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靈璧縣

安徽省靈璧縣

靈璧縣,位於安徽省東北部,東臨泗縣,西連宿州市埇橋區,南接蚌埠市固鎮、五河兩縣,北與江蘇省銅山、睢寧兩縣接壤,總面積2054平方公里,耕地181萬畝,轄6鄉13鎮和一個省級開發區,總人口118.3萬人。靈璧縣是楚漢相爭的古戰場,傳說人物鍾馗的故里,中華奇石的主產區,素有“虞姬、奇石、鍾馗畫,靈璧三絕甲天下”之譽。 被評為“中國觀賞石之鄉”、“中國民間藝術(鍾馗畫)之鄉”。

基本信息

靈璧縣簡介

位於安徽省東北部,東臨泗縣,西連宿州市埇橋區,南接蚌埠市固鎮、五河兩縣,北與江蘇省銅山、睢寧兩縣接壤,總面積2054平方公里,耕地181萬畝,轄6鄉13鎮和一個省級開發區,總人口118.3萬人。靈璧縣是楚漢相爭的古戰場,傳說人物鍾馗的故里,中華奇石的主產區,素有“虞姬、奇石、鍾馗畫,靈璧三絕甲天下”之譽。 被評為“中國觀賞石之鄉”、“中國民間藝術(鍾馗畫)之鄉”。

中文名稱: 靈璧縣
外文名稱: Lingbi County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安徽宿州
政府駐地: 靈城鎮
電話區號: 0557
郵政區碼: 234200
地理位置: 安徽東北隅
面積: 2054 平方千米
人口: 118萬人(2007年)
方言: 中原官話宿州-徐州片區
車牌代碼: 皖L
代碼: 341323

基本介紹

靈璧縣位於安徽省東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7°17′-117°44′、北緯33°18′-34°02′。

縣境東臨泗縣,西連宿州市埇橋區,南接固鎮、五河兩縣,北與江蘇省銅山、睢寧兩縣接壤,南北長82千米,東西寬36千米,總面積2054平方千米。 靈璧縣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全縣轄13個鎮、6個鄉:靈城鎮、韋集鎮、黃灣鎮、婁莊鎮、楊疃鎮、尹集鎮、澮溝鎮、尤集鎮、下樓鎮、朝陽鎮、漁溝鎮、高樓鎮、馮廟鎮、向陽鄉、朱集鄉、大路鄉、大廟鄉、禪堂鄉、虞姬鄉。縣政府駐靈城鎮。 地處淮北平原東部,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微傾。海拔27-18.5米,一般多在20米左右,地貌特徵為“大平小不平”,平原面積占總面積的89.6%。東北及中部有少數殘丘,海拔不及200米。沱河、新汴河、濉河流經縣境。年降水量855.7毫米,年均溫度15.5℃。國家商品糧基地。 201、302、303等多條省道貫通縣境,新汴河可通航。名勝古蹟有蔣廟新石器文化遺址、垓下古戰場遺址、虞姬墓、三山漢墓群、磬雲山宋代摩崖石刻等。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轄區 安徽省宿州市管轄,共有鄉鎮19個,其中13個鎮,6個鄉。 靈璧縣郭海國小 靈璧縣禪堂鄉  靈璧縣范橋國小 靈璧縣虞姬鄉范橋村 靈璧縣虞姬國小 靈璧縣虞姬鄉 靈璧縣虞姬東風國小 靈璧縣虞姬鄉朱橋村 靈璧縣金圩國小 靈璧縣向陽鄉王集村 靈璧縣單圩國小 靈璧縣韋集鎮永久村大單莊 靈璧縣大廟國小 靈璧縣大廟鄉 靈璧縣大廟鄉馬莊國小 靈璧縣大廟鄉馬莊村 靈璧縣大廟鄉沙灘國小 靈璧縣大廟鄉沙灘街 靈璧縣沈莊國小 靈璧縣虞姬鄉靈光村

歷史沿革

宋哲宗元祐(音右,you)元年(1086),析虹縣之零璧鎮置零璧縣,縣名仍用鎮名(鎮名由來無考),同年七月復為鎮。七年二月,零璧復為縣。政和七年(1117)改“零璧”為“靈璧”,沿用至今。歷代縣治,除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有過短暫的變遷外,其餘都設在靈城鎮(原靈璧鎮)。 宋元祐元年(1086)析虹縣零璧鎮置零璧縣,屬宿州,隸淮南東路;建炎後沒於金。元初復立靈璧縣,屬宿州,隸河南歸德府。至元四年(1267)改屬泗州;十七年復屬宿州。 明初屬宿州,洪武四年(1371),宿州改屬臨濠府;六年屬中立府;七年屬中書省鳳陽府;後屬鳳陽府,直屬南京。 清初沿明制。順治二年(1645)改屬江南省鳳陽府;康熙六年(1667)改屬安徽省,先後屬鳳陽府、鳳潁六泗道管轄。 中華民國元年(1912)四月廢州設縣,本縣直屬安徽省。民國三年置道,屬淮泗道。十六年廢道,又直屬安徽省。二十一年,安徽省設十個行政區,本縣屬第六行政區。二十四年改為九個行政督察區,本縣屬第六督察區。抗日戰爭期間,先後裁併改設8個專署,本縣屬第六專署。三十四年,安徽省設九個行政區,本縣屬第四行政區。三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靈璧解放,屬江淮解放區第三行署。三十八年四月二十一日改屬皖北行署宿縣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本縣仍屬皖北行署宿縣專區。1952年4月12日改屬安徽省宿縣專區,1956年元月12日改屬安徽省蚌埠專區。1961年4月13日,蚌埠專區劃為滁縣、宿縣專區,本縣屬宿縣專區。1971年3月29日,宿縣專區改名為宿縣地區(後又改名為宿縣地區行政公署,現為宿州市),隸屬關係未變。  2000年,靈壁縣轄13個鎮、8個鄉:靈城鎮、韋集鎮、黃灣鎮、婁莊鎮、楊疃鎮、尹集鎮、澮溝鎮、尤集鎮、下樓鎮、朝陽鎮、漁溝鎮、高樓鎮、馮廟鎮、長集鄉、朱集鄉、大路鄉、大廟鄉、禪堂鄉、靈西鄉、虞姬鄉、向陽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051325人,其中:靈城鎮 57730 、韋集鎮 46373、 黃灣鎮 44831、 婁莊鎮 43492 、楊疃鎮 63077、 尹集鎮 65032、 澮溝鎮 44860 、尤集鎮 47876 、下樓鎮 61431、 朝陽鎮 67481、 漁溝鎮 59036、 高樓鎮 63582、 馮廟鎮 67189 、向陽鄉 37589、 長集鄉

26848、 朱集鄉 38699、 大路鄉 35571 、大廟鄉 45219 、禪堂鄉 45244、 虞姬鄉 41985 、靈西鄉 48180。 2004年,靈璧縣鄉鎮由21個調整為19個。共有524個行政村(另一數據為514個)、4個居委會。2005年2月,正式調整鄉鎮區劃,撤銷靈西鄉、長集鄉建制,分別併入婁莊鎮、靈城鎮。靈壁縣轄13個鎮、6個鄉。 2005年,靈壁縣進行行政村區劃調整。

歷史典故

靈璧石產地靈璧縣,漢為 、夏丘等縣地,屬沛郡。後漢屬沛國、下邳國(今江蘇徐州沛縣、邳州市)。北周改夏丘為晉陵縣,隋復名夏丘,司下邳郡。唐省夏丘縣入虹縣,屬宿州。《宋史·地理志》:元右元年(1086)析虹縣之零壁鎮置零壁縣,政和七年(1117)改零壁為靈壁。元屬歸德府宿州。明清屬鳳陽府宿州。 靈璧,除《明史》外,各史均作“靈壁”。如《史記·項羽本記》:

