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守名

孫守名,男,漢族,1969年12月生,山東省濟寧市人,中學高級教師。1991年7月參加工作。曲阜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曲師大在職碩士。現工作于山東省濟寧市育才中學。作品有三十餘篇見於《百代周刊》等報刊。二十餘篇散文、詩歌見於《中國作家網》《資源網》《華夏作家網》等網站。

基本信息

文學創作

散文(25篇):
《苦竹人生》 《 硯墨凝,一紙幽恨相思淚》 《在大霧中與你美麗相遇》
《春天,讓心靈流放》 《荀子時代的那些事兒》 《一枚春天的落葉》
《又是麥田飄香時》 《空階滴淚為花神》 《與琵琶同行的白居易》
《今夜為誰而眠》 《穿越歲月長河的那尾魚》 《科舉考試,我們永遠的疼》
《穿透歲月的1976》 《忘卻生命中的記憶》 《葬玉,心碎了無痕》
《輪子車的滄桑歲月》 《遙遠的絕響》 《悲情滕王閣》
《王勃的唐朝》 《守望唐朝的春天》 《流淚的滕王閣》
《秋天,帶著落葉出門遠行》 《晉朝的菊花》 《冷藏的秋意》
《杜甫時代一隻有理想的蚊子》
小說(11篇):
《姚村紀事(1―9)》 《龍文・龍文》 《你是我生命中的過客》
詩歌(6篇):
《心雪如梅》(外一首) 《我的那把鑰匙丟了》 《通向精神世界的第一趟3路車》
《煙雨斷橋》 《別了,美麗的夜鶯》 《月圓・夢圓・姻緣》

