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地理

寧夏地理

寧夏地處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地帶,地勢南高北低。 寧夏地處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地帶,地勢南高北低。 青銅峽以北的銀川平原,地形開闊,有的地方竟達40公里以上。

(圖)寧夏地理寧夏地理

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位於中國西北部,地處黃河中上游,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東鄰陝西,北接內蒙古,南與甘肅相連。

寧夏地理概況

(圖)寧夏地理寧夏地理

寧夏地處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地帶,地勢南高北低。從地貌類型看,南部以流水侵蝕的黃土地貌為主,中部和北部以乾旱剝蝕、風蝕地貌為主,是內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境內有較為高峻的山地和廣泛分布的丘陵,也有由於地層斷陷又經黃河沖積而成的沖積平原,還有台地和沙丘。地表形態複雜多樣,為經濟發展提供了不同的條件。據2004年初統計數據顯示,寧夏地形中丘陵占38%,平原占26.8%,山地占15.8%,台地占17.6%,沙漠占1.8%。
寧夏地處內陸,屬溫帶大陸性半乾旱氣候,年降水量一般在200 至400毫米。平均氣溫5-10℃。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全年日照達3000小時,無霜期170天左右,是全國日照和太陽輻射最充足的地區之一,特別適宜農作物及瓜果生長。

寧夏位於中國中部偏北,處在黃河中上游地區及沙漠與黃土高原的交接地帶,與內蒙古、甘肅、陝西等省區為鄰。由於特殊的自然、人文條件與環境,孕育了寧夏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

寧夏雖然面積不大,但包含了類型多樣的地勢地貌,使寧夏展現出豐富的自然景觀。有連綿起伏的山地,有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有浩瀚無垠的沙漠,有一望無際的平原,有波濤滾滾的大河,又有煙波浩淼的湖沼。

在自然景觀方面,沙湖是國家4A級景區,有湖面、沙丘、蘆葦、珍魚、候鳥,是生態旅遊的"黃金寶地";沙坡頭景區是黃河與沙漠交匯的地方,也是4A級景區,開展了騎駱駝穿越沙漠、乘羊皮筏子漂流黃河等特色旅遊項目;六盤山旅遊區山勢雄偉,景區內有被稱為黃土高原"綠島"的涇河苑,有紀念紅軍長征和毛澤東主席創作《清平樂·六盤山》的將台堡,有以丹霞地貌著稱的西吉火石寨,有海原大地震遺址公園;銀川市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是都市旅遊、商務旅遊、會展旅遊、休閒旅遊的好去處

寧夏人文地理

地理特點

寧夏地處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地帶,地勢南高北低。從地貌類型看,南部以流水侵蝕的黃土地貌為主,中部和北部以乾旱剝蝕、風蝕地貌為主,是內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境內有較為高峻的山地和廣泛分布的丘陵,也有由於地層斷陷又經黃河沖積而成的沖積平原,還有台地和沙丘。地表形態複雜多樣,為經濟發展提供了不同的條件。據2004年初統計數據顯示,寧夏地形中丘陵占38%,平原占26.8%,山地占15.8%,台地占17.6%,沙漠占1.8%。

(-)天然屏障與高原“綠島”

寧夏有名的山地有賀蘭山六盤山

(圖)寧夏地理寧夏地理

賀蘭山綿亘於寧夏的西北部,南北長200多公里,東西寬15—60公里。山地海拔多在1600—3000米,主峰達3556米。古人稱之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山勢巍峨雄偉,既削弱了西北寒風的侵襲,又阻擋了騰格里沙漠流沙的東移,成為銀川平原的天然屏障。山中有豐富的煤炭等礦產資源。山麓部分,1500米以下為荒漠草原帶;1500米以上出現覆蓋度較大,草本植物生長較高的山地草原及旱生灌叢帶。大約2000米以上,有以雲杉、油松等為主要成分的森林。森林帶以上,有一定面積的高山灌叢草甸帶,是較好的夏季牧場。賀蘭山的山脊是我國荒漠草原與荒漠、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外流區域和內流區域的分界線。山嶺中間,也有一些較低矮的山口,成為東西交通要道。其中三關口是銀川通往內蒙古阿拉善盟的重要通道。

(圖)六盤山六盤山

六盤山古稱隴上,位於寧夏的南部,聳立於黃土高原之上,是一條近似南北走向的狹長山脈。主峰位於和尚輔以南的美高山,海拔2942米,山勢高峻。山路曲折險狹,須經六重盤道才能到達頂峰,六盤山因此而得名。山腰地帶降雨較多,氣候較為濕潤,宜於林木生長,有較繁茂的天然次生闊葉林,使六盤山成為突起於黃土高原之上的一個“綠島”,也是寧夏重要的林區之一。