靈璧奇石

項羽大破漢軍,“追擊至靈壁東”。《清史稿·地理志》:靈璧縣“本虹縣靈璧鎮,宋始置縣”。乾隆《靈璧縣誌》:舊名“零壁”,因縣產磬石而“神之”,改名為“靈璧”。《名勝志》亦載,靈壁縣產磬石“珍之如璧”,故名。 靈璧建縣,有所反覆。《宋史·地理志》:元右元年(1086)始置零壁縣,當年七月即廢去。元右七年(1092)再擬建縣之際,蘇軾曾持異議,事見《蘇東坡集·奏議集》。當時蘇軾新任兵部尚書,建立新縣屬“兵部所管”。蘇軾視察宿州,得悉“乞改零壁鎮為縣”,乃是“本鎮豪民靳琮等私自為計”,並以自籌置縣費用,毋須撥支公款為由,取得朝廷批准。但所謂“自備錢物”,其實是向百姓攤派,“深為不便”。預計建縣“用錢四千五十餘貫”,只徵收半數稍多,“其餘未納錢數”難以催納。“縱使盡行催納”,也不夠實際開支。如今縣署已興工構築,“恐維中輟”。為此,蘇軾建議:停建宿州外城,從一萬貫建城經費中撥出款項,用於靈壁建縣,不再向百姓徵收錢物,“未納到錢數”,均予“放免”。由此可見,蘇軾辦事公正,頗能體恤民間疾苦。 靈璧縣舊城久圮,明弘治八年(1495)始築土城。正德六年(1511)重建,周圍六里許,開四門:東鹿鳴門;南對懷遠荊山,名為望荊門;西有鳳凰山,名為鳳儀門,北向磬石山,名為來璧門。縣城北倚龍車山,山麓有瀏清、壇西,白蓮等湖。龍車山東北三注山,有雲洞、蜘蛛洞。鳳凰山在城西北五里。鹿鳴山今司泗縣。山均低矮,是平原丘陵。 靈壁東北有潼河,潼河北岸有潼郡,因北魏臨潼郡故城而名。潼郡是否即秦漢取慮縣故城,前人有爭議。《方輿紀要》:“取慮城,(虹)縣北百二十里,漢縣,屬沛郡”,“後魏(即北魏)亦日取慮縣,置臨潼郡。”這是說,臨潼郡治即取慮縣城城。乾隆《江南通志》以為非是,在《辨訛》中指出:“舊志謂取慮漢縣,後魏置臨潼郡,”“在虹縣(今泗縣)北一百二十里。”“按:虹縣北六十里睢寧縣(今屬江蘇),取慮既在虹縣北一百二十里,尚得謂虹縣地乎?”“又按:臨潼故城在今靈壁縣東北七十里。金志元光初,議於靈壁縣潼城鎮設倉都監,是也。而取慮又在臨潼東北,屬睢寧界。”此說以為取慮縣故城不在泗縣,更不在靈璧。唐人李賢等注《後傳書》,也以為取慮故城在睢寧。《後漢書·陶謙傳》:曹操與陶謙作戰,“過拔取慮”。註:“取慮,音秋閭,屬下邳郡,故城在今泗州下邳縣西南。”下邳縣故城在今江蘇邳縣東,其西南即是睢寧縣境。 舊時靈璧縣境南北狹長,北界抵黃河故道,南界在淮河之濱,包括今固鎮縣地,與懷遠縣接壤。城北六十里有睢水 東流,俗稱小河,是項羽大敗漢軍處。《水經·睢水注》:“睢水又東逕彭城郡之靈壁東,東南流。項羽敗漢王於靈壁東,即此處也。” 《通鑑紀事本未·高帝滅楚》:漢高祖三年(前204),劉邦占領彭城,項羽率精兵三萬來戰,“大破漢軍”,漢卒淹死於谷水、泗水者“十萬餘人”。楚軍“又迫擊至靈壁東睢水上”,漢兵“十餘萬人皆入睢水,水為之不流”。劉邦陷入重圍,幸而大風驟起,飛沙走石,才“與數十騎遁去”。縣誌記載傳說:劉邦見楚軍追來,藏匿於枯井,坐騎隱入于山洞。追兵過後,坐騎將韁繩垂入枯井,救出劉邦。後人稱此井為“垂韁井”,在靈壁城北七十里。五河縣也有類似傳說。楚漢戰場“靈壁”,不是今靈璧縣城,而是另一地名。《元和郡縣誌》在宿州苻離縣下註:“靈壁故城,在(苻離)縣東北九十里。”苻離縣故城在今宿城北苻離集。今靈璧縣城在苻離集東偏南,而不在東北。光緒《宿州志》:“宋元右時復置於宿州之東者,乃今之靈壁縣,非古地靈壁也”。靈璧縣城近汴水,古靈壁則近睢水。 《靈璧縣誌》:城西北七十里三村集有霸王城,是項羽軍壘,附近有“吹簫台”,又名“散楚台”。漢高祖五年(前202),距項羽大破漢軍、劉邦落荒逃遁僅兩年,形勢急轉直下,霸王被圍於垓下,聞“四面楚歌”,以為劉邦已盡得楚地,大勢已去,悲歌泣下,突圍逃奔,全軍覆沒。但垓下決戰,主戰場不在靈璧縣城西北七十里,而在靈璧縣東南地區。垓下聚在漢 縣,古 水(今沱河)之濱,即今固鎮縣濠城集。縣誌所記“散楚台”,屬於傳說;若有所依據,只能是外圍戰場。 靈城城東十五里,與泗縣接界外有虞姬墓,至今墓碑尚存,額刻“巾幗千秋”四字。舊有聯語:“虞兮奈何,自古紅顏多薄命;姬耶安在,獨留青冢向黃昏。”此墓出自“霸王別姬”故事。項羽軍壁垓下,陷入重圍,“兵少糧盡”,憂心忡忡,夜飯帳中,面對美人虞姬、駿馬烏雅,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王歌罷而泣,虞姬歌而和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史記正記》引《楚漢春秋》所載虞姬歌詞: 漢兵已略地,田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虞姬歌罷,拔劍自刎;項羽突圍,倉惶南走。成語“拔山蓋世”、“霸王別姬”、“四面楚歌”均由此而來。虞姬墓不止一處。《史記正義》引《括地誌》:“虞姬在濠州定遠縣東六十里,長老傳雲項羽美人冢也。”定遠虞姬墓,又稱嗟虞墩。北宋熙寧四年(1071),蘇軾赴杭州就任通判,途中作《濠州七絕》,其一為《虞姬墓》: 帳下佳人拭泗痕,門前壯士氣如雲。倉黃不負君王意,只有虞姬與鄭君。 蘇軾之詩作於濠州定遠。鄭君,指項羽忠臣鄭榮,被漢軍俘獲而堅貞不屈。劉邦欲考察被俘楚臣是否戀舊主,均令改名為“籍”(項羽又名項籍),唯獨鄭榮拒絕,因此被逐。蘇軾之北蘇轍,亦有《虞姬墓》詩,記詠黥布叛楚投漢,范增受項羽疑忌而離去,霸王成為孤家寡人,只有虞姬與之共患難: 布叛增亡國已空,摧殘羽翮自今窮。艱難獨與虞姬共,誰使西來敵沛公? 靈璧虞姬墓,有南宋詩人范成大題詠,范成大出使金國,途經泗州、宿州,有詩多首,其一為《虞姬墓》,詩人自 註:墓“在虹縣(今泗縣)下馬鋪北三十七里”,即今靈壁虞姬墓。詩云: 劉項家人總可憐,英雄無策庇嬋娟。戚姬葬處君知否?不及虞兮有墓田。

