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容話語與承認的政治:中國現當代文論中的寬容論述及其相關問題

四、後現代與文學史的寬容/155 二、對“多元文化主義”的質疑/172 四、從“寬容”到“悅納異己”/219

圖書信息

出版社: 江蘇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12月1日)
平裝: 237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7811301229
條形碼: 9787811301229
商品尺寸: 20.6 x 14.6 x 1.8 cm
商品重量: 299 g

作者簡介

朱立立,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學博士。出版專著《知識人的精神私史:台灣現代派小說研究》、《身份認同與華文文學研究》;參撰《20世紀中國文學史》、《雙重經驗的跨域書寫》等。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等學術雜誌發表論文70餘篇。
劉小新,福建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所長,文學博士。著有《闡釋的焦慮》、《文學理論》、《文學理論新讀本》(合著)等。在《文藝研究》、《文藝理論研究》、《文學評論》、《東南學術》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百餘篇。

內容簡介

《寬容話語與承認的政治:中國現當代文論中的寬容論述及其相關問題》內容簡介:“寬容”是人類思想史上一份彌足珍貴的精神遺產。從術語的緣起看,在中文世界,“寬容”可以上溯到先秦諸子的論述。《論語》日:“寬則得眾。”《尚書》則謂:“有容德乃大。”《莊子·天下》如是說:“常寬容於物,不削於人,可謂至極。”在西方,“寬容”的語言學起源,來自拉丁文“tolerare”(忍耐)。作為一個現代性的思想範疇或概念,“寬容”則起源於歐洲“十六、十七世紀圍繞宗教寬容所展開的漫長爭論”。①根據《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的界定,所謂“寬容”,意即“允許別人有判斷和行動的自由,耐心而不帶任何偏見地容忍那些有別於自己或普遍接受的觀點和行為”。②許多論述“寬容”問題的理論成果表明,這個定義已經被當代中國文論界所普遍援用和接受。

媒體評論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沒有容忍,就沒有自由。
——胡適

目錄

導言/001
第一章 自由派作家與“文藝上的寬容”/017
一、蔡元培:“思想自由”與“兼容並包”/019
二、胡適:“容忍比自由更重要”/022
三、周作人與“京派”批評:“文藝上的寬容”/033
四、“文藝上的寬容”在當代的迴響/045
第二章 魯迅的不寬容及其歷史回音/057
一、拒絕寬恕與復仇情結/059
二、對魯迅的不寬容的批評性詮釋/065
三、對魯迅的不寬容的理解與肯定/081
四、魯迅不寬恕之實質與成因/095
第王章審美寬容:從主體性到主體間性?/107
一、20世紀中國文-Ve主體性的形成與轉折/109
二、從主體性到主體間性?/122
三、從康德到當代:主體間性與寬容/130
第四章 後現代主義:差異與寬容/140
一、後現代主義概念的產生/142
二、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146
三、後現代主義:差異與寬容/150
四、後現代與文學史的寬容/155
五、寬容的文學概念與開放的文學研究/161
六、“對差異的寬容”與相對主義困境/163
第五章 多元文化主義與文學寬容/167
一、“多元文化主義”的含義與類型/168
二、對“多元文化主義”的質疑/172
三、“承認的政治”與“少數話語”理論/178
四、華美文學:文化抗爭與文化協商/183
五、馬華文學:認同與“承認的政治”/189
六、台灣地區的多元文化主義思潮/200
第六章 “怨恨”、“和解”與“悅納異己”/209
一、“悅納異己”概念的“冒現”/209
二、“悲情意識”與怨恨政治學/213
三、容忍、理解與“大和解”/217
四、從“寬容”到“悅納異己”/219
五、“身份無解”與“世界一家”/222
六、“對他者的歡迎”/225
七、邁向“友愛的政治學”?/228
參考文獻/234
後記/23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