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袁林

安陽袁林,位於安陽洹水北岸之太平莊,現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袁林,也稱袁公林,位於安陽洹水北岸之太平莊,南臨洹水,北望韓陵,東接御道,西依京廣。是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袁世凱的墓地所在。1916---1918年由民國政府籌資興建,占地近139畝(約合92,713平方米),耗資約72萬元。袁林建築群仿明清帝陵建築形制而規模略小,袁氏墓冢則仿美國第18任總統格蘭特瀕河廬墓的形制修成,為內包水泥,外砌石牆的獨特歐式風貌。照壁、牌樓、碑亭、東西配殿、景仁堂、墓台等建築,以神道為中軸,分布其間,布局嚴謹、錯落有致,既承襲我國傳統建築規制,又吸取西洋建築風貌,形成了中西合璧、風格迥異的陵園建築特色。現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我省僅存的少數幾個官式建築群之一。
1916年,時任民國總統的袁世凱病勢。當時主政的北洋政府遵其“葬吾洹上”的遺願,委派河南巡按使田文烈趕赴安陽,“慎選堪輿,勘定吉壤”, “繪具詳圖”,“招商築墓。”經過兩年多的時間,耗資70餘萬銀元,在洹水河畔建起了這座占地近140畝的浩大塋宅。
袁林以神道為中軸線,南北綿延兩公里。碩大的照壁是整個袁林的最南端,照壁內側滿飾磚雕圖案,技藝精湛、莊重典雅,是全國現存照壁中規模最大、紋飾最精美的一個。
繞過照壁,沿神道北上,跨糙石橋、青白石橋,袁林的另一座大型建築——牌樓便映入眼帘。與傳統木、石結構不同,袁林的牌樓是用鐵筋洋灰石子築就,這在中國陵墓建築史上極為少見。當年,為了修建這座陵墓,北洋政府專門從日本進口了大量水泥,粉飾太平。如今,這六柱五樓沖天式的高大牌樓,雄居神道中央。而在它的每個柱子頂端都盤踞著一個闊口仰面的神獸——望天吼,為這座建築憑添了幾分神秘、威嚴、鎮攝之力。
牌樓兩旁,漢白玉質的望柱、石像生遙遙相對。望柱,是袁林陵地的標誌,高一丈五尺,聳立於基座之上。柱身六面,滿飾花紋。上面的花紋稱為“章”,因為總共有十二種,所以稱作“十二章紋”。十二章紋是中國傳統的帝王專用紋樣,它以黼黻為中心,四周圍繞著日、月、星、龍等不同的圖案,經過石匠的巧手雕琢,共同組成了一件難得的浮雕佳作。
神道兩旁的文武翁仲最能體現袁林時代特色。它們真人般大小而略胖,完全是袁世凱執政時期的裝束。文官頭頂平天冠,身著祭天大禮服,袖手肅立,神態恭謹;武官身著北洋軍服,腰扎皮帶,手握軍刀,神態威武,共同守衛著袁林。這一文一武,時代特徵鮮明,即反映出當時人們的審美觀念,又充分體現了袁世凱時期的禮儀風貌。
碑亭,是袁林中比較重要的建築之一。它面闊三間,亭內伏臥著一座巨大的石雕,叫作贔屓。傳說龍生九子,各有所好,其中之一的贔屓喜好負重,所以人們安排它來馱碑。在這個高達5.5米的墓碑上,雕刻出了數條蟠龍,翱翔雲中,顯現出墓主人身份的非比尋常。墓碑正面則鐫刻“大總統袁公世凱之墓”九個蒼勁挺拔的端楷大字,這齣自於袁世凱好友徐世昌的手筆。
轉過碑亭,便來到堂院前。堂院是袁林最重要的、舉行祭祀活動的場所。堂院大門,為單檐歇山頂建築,上覆綠琉璃瓦,面闊三間。在堂院大門的每一扇門板上,都有橫七排、豎七排的銅門釘,它不僅起到裝飾門面的作用,更重要的體現出一種森嚴的等級,表明它的主人雖然比故宮裡的皇帝低一個等級,卻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貴人物。
過了大門,便進入堂院。堂院是一組四合院式樣的建築,由景仁堂和東、西配殿組成。景仁堂居中,是當年來祭祀袁世凱的地方。室內設有供桌、靈位以及袁世凱生前的衣冠劍帶。而東西配殿則作為其他高級官員休息的地方,陳設相對簡單。在院內神道的中央,原來還陳列著一座風磨銅鼎爐,可惜解放前不幸遺失,只留下了一個漢白玉的基座。
穿過堂院,即達袁世凱的墓廬。來到這兒,眼前豁然開朗,這裡與前面的景象迥然不同,一派歐式風格。羅馬式的大柱子、渾鐵鑄就的大鐵門、青石砌成的墓廬,與前面的建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墓台前的大鐵門是呈“山”字形,以渾鐵鑄成,鑲嵌在西洋柱廊式的白石雙柱之間。鐵門的上端各有一個八角徽章,徽章的中心仍是十二章紋,反覆強調著墓主人的獨特身份。墓廬作圓形,由三層台階隆起,周圍雕有十二尊石獅,更加顯示出了一種威嚴之勢。
那么,袁世凱的墓廬是怎么樣修建起來的呢?據記載,它是平地起墓,像我們平時該房子一樣,先打地基再建墓室。墓室分為左、右兩個。左墓室用來安葬袁世凱,而右墓室則留給了他的原配夫人于氏。為起到保護的目的,在磚砌的墓室外又加上了一層一米多厚的鋼筋水泥作為外框,所以非常堅固。據說,當年整個墓區由藜寨圍護,寨外辟渠注水,環繞周遭;寨內松柏梅槐濃蔭蔽日,在平曠的洹上一帶,的確是一處景致福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