民間故事

①小白龍探母的傳說(在靈璧東北三十公里大廟街西一里處,有個莊子叫陳宅子,有一座高大的墳塋,傳說這是小白龍母親的墳。) ②唱大鼓(一手敲擊大鼓,手打著鋼板或木板) ③《水漫蘭橋》(明朝萬曆年間一位村姑與趕考舉子的愛情故事,有遺址) ④虞姬墓(虞姬墓,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縣城東7.5公里處,是項羽愛姬之墓。據《史記》載,公元前202年,項羽被漢軍困於垓下,夜聞漢軍四面楚歌,料大事已去,遂夜飲帳中,慷慨悲歌,虞姬和之“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吟罷自刎身亡,後被部屬安葬於此。墓園占地3942平方米,墓冢和墓碑修復一新。墓園外建門樓、圍牆,內建展廳、草坪、碑廊,供人遊覽憑弔、棲息或潑墨揮毫。)

奇石之鄉

靈璧石的特點是具備“聲、形、質、色、紋、意”六美。獨特的音響美 靈璧石質細膩,堅如貞玉,扣之拂之有“玉振金聲”之美稱。“聲”是靈璧石的產要特點,它“聲如青銅,餘音悠長”。早在三千年前人們就用磬石製成“編磬”,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對外播出的“東方紅”就是用編磬演奏的。靈璧石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唐代就有賞石的民族記載。宋明兩代賞石文化進一步發展,出現了《雲林石譜》、《素園石譜》、《靈璧張氏園亭記》、《靈璧石考》等一大批賞石文獻,形成了東方愛石文化,並傳播到日本、朝鮮及東南亞各國。 近年來,經過科學分析、研究出了許多用於醫療保健的砭石產品。砭石的放射性核素鐳-226、釷-232、鉀-40的放射性比活度內照射指數為0.043,外照射指數為0.044,分別是國家標準GB 6566-2001規定限量的1/23和1/30。有害物質含量(單位:微克/克)鉛 (Pb)為1.25、鎘 (Cd)為0 (未檢出)、鉻 (Cr)為3.65、汞 (Hg)為0.01、砷 (As)為0.2,遠遠低於國家標準GB 7916-1987和GB 18584-2001規定的限量(以上所做檢測,結果均對人體無害,符合國家綠色環保要求)。靈璧 (天寶藝苑)砭石還通過了歐盟有害物質限量指令(RoHS,2002/95/EC)檢測。用戶可放心使用。物性檢測表明靈璧 (天寶藝苑)砭石的結晶顆粒度小於0.03毫米,摩擦人體一次產生的超音波脈衝事件次數為3708次,遠紅外輻射頻帶波長超過15微米。屬於品質最高的3A級砭石。所以靈璧 (天寶藝苑)砭石可以放心使用。 宋人杜綰在《雲林石譜》中匯載石品116種,靈璧石位居首位。“靈璧一石天下奇,聲如青銅色如玉”,這是宋代詩人方岩對靈璧石發出的由衷讚嘆。靈璧石的開發已有三四千年的歷史,《尚書·禹貢》載“泗濱浮磬”;殷商時期有靈璧石雕制宮廷樂器——虎紋石磬的記載;《晉書》載:皇帝勒令鎮西將軍謝尚來靈璧采磬石以備大樂江左……靈璧石除磬石以外,還有更奇特的觀賞石,其出產地也不限於磬石山一帶,主要分布在縣境北部,如靈覺山、朝陽山、白馬山、耳毛山、邵山、九頂山等,在縣境中部的三注山和南部的大山,峨山一帶也有少量的分布。從已產出的靈璧石來看,其真正魅力不僅在於天賦其內在的靈氣和形態的神奇,而其質、形、色、紋皆俱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故乾隆帝也曾讚譽它為“天下第一石”。 八十年代以後,在中國掀起了賞石熱,靈璧人也加入了採石、藏石的行列。九九年世界園藝博覽會在昆明舉辦,在大會舉辦的奇石展評中靈璧石獲獎21塊,位居世世界100多個國家之首,靈璧石真正成為“天下第一石”,為此奠定了靈璧石在國際觀賞石中的地位,成為世界收藏家的首選。

靈璧名人

張學棟

張學棟(1921--1953),戰鬥英雄。安徽靈璧縣人。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3年7月17日在圍殲進犯福建東山島214高地台灣國民黨軍隊的戰鬥中,在排長受重傷,副排長犧牲,兩次攻擊受挫的著急時刻,挺身而出,從負傷戰友手中接過輕機槍,向敵人衝去。胸部和大腿負重傷,仍堅持戰鬥。子彈打完後,用身體堵住敵地堡眼而犧牲。同年被追認為模範共產黨員,被華東軍區追授予戰鬥英雄稱號。戰後,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授予張學棟“黃繼光式的一級戰鬥英雄”和“模範共產黨員”光榮稱號,並授予他生前所在班為“張學棟班”。

劉成

劉成為安徽靈璧縣人,明朝開國將領。懷遠將軍。 以統兵總管從耿炳文定長興,為永興翼左副元帥,數佐炳文敗士誠兵。李伯升以十萬眾來攻,城中兵僅七千。太祖遣兵援之,未至,炳文嬰城守。成引數士騎出西門,擊敗伯升兵,擒其將宋元帥。轉至東門,敵悉兵圍之,遂戰死。贈懷遠將軍,立廟長興。

汪洋

汪洋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廣東省委書記。

男,漢族,1955年3月生,宿州市靈璧縣人,1975年8月入黨,1972年6月參加工作,中央黨校大學 學歷,工學碩士。 1972-1976年 安徽省宿縣地區食品廠工人、車間負責人 1976-1979年 安徽省宿縣地區“五七”幹校教員,教研室副主任,校黨委委員 1979-1980年 中央黨校理論宣傳幹部班政治經濟學專業學習 1980-1981年 安徽省宿縣地委黨校教員 1981-1982年 共青團安徽省宿縣地委副書記 1982-1983年 共青團安徽省委宣傳部部長 1983-1984年 共青團安徽省委副書記 1984-1987年 安徽省體委副主任、黨組副書記 1987-1988年 安徽省體委主任、黨組書記 1988-1992年 安徽省銅陵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市長(其間:1989-1992年中央黨校函授學院本科班黨政管理專業在職學習) 1992-1993年 安徽省計委主任、黨組書記,省長助理 1993-1993年 安徽省副省長 1993-1998年 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長(其間:1993-1995年中國科技大學管理科學系管理科學專業研究生課程班在職學習,獲工學碩士學位;1997年3月-5月中央黨校省部級幹部進修班學習) 1998-1999年 安徽省委副書記、副省長 1999-2003年 國家發展計畫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其間:2001年9月-11月中央黨校省部級幹部進修班學習) 2003-2005年 國務院副秘書長(負責國務院辦公廳常務工作,正部長級)、機關黨組副書記 2005-2006年 重慶市委書記 2006-2007年 重慶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2007年- 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廣東省委委員、常委、書記 第十六屆中央候補委員,十七屆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

