑塌10餘公里,4500萬方崩滑體向西推移2公里,以近100米的落差阻塞山谷,形成長1170米、高67.5米的天然大壩。小南海地震遺蹟區保存了崩塌崖面、崩滑體、堆石壩、堰塞湖及淹沒森林等多種地震破壞形跡,為地震災害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自然實體,有很高的科研科考價值。正因為如此,國家地震局於2001年為小南海頒發了“黔江小南海國家級地震遺址保護區”和“全國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基地”兩塊牌子,使小南海的科技價值得到了社會的公認。

小南海位於重慶與湖北交界處,距黔江城北部30餘公里,是一個融山、水、島、峽等風光於一體的高山淡水湖泊。人稱“深山明珠”、“人間仙境”。小南海湖水面積2.87平方公里,湖面長約5公里,最寬處1公里,湖水深度平均為30米,最深處50多米,蓄水量7020立方米,積雨面積約150平方公里。有板夾溪、白鶴溪、白礬溪、清溪溝、肖溪溝等五條溪流注入,水源豐富,水質良好。整個海子像寶石般鑲嵌在群山之中,東有二仙岩,西為雞公山,南有八面山,北為祿井山。海島和海周是天然的動植物園,森林資源豐富,有馬尾松、黃杉、水杉、鐵尖杉、香柏、紫柏香樟、楠木、銀杏、黃檀、白花泡桐等140多種喬木及100多種灌木。有黃猴、大鯢、巨蚌等數十種動物和白鰱、花鰱、鯉魚等50多種魚類。因此,具有廣泛的綜合開發價值。

旅遊貼士

周邊景點

武陵山

方圓10多平方公里的武陵仙山,由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蔚為壯觀的砂岩大峰林地貌風光。武陵仙山具有舉世無雙的自然美,因它擁有壯麗的山峰,鬱鬱蔥蔥的植被以及清澈的湖泊、溪流,還有美麗無比的溶洞和陰河。武陵山的特點概括為五個方面:一是石峰石柱之形神兼備,壯麗奇幻;二是石峰高度密集,多達百餘座,成為真正的“峰林”;三是分布範圍寬廣,連綿成片,蔚為壯觀;四是峰間溝壑縱橫交錯,配合峰林構成世間罕有的絢麗圖畫;五是林茂水豐,蒼翠連綿,既為砂岩峰林增添秀色,又為保持水土,減少雨水侵蝕破壞提供了良好條件。

這裡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等十多個少數民族居住,有著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和秀麗的風景。其中武陵山脈主峰——真武觀,奇峰石怪,為五大佛教聖地之一。武陵山周邊有許多旅遊聖地:如世界著名的國家森林公園張家界;古代的南長城;恩施的清江河和黔江的阿蓬江、酉水河,為土家族的發源地。

浦花河

蒲花河於黔江區濯水鎮匯入阿蓬江,以各種地質奇觀取勝。輕盈的蒲花河蜿蜒於蒲花境內,河畔一馬平川,遠處低丘起伏,堤柳婆娑,碧桑綠樹,鳥語花香,蟬噪蟲鳴,一派田園美景。沿蒲花河逆水而上2公里,便抵達黑龍潭。拔地而起的一座高山橫江聳立,中有洞天,河流穿洞而過,上面為高達300米的天生橋,阻斷的河床變成了懸崖底部的高約70米,寬約10米的天生橋洞,橋洞內游光一縷,影跡模糊。游出第一洞後,一個天然大漏斗驚現眼前,人稱“黑龍潭”,底小口大,橫切河流成長條形,懸崖峭壁上植被蒼翠古樸。漏斗的另一側是又一天生橋,高達100米,橋面石林被植被掩映,惟妙惟肖的一座“石拱橋”飛架東西。穿過第二個天生橋洞,又一漏鬥成橢園狀呈現眼前,置身於這個名叫“天眼”的漏斗底部,只見圓天一輪,宛若井底之蛙,頓生隔世之感。由天眼再往前則是地下暗河,長近3公里,並可行船。暗河內岩溶地貌發育,鐘乳石筍,奇形異景,令人叫絕。岩壁上留有墨跡,是今人還是古人傑作無可考究。 黑龍潭景區除本身景觀奇絕之外,其地質奇觀也顯珍貴,因為天生橋群與大漏斗群、地下暗河並存的地質現象實屬罕見。

