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論文期刊

學術論文期刊是在某一學術課題具有的新的科學研究成果或創新見解和知識的科學記錄,用以提供學術會議上宣讀、交流、討論或學術刊物上發表,或用作其他用途的書面檔案。

學術論文期刊概述

學術論文期刊是以論為主體,對某一學術課題在以堅持事實求是、堅持理論原理的基礎上進行論述,剖析。客觀、真實反映這一學術領域的研究成果。但由於學術論文期刊具有很強的時效性,所以許多學者往往由於各方面的因素沒有很好把握這一特性,就導致了使其失去價值。而目前,在國際科學界,如何正確評價學術論文期刊越來越引起廣泛的關注。大多數把SCI、SSCI收錄的科技論文的多寡則被看作衡量學術論文期刊論文水平高低的重要評價指標。

學術論文期刊寫作方法

對於學術論文期刊來說,寫作的創新和方法起著決定作用,一篇評價高的學術論文期刊不僅是靠的科學實力,科學研究水平還靠的題目的新穎。曾有人用"論文題目是文章的一半",來描述其重要性,那么寫作 包括如下:

(一)題名

論文題目是一篇論文給出的涉及論文範圍與水平的第一個重要信息,那么對論文題目的要求是:準確得體:簡短精煉:外延和內涵恰如其分
1.準確得體
要求論文題目能準確表達論文內容,恰當反映所研究的範圍和深度。
2.簡短精煉
力求題目的字數要少,用詞需要精選.但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並無統一的"硬性"規定。只要表達明確,通過題目恰當的反映內容就行。
3.外延和內涵要恰如其分
"外延"和"內涵"屬於形式邏輯中的概念。所謂外延,是指一個概念所反映的每一個對象;而所謂內涵,則是指對每一個概念對象特有屬性的反映。
4.醒目
論文題目醒目不僅能讓讀者賞心悅目,而且能顯示作者的文筆脫穎而出。題目所用字句及其所表現的內容是否醒目,其產生的效果是相距甚遠的。

(二)作者姓名和單位

這一項屬於論文署名問題。一般分為兩種情形:
1.單個作者論文
2.多作者論文
後者按署名按順序列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註明作者所在單位同樣是為了便於讀者與作者的聯繫。
署名還有三個目的:
1.是為了表明文責自負
2.記錄作用的勞動成果
3.便於讀者與作者的聯繫及文獻檢索(作者索引)

(三)摘要

論文一般應有摘要,一般是有利於以後的國際交流,以英文為主。它是簡單的對論文內容不加注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
摘要應包含以下內容:①從事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②研究的主要內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③獲得的基本結論和研究成果,突出論文的新見解;④結論或結果的意義。

(四)關鍵字

關鍵字屬於主題詞中的一類。主題詞除關鍵字外,還包含有單元詞、標題詞的敘詞。
主題詞是用來描述文獻資料主題和給出檢索文獻資料的一種新型的情報檢索語言辭彙,正是由於它的出現和發展,才使得情報檢索計算機化(計算機檢索)成為可能。
以上就是學術論文期刊的寫作最基本的原則和方法。一篇好的學術論文期刊離不開這幾個最重要的原則。

學術期刊衡量標準

 另外近些年有的期刊在封面上刊載"��省一級期刊"、"��省二級期刊"等字樣, 這種標識確實存在,這是一些省、自治區、直轄市新聞出版管理部門每年對本地區的期刊進行綜合評比的結果,主要是督促期刊不斷提高質量。這種評比是滾動進行的,每年評比的結果都有變化。但這種由各地組織的評比,由於各地的評比標準不統一,也不是單從學術水平的高低對期刊進行評價,因此不能完全以此來衡量學術論文期刊的學術水平。
迄今為止,我國新聞出版管理部門尚未從各類學術論文期刊的學術水平這一角度制定過標準,因為衡量學科眾多的學術論文期刊的學術水準是一件非常複雜、難度非常大的工作,不是新聞出版管理部門可以簡單地作出評價的而且據我們所知,即使一些已開發國家,也沒有出版行政管理部門制定衡量自己國家的學術論文期刊學術水平的客觀標準。
1992年國家科委、中共中央宣傳部、新聞出版署共同發布了《科學技術期刊質量要求》,1995年,新聞出版署發布了《社會科學期刊質量管理標準》,這兩個檔案是新聞出版管理部門從管理的角度對自然科學期刊的5大類、社會科學期刊的7大類期刊進行質量監管的依據。這兩個標準中,雖然對學術理論類期刊的業務標準有要求,但都是一些原則性的,不能僅以此作為判斷期刊學術水平高低的標準。

