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技師學院

宿遷技師學院,是經省政府批准成立的一所省屬職業學校。

百科名片
宿遷技師學院是在原宿遷市宿豫職教中心的基礎上經省政府批准成立的一所省屬職業學校。學院環境優美、交通便利,擁有教學樓、實訓中心、體育館、圖書館、辦公樓、專家樓、學生公寓、教師公寓等建築群體,樓宇與自然環境完美融合。
中文名:宿遷技師學院 所屬地區:中國 江蘇
類 別:公立大學 主要院系:機電系、農業系、烹飪系、建築系、藝術系、旅遊系
現任校長:張兵營 聯繫地址:宿遷市宿豫區江山大道2號

學校簡介

宿遷技師學院是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蘇政復〔2008〕33號),依托宿遷市宿豫職教中心成立的宿遷地區唯一的一所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技術學院。其前身是一所國家級重點職業中學、省級合格職教中心。2005年,經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批准籌建江蘇省宿遷技師學院。目前校園占地面積300畝,建築面積11萬平方米,共開設以機械加工技術、電子套用技術、汽車運用於維修、烹飪四個省級示範專業為主幹的18個專業、近30個專業方向。其中,高級工班、預備技師班、技師班共開設機械加工技術、電子套用技術、汽車運用與維修、計算機套用等9個專業,在籍學生12000餘人,其中高級工班、技師班學生總數達3200餘人。學院現有教職工420餘人,學歷達標率100%,專職教師“雙師型”教師達60%以上。經過多年的辦學實踐和探索,學院通過市場化運作,不斷擴大教學規模,提高教學質量,形成了職前教育與職後教育並舉、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並重、中、高等職業教育相互銜接,多層次、多功能、多專業的鮮明辦學特色,形成了與國家職業資格體系相配套的全日制職業教育體系,積累了豐富的技能人才培養經驗。學院多次獲得“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江蘇省職業教育先進集體”、“江蘇省德育先進單位”、“江蘇省教育科研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2005年以來,先後被國務院認定為“國務院扶貧辦勞動力轉移培訓示範基地”,被科技部認定為“國家星火學校”,被清華大學確定為全省唯一的“教育扶貧現代遠程教學站”,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中等職業教育德育工作實驗基地”。

專業與課程建設

1.專業與課程建設的指導原則

要不斷提升學院的內涵管理,打造技師學院品牌,科學合理地設定專業與課程是重要抓手。今後三年學院專業與課程建設總的指導原則為:適應市場、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形成骨幹。
(1)成立技師學院諮詢委員會和骨幹專業指導委員會,加強對專業負責人的培養,適時根據宿遷及周邊地區經濟、相關行業特點及崗位職業能力的變化,科學地設定和調整專業與課程。
(2)根據職業院校學生特點,重構專業與課程體系,以項目課程為抓手,完善理論、實習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改革。
(3)細化專業方向,突出特色專業,形成專業品牌效應。
(4)搞好專業技術開發,依託專業興辦產業,以產業建設帶動專業發展。