作品欣賞

悲情滕王閣(文化散文)
站在黃河岸邊,夕陽西下,萬道霞光四射,江面波濤滾滾,濁浪排空。此情此景,忽然就想起了初唐的王勃。腦海出現的不是飛天累榭、迴廊並抱、俯瞰大江、背依古城的滕王閣,而是面容清瘦、身材矮短、神情憂鬱的王勃。耳邊仿佛又想起他悽愴而又無奈的富於穿透力的話語:“勃,一介書生,三尺微命”,“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這個王勃,注定一生要與悲情相伴。
我始終不相信《舊唐書》上關於王勃的死,因為實在沒有太多的詩意。王勃在一個春天的下午從家鄉龍門出發,他要前往交趾看望父親。他南下的路途要經洛陽、揚州、江寧,再然後經洪州。在洪州這個地方,畢生的才華盡顯,一篇《滕王閣序》,響驚天下。接著到達南海,次年秋由廣州渡海赴交趾,眼看看就要見到日思夜想的父親,鬼神差使地就落下水。落水的一剎那,我想王勃是真的欲哭無淚,一生的理想抱負,沖天的橫溢的才學,還有那篇驚世駭俗的《滕王閣序》,就這樣連同自己一同落水。
漫天的迷霧使江面朦朦朧朧,站在船板的王勃望著水天渾然的漫無邊際的迷濛的江面,心情一陣悲酸,他不知道見了父親會說什麼,做什麼,一時的莽撞鑄成千古大錯,父親因自己被貶淒涼而又荒僻的嶺南,天乎?地乎?罪責在己,何處去訴?
年僅二十七歲的王勃突然就落水了,唐代的詩學文章注定要換人來寫。突發奇想,假如王勃不落水,輝煌的唐代文學裡面是不是還會有像《滕王閣序》那樣的華章?如果那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詩意的王勃還會不會乘舟進入那片毫無情意的水域?很想攔住神情憂鬱的王勃,讓其改日前往或從陸路前行,然而那是怎樣的一個夢啊?
落水的詩人王勃很快被人救起,他是否見到了父親,沒有地方記載下來。但是,受到驚嚇的他,加上心情抑鬱,在一個月色淒清的夜晚,懷抱著憂愁和內疚隨風而逝。王勃曾有三年的蜀地生活,這次獲罪於皇帝,遇赦未能被貶嶺南,但是命中注定,靈魂的歸所還是那個荒涼和悽苦的地方。上天不公,對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難道真的就沒有悲惘之心,難道真要讓他靈魂無依,在荒煙蔓草間永久飄泊嗎?
《舊唐書》和那時已有盛名的楊炯對王勃實在過於抬愛,前者說他“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後者更是捧他有點神乎其神,“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我所能相信的是王勃其實小時的確聰慧明智,也正因為如此,他能得到別人的舉薦,步入朝堂。這到底是幸運,還是不幸?假如王勃不那么自信,假如他是個浪跡天涯、遊山玩水的隱者,也許他的一生會平平淡淡、安安然然。然而,才華造就他必然要走這個逼仄的人生小路,正如他必然要去滕王閣完成他的人生夙願一樣。
是不是才學卓爾不群的大家都要經歷這種世事的磨難?十八歲就文冠於世的賈誼由河南郡守舉薦,進京被皇上召為博士,不到一年被提為太中大夫,因遭小人嫉妒,被貶為長沙王太傅。皇帝一時懷念,召他回京,做了梁懷王太傅。這時的他已經寫就了傳世名篇《論積貯疏》等,他的經世才華展露無遺,然而就在這個節骨眼上,那個無能的梁王墮馬而死,三十三歲的賈誼深感內疚,憂鬱而死。
賈誼和王勃,王勃和賈誼,注定把漢代與唐代用才情相連,用悲情相結。沿著漢代的蜿蜒崎嶇的小路,隨著滾滾煙塵,步入唐帝國,眼前全是騎馬的賈誼,和乘舟渡江的王勃。
很想去循著王勃的足跡走一遍他一路走過的地方,在滕王閣,我不會駐留。就要一睹那片王勃墮水的煙波浩渺,就是要在江邊憑弔那段思古幽情。
然而,還是繞不過詩意的滕王閣,那兒,曾經,是王勃棲居地。沒有王勃,就沒有滕王閣;沒有滕王閣,就沒有王勃。
悲情的滕王閣,向你,出發。
秀女姚墨(小說)
暮秋時節,西風漸緊,萬物凋零,天地間一片肅殺。我獨坐屋隅,打開姚村日誌,眼前全是層層疊疊的姚家故事。
偌大的姚村三街六巷,京灣大街自東北向西南斜貫中心,與伯海大街交匯後穿姚河而出。據著名建築大師梁思成考證,姚村中軸線向北延伸與古城北京中軸線相合,而紅磚碧瓦的房舍宅第也與故宮建制相仿。這一點的確令人不可思議,甚至有人猜想,姚村也許會是某個朝代身為高官的姚家宗親搬遷所建。至於為何轉至萬里之遙而流落姚村,更是眾說紛紜,神妙莫測,或言告老還鄉,或曰獲貶放歸,或說避戰禍而至,姚村由此更是撲朔迷離。
正當我對姚村做出種種猜測之時,身著撒花百褶繡裙的姚墨正沿著綠樹成蔭的姚河堤岸走著,秀麗的面龐在夕陽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光艷。姚墨世代書香,其父姚岑精通經史子集、天文歷算,曾為官京城;母親識文斷字,一代才女。姚墨自幼生活於世宦之家,耳濡目染,遂成大家閨秀,其修養、氣質非同一般。姚岑休官毅然決然回歸故里,建宅第於姚河之畔;前眺一望無際的平原,背靠蒼翠欲滴的山巒,與日月為伴,吟詩賦詞,自得其樂。而姚墨那時已出落得芙蓉一般,在京城讀書,與江南絲綢富商趙天賜之子趙周相識,詩詞酬唱,如膝似膠,欲結美滿姻緣。