劉亞洲

劉亞洲為宿州靈璧縣人。中共黨員。1975年畢業於武漢大學英文系。1968年應徵入伍,歷任蘭州軍區二十一軍六十三師一八七團戰士、班長、排長,空軍政治部聯絡部幹事,中央軍委辦公廳幹事,裝甲兵裝備技術研究所政治委員、黨委書記,北京軍區空軍政治部主任,空軍少將軍衍。1978年開始發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1952年10月出生,1968年參軍,1972年入武漢大學英文系學習,1974年開始文學創作,處女作長篇小說《陳勝》於1977年出版。大學畢業後到空軍聯絡部工作,以敏銳的目光和寬闊的胸懷捕捉國際軍事鬥爭新動向,創作了一系列國際軍事題材的報告文學,代表作品有《惡魔導演的戰爭》,《攻擊、攻擊、再攻擊》等。1984年,南國有戰事,隨軍採訪,負傷,創作了戰爭題材的小說《一個女人和一個半男人的故事》,引起反響。1984年在第四次全國作家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理事。1986年,任美國史丹福大學東方語言系客座教授。1990年後創作了《廣場》、《胡耀邦之死》、《實錄》等作品。多次獲獎。不少作品被翻譯成外文在國外出版。

趙匯川

趙匯川為宿州靈璧縣人,1913年出生. 1931年9月在鳳陽五中加入中國共戶主義青年團。冬因鬧學生運動被開除。九一八事變後去張家口投軍。 1933年5月轉入中國共產黨,參加察哈爾抗日同盟軍,是政治交通員。1933年在抗日同盟軍的平定堡戰鬥中,身負六處重傷。 1935年趙匯川回到家鄉,以教書為掩護,在師生中進行抗日宣傳。

1939年,在張愛萍領導下,開闢皖東北抗日根據地。 1948年投入淮海戰役。1949年1月20日蚌埠解放,1949年4月參加渡江戰役。後又參加解放上海的淞滬戰役。進駐上海後不久,參加創建新中國海軍的工作。 1952年1月19日,趙匯川奉命調離青島,赴京籌建海軍航空部的工作。6月,趙匯川被任命為海軍航空部參謀長,緊接著曾克林任海軍航空部副司令員,李克如任政治部主任、頓星雲任司令員,海軍航空部的機關,是以陸軍第10軍軍部為基礎組建的。 1953年,趙匯川赴蘇聯,在伏羅希洛夫海軍學院學習。1957年畢業回國,任海軍航空兵部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北海艦隊副司令員。 1959年4月14日,國防部批准,以海軍青島基地防空兵部為基礎,組建青島基地航空兵部。6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青島基地航空兵部”正式成立,國防部任命海軍航空兵副司令員趙匯川兼任青島基地航空兵司令員。他經常來到青島,主持青航的軍事工作。 1961年晉為少將。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二級紅旗勳章。 1964年4月,趙匯川調任北海艦隊副司令員,分管艦隊航空兵。到達青島,他就全力投入到航空兵的戰備工作之中,主持領導截擊美蔣P-2V偵察飛機的訓練,在海航時他已經參與了這項工作。經過數百次的飛行和各兵種的配合演練,提高了北航部隊的空中打擊能力。 1964年6月11日,駐萊陽機場的海軍航4師獨立5大隊,在北航作戰指揮所和駐流亭航4師作戰指揮室的指揮下,擊落入侵的台灣當局P-2V偵察機一架。 趙匯川在“文革”中遭受磨難,但是他剛正不阿,百折不撓;“文革”後,恢復工作,徹底平反。膠南小口子軍港是他的傑作; 1988年授予我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離休後,與病魔做頑強的抗爭,意志堅強。他喜好書法,頤養晚年。他一生鍾愛大海…… 1996年5月27日安詳逝世。享年84歲。

馬秀英

馬秀英為明朝朱元璋的皇后 大腳馬皇后,芳名秀英,宿州靈璧縣人,生於公元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八月初八,時值壬申,肖猴,幼年失怙。在以三寸金蓮為美為貴,婦女皆纏足的元代,馬秀英堅不裹腳,故被人稱為〃馬大腳〃。馬秀英十二歲時為其父好友紅巾軍首領郭子興收養,二十一歲時嫁給朱元璋,與其共同渡過十五年患難與共的征戰生涯。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立國號為大明,建元洪武,冊立馬秀英為皇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積勞成疾的馬皇后在南京病故,終年51歲。死後被溢為孝慈高皇后,葬於鐘山之陽,即朱元璋死後合葬的明孝陵。 大腳馬皇后本是一位極具反叛精神的平凡女子。她生於亂世,有膽有識,在艱難逆境中,全力幫助朱元璋成就大業,五次救朱元璋死裡逃生。做了皇后後,雖大富大貴,仍不嬌,始終不忘民間勞苦,不改勤儉本色,不變平民心態,時常用自己的言行規勸、影響朱元璋。她懲奸佞亳不手軟,扶良善鞠躬盡瘁,保忠臣機智靈活,助皇上能屈能伸,革陋習堅決果敢,倡新風大馬金刀。朱元璋稱她〃家有賢妻,猶國之良相〃。她對後世影響極大,明、清諸後乃至命婦民婦皆以其為楷模,爭相仿效。她是史家公認的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賢后。

孫淮濱

孫淮濱為當代著名書畫家、賞石家、著名學者。安徽靈璧人,1932年2月生。 為清道人高足王奎璧、呂鳳子先生入室弟子。主攻書畫,兼修古文經史。書畫作品在國內外展覽夥頤,並為諸多博物館、藝術館、碑林珍藏並刻石。現為安徽省文史館官員、中國民族文化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書畫學會副主席、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安徽靈璧鍾馗畫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創造民間文化品牌藝術家、新中國國禮藝術大師。著作有《中國靈璧鍾馗畫淵源探賾》、《中國靈壁石寶典》、《孫淮濱鍾馗畫》、《靈韻仙姿》、《孫淮濱論文集》、《孫淮濱書畫集》等。