科目

經濟學
通訊學
電力學
哲學
法律學
環保學
畜牧學
水利學
林業學
統計學
學術論文期刊除了分為以上科目還包括其他幾大類:博士學術論文期刊、碩士學術論文期刊,國家級學術論文期刊。

發表要求和技巧

學術期刊論文要求

一、內容要求
申報人送交的論文,可以是在有關報刊上發表過的,也可以是為申報職稱專門撰寫的。無論哪種都必須符合下列要求:
1、必須緊密結合自己取得自己專業資格證以後,所從事的專業工作及專業特點,由本人獨立撰寫,應是研究類論文。
2、申報人撰寫的論文必須是工作研究類的論文,要緊密結合實際工作。
3、論點正確,論據充分,對本專業的理論問題和發展趨勢有獨到見解,對實際工作有指導意義。
二、申報人撰寫論文要避免以下現象:
1、 論文的題目太大,而申報人的經歷和視野有限;掌握和積累的材料有限,對相應的問題不熟悉,使論文對有關工作的研究,出現深入不下去或以偏概全的問題。
2、論文不結合自己的實際工作,只是泛泛的議論一些觀點和問題,講述眾所周知的一些道理,或介紹申報人接觸到的一些新知識、新概念、新方法,文章中缺少本人對有關問題親自實踐和深入研究的內容。
3、申報人把教材上、報刊上的文章或別人寫過的東西大篇幅地抄襲、拼湊成一篇文章。在文章中看不到申報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觀點。
三、不能作為評審論文送交的
申報人撰寫的下列材料不得作為參加評審的論文送交評審委員會:
1、宣傳報導稿件;
2、會議發言稿;
3、會議簡報;
4、資料介紹;
5、考察報告;
6、項目報告;
7、教材;
8、畢業論文;
9、經濟技術類報告;
10、譯文;
11、工作計畫;
12、章程、辦法以及事務性、操作性的具體工作方案。
四、編寫要求
①論文中引用的文字、數據應採取加注的方式,並在參考文獻表中註明原作者、原文章名稱、頁碼、日期;
② 論文中引用的表格應在表格下面注釋原作者、原文章名稱、頁碼、日期;
③ 申報論文須用A4(210×297MM)標準大小的白紙單面列印、裝訂,並按照編寫格式中的項目順序裝訂;
④ 論文摘要字數在 200 至 300 字之間,正文字數在3000-5000 字左右。
五、編寫格式
① 封面(包括標題、作者姓名、作者單位、課題的專業方向);
② 目錄;
③ 摘要;
④ 關鍵字;
⑤ 緒論(說明研究背景、動機、意義和目的);
⑥ 論文主體;
⑦ 結論及建議;
⑧ 參考文獻表(應與正文中的加注對應);
⑨封底。
關於已錄用待發的學術論文期刊發表流程分為以下幾點: 
1、對已被國外期刊錄用的學術論文,在文章的DOI號確定後,即可認定為已刊出,在答辯資格審查時,需提交博士研究生已錄用待發表文章情況確認表和出版社提供的校對稿;尚無DOI號和校對稿,但有其它錄用證明的,需提交錄用證明及博士研究生已錄用待發表文章情況確認表,待有DOI號和校對稿後再發博士學位證書。 
2、對已被國內期刊錄用的學術論文,在提交有確定卷期號的錄用通知書、博士研究生已錄用待發表文章情況確認表及論文底稿後,可以進行博士學位論文答辯並提交學位委員會討論。 
3、對博士生髮表的SCI及EI源刊論文,一般要求至少有1篇刊出後再申請答辯。特殊情況下,經校學位辦審批後,可以申請博士學位論文答辯,但其學位論文不能提交各級學位會討論。待論文正式刊出或在期刊網站上核查到後,其博士學位論文再提交學位分委員會討論。 
4、博士生髮表的滿足學校、學科基本要求的學術論文全部刊出後,學生方可領取博士學位證書。學位辦對論文的實際發表情況進行核實,如發現與事實不符時,將在全校通報。情節嚴重的,將由校學位委員會討論決定對其處理的方式。