2.專業與課程建設的具體規劃

根據以上專業建設的指導原則,學院今後要在電子、機械、汽修、烹飪、計算機等19個專業(含專業方向)和電子、機械、汽修三個省級示範專業的基礎上,適時搞好市場調研,科學設定專業,最佳化專業結構,細化專業管理,精化專業方向,實施品牌戰略。增設、調整或最佳化專業設定共40個(含專業方向),其中機械、電子、數控、計算機、汽修、烹飪、旅管、服裝、建築、財會等10個專業要發展成學院的骨幹專業,再創烹飪、旅管、計算機等3個省級示範專業,再創汽修、機械、烹飪等3個技能型緊缺人才培訓基地,把機械加工技術、電子技術套用、汽車駕駛與維修、旅遊與餐飲管理、計算機技術套用、財務管理與市場行銷、建築工程等7大類專業建設成主幹專業群或專業鏈,形成專業品牌,構築競爭強勢。
(1)機械加工技術
培養目標:主要面向各類機械製造企業,培養能夠從事機械加工的工藝實施、加工質量檢測和機械加工設備調試、操作、保養等工作的中高級技能型人才。
主要課程:機械製圖、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電工與電子技術、車工工藝、鉗工工藝、CAXA、機械設計基礎、設備控制技術、單片機原理及套用、數控車床加工技術、MasterCAM等。
今後三年專業拓展:機電維修與管理、模具製造與數控技術、機械加工與數控技術、金屬切削與數控技術等專業。
(2)電子技術套用
培養目標:主要培養新型家電、電子器件的維護、修理及操作和電子測量、電工維修、自動控制領域中高級技能型人才。
主要課程:電子電路基礎、電工基礎、數字邏輯電路、電子測量與儀表、微控制器套用基礎、計算機基礎與套用、機械製圖與電氣製圖、電子CAD等。
今後專業拓展:工民用電氣技術、工業電氣自動化等專業。
(3)計算機套用技術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和一定計算機基礎知識,能夠掌握計算機軟硬體系統安裝維修、辦公自動化、網路工程、多媒體平面設計等技術的中高級技能型人才。
主要課程:計算機套用基礎、資料庫套用基礎、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計算機網路技術、程式語言基礎、計算機電路基礎、圖形圖像設計與製作、網頁設計與製作、多媒體技術套用等。
今後專業拓展:動漫設計與製作、計算機平面設計、信息工程與網路技術。
(4)汽車套用與維修
培養目標:培養能掌握汽車駕駛技術、汽車一、二級維修技術規範和作業標準的中高級汽車駕駛維修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機械基礎、汽車維修工藝、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汽車使用性能與檢測汽車電工與電子技術基礎、汽車電器與電子設備汽車診斷與檢測技術、汽車整車維護、汽車駕駛等。
今後專業拓展:汽車電工與維修、汽車檢測與維修、汽車裝飾與美容等專業。
(5)旅遊與餐飲服務
培養目標:培養能熟練掌握常見菜餚製作、點心製作、食品雕刻技術,具備一定營養知識並能合理配餐的中高級技能型人才;培養能夠掌握酒店、賓館、旅遊等專業管理知識和技能的高級技能型人才。
主要課程:餐旅英語、飲食營養與衛生、烹飪原料知識、飲食成本核算、烹飪原料加工、中餐烹調技術、麵點製作技術、飯店管理、導遊基礎知識、旅遊地理、計算機基礎、客房服務等。
今後專業拓展:烹飪與中餐製作、烹飪與麵點製作、烹飪與酒店管理、旅遊與酒店管理等專業。
(6)工業與民用建築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一定測量、製圖、預算、施工等能力的中、高級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建築製圖、建築力學、建築測量、建築構造、建築結構、建築施工技術、建築材料、施工管理等。
今後專業拓展:建築工程技術、建築工程管理、材料工程技術等專業。
(7)財會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能從事會計、財務管理及相關崗位的中高級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會計基礎、會計基本技能、初級會計實務、關係型資料庫、財政與金融基礎知識統計基礎知識、經濟法基礎、審計基礎知識等。
今後專業拓展:財務管理、會計電算化、物流管理、審計實務等專業。

教育科研及技術研發發展

實施科研興院戰略,實現教研與科研的有機結合,大興教科研之風,是學院提升內涵管理和創響品牌的必由之路。今後三年學院每年將投100萬元的專項資金,用於教育科研和專業技能開發。
1.搞好校本研究,強化科研意識,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管理效益。今後三年要完成2個國家級課題、2個省級課題和1個市級課題的研究和結題鑑定工作,再有計畫地進行3個國家課題、6個省級課題和8個市級課題的立項和研究工作,使系部和教育教學相關處室各承擔一個立項課題的研究工作。
2.深化專業課程改革,科學構建電子、烹飪、服裝、汽修、機械、計算機等課改專業課程體系,以項目課程為抓手,完善理論、實習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改革,推行學分制,創建省課改實驗學校。
3.在現有3個名師工作室的基礎上,再創立3個名師工作室和6個技術創新活動室,組織專門人員搞好各級各類技能大賽訓練和指導工作,深入開展骨幹專業的技術開發,在駕校、電子廠等校內企業的基礎上,再創辦汽車維修、校園旅行社、服裝加工、機械加工、餐飲服務等校內實體。一方面解決學生的一線實訓問題;另一方面以產業建設帶動專業發展,增強學院的自身造血功能。
4.構建以教科研和技術開發為核心的教師考核評價機制,鼓勵和引導教師走科研興院之路。