風俗文化

飲食文化:靈璧這個古老的大地千百年來受楚漢文化影響甚深,是南北方文化的交融地,既有北方人的粗獷豪放,又有南方人的精明小氣。靈璧的飲食習慣一概同北方,中午吃米飯,晚上是各類麵食。米類製品通常有粽子、年糕。其他的飲食還有饅頭、燒餅、麵條、稀飯、包子、煎餅等。菜系偏魯菜,口味較重。 節日習俗:春節前,從臘月二十四開始,百姓就開始準備年貨。還要蒸饅頭、炸出各式的面制小糕點。第一鍋饅頭出爐後要燃放鞭炮以祭灶神。早晨時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還要貼鬥神、春聯、年畫、掛門箋,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圖案的新衣。中午時是正餐,菜類相當豐盛,在吃飯前要祭祀祖先,即把菜或者酒水,丟/灑在灶前或者正門前,好讓祖先們也能一起過個新年,以求在新的一年裡能平平安安!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圓飯”,吃團圓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象徵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於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晚飯後開始捏扁食(即素餡水餃),全家動手。扁食是作為年初一的早飯,素餡,主要以青菜、雞蛋末、冬粉末作為原料,包制時隨機放進一些硬幣、一元、一角、五角等。扁食完工後,會有一個自願“守歲”的家人照看。初一早飯時,誰吃到包有硬幣的扁食,就代表誰會在這一年裡財運亨通,而且硬幣面值越大,就證明賺的錢越多。除夕的晚上,小孩子會守歲(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凌晨12點左右會放鞭炮或者禮花以迎接新的一年,新的氣象!。大年初一挨家拜年,小孩子可以問長輩們要壓歲錢,以及進城逛街趕集。 元宵節做雜麵油燈,置於門前、雞圈等處辟邪,有的地方會放禮花或者玩花燈之類的節目。 清明節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以驅邪避鬼,中午時吃粽子,喝雄黃酒,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的風俗習慣。 中秋節這一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每逢中秋圓月升起時,人們早早便在庭院、樓台,或屋前的禾坪對著月亮升起的地方,擺出月餅、花生、蘋果等果品,準備“敬月光”活動。一般拜過月後,桌子南面的位置是不準人做的,因為那是祖先或者神仙之類要做的位置。 婚嫁習俗:聯姻程式有:說媒、過柬、出嫁、迎娶、陪嫁、拜堂、鬧房、回門。說媒,即媒人說合。過柬即定親以後,男方要到女方去“過柬”,也稱“過紅”。“過書子”後就可擇期完婚,由男方托媒出面邀請女方喝一次‘哈親酒”,雙方言定完婚日期,並分頭準備嫁娶的各項準備工作。前三天要過紅,就是送些雞、煙、酒、肉(現在一般都送金豬,裡面塞上錢就可以了)、炮、糖,彩禮依家庭情況而定。 結婚: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舊時,男女一般在十八周歲以上結婚。婚期選擇雙日子,以求吉利。婚期定後,女方置辦嫁妝,稱為“陪送”;親友們贈送禮物,稱為“添箱”。男方設新房,打制家具,鋪新床,辦酒席。婚期當天早上發轎/發車,轎桿上放一隻公雞隨帶四色禮,回來時,女方給一隻母雞名為“跟轎雞”,表示雙雙對對,回來時不走原路,沿途要燃放鞭炮。(不過現在都是轎車接送的)女方有送親的,一般都是新娘的叔伯、哥哥、舅舅,送親的稱“上客”、“大賓客”。喜轎或喜車回到男家時,新娘、新郎互相攙扶。這時開始放鞭炮,以示中午的正餐開始。吃飯時,新郎新娘要敬親朋好友以及長輩們的酒,給長輩們磕頭要彩禮!晚上,鬧房的便開始了,你的朋友,親戚會問你要煙或者喜糖之類的東西,不給就會鬧你們!新房內充滿歡樂和詼諧。晚上還有“聽房”的習俗。婚後第一天新郎新娘依次向長輩們行見面禮,並上墳祭祖。三天夫妻雙雙回門省親,當天返回。六天娘家來人看望新娘,十二天娘家接回新娘,稱“回門”。 喪葬習俗:舊時喪葬禮俗亦極為隆重以至過於繁瑣,大致可分為“送終、報喪、入殮、請七、出喪、安葬”等等。 送終:老人病危,家人站立床前,聽候交待後事,老人神情有變,即將咽氣,已出嫁的女兒要迴避,兒孫立病榻前,高聲呼喚,直到咽氣,全家人跪在床前嚎啕大哭,此為“送終”,遠方的兒孫須在老人咽氣前趕到家,否則就被認為沒有能為之送終,或者說是沒能盡孝,是一大憾事。 報喪:完成送終前後的種種程式後,便向親友報告死訊,此為報喪。報喪者,是長子身戴重孝,腰系麻繩,手執哀(喪)棍,在親房長輩的帶領下到其姥姥、舅舅家去跪拜,報告父母去世的訊息。 入殮:將死者裹棉穿戴整齊入棺,謂之“入殮”。各地均有專事為死者入殮的人,有求必應。  請七:喪亡之日起,每7天為一七,七七共49天,逢七,兒孫們備香燭貢品,在靈前或墳上祭奠,俗稱“請七”。 出殯:由於選擇墳地或其他原因,停柩做喪,最短3天,最長經年,一般是49天,把靈柩送往墓地,謂之“出殯”。出殯時要沿路撒紙錢。死者的長子雙膝跪倒 ,手捧燒紙錢的瓦盆,痛哭失聲,然後把喪盆在地上摔破,稱之為“摔牢盆”。民間認為,摔破喪盆,死者就可以把所有燒化的紙錢帶到陰間去用了。孝子孝孫要加穿粗麻衣、草鞋、系草繩,持孝杖棍。送葬隊伍,由持引魂竹的引路,此人負責丟引路紙。接著是持旌旗的、抱靈牌的、樂隊、祭軸、花圈、送葬的親朋、靈柩、子孫。行至村外交通道口處(城市、集鎮走出街口)“謝孝”,由孝子孝婦等跪向送葬的親朋叩首。謝孝後,孝子才孫扶柩至墳前,把草鞋、孝棍、花圈等丟在墳地上,即參加築墳。墳築好後,有喝彩、撒糧米習俗。 安葬:出殯前,先請風水先生選定墳地穴位,破土挖坑,坑內傾石灰。靈柩到達,坑內再燒一些豆萁麻拮,並留火種,然後才能陳棺擺正。還要宰雄雞淋血於棺蓋,放爆竹,燒紙錢,最後一次焚香跪拜。圓墳即送葬後的第三天,死者家庭親人包餃子,數量與死者年齡同等,帶到墓地去,沿墓周圍轉三圈後,把餃子埋在墳四周作供品,向死者致祭行禮,表示崇拜並求保佑,最後加高加大墳墓。 拉魂腔:〖拉魂腔〗泗洲戲的舊稱,又稱柳琴戲。據徐州方誌載:早年這種地方戲,人們叫它為:"肘古子",後來又改名為:"拉魂腔"。因那拉魂動魄之處極為使人念想,這劇種便因此有了一個最初的名稱--"拉魂腔"。它以豐富的花腔和獨有的拖腔翻高,有別於其他劇種,感染力極強。這裡至今還流傳著“拉魂腔一來,跑掉了繡鞋,拉魂腔一走,睡倒了十九”的民諺,足見這個劇種在民間受歡迎的程度。但是在當地民間很多老百姓還是一直叫它為:“拉魂腔”。那是因為:這種戲曲從音樂伴奏,鑼鼓點子到唱腔表演都是十分地讓人們"著迷",只要小鑼子一響,琴聲一起真的就能夠把人們的"魂"給勾拉了過去.可見當地老百姓對"她"的痴迷程度! 其唱腔南、北方風格交融,婉約與豪放並蓄。尤其是女聲唱腔,婉轉揉情、優美動人。被民眾稱譽為“有拉魂的魅力”。戲劇的藝術表演以“壓花場”為基礎,分“單壓”和“雙壓”兩種,具有明快爽朗、粗獷有力的鮮明特色。戲劇目豐富,如傳統劇目《大出觀》、《三踡寒橋》、《樊梨花點兵》、 《走娘家》、《拾棉花》、《喝面葉》等長期盛演不衰。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裡的人們,連目不識丁的人也能一套一套地唱拉魂腔。有了拉魂腔,生活便變得有滋有味。高興時唱快板,把五腑六髒都蕩滌得乾乾淨淨;悲苦時,唱慢板,那撕心裂肺的情調便撫平了心中痛苦的皺紋。 每到農閒的夜裡,村里傳來幾聲鑼響,戲便開場了。一片空地,一座寺廟,就成了古今真樂府,天地大梨園。每一村,每一地,都有自己的絕對權威。權威一出場,整個戲場立即鴉雀無聲。吹、拉、彈、唱、翻、打、念,提袍甩袖,吹鬍子瞪眼睛,一套功夫,十分嫻熟。唱到動人之處,人人嘖嘖讚嘆。還有獻殷勤的則提著水壺,拿著茶杯,不斷地給演員們敬茶。上了年紀的老大爺老大娘或慢慢地扇著芭蕉扇,或津津有味地抽著香菸,慢慢將唱腔品賞。一聲叫板,便可以使他們墜入藝術之宮,"聽了拉魂腔,啥肉酒不香",他們自是體會得最深。月在西天,戲畢人散,心滿意足地回家敲門去了。在鄉黨們眼裡,這個人生的世界,就是拉魂腔的舞台,人只要在舞台上,生,末,旦,淨,醜,才各顯了真性,惡的誇張其醜,善的凸現其美,善使他們獲得了美的教育,惡的也使醜里化作了美的藝術。農村的人們每在戲中認定"好有好報,惡有惡報"的人生結局,聊以自慰,也以此慰人,雖然這"精神食糧"有時還有騙人的毒素,他們也樂意喝下這杯酒。"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純樸的鄉人並沒有接受多少教育,但是他們在戲台上接受倫理綱常,在戲台下感受悲歡離合,戲台就是他們的學堂。 行酒令:靈璧人喝酒一般是比較會“磨蹭”的,就是和你“耍賴”,一直到你醉倒。但是靈璧人喝酒是非常講究的,酒一定管你喝足、喝好。在酒桌上是先要敬年齡最長,輩分最大的人,一般是晚輩或者年輕人敬長輩2次酒,但是碰杯時要低於長輩的酒杯,要一次喝盡(這是代表對長輩們的尊敬)!如果有遲到的,可以先讓他一次喝完3杯酒,以示懲罰。關係好的,可以先和他們每人喝2次酒。我們靈璧人還有一個絕招就是“勸酒”,把你勸的不得不喝酒,如果你不喝就是不尊重我!最後,大家共同喝完最後一杯,酒席就正式結束了。 我們喝酒的行酒令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猜拳即用手指中的若干個手指的手姿代表某個數,兩人出手後,相加後必等於某數,出手的同時,每人報一個數字,如果甲所說的數正好與加數之和相同,則算贏家,輸者就得喝酒。如果兩人說的數相同,則不計勝負,重新再來一次。一般會說:“哥倆好啊,五魁手,六六順…” 炸雷子即一小杯白酒沉到一大杯啤酒里,一般沒有人這般喝法,不過為了證明、打賭之類的人群喜歡這樣喝酒!這種喝法猛的不得了!喝多了,容易昏迷,甚至死亡。許多真正北方的人都傻眼了!! 虎棒雞蟲令即有四種動物,老虎、棒子、雞、蟲,一物剋一物,兩人相對,各用一根筷子相擊,同時口喊“棒子棒子棒子……”或喊老虎,或喊棒,或喊雞,或喊蟲。規定:以棒擊虎,虎吃雞,雞吃蟲,蟲吃棒;負者飲酒,若棒子與雞,虎與蟲同時喊出,則不分勝負。此遊戲適合兩個人玩,因為出口很快,老虎,棒子,雞,蟲都是脫口出的,所以玩起來速度很快!可一人當莊,多人輪流玩。