(二)被譽為“塞上江南”的寧夏平原,海拔1100-1200多米,地勢從西南向東北逐漸傾斜。黃河中衛入境,向東北斜貫於平原之上,河勢順地勢經石嘴山出境。平原上土層深厚,地勢平坦,加上坡降相宜,引水方便,便於自流灌溉。所以,自秦漢以來,勞動人民就有這裡修渠灌田,發展了灌溉農業。2000多年來經勞動人民的辛勤開發,這裡早已是渠道縱橫、阡陌相連的“塞上江南”。現為寧夏的商品農業基地。

(圖)寧夏平原寧夏平原

寧夏平原以青銅峽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青銅峽口以南叫衛寧平原比較狹窄,寬僅2一10公里。坡度較大,不僅有利於灌溉,排水也比較方便。地面徑流及地下水均可順利排入黃河。地下水位較低,土壤鹽漬化現象較少。青銅峽以北的銀川平原,地形開闊,有的地方竟達40公里以上。尤以黃河以西的地區。平原面積較廣。這裡坡度較小,引水雖便,排水欠佳,過去缺乏良好的排水系統,積水匯集於注地。人為地增加了許多湖泊。由於排水不暢,地下水位抬高,土壤的鹽漬化現象嚴重。建國後加強了排水措施,鹽鹼灘被改造成為沃土,很多湖泊被排乾,墾為農田。現在平原上還有不少湖泊,這些湖泊已成為今日發展淡水養魚的重要場所。

(三)丘陵起伏的黃土高原區

(圖)高原高原

寧夏南部為黃土高原的一部分,其上黃土覆蓋,厚的地方可達100多米,大致由南向北厚度漸減。六盤山主峰以南,流水切割作用顯著,地勢起伏較大,山高溝深。六盤山以北的地區,由於降水少,流水對地表切割作用較小,除少數突出於黃土瀚海之上、狀如孤島的山峰之外,一般為起伏個大的低丘淺谷,相對高度在150米左右。凡有河流流過的地方,經河流的沖積,形成較寬闊的河谷山地,宜於發展農業生產,是重要的糧油產地。許多低丘緩坡也多開墾成農田。丘陵坡下,開挖一排排窯洞,是勞動人民因地制宜建造的住房,是這裡普遍的、具有自然地理特色的人文景觀。在人們對黃土丘陵地區長期墾殖過程中,由於認識能力的限制,使這裡的生態環境逐年惡化,破壞了植被,水土流失嚴重,農作物產量下降。根治的出路在於大力植樹種草恢復植被,保持水土,廣辟水源。

(四)風沙侵襲的靈鹽台地

在黃土丘陵區以北、銀川平原以東,即靈武市東部和鹽池縣北部的廣大地區,為鄂爾多斯高原的一部分,是海拔1200—1500米的台地。檯面上固定和半固定沙丘較多。西部,低矮的平梁與寬闊谷地相交錯,起伏微緩。谷地里散布有面積不大的鹽池、海子,生產食鹽、芒硝等鹽類礦點。

台地區降水少,地下水埋藏深。水質差,水分條件不好。風沙侵襲嚴重,沙荒多,農田少。天然植物主要是早生草類和低矮的灌木叢,這裡是生態比較脆弱的天然牧場

在寧夏不大的版圖上,包含了類型多樣的地貌:山脈、高原、平原、丘陵、河谷一應俱全,使寧夏呈現出豐富的自然景觀。

寧夏地理概貌

寧夏地處我國地質、地貌“南北中軸”的北段,在華北台塊、阿拉善台塊與祁連山褶皺之間。高原與山地交錯帶,大地構造複雜。從西面、北面至東面,由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和毛烏素沙地相圍,南面與黃土高原相連。地形南北狹長,地勢南高北低,西部高差較大,東部起伏較緩。

南部的六盤山自南端往北延,與月亮山、南華山、西華山等斷續相連,把黃土高原分隔為二。東側和南面為陝北黃土高原與丘陵,西側和南側為隴中山地與黃土丘陵。中部山地、山間與平原交錯。衛寧北山、牛首山、羅山、青龍山等扶持山間平原,錯落屹立。

北部地貌呈明顯的東西分異。黃河出青銅峽後,塑造了美麗富饒的銀川平原。平原西側,賀蘭山拔地而起,直指蒼穹。東側鄂爾多斯台地,高出平原百餘米,前緣為一陡坎,是寧夏向東突出的靈鹽台地。

地貌複雜,山地迭起,盆地錯落,大體可分為:黃土高原,鄂爾多斯台地,洪積沖積平原和六盤山、羅山、賀蘭山南北中三段山地。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按地表特徵,還可分為南部暖溫帶平原地帶,中部中溫帶半荒漠地帶和北部中溫帶荒漠地帶。全區從南向北表現出由流水地貌向風蝕地貌過渡的特徵。

根據自然特點和傳統習慣,一般把銀川市、石嘴山市、中衛市和吳忠市的利通區、青銅峽市的引黃灌溉區稱為寧夏北部;把吳忠市的鹽池、同心兩縣和靈武市、中衛市的山區以及中衛市海原縣的北部稱為寧夏中部;把固原市的原州區、西吉縣、隆德縣、涇源縣、彭陽縣及中衛市海原縣的南部山區稱為寧夏南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