學術論文期刊發表技巧

第一步,在網上查詢您希望投寄的學術論文期刊,了解其投稿程式,目前很多期刊都可以採用信箱投寄稿件了,因為這樣會節約很多時間。
第二步,親自打電話諮詢,目前其稿件的安排情況,因為很多學術期刊論文的稿件都很多,打電話的目的是確認您的文章大致能夠安排在哪一段時期,以及審稿周期都一併了解了。
第三步,各家期刊的審稿周期有異,得到了確切的答覆後,再將文章通過郵件傳過去,並確認對方已經收到文章。然後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安心等待了。
第四步,待文章審閱回來後,編輯部會結合審稿人的意見,提出修改建議,讓您修改,您應該很好地把握時機,儘快修改,按要求把電子版發回編輯部,進入用稿程式。同時還要完成其提出的一些手續,比如補充單位介紹信、填寫授權書等。
第五步,根據您和編輯部的溝通,繳費,進入用稿程式……

學術期刊等級的劃分

我國有期刊8000餘種,這眾多的期刊在學科、主辦單位、主管部門、質量、服務等方面千差萬別,儘管國家行政管理部門聲明從未從行政角度對現行期刊進行過級別劃分,但期刊之有級別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而且8000餘種期刊沒有級別上的區別是不可能的,不現實的。實際上期刊從來就有級別,這幾乎是政府有關機構、期刊主辦機構和作者的共識,只不過期刊級別的認定比較複雜,至今尚無全國統一的標準和共同的分級目錄。期刊的分級最傳統的是按期刊的主管部門分級,1991年國家科委和新聞出版署聯合頒發的《科學技術期刊管理辦法》就據此將期刊分為全國性和地方性期刊,這兩種分類又逐漸演化成現在人們常說的國家級、省部級和地市級。70年代,核心期刊理論開始傳入我國,到九十年代,核心期刊已為學界所廣為熟知。與此同時,各種與期刊評價有關的大型資料庫開始建立,由此得出多種期刊排行榜,很多高校科研機構也研究制定為已所用的核心期刊(或稱重點期刊等),政府有關職能部門組織了各種期刊等級評比。上述各種對期刊的分級評價,得出的排行榜和各種期刊表或獎勵實質上也是給期刊分級。由此可見,期刊分級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如英國的《自然》和美國的《科學》就是全世界公認的一流水準的學術期刊,浙江大學醫學院的科研獎勵中規定,在《科學》和《自然》雜誌上發表學術論文,每篇獎勵10萬元),而期刊分級的研究與實踐更是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多樣化。
1、按期刊的主管部門分級
這是期刊分級的最傳統的方法,也是目前仍在使用的主要方法。按照這種分級方法,期刊被分為國家級、省部級、地市級,由代表國家科研水平的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國家一級學會主辦的學術期刊一般被認為是國家級期刊,省部級、地市級依此類推。
這種分級的特點是簡單明白,容易確認;以出身定級,只要主管部門不變刊物便享受終身級別;只要主管部門平級,各類期刊(學術期刊、訊息報導、工作指導、知識普及性期刊)都屬同一級別,無法區分。所以,這種分級方式只適宜在已經劃定了某個特定層次、特定區域的期刊中進行(如嚴格的學術期刊),而不適宜在大範圍內籠統採用,不然就會出現《中國社會科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和《中國音樂教育》(教育部主辦)平級的滑稽現象
2、按期刊是否公開出版分級
按此標準,期刊分為公開發行和內部發行期刊,一般認為,在主辦者級別相同的情況下,公開發行期刊要高於內部發行期刊(有保密要求或非學術因素暫不便公開的除外)。與第一種分級一樣,這種分級也只有在某個特定層次或特定區域的期刊中進行才有合理性。
3、以期刊質量分級
以質量分級是最具有學術價值的一種分級,主要表現為期刊獲獎或入選某種目錄。核心期刊的理論傳入我國後,情報學界終於有了替代傳統的以行政級別分級的較為科學合理的新方法。1988年,蘭州大學仿照《科學引文索引》的“期刊引文報告”的方法,選定我國出版的學術水平最高的10種自然科學期刊為依據,用各刊所載論文的參考文獻,每年編制引文索引卡片,分散編印成冊,名為《中文自然科學引文索引》,並從中選出104種自然科學中文核心期刊,這是我國第一個利用引文研製出的較具權威性和學術影響的自然科學中文核心期刊。1990年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根據國外主要檢索工具列出的110種中國科技期刊和蘭州大學提出的104種期刊,又收錄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的重大項目中所列中國(不含港台)大學的學報,經專家評議後提出286種科技核心期刊,1991年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課題組重新選出1230種期刊作為國內“學術榜”的統計源。這幾次有影響的期刊分級都限於自然科學,說明一方面自然科學期刊的分級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先於社會科學,另一方面,八十年代末開始的期刊質量分級,還缺乏學科的全面性和系統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