歷史遺址

垓下之戰遺址

垓下之戰遺址位於北緯33°21′,東經117°38′處,在今靈璧縣城東南,韋集鎮單圩村老莊胡莊附近。公元前202年,楚漢兩軍決戰於此,劉邦大敗項羽,迫使項羽演出“霸王別姬”和自刎烏江的歷史悲劇。 如今,這片土地已經很難找到當年戰爭的痕跡,不過依然留下了許多傳說和紀念建築。

虞姬墓

虞姬墓坐落在今靈璧縣城東15華里,宿(縣)泗(縣)公路南側。虞姬為項羽的寵妾,當年楚漢相爭,項羽四面楚歌時,虞姬自刎而葬於此。 公元前202年楚漢決戰垓下(今靈璧縣南沱河北岸的韋集鎮城後村),項羽兵少糧盡,四面楚歌,陷入重圍,遂夜飲帳中,面對寵妾虞姬、駿馬烏騅,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王歌罷而泣,虞姬知軍情突變,哀嘆大勢已去,歌而和之。《史記正義》引《楚漢春秋》雲,虞姬歌詞為: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左右皆泣,莫能仰視”。虞姬歌罷,拔劍自刎;項羽突圍,倉皇出走,途中築冢葬此。

霸王城

霸王城(古稱靈璧):位於靈璧縣城西北,今尹集鎮濉河北。公元前204年,楚漢兩軍大戰濉水之濱,項羽大敗劉邦於此。

相關內容

天津話發源地  宿州-徐州方言為天津話的根源。尤其是“靈璧話”對其影響甚深,也屬中原官話(宿州-徐州片區)。 “燕王掃北”歷史上稱此事為“靖難之變”,即明成祖朱棣在登基之前被封為燕王,被明太祖朱元璋派往北京、天津一帶戍邊。同時他也帶去了不少家鄉及附近的人——包括大量安徽北部人和江蘇北部人等——戍邊屯墾。後來朱棣奪取帝位,親賜天津這個地名,在此築城設衛,即天津衛。至此,天津成為真正的城市,並且從安徽及蘇北來的軍人是最大的群體。他們的家眷、親屬等也隨他們遷入天津。這樣,他們占據了當地的上層地位,其使用的江淮方言也成為強勢語言。而天津衛內其他地區的人較少,所以形成北京音與靜海音包圍天津方言島的態勢。 發音特點 中國人類學家李世瑜通過實地考察發現,天津話與以宿州為中心的淮北地區的方言最為接近,並認為,天津話脫胎於此。這個地區的發言屬於中原官話的宿州-徐州片區,而淮河以南則屬於江淮官話,還是有不少差別的。 蚌埠、鳳陽一帶方言只與天津話的陰平(一聲)都讀低平調,其他的音調都與天津話有差距,特別天津話是沒有入聲字,而蚌埠、鳳陽的方言都保存了許多入聲字。而宿州地區的方言則與天津話非常接近,李世瑜用天津話與當地人對話中,當地人甚至沒能認出李世瑜是外地人,可見其接近程度。

面積與人口 總面積:205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81.3萬畝. 全縣總人口:115.62萬人,其中男性:59.53萬人,占總人口51.48%。女性:56.09萬人,占總人口 48.52%。 語言特點 中原官話(宿州--徐州片區)韻母和國語韻類關係對應較為一致,聲調分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有時把"ui"發音成"ei",而且3聲和4聲不分,音調較重,屬北方類官話,是中國南北方語言融合處。

地理特徵

靈璧縣耕地面積180.7740萬畝。全縣地勢低平,地形為北高南低,呈西北東南傾斜。海拔27—18.5米,一般多在20米左右,地貌特徵為“大平小不平”,平原面積占總面積的89.6%,黃泛沖積土層較厚、土壤肥沃,適宜於機械化生產、人工種植優良牧草。境內主要山丘屬低山丘陵和剝蝕殘山,屬淮陽山系,徐淮山脈余脈。主要山峰有54座,海拔超過100米的有24座,最高峰為下樓鎮西部的靈覺峰。

行政區劃

靈璧縣轄13個鎮、6個鄉:靈城鎮、韋集鎮、黃灣鎮、婁莊鎮、楊疃鎮、尹集鎮、澮溝鎮、尤集鎮、下樓鎮、朝陽鎮、漁溝鎮、高樓鎮、馮廟鎮、向陽鄉、朱集鄉、大路鄉、大廟鄉、禪堂鄉、虞姬鄉。 區劃代碼:341323 政府駐地:靈城鎮位 置:經度:117°17′—117°44′緯度:33°18′—34°02′ 區 號:0557 郵 編:234200 人 口:115.62 萬 面 積:2054 平方公里。

區位交通

靈璧縣南臨淮水,北倚中原,在對外開放的整體區間上,處於沿海與內陸梯次開放的結合部,是東進西出的“橋頭堡”,是北上南下的“咽喉地”。 靈璧縣北顧徐州,南臨蚌埠,西接宿州,處於徐州都市圈、黃淮海經濟圈和長江三角洲的經濟輻射圈內。

交通地圖(單擊看大圖)

靈璧縣交通便利,水陸運輸優勢互利,鐵路空中近水樓台。陸路:104國道穿經靈北,302、303省道橫貫東西,201省道縱貫南北,形成倒“夫”型框架。鐵路:距隴海線僅50公里,距京滬線僅20公里。水路:橫跨豫、皖、蘇三省的新汴河從境內穿過,通長江、入東海,空中:離國際航空港——徐州觀音機場僅95公里。四通八達、出入快捷的立體式的交通格局已全面形成。

