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山遺址

寶山遺址位於東渚鎮寶山村的陽抱山,這是座海拔僅20多米的小山,位於陽山西側,又名銅頂山。1983年3月發現古文化遺址。遺址分布在陽抱山南麓,寬10米、長約200米的範圍內,總面積約2000平方米。文化層厚約80厘米,文化內涵豐富,採集到磨光石錛、刃口磨光的斜面石鉞等石器和夾砂紅陶罐、印紋硬陶罐、原始瓷等陶瓷的碎片。陶器的紋飾多為拍印紋,有雲雷紋、弦紋、席紋、曲折紋、方格紋、葉脈紋,體現了西周至春秋時代的地方性文化特徵。

經過西北大學文博學院教授趙叢蒼
考古工作者連續15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城固寶山遺址考古發掘日前獲
得重大成果。現已出土3600年至3000年前寶山商時期遺存中的大量陶
器、骨器、石器以及銅、鐵制文物,其中出土的四稜體銅針,是迄今
我國出土古代文物中最早的青銅針實例。
寶山遺址位於胥水河畔的城固縣寶山鎮,占地5萬平方米,1990
年由西北大學文博學院教授趙叢蒼首次發現並命名,因發掘出大量燒
烤坑和形制特異的陶窯群而享譽海內外。其中新發現仰韶時期烤燒坑
和漢代烤燒坑達20多座,數量多、種類齊,揭示出漢水上游地區從仰
韶、龍山、商代,直到漢代延續著烤燒坑這樣獨特的生活習俗,這在
全國考古發現中尚屬首次。同時又發現了30多處商代燒烤坑,豐富了
商代燒烤坑的形態。在國內以往的考古發掘中,古人類基本上都是挖
坑作為倒埋垃圾,考古學上命名為“灰坑”。而寶山遺址的坑是將燒
烤和堆放廢棄物等功能集於一身,這種現象意味著寶山地區的古人類
使用了另一種填埋垃圾和燒烤食物並用的“燒烤坑”。
在寶山遺址出土的銅器都具有一定的特色。其中出土的銅針四棱
體針身和尾端的精心裝飾,則顯示出別致的設計構思與考究的製作技
藝。
寶山遺存的各種陶器紋飾無不顯示出自身的特點。寶山商時期遺
存中的陶器總種類達20多種,幾種主要器類如豆、小底樽形杯等,形
式多樣,多姿多彩。陶器製作精緻而造型美觀,陶質普遍較好,燒制
火候較高,器形規整,飾紋精細。寶山發現的目紋和蛙紋,都是刻畫
在作為主要陶禮器之一的高頸小平底樽的肩部,具有特殊的意義,不
排除作為符號或文字的可能性。寶山發現的鳥紋為鸞鳥形象,其刻畫
於寶山商時期遺存的器物上,年代較早。該鳥紋口銜靈芝,刻畫生動,
堪稱早期鳥紋的精美之作,具有豐富的內涵。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