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臨床危重症診療學

中毒性休克的病因第三節 出血的治療第十二節 血管活性藥物的分類第三節

內容介紹

內 容 提 要
危重症的搶救在臨床中是非常多見的,它涉及到臨床各個科室,特別是內科、外科、
傳染科、小兒科、婦產科則更為多見。雖然危重症發生的病因各不相同,但其發生的原
理、臨床表現、診斷和搶救治療卻可互為因果,有許多共同之處。本書對常見的中毒性
休克、脫水性休克、休克與微循環障礙、受體學說與血管活性藥物、休克時血液動力學
和血液流變學的變化、休克與瀰漫性血管內凝血、水電解質與酸鹼平衡紊亂以及急性心
力衰竭、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急性腦功能衰竭、急性肝臟功能衰竭、急性腎臟功能衰竭
等的發病原理、病理生理變化、臨床表現、診斷和搶救治療,都理論聯繫臨床,深入淺
出,全面系統闡述,對抗生素、腎上腺皮質激素、激化液、內給氧療法、冬眠與鎮靜等
常用的搶救治療技術也進行了系統介紹。
本書對提高各級臨床醫生危重症的理論水平和搶救技術,有重要參考價值。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永煥,男,1936年10月生,福建省永春縣蓬壺
鎮人。1960年畢業於第四軍醫大學醫療系。畢業後在該
校第一附屬醫院(現西京醫院)傳染科工作,1970年調
該校第二附屬醫院(現唐都醫院)傳染科工作,1979年
轉業到陝西省人民醫院,任傳染科主任、主任醫師、
《現代傳染病文集》主編、《醫學理論與實踐》雜誌專家
委員會專家,先後編著出版《流行性出血熱早期臨床診
斷及危重症的搶救》、《常見危急症搶救的理論與臨床》、《臨床敗血症》,主編
出版《現代傳染病文集》1~3卷,參與編著出版《內科病最新治療》。發表各
種論文50餘篇,科普文章60餘篇。1990年創用異體血光量子療法治療重型
肝炎,使重型肝炎病死率降至26.15%,並於1993年在《現代傳染病文集》第
一屆全國學術研討會上介紹和推廣。異體血光量子療法也同時套用於肝硬化
腹水的治療,也取得明顯療效。異體血光量子療法方法簡單,不需昂貴設備,
費用低,療效顯著,已得到公認。同時創用激化液,根據多年觀察,對各型肝
炎的治療效果最佳,經健康報介紹,已在全國推廣套用;本書是筆者編著出版
的第四本專著。