基礎設施

靈璧基礎設施配套齊全。郵電通訊事業發達,電力設施齊全,並與華東電網併網,是全國電氣化達標縣之一。自來水工程改造後,可供應城市生產、生活用水。各項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城市綜合功能也日漸增強。3.2平方公里的省級開發區, “五通一平”已基本完成,配套設施齊全。

歷史人文

靈璧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建縣於1086年,始稱“零璧”。1117年改稱靈璧。這裡是楚漢相爭的古戰場,中華奇石的主產區,素有“虞姬、奇石、鍾馗畫,靈璧三絕甲天下”之美譽,又有“一美,一‘醜’,一奇”之說,靈璧的三件寶:美的是虞姬,奇的是靈璧石,那“醜”的,便是鍾馗。鍾馗畫,作為靈璧三件寶之一,享譽國內外。 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給靈璧留下了眾多的人文景觀,靈璧大地到處閃耀著中華古文明的輝煌。 城北有劉邦大敗項羽地——霸王城,城南有韓信瞭望台——金、銀山,城東南存有垓下古遺址,城東有霸離鋪、虞姬墓。

虞姬楚漢文化園

虞姬墓幾經整修,擴其舊制,增設新觀,已成為環境幽美、聲播遐邇的名勝景點。無數中外名人、遊客仰姬高風,紛至沓來,弔祭英靈。 此外,還有三山漢墓群、磬雲山摩崖石刻等古蹟,令中外遊人流連忘返。

靈璧石

靈璧磬石

靈璧石居全國四大奇石之首,鬼斧神工,渾然天成,集皺、瘦、漏、透於一體,以色、形、質、紋等儲美而揚名,享有“靈璧一石天下奇,聲如青銅色碧玉”之美稱。其石質堅貞,其姿千種,其形萬狀,或沉倚偉岸氣勢雄渾,或各顯神態風姿綽約,或晶瑩溫潤風采迷人,或玲瓏幽遂妙趣無窮,為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所珍藏。主產區安徽靈璧縣漁溝鎮。在 ’99昆明世博會上,靈璧石榮獲金獎3枚,銀獎6枚,獲獎總數名列全國第一。

鍾馗畫

靈璧鍾馗圖

鍾馗畫,一般特指安徽省靈璧縣所產的終南山下陝西西安戶縣人唐“賜福鎮宅聖君”鍾馗畫像,傳說可以鎮邪消災。並認為上方要加蓋篆印“靈璧縣印”才有效。 靈璧傳統鍾馗畫經過長時間民間藝人的傳摹和創新,受楊斐、龔開、高其佩等文人畫的雜糅,而改變但是雖然都稱為靈璧鍾馗畫,但是正宗傳統的的靈璧鍾馗畫為工筆重彩鍾馗畫。靈璧傳統鍾馗畫,是中國意象式藝術的一種典型,它保留著中國傳統深層精神的藝術形式,是大有值得發掘並傳承的中國藝術寶藏。清人齊周華在《名山藏畫副本·鍾馗像贊》里就寫道:“由吳道子畫能通神也,無如天下傳寫,漸失其真,惟靈璧所畫,往往不環脫道子原格,故世群推之。”而吳道子所在的年代為唐代,明清時代才出現水墨文人畫。卻失去了吳道子的“吳帶當風”之真、之美。 鍾馗畫紮根於民間,寄情於民俗,蘊雅於拙,寓美於醜,“土而不陋,俗不傷雅”,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在國內外都有很大影響。公元1915年,畫家翟光遠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中榮膺金獎(世博會前身),在解放前夕,民間畫師韓本貴繪製的《百馗圖》在上海《申報》上刊登,近年來,著名畫家孫淮濱先生被授予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鍾馗畫)代表性傳承人”稱號。在全國“第四屆民間藝術博覽會中國創造·民間文化品牌評選活動”中,又授予孫淮濱“中國創造·民間文化品牌藝術家”稱號。他的鐘馗畫作品被評為“中國創造·民間文化品牌珍貴藝術品”。2009年10月,孫淮濱先生鍾馗圖被評為“新中國國禮”,他也被評為國禮藝術大師。自唐代起,靈璧人始畫鍾馗。經過1000多年的風雨浸潤,至2003年,靈璧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鍾馗畫)之鄉”稱號。靈璧畫也被稱為畫中“活化石”。 靈璧傳統鍾馗畫承傳吳道子之法,並與民間技法相結合,風格獨特,自宋至今興盛不衰,已成為中國民間藝術的瑰寶,飲譽全球。

靈璧嗩吶

靈璧嗩吶藝術的廣泛普及,據說與明中晚期的朱元璋九世孫朱載堉有關,朱載堉一生淡泊宮庭生活,熱愛民間藝術,長期在懷慶府(今河南沁陽)一帶,深入到黃河沿岸民間嗩吶班子裡,潛心研究民間音樂的挖掘整理和校堪研究工作,廣泛流傳於中原地帶的幾十個嗩吶曲牌如《叫句子》、《凡字調》、《百鳥朝鳳》、《抬花轎》、《大開門》,是朱載堉整理保留下來的,明天啟二年(1622)和崇禎二年(1629),黃河兩次決口,使得黃淮地區流離失所的災民,輾轉遷徙,有的落戶靈璧,有的外出學藝。嗩吶便成為災民們謀生的手段,每逢過年過節、迎神賽會、男婚女嫁、舉喪祭祀等習俗,均有嗩吶鼓吹,鑼鼓敲打。

經濟發展

靈璧——資源充裕,物阜民豐。全縣盛產小麥,棉花、花生、大豆、水果、蔬菜、菸葉、桑、麻及黃牛、豬、羊、家禽等,是全國重要商品糧基地、黃牛生產基地、瘦肉型豬生產基地、優質棉繭基地。90年代

靈璧美景(12張)以來,先後被評為全國糧禽生產百強縣、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全省畜牧業生產十強縣、全省農機化十強縣等。全縣名、優、特產品種類繁多,品質優良。主要產品有降解地膜、牛肉製品、碳銨、普鈣、磷肥、白酒、麵粉、食油、水泥、紙張、小農機等。潤禾牌可降解除草地膜榮獲 ’99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稱號,千禾牌麵粉、鍾馗系列酒、金太陽牛肉製品、益美得食品、靈豐牌碳銨、錦繡牌磷肥、磬石牌土工布等分別獲國家和省優質產品、優質新產品和國家質量認證。王樹棲小磨麻油質地純正,香味濃郁,遠銷港澳歐美等地。靈璧大理石礦和石礦和石灰石礦儲量豐富,具有較高的開採價值。

靈璧——百業興旺,經濟繁榮。改革開放以來,靈璧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和市場導向,圍繞發揮資源優勢,明確了全方位改革、多渠道開放、高標準起步的指導思想,制定了強農重工、活商興教的發展戰略,不斷加快靈璧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特別是近幾年,縣委、縣政府把擴大對外開放、招商引資,實施外向帶動戰略,作為發展靈璧經濟的突破口,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全縣各行各業呈現出百花齊放、協調發展、良性互動的好態勢。2007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28.5億元,比上年增長9%;職工年均收入4503元,增長4.1%。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263.2億元,增長17%。農民純收入3026.75元,增長15.2%。全縣工業共完成產值213.8億元,增長8%。財政收入實現51.5億元,增長11.5%。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加強,社會秩序持續穩定。近年來,靈璧縣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擴大對外開放,加強招商引資擺在經濟工作的突出位置來抓,做到領導精力向招商引資集中,工作重心向招商引資傾斜,工作領域向招商引資轉移,創新招商方式,拓寬引資渠道,改善投資環境,調整引資結構,加強領導,明確責任,真抓實幹,成效凸顯。 

