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傀儡戲研究

內容介紹傀儡戲作為一種“泛戲劇”形態,長期處於一種尷尬的境地。 然後考證傀儡之源,傀儡戲之源,使這一研究對象的“源”清晰起來。 六種傀儡戲形態中,肉傀儡、藥發傀儡二者爭議最大,本書於此貢獻良多,在民間找到了人活躍著的形態,並和文獻逐一對應,解決了這個學術難題。

內容介紹

傀儡戲作為一種“泛戲劇”形態,長期處於一種尷尬的境地。一方面,由於其獨特的美學特徵和物理特性上的優勢,一直活躍於演出一線和一些儀式中;另一方面,理論界對其的關注實在是太少,甚至,連什麼是傀儡這樣最基本的概念界定都沒有定論。自孫楷第先生提出中國戲曲可能起源於傀儡戲影戲之後,學界雖有評議,但多以其不經,短暫的幾個漣漪之後,復歸平靜。
本書作者從最基本的工作做起,先把傀儡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嚴密界定,對文獻中的木人和民間口頭中的木偶這些“同義詞”或“近義詞”逐一釐清。然後考證傀儡之源,傀儡戲之源,使這一研究對象的“源”清晰起來。
之後的篇幅從文獻和文物兩個方面對宋代的傀儡戲進行深入研究。六種傀儡戲形態中,肉傀儡、藥發傀儡二者爭議最大,本書於此貢獻良多,在民間找到了人活躍著的形態,並和文獻逐一對應,解決了這個學術難題。另外宋代文獻中還有“鮑老”的概念,學界長期將它與傀儡戲混為一談,書中對此也詳加辨析。影戲與傀儡戲也長期糾纏在一起,且其源流同樣模糊。作者只用了一個問題便消解了影戲起源的難題:宋代始開宵禁,之前怎么會有影戲演出的空間?
孫楷第先生的“傀儡說”失之簡略,本書作者對前人材料重新解讀,輔以田野調查得來的新鮮證據,對“傀儡說”進行了辨析補正,這樣一來,傀儡戲於中國戲曲的關係便清晰多了。幾十本書的觀點仍有偏頗,後來者也可以更從容地面對這一重大課題。

作者介紹

劉琳琳
男,山西省應縣人,文學博士。1995年畢業於山西經濟管理學院,2003年考入山西師範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2004年考入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先後就職於大同教育電視台、中國教育電視台、中央電視台,現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傳記文學》雜誌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