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和提升發展

建立科學規範的質量管理體系,堅持“塑一等人品,學一流技術,創一生事業”的質量方針,一手抓學生技能的強化訓練,突出職業院校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一手抓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著力推行文明禮儀、職業道德、理想信念、就業創業、遵紀守法、心理健康等六大教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切實把學生塑造成為“品德高尚,技術一流,勇於開拓”的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不同規格的技能型人才,確保中、高技畢業生考證合格率達100%,學生畢業率達98%以上,畢業生對口就業率達90%以上,學生操行優良率達90%以上,學生體育達標率達95%以上,畢業生就業滿意率達95%以上,用人單位用工滿意率達90%以上。
1.逐步改善生源現狀,逐年增加招收高中畢業生的比例,到2011年,招收的高技、技師和高職學生的比例要突破35%。
2.進一步完善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推行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創新考試制度,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
3.構建科學的職業院校德育管理體系,進一步探索行之有效德育工作新途徑,結合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強力推行“形象德育”、“活動德育”、“實踐德育”和“創新德育”。
4.強化團委和學生會建設,充分發揮其管理職能,結合職業院校學生的心理實際,舉辦學院藝術團及各種社團組織,出台具體方案,細化考核措施,豐富校園文化生活,陶冶學生的情操。
5.突出技能中心,培養全面素質,繼續完善“七證”齊發制度,構建科學的學生考核評價機制,確保教育質量。

社會培訓發展

學院要不斷強化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職能,充分利用“國務院扶貧辦勞動力轉移培訓示範基地”、“ 清華大學現代遠程教育教學站”等培訓品牌,切實做好新生勞動力的職前培訓和在職職工的崗位或轉崗培訓。
1.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責任意識,確保每年舉辦的各級各類培訓人員不低於8000人次。
2.創新培訓形式,充分利用校園網路,採取面授與網路培訓相結合,課堂教學與現場指導相結合等多種形式。
3.依託專業優勢和校內實訓基地,強化培訓質量,讓絕大多數培訓學員參加技能鑑定,確保中級工、高級工考核過關率達90%以上。
4.在搞好職前與職後培訓的同時,切實提高服務“三農”的意識,積極舉辦各種農業技術培訓,適時送技下鄉。

就業推薦及跟蹤管理

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確保絕大多數畢業生優質高位就業,是檢驗學院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標尺,是學院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不竭之源。因此,學院要高度重視就業推薦及跟蹤服務工作。
1.招生就業處應安排專人負責,正確處理好與各系分工管理關係,精心挑選思想覺悟高、社交能力強的領導或教師負責此項工作。
2.建立健全就業推薦和跟蹤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確立長效管理機制,加強過程管理,注重信息反饋,及時處理偶發事件,確保學生就業穩定,建立科學的教師跟蹤管理考核評價機制。
3.加強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強化實習學生和參加企業頂崗培訓教師的過程管理,確保實習和培訓質量。
4.加強校企合作,不斷開拓就業市場。條件成熟時,在長三角畢業生就業較多的城市設立辦事處,一方面負責學生的跟蹤管理;另一方面可做好就業市場調研和專業開發。