靈璧經濟開發區簡介 安徽靈璧經濟開發區(原靈璧縣工業園區 )於2003年6月經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啟動建設,位於靈城東南部,2006年2月經省政府批准設立,批准規劃面積2KM2,同年4月國家發改委正式公告為省級開發區。經過幾年的建設,我縣開發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投資平台得以確立,發展形勢逐步看好。 截止目前,已累計投入近2億元用於開發區征地和基礎設施建設,徵用土地近3000畝,修鋪了區內“四縱四橫”八條主要幹道15.8公里,建220KV變電站一座,架設10KV(0.4KV)雙迴路供電線路9.5公里,敷設供排水管和污水處理管15公里,鋪設通訊電纜和管道傳輸10.2公里,實施了3.8公里道路亮化和11.8公里道路綠化工程,基本實現了路、水、電、通訊、有線電視、寬頻、土地平整“六通一平”。 經過幾年的發展,我縣開發區初步確立了以農副產品深加工、針織服裝、建材加工、電子電器製造等四個產業為重點的招商方向,並圍繞這些主導產業開展招商引資工作。至2008年底,開發區共簽約項目46個,協定引資21.89億元;入區建設項目34家,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5億元,投產項目25家,其中規模企業15家,實現工業總產值7.5億元,實現稅收1100萬元,安置1000餘人就業。 主要幹道有:工業大道、薄山路、沱河路、界河路、新高潮路、焦山路、凌山路。

商業圈 鍾馗路步行街商業圈(天寶藝苑、孫淮濱藝術館等) 靈璧奇石大市場 奇石小鎮

縣屬學校

城屬學校

靈璧縣第一中學靈璧縣靈城教育路23號

靈璧一中

靈璧中學(原第二中學) 靈璧縣靈城教育路1號 靈璧縣第三中學(職高類) 靈璧縣靈城龍山路北段 靈璧縣廣志外國語學校(原第五中學所在地) 靈璧縣靈城南關東段 靈璧縣飛翔雙語學校 靈璧縣城南新區 靈璧師範學校 靈璧縣靈城東鳳后街四號 靈璧縣第四中學 靈璧縣靈城張巷村西

鄉鎮學校

靈璧縣唐莊中學 靈璧縣朝陽鎮 靈璧縣黃灣中學靈璧縣黃灣鎮

靈璧中學

靈璧縣韋集中學 靈璧縣韋集鎮 靈璧縣向陽中學 靈璧縣向陽鄉 靈璧縣下樓中學 靈璧縣下樓鎮 靈璧縣下樓鎮王集中學 靈璧縣下樓鎮王集村 靈璧縣下樓鎮程廟中學 靈璧縣下樓鎮程廟村靈璧縣下樓鎮謝樓中學 靈璧縣下樓鎮謝樓村 靈璧縣馮廟中學 靈璧縣馮廟鎮 靈璧縣楊疃中學 靈璧縣楊疃鎮 靈璧縣澮溝中學 靈璧縣澮溝鎮 靈璧縣澮溝鎮土山中學 靈璧縣澮溝鎮土東村 靈璧縣澮溝鎮馬莊中學 靈璧縣澮溝鎮馬莊村 靈璧縣大路中學 靈璧縣大路鄉 靈璧縣九頂中學 靈璧縣朝陽鎮 靈璧縣尤集中學 靈璧縣尤集鎮 靈璧縣尤集鎮大康中學 靈璧縣尤集鎮大康村 靈璧縣尹集中學 靈璧縣尹集鎮 靈璧縣尹集鎮張集中學 靈璧縣尹集鎮張集村 靈璧縣尹集鎮李樓中學 靈璧縣尹集鎮霸王城村 靈璧縣曙光中學 靈璧縣向陽鄉湯圩村 靈璧縣朱集鄉湖光學校 靈璧縣朱集鄉王店村 靈璧縣楊疃鎮鄭廟中學 靈璧縣楊疃鎮大亢村 靈璧縣漁溝中學 靈璧縣漁溝鎮 靈璧縣菠林學校 靈璧縣尹集鎮菠林村 靈璧縣邱廟中學 靈璧縣楊疃鎮邱廟村 靈璧縣高樓中學 靈璧縣高樓鎮 靈璧縣禪堂中學 靈璧縣禪堂鄉 靈璧縣范橋中學 靈璧縣虞姬鄉范橋村 靈璧縣虞姬中學 靈璧縣虞姬鄉 靈璧縣虞姬東風中學 靈璧縣虞姬鄉朱橋村 靈璧縣金圩中學 靈璧縣向陽鄉王集村 靈璧縣單圩中學 靈璧縣韋集鎮龍崗村 靈璧縣大廟中學 靈璧縣大廟鄉 靈璧縣大廟鄉馬莊中學 靈璧縣大廟鄉馬莊村 靈璧縣大廟鄉沙灘中學 靈璧縣大廟鄉沙灘街

鄉鎮國小

靈璧縣唐莊國小 靈璧縣朝陽鎮 靈璧縣黃灣國小 靈璧縣黃灣鎮 靈璧縣韋集國小 靈璧縣韋集鎮 靈璧縣向陽國小 靈璧縣向陽鄉 靈璧縣下樓國小 靈璧縣下樓鎮 靈璧縣下樓鎮王集國小 靈璧縣下樓鎮王集村 靈璧縣下樓鎮程廟國小 靈璧縣下樓鎮程廟村 靈璧縣下樓鎮謝樓國小 靈璧縣下樓鎮謝樓村 靈璧縣馮廟國小 靈璧縣馮廟鎮 靈璧縣楊疃國小 靈璧縣楊疃鎮 靈璧縣澮溝國小 靈璧縣澮溝鎮 靈璧縣澮溝鎮土山國小 靈璧縣澮溝鎮土東村 靈璧縣澮溝鎮馬莊國小 靈璧縣澮溝鎮馬莊村 靈璧縣大路國小 靈璧縣大路鄉 靈璧縣朝陽國小 靈璧縣朝陽鎮 靈璧縣尤集國小 靈璧縣尤集鎮 靈璧縣尤集鎮大康國小 靈璧縣尤集鎮大康村 靈璧縣尹集國小 靈璧縣尹集鎮 靈璧縣尹集鎮張集國小 靈璧縣尹集鎮張集村 靈璧縣尹集鎮李樓國小 靈璧縣尹集鎮霸王城村 靈璧縣曙光國小 靈璧縣向陽鄉湯圩村 靈璧縣朱集鄉湖光學校 靈璧縣朱集鄉王店村 靈璧縣楊疃鎮鄭廟國小 靈璧縣楊疃鎮大亢村 靈璧縣漁溝國小 靈璧縣漁溝鎮 靈璧縣菠林學校 靈璧縣尹集鎮菠林村 靈璧縣邱廟國小 靈璧縣楊疃鎮邱廟村 靈璧縣高樓國小 靈璧縣高樓鎮 靈璧縣禪堂國小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靈璧縣禪堂鄉 靈璧縣郭海國小 靈璧縣禪堂鄉  靈璧縣范橋國小 靈璧縣虞姬鄉范橋村 靈璧縣虞姬國小 靈璧縣虞姬鄉 靈璧縣虞姬東風國小 靈璧縣虞姬鄉朱橋村 靈璧縣金圩國小 靈璧縣向陽鄉王集村 靈璧縣單圩國小 靈璧縣韋集鎮永久村大單莊 靈璧縣大廟國小 靈璧縣大廟鄉 靈璧縣大廟鄉馬莊國小 靈璧縣大廟鄉馬莊村 靈璧縣大廟鄉沙灘國小 靈璧縣大廟鄉沙灘街 靈璧縣沈莊國小 靈璧縣虞姬鄉靈光村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