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周禮鎮

安岳周禮鎮位於安岳縣西南部,轄區面積51.34平方公里,全鎮村(居)民總數12760戶,40447人。其中,農業人口10571戶,35639人。非農業人口2189戶,4808人,場鎮聚居人口15100人。

簡介

【地理位置、面積、人口】位於縣境西南部,轄區面積51.34平方公里。東與寶華鄉相連,南與龍橋鄉為鄰,西與拱橋鄉和資中縣龍江鎮毗鄰,北與本縣千佛鄉、鎮子鎮接壤。距離安岳縣、內江市、資中縣城均為40公里。鎮政府駐周禮場鎮內橋頭北巷。有耕地1815.93公頃。其中,田813.86公頃。
鎮轄橫壩、海棠、玉頂、大井、柳塘、桂湖、荷花、五君、吉德、救星、斑竹、建國、田壩、龍興、東林、響灘、蘆堰等17個行政村,180個村民小組,1個社區,10個居民小組。全鎮村(居)民總數12760戶,40447人。其中,農業人口10571戶,35639人。非農業人口2189戶,4808人,場鎮聚居人口15100人。

主導產業及優勢產品

紅薯加工產業是鎮域經濟的支柱產業。全鎮有80%的農戶從事紅薯澱粉加工,年加工紅薯2萬噸,生產紅薯澱粉4000噸,產值1.15億元;有10個村,100個社,3852餘戶農民,3家企業,50個專業大戶從事紅薯粉條的加工;有35戶農民常年從事紅薯澱粉、紅薯粉條的長途運輸和銷售。全鎮紅薯澱粉、紅薯粉條暢銷成都、重慶、武漢、哈爾濱、深圳等20多個大中城市。年生豬出欄365百頭,有各類規模養殖大戶156戶,建有二級能繁母豬養殖場5個。共投入資金725萬元,建立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農民專業合作社7個,入社農戶達到了668戶,新建了竹木加工企業3家。列為“川渝農產品配送基地鄉鎮”。

基礎設施

至南薰、寶華、拱橋等周邊鄉的鄉道公路全部實現水泥路面硬化並且通車。全鎮通過實施“通達”或“通暢”工程,實現村村通公路,村級公路總里程達到49.5公里,社級公路達到106公里。其中,橫壩、田壩、龍興、五君、響灘等村建成村組水泥道路“社設通”。在公路建設大發展的基礎上,全鎮300多台加長運輸車輛常年運輸貨物至大江南北。
實施“八一水庫”欽用水引水工程,已完成場鎮管道安裝;全面完成場鎮內的“牌坊路”、“濛溪路”、“勝青路”街道水泥路面硬化工程。場鎮建有中國移動、聯通通訊機站各1座,程控電話3498門,行動電話普及率75%,無線通訊網路覆蓋率達到100%。廣播轉播站1個,廣播網路覆蓋率85%,閉路電視4235戶。郵電所1個,通郵覆蓋率達100%。截至年底共有沼氣池1835口,有小Ⅱ型水庫4座,蓄水量137.25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128公頃。有山平塘207口,石河堰25處,電灌站11處。紅層找水打井1729口。

自然環境與資源

屬於淺丘地貌,地勢東高西低,海拔330~400米。屬於內陸溫帶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冬春少雨,無霜期300天,年平均氣溫17.5度。年總降雨量859.2毫米,夏季雨熱同期。實施退耕還林133.3公頃,荒山造林33公頃,現有森林覆蓋率35%。植被資源主要是柏樹、榿木樹及其他雜樹的混交林。小濛溪河及其支流從鎮子、千佛、拱橋、寶華、南薰等鄉鎮流出,在周禮鎮匯合以後流向資中境內,注入沱江水系,但多為季節性溪河。礦產資源有深層煤、鹽等,但目前無法開採。旅遊資源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文昌寺。

社會事業

有高完中1所,高中教學班23個,學生1300人,教師83人。九年制義務教育學校2所,其中:國中教學班31個,學生1633人,教師100人;國小教學班59個,學生2431人,教師95人,私立民辦學校1所,教學班2個,學生60人,教師3人;私立職業技術學校2所,教學班2個,學生306人,教師2人。私立幼稚園20所,幼兒學生560人,教師38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國中入學率達到100%。有中心衛生院1所,建築面積3294平方米,年均門診6.5萬人次,年均住院1956人次,村級醫務站38個,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3.02萬人。

歷史沿革

周禮鎮在明朝為周禮場,清沿舊制,屬永康鄉。在 《安岳縣誌》中介紹安岳周姓族人的來歷道:“清康年間,一支由湖北遷入安岳周禮場。”由此可見:在明朝時就已經有了周禮場,而周姓族人是清朝第二次“湖廣填川”時代才進入周禮場的。 在元末明初的首次“湖廣填川”過程中,由於周禮地處內江、資中、安岳三縣交界要塞而設場,並根據歷史上“周公制《周禮》以治天下”的歷史典故而命名

行政區劃變化

周禮場始建於明朝,歷代均屬永康鄉。1932年,安岳縣設定周禮鄉,並轄今龍橋鄉地域。1942年,又從周禮鄉分出龍橋鄉,鄉公所駐龍鳳橋。1944年,又將龍橋鄉併入周禮鄉,歸屬安岳縣第十二區。1949年12月安岳縣全境解放。1951年,安岳縣人民政府將龍橋鄉劃出,歸屬安岳縣第十二區。區公所駐周禮場鎮周氏祠堂。1953年,再從周禮鄉劃出建國鄉,鄉公所駐郭氏 祠堂。1955年,安岳縣撤消第十二區,改稱周禮區。1956年,建國鄉併入周禮鄉。1958年,周禮鄉合併龍橋鄉成立周禮中心人民公社。1961年,分設龍橋人民公社。1984年,撤消周禮人民公社恢復周禮鄉。1986年,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撤消周禮鄉建立周禮鎮。1992年,安岳縣撤消周禮區,並將龍橋鄉、寶華鄉併入周禮鎮。1995年,安岳縣建立周禮工作委員會, 駐周禮場鎮周氏祠堂。同時,將寶華鄉劃出單設。2001年,安岳縣撤消周禮工作委員會,建立周禮管理委員會,駐周禮場鎮周氏祠堂。同時,將龍橋鄉分出單設。2005年,安岳縣撤消周禮管理委員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