作品目錄

目錄
第一章 中毒性休克
第一節 概述
一 休克的現代概念
二 休克的分類
第二節 中毒性休克的病因
第三節 中毒性休克發生的原理
一 毒素的損害作用
二 變態反應在休克中的作用
三 微循環障礙
四 瀰漫性血管內凝血與繼發性纖溶
五 血漿滲出
六 出血
七 中毒性心肌炎
第四節 中毒性休克的病理生理改變
一 代謝障礙
二 酸鹼平衡紊亂
三 脫水
四 電解質平衡紊亂
五 急性腎臟功能衰竭――休克腎
六 急性呼吸功能衰竭――休克肺
七 急性心血管功能不全
八 中樞神經功能障礙
九 溶酶體的變化
十 休克時血糖及胰島素的變化
第五節 中毒性休克的臨床表現
一 一般表現
二 發熱
三 皮膚
四 神志障礙
五 脈搏
六 血壓
七 尿量
八 皮膚出血點和瘀斑
九 呼吸
十 消化道出血
第六節 嚴重併發症
一 瀰漫性血管內凝血和繼發性纖溶
二 急性呼吸功能衰竭
三 急性腎臟功能衰竭
四 消化道出血
五 急性心力衰竭
六 急性肺水腫
七 急性腦水腫
八 電解質平衡紊亂
九 酸鹼平衡紊亂
第七節 實驗室檢查
一 細菌學檢查
二 血液檢查
三 凝血功能檢查
四 其他常規檢查
五 血液生化檢查
六 血液氣體分析
七 血清學檢查和免疫功能試驗
八 其他檢查
第八節 診斷
一 感染性毒血症的臨床表現
二 休克的臨床指征
三 休克的臨床分期
四 休克的臨床分度
五 實驗室檢查
第九節 中毒性休克的預防
一 抗感染
二 解毒降熱
三 注意維持水與電解質的平衡
四 補充液體
五 手術治療
六 支持療法
七 加強病情觀察
八 記錄出入量
九 休息
十 熱飲
十一 加強查對制度
十二 防止輸液反應
十三 降熱
第十節 中毒性休克的治療
一 一般治療原則
二 加強支持療法
三 控制感染
四 補充有效循環血量
五 調整血管緊張度
六 動脈加壓輸液
七 糾正酸鹼平衡失調
八 維持水與電解質平衡
九 糾正缺氧
十 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套用
十一 冬眠療法
十二 針刺療法及中草藥治療
第十一節 併發症的治療
一 高熱的處理
二 瀰漫性血管內凝血與繼發性纖溶的治療
三 休克肺――外周性呼吸衰竭的治療
四 腦水腫的治療
五 急性腎臟功能衰竭――休克腎的治療
六 出血的治療
第十二節 氧自由基的損害作用
一 氧自由基產生的機制
二 氧自由基損害作用原理
三 治療
第十三節 護理
一 搶救室的設定和管理
二 病情觀察
三 護理
第十四節 休克的監護指標
第二章 脫水性休克
第一節 脫水的常見原因
一 胃腸道感染
二 流行性出血熱多尿期多尿
三 非感染病性脫水
第二節 發病原理
一 毒素的作用
二 病原體的直接損害作用
三 流行性出血熱多尿期多尿
第三節 臨床表現
一 嘔吐和腹瀉
二 液體大量丟失
三 血液濃縮
四 嚴重脫水
五 電解質紊亂
六 酸中毒
七 流行性出血熱多尿
第四節 實驗室檢查
一 糞便檢查
二 尿液檢查
三 血液常規檢查
四 血液生化檢查
五 細菌培養
六 血清學檢查
第五節 診斷
一 流行病學史
二 臨床表現
三 實驗室檢查
第六節 治療
一 抗菌治療
二 糾正脫水
三 糾正電解質平衡紊亂
四 糾正酸中毒
五 止血劑
六 合併DIC和繼發性纖溶的治療
七 改善微循環
八 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套用
九 保護腎臟功能,促進利尿
十 止瀉劑
第三章 休克與微循環障礙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微循環的正常結構和功能
一 微循環的正常結構和功能
二 微循環的血流通路
第三節 影響微循環血液灌注量的因素
一 動脈血壓
二 心臟收縮力
三 有效循環血量
四 毛細血管前阻力
五 毛細血管後阻力
六 毛細血管壓力差
七 血液粘度
八 微循環的自身調節作用
第四節 休克時微循環的病理生理變化
一 休克時微血管的變化
二 休克時微血管中血液狀態的變化
第五節 休克過程中引起微循環障礙的因素
一 毒素的作用
二 神經因素
三 體液因素
四 溶酶的作用
五 腎上腺皮質功能障礙
六 變態反應――免疫複合物的作用
第六節 休克時微循環障礙的主要臨床表現
一 休克早期――微血管痙攣期
二 休克中期――微血管擴張期
三 休克晚期――微血管麻痹期
四 器官功能衰竭期
第七節 微循環障礙的治療
第四章 受體學說與休克患者的搶救
第一節 受體學說
一 受體的概念
二 受體的種類
第二節 血管活性藥物
一 血管活性藥物
二 血管活性藥物的分類
第三節 血管活性藥物的作用與用法
一 血管擴張劑
二 血管收縮劑
第四節 休克時血管活性藥物的選擇套用
一 血管收縮型休克
二 血管舒張型休克
第五節 使用血管活性藥物注意事項
第五章 休克時血液動力學與血液流變學的變化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休克時血液動力學的變化
一 休克時血液動力學的變化
二 休克時主要器官血流量的變化
三 休克時血液動力學臨床監測指標
四 血液動力學各項指標的計算與正常值
五 各項監測指標的臨床意義
第三節 休克時血液流變學的變化
一 血液流變學的基本概念
二 血液的流變學特點
三 影響血液流變性的因素
四 休克時血液流變學的變化
五 血液流變性的實驗室檢測及臨床意義
第四節 血液動力學和血液流變學的關係
一 血壓與血液粘度的關係
二 血液流速與紅細胞聚集性的關係
三 血液流速與邊流關係
四 心輸出量與血液粘度關係
五 心臟收縮力與血液粘度關係
第五節 治療
一 改善和提高心肌收縮力,提高心輸出量
二 控制輸液速度,減輕心臟前負荷
三 降低血液粘度
四 擴張外周血管,降低心臟後負荷,擴大臨界半徑
五 注意液體溫度