辦學理念

管理機制

進一步深化學院內部管理機制改革,理順管理關係,充分挖掘職教和技師兩部分管理資源潛能。
1.加強學院領導班子隊伍建設。實行院長負責制,創建“勤政、協作、廉潔、開拓”的好班子,為學院的發展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
2.構建院、系二級管理模式。構建院長室和系部二級管理體制,院長室為決策層,具有對全院教育資源的配置權;系部為執行層,全面負責本系部的教育教學管理;中層黨政處室為服務和評價機構,代表院長室進行工作統籌和條線管理。各系和中層黨政處室同屬學院中層機構。
3.充分發揮學院黨委的核心作用。增強學院工作的透明度,充分發揮學院黨委政治核心作用和教代會的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作用,提高科學治院、民主治院和依法治院的水平。
4.建立健全學院各項規章制度。進一步完善“學院管理制度”、“教學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等各類管理制度;深化學院內部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完善激勵機制,將教職工收入與學院發展、所聘崗位與個人貢獻掛鈎,重獎在教學實績、教育科研、技術開發、技能大賽、課程改革、進修考研等方面成績顯著者,使考核評價既科學合理,又公平、公正、公開,真正做到獎勤罰懶,獎優罰劣,改進作風,淨化教風。

服務宗旨

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辦學宗旨,大力推進辦學模式的創新。
1.科學論證,採用靈活的辦學模式。針對國中生源,可舉辦三年中技班,五年高技班,六年技師班;針對高中生源,可舉辦二年中技班,二年高技班(中專、職高畢業生繼續學習該專業)、三年高技班(普高畢業生)、四年技師班。要實現學歷與技能鑑定有機結合,形成“中技+中專”、“高技+大專”、“技師+大專”的辦學模式。
2.積極開展院校合作、校企合作,努力探索科學靈活的辦學模式,加強與高職院校的合作,可直接聯辦統招大專班,也可聯辦自考、函授預科大專班;加強校企合作,本著“雙贏”原則,採取靈活多樣的工學結合和聯合辦學模式。
3.拓展國際合作辦學模式,探索學生跨國就業新路,提高學院知名度。

德育教育

堅持德育為先、育人為本的理念,進一步推進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更新德育觀念,堅持德育為先、育人為本和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於人、環境育人的觀念。要充實德育內容,拓展德育途徑,創新德育機制,開展德育科研,注重德育評價。
1.要克服德育工作中“高、大、全”和“假、虛、空”現象,堅決將道德教育和做人教育作為學院德育的基礎,牢固樹立“德才兼備”的育人觀念。
2.穩步實施“六大”教育,突出以誠信、敬業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
3.不斷探索職業院校德育工作實施途徑,切實推行“形象德育”、“活動德育”、“實踐德育”和“創新德育”,強化學生吃苦耐勞的意識教育,建好10個左右校內創業基地,努力培養學生創業、創新、創優的能力。
4.構築學院學生三級管理體系,做到規範化、系統化、網路化,確保學生無重大違紀、違法事件及安全事故發生。

教學質量

牢固樹立教學中心地位不動搖,穩步提升教學質量,以質量求生存,以質量促發展。
1.進一步構建和完善教學質量管理體系。首先,加強思想引領,注重教風和學風建設,強化全院師生的質量意識;其次,構建和完善科學的評價機制,規範考試管理,實行學分制,建立以“七證”齊發為核心的學生考核評價機制,建立以教育科研和技術研發為核心的教師教學獎勵機制;再次,加強教學過程管理,注重對教學工作的檢查、督導、反饋和整改。
2.強勢推進課程改革。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最佳化升級,迫切需要更多的能夠熟練操作套用先進技術、熟練掌握套用服務規範流程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職業教育直接服務於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承擔著為社會輸送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職責,這就要求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必須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合拍。人才培養的目標是通過課程來實現的,而傳統的學科型課程模式,使職教特色難以彰顯,培養目標難以達成。因此,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教學效果,推進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強勢推進課程改革,構建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項目教學為主體的模組化課程體系,調整、充實能體現新技術、新工藝的課程內容,制定科學的課程標準,編寫項目課程教材,同步進行德育課程和文化課程改革。創建與新課程體系相匹配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模式,積極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訂單培養和國際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3.建立以集體備課和項目課程開發為核心的校本教研製度,強化每位教師的教育科研意識,搞好立項課題研究,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形成課程實施方案,真正把校本研究落到實處。
4.高度重視和強化以技能為核心的實踐環節教學。充分發揮實訓研發處的職能,不斷提升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技能水平,認真組織技能大賽、技術研發和實訓管理。