神龜峽

神龜峽因峽口兩山酷似雌雄雙龜對臥而得名,是阿蓬江峽谷景觀中最為優越的河段。從黔江兩河鎮至酉陽大河口,全長38.9公里。峽口緊鄰國道319線,距黔江城44公里。1998年之前由於峽谷兩岸為高山絕壁,河道灘險水急,水位落差近百米,無人能夠進入峽谷內,因此現在全程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無不呈現原始風貌。1998年下游大河口電站竣工後,高峽出平湖,尾水位直抵兩河,庫區通航後方有人跡進入。正是勘測壩址的水利專家冒著生命危險首次走進神龜峽,才意外地發現了這個與世隔絕的世處桃源。也正因為發現得太晚,才使其生態免遭破壞,保存了國內罕見的原始峽谷風光。 神龜峽河道斗折蛇行,呈連環的“S”形走向,幾乎沒有一段平直的河道。全程27道彎,28個門(當地對“一線天”的稱呼),其彎道之多,實屬峽谷罕見。在懸崖峭壁上,到處是懸垂的石鐘乳,有的在半山腰,有的在水面上,千姿百態,奇形怪狀。 神龜峽庫區水深最深達85米,雖然降低了峽谷相對高差,但增添了水的韻色。

深溪河

官渡峽位於黔江區馮家鎮,距黔江城區18公里,因古驛道從這裡船渡過江而得名,峽谷全長15公里。官渡峽沿峽兩岸懸崖峭壁,江水蔚藍清澈,清幽雅致,景致迷人。峽中著名景點為“一線天”,置身其間,伸手觸岸,天際一線,嘆為觀止。其次是“苗家水寨”遺址,當地龔氏祖先為避兵亂,居住於峽內三面環水、一面絕壁的孤山之上,如今水寨石門、祠堂等遺址尚存。官渡峽絕壁之上有三處古代“崖墓葬”,分布於懸崖峭壁之上,加之半山腰神廟懸空而建,令人暢想。峽口石鐘乳奇形怪狀,泉水飛流直下,加上峽中白水泉、神女蜂等景點,使官渡峽被譽為“小盆景”。

深溪河發源於黔江五里鄉,流經蓬東抵官渡峽一線天匯入阿蓬江。深溪河一泓碧水,小巧玲瓏。秀麗如屏的深溪河上分布著四座天生橋,其中兩座分別連通了鄰鄂鄉至黔江城和五里鄉的公路,成為名副其實的“橋”。四座天生橋橫江而立,高從200米到500米不等,規模壯觀,造型奇特。分布在官渡峽附近麻田壩的兩座天生橋相距僅有30米,周圍景色秀美,河中水流清澈,頗具觀賞價值。

官渡峽附近還有萬濤烈士故居、正陽恐龍化石遺址、紅土灣舊石器遺址等人文勝跡,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地質奇觀與自然美景融為一體,賦予了官渡峽——深溪河景區無窮的魅力。

文化

小南海不僅是一個風光秀麗的自然風景區,而且還是一個早期革命的搖籃。辛亥革命前夕,這裡曾是轟動數省、震動清廷的黔江庚辰-辛亥武裝起義的策源地,起義的組織者溫朝鐘就出生在小南海畔的大路壩,他們所組織的“鐵血英雄會”會址就設在小南海朝陽寺島上。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時期,賀龍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為占領酉陽、黔江、秀山、彭水,創建湘鄂川新蘇區,在小南海地區打響了入川的第一仗,並一舉攻下黔江城,其後紅軍游擊隊和鄂川邊獨立團堅持在這一地區開展長期的革命活動。

特產

黔江珠蘭花茶

系列產品達10大品系80多個包裝規格,產品暢銷國內20多個省市,並出口日本、俄羅斯、阿根廷等。產品先後獲部、省級金獎,重慶市名牌產品,1999年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重慶市消費者者喜愛產品等殊榮。

地牯牛

別名草食蠶、寶塔菜,神蟲菜,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武陵山區絕無污染的特有品種。該品組織細嫩,晶瑩剔透,香脆可口,風味獨特、營養十分豐富,不僅是良好的食物而且還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據《本草綱目》記載:地牯牛有利膽利尿、鎮靜、潤肺益腎、滋陰補血等功能,類似冬蟲夏草,常食用有保健作用,飯後食用能幫助消化,酒後食用還要解酒。利肝膽、益脾腎、是難得的天然食品。

交通

位於重慶與湖北交界處,距黔江城北部30餘公里,車程約1小時。

背景知識

地震是由天然原因引起岩石圈的快速顫動,使地面發生震動的現象。地震是一種常見地質現象。地震波的發源地稱為震源。垂直投影區稱為震中。震中與震源之間的距離稱為震源深度。地震震級是表示震源釋放能量大小的級別,釋放的能量越大,則震級越大。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對地面及建築物的破壞程度,一般採用十二度的地震烈度表。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在不同地區卻有不同的烈度;地震烈度不但與震級有關,還與震源的深度和距震中的距離有關——震源越深,烈度越小;距震中越遠,烈度越小。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