第六章 休克與瀰漫性血管內凝血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正常凝血功能
一 正常血液凝固原理
二 正常抗凝血原理
三 肝臟及維生素K與凝血功能的關係
四 血小板在凝血中的作用
第三節 正常纖維蛋白溶解原理
一 活化質的形成
二 纖溶酶的形成
三 纖維蛋白的降解過程
四 纖維蛋白降解產物的抗凝作用
第四節 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發生的原因
一 嚴重感染
二 各種原因所致的休克
三 腫瘤
四 外科疾病
五 產科疾病
六 血液病
七 其他內科疾病
八 兒科疾病
九 免疫性疾病
十 其他
第五節 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發生的原理
一 誘發DIC的因素
二 DIC發生的原理
第六節 繼發性纖溶
一 繼發性纖溶發生的原理
二 纖維蛋白裂解產物的抗凝作用
第七節 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的病理變化
一 廣泛微血栓形成
二 瀰漫性出血
三 休克
四 梗死性或出血性壞死
第八節 傳染病與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的關係
一 病毒性疾病
二 立克次體疾病
三 細菌性疾病
四 惡性瘧疾
五 脫水性休克
第九節 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的臨床表現
一 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的主要臨床表現
二 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的臨床分型
三 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的分期
四 繼發性纖溶的臨床表現
第十節 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的實驗室檢查
一 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的實驗室檢查
二 繼發性纖溶的實驗室檢查
三 血管內凝血與繼發性纖溶的鑑別試驗
第十一節 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的診斷
一 DIC的診斷
二 繼發性纖溶的診斷
第十二節 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的鑑別診斷
一 與原發性纖維蛋白溶解症(原發性纖溶症)鑑別
二 與嚴重肝病的鑑別
三 與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鑑別
四 與血液病鑑別
五 其他
第十三節 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的預防
一 積極有效治療原發病
二 預防與治療休克
三 改善缺氧狀態
四 抗血小板凝集藥物
五 肝素有明顯的預防作用(用法見治療部分)
六 活血化瘀的中藥治療
第十四節 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的治療
一 DIC的治療
二 繼發性纖溶的治療
第七章 水與電解質平衡紊亂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基本概念
一 關於物質質量的新的計量單位
二 名詞解釋
第三節 水的平衡
一 水的正常含量與分布
二 水的攝人量與排出量
三 水的生理功能
四 體液的體內交流
五 體液與外界的交流
六 水平衡的調節
第四節 電解質的平衡
一 電解質的正常含量與分布
二 電解質的生理功能
三 電解質的攝人與排出
第五節 水平衡紊亂
一 高滲性脫水
二 等滲性脫水
三 低滲性脫水
四 水中毒
第六節 電解質平衡紊亂
一 鉀的平衡紊亂
二 鈉的平衡紊亂
三 氯的平衡紊亂
四 鈣的平衡紊亂
第七節 水與電解質平衡紊亂的治療
一 常用液體的生理性質及其套用原則
二 水平衡紊亂的治療
三 電解質平衡紊亂的治療
第八節 平衡鹽液療法
一 平衡鹽液的生理學基礎
二 平衡鹽液的配製和生理性質
三 平衡鹽液的臨床套用
四 注意事項
第八章 酸鹼平衡紊亂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酸鹼物質的來源
一 酸性物質的來源
二 鹼性物質的來源
第三節 細胞外液的正常酸鹼度
第四節 酸鹼平衡的調節
一 血漿的緩衝系統
二 肺臟的調節作用
三 腎臟的調節作用
四 細胞的調節作用
五 骨鹽的緩衝作用
第五節 血液氣體分析
一 採血
二 各項檢測指標的臨床意義
第六節 酸鹼平衡紊亂的原因及其調節
一 代謝性酸中毒
二 代謝性鹼中毒
三 呼吸性酸中毒
四 呼吸性鹼中毒
五 混合性酸鹼平衡紊亂
六 穩定內環境
第四節 冬眠療法的適應症和禁忌症
一 適應症
二 禁忌症
第五節 冬眠療法的實施
一 冬眠合劑的組成及劑量
二 其他鎮靜劑的套用方法和用量
三 冬眠療法的實施
四 冬眠療法有效標誌及維持時間
第六節 冬眠療法的護理和病情觀察
一 冬眠療法前的準備
二 冬眠療法的護理和病情觀察
第七節 冬眠療法注意事項
第八節 冬眠療法之意外及其處理
一 循環衰竭
二 心搏與呼吸驟停
三 不能復溫
四 合併感染
五 低血糖
六 心臟功能障礙
七 溶血反應
八 多尿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