專業建設

以專業建設為抓手,切實提升學院的核心競爭力。
1.調整最佳化專業設定。重視市場調研,及時掌握市場就業需求信息,細化專業方向,改造傳統專業,舉辦新興專業。貼近市場辦專業,對準崗位定方案,培養市場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2.高起點、高品位建設校內實訓基地,進一步加強校外實習基地建設。
3.選好專業負責人,定期組織培訓,不斷提升業務水平,系統推進專業建設。

人才強院

全力實施“人才強院”戰略,建設一流師資隊伍。
1.以教師的職業道德建設為核心。師道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學院的文化內涵和教育水準,因此,學院要穩步推進師德師風建設,建立健全院系領導、教職工、學生及社會共同參與的師德評價體系。
2.以教師專業發展為方向。通過校本培訓、自我修煉、教育科研、進修學習等方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3.以“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為重點。一是通過“內培外引”提高教師的學歷和職稱,專業教師要取得相應的專業技能證書,最佳化師資結構;二是專業教師每兩年必須到企業頂崗實踐1-2個月;三是建立名師工作室,培養領軍人才和專家名師。

產教結合

以社會培訓和技能服務為切入點,努力實現產教結合的新突破。
1.堅持學歷教育與短期培訓並舉。實行靈活的辦學模式,用足培訓政策,建立規範、高效的運行機制,積極開展企業在崗、轉崗培訓和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培訓。
2.努力開展技術服務,充分發揮學院專業師資和設備的優勢,積極參加企業的技術研發、改造產品生產,認真組織農業技術培訓和送技下鄉。

整合教育資源

進一步合理配置和最佳化整合學院的教育資源,做好後勤服務工作,科學決策學院資金的投向,為辦學目標的實現保駕護航。
1.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有計畫、有步驟地推進學院的基本建設和設施設備建設,以更好地滿足全院師生教育教學和學習生活的需要。
2.增強服務意識,改進工作作風。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有序、規範開展學院後勤和財務工作,實行更加合理有效的運行機制,確保學院資金主要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實訓設備添置和內涵建設。

和諧發展

堅持繼承、傳承和創新相結合的原則,致力培養學院文化,促進學院和諧發展。
校園文化是一所院校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所積澱和創造出來的,為其大多數成員所認同和遵循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物質環境風貌。校園文化的培育過程就是繼承、傳承和創新的過程,今後推進學院文化建設,重點要做好以下幾點:
1.要依據“以人為本,以德為先,和諧共為”的管理思想,營造團結、和諧、競爭、向上的人文管理環境。
2.要注重細節,講究精緻,崇尚實幹,形成“嚴、細、實”的工作作風。
3.要堅毅忠誠,吃苦耐勞,持之以恆,創設永爭第一、追求卓越的精神境界。
4.要形成良好的校風、教風和學風。

最佳化環境

努力協調學院的公共關係,不斷最佳化學院的發展環境。
1.促進學院內部公共關係的和諧。學院內部要團結一致,凝心聚力,構建學生和學生、學生和教師、教師和教師以及各部門之間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和諧統一的關係。
2.促進學院外部公共關係的最佳化。要樹立質量至上的觀念,注意學院的外部形象設計,高度重視學院對外宣傳工作,努力辦好“一報、一站和一台”,即一張院報、一個網站和一個校園廣播電視台。要不斷加強與社會各界的溝通,構建學院與政府、學院與企業、學院與家庭良好的公共關係。要理順管理關係,正確處理學院與勞動、教育兩個上級主管部門的關係,挖掘兩個方面的管理資源潛能,創設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
綜上所述,在今後的三年中,宿遷技師學院要以準確的目標定位為先導、特色引領為抓手,走內涵提升之路,謀求快速發展之目標。全院上下要團結一致,凝心聚力,創響技師品牌,打造一流職業院校,全面開創宿遷技師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