姚墨回歸姚村,一來看望父母,二來專等趙周過江相探。夜月初上,柳枝飄拂,給了姚墨無限的遐想和思念之情。她想像著此時的趙周已然坐上北來的渡船,想像著渡船在湍急的江面乘風破浪,想像著手拿書卷的趙周恬然自得瀟灑自如地站在船頭的丰姿,想像著兩人見面時灑淚相訴的瞬間……姚墨獨自輕笑,笑得那樣燦然。
姚墨回到家裡,已是掌燈時分。她打開朱軒大門,朝父親的書房走去。轉閣門,進軒室,靜悄悄地。案桌上,一卷古書打開著,好像並沒有父親的身影。她叫了兩聲,也無人相應。轉身出來,站著院子裡,喊著母親。母親從東屋走來,看得出這是一位風韻猶存的大家女子,其容貌與姚墨驚人一般,委婉清約,全不見四十上下的形象。兩人重又進入姚岑的書房,書桌上一杯香茗正散發著淡淡的清香,分明人剛剛離開不久。母親笑笑,與姚墨出來,一同轉到院外,然而仍然沒有姚岑的身影。晚飯時間已到,苦苦相等,直到夜半時分,兩人才開始著忙。央求左鄰右舍找遍村村落落,大街小巷,就是沒有蹤兆。看看天色漸明,大家就灰了心,各各暫且回家。晨光曦微,靜謐的院落里只有輕輕的啜泣聲。
此時的趙周已越過大江,下船,乘車,轉道,徒步向姚村走來。看看天色已晚,也顧不得許多,快步向前飛奔,反正離姚村不會太遠。走過大道,轉入小路,蜿蜿蜒蜒斜穿而行。前方影影綽綽一棵大樹,走至才發現這是棵千年古槐,虬枝蒼老,樹幹乾裂炸開,枝頭上綠綠花花,長出許多新葉。趙周不經意低頭一看倒是嚇了一跳,原來有人站著樹身的旁邊。看到有人來,那人轉過身形,面朝趙周,輕然一笑,轉身朝著趙周的來路而去。趙周莫名地緊張起來,連喊三聲,那人不聞不問,飄然而去。
趙周打聽多時,終於站到姚墨家院門之外。敲門,大門開處,是瑩瑩珠淚的日思夜想的姚墨。兩人相見,自是淚灑江天,共訴相思相知之苦。姚墨母親待兩人分開後,引著趙周到了姚岑的書房,向他講述事情的前因後果。這趙周倒是生出幾分好奇,心下自忖,這事前不出後不出,偏偏在自己到來的當口,是何道理?他百思不得其解。但他還是婉言相勸母女,認為這事甚是離奇,說不定一兩天工夫自會歸來。母女心情稍稍寬安,自去整頓飯食,招待趙周。趙周坐在書桌旁,看看桌面擺放著的那本書,是古色古香的《莊子一得》。展開的一頁書上,密密麻麻地寫著字跡。細細分辨,蠅頭小楷,分明記錄著姚岑的成長之路、為官之道、歸隱之思,歷歷在目。趙周大驚,再翻前一頁,他驚詫不已,中間一頁竟被齊根撕掉。顧不得許多,喊來姚墨,兩人查遍所有房間,角角落落,也沒發現任何有價值的線索。趙周拿起那本書,一頁頁重新展開,忽而就有一張紙條出現。紙條對摺,打開,仍是蠅頭小楷,上面端端正正寫著兩行字:“你從南方來,我向北方去。”其餘什麼也沒有。兩人嗟嘆良久,自是無奈。
全姚村人上上下下又找尋了整整兩天,仍是蹤跡全無。趙周只好住下來,不知該如何去做。原本的婚姻大事,不好在這個節骨眼上重提。姚墨終日以淚洗面,無所適從。轉過七日,趙周便有重回江南之意,姚墨眼見婚事遙遙無期,悽苦悲愁。母女看出事情苗頭,只好與姚墨相商,看如何處置這種事情。正待要想出主意,京城來人,查抄姚家,里里外外,搜求殆遍,結果一無所獲。姚墨與母親驚恐萬狀,趙周也是神情黯然,不知究竟發生了什麼。倒是來人說得明白,姚岑為官之時,結黨專權,貪贓枉法,獲金寶珠玉無算,字畫古玩無數。姚墨母親聞知,悲愴痛哭,身感被欺一世,轉身回房,自縊身亡,待到眾人發覺,已是氣斷聲絕。姚墨悲氣填胸,幾度暈厥,趙周煎熬一般,只得相守。
趙周忽然就想起那晚古槐下神秘的老者,那人究竟是不是姚岑,他不得而知,只感到事情著實古怪。不說別的,那姚岑是從哪兒得到將被查抄的訊息而逃之夭夭?“我向北方去”,到底去了哪兒?那筆金銀珠寶現在何方?為何掘地三尺竟沒有發現?種種謎底如煙如霧,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半月中發生這么多的變故讓姚墨心力交瘁,容顏削減。葬母后,她幾次哭求趙周趕快離開。趙周看看孤苦無依的姚墨,越發於心不忍,央浼她與自己同歸江南。涼透了心的姚墨自慚形穢,感到已與趙周天壤之別。苦苦勸說趙周乘舟南下,如若有緣,自有相見之機。趙周無奈,只得暫別,回江南與家人相聚。
姚墨孤苦,一任淚水流面,半年屋門不出,倒是京城昔日舊友輪番相探。一日深夜,姚墨收拾行裝,素顏出門,一把火將大院點燃,轉身而出。走出里余,姚墨回望火光中的姚家大院,哽咽再起,天空中跳蕩的火焰中是一顆於人世絕望的心在飛動。
姚墨去了哪兒?無人知曉。只是三年後,一位老者重又回到姚村,他就是姚岑。站在曾經熟悉而今滿目瘡痍的宅第旁,慨嘆良久,滿目蒼涼中卻透著少有的堅毅。打探女兒的訊息後,乘車而去,從此,杳無音信。
靜靜的姚河還在晝夜不息地流淌,姚村也恢復了往日的寧靜。

作品評價

就在你錦繡文字里,一醉千年
――拜讀孫守名先生文章有感
江湖蕭蕭
拜讀守名先生文字已久,常常地,就被這些曼妙的文字深深吸引,密密裹挾於一種神秘妖嬈的意境裡。這亦真亦幻的情景,何曾可解?
守名先生乃一性情中人,善飲卻極少醉到酩酊;健談卻又不多與人交往;古道熱腸卻不誇飾於外。雖為堂堂七尺男兒,其心地卻柔軟如棉。曾經,他也是見花落就流淚,遇上學生們畢業離校亦傷心。他也曾彷徨孤獨行走,曾經“壯夫聊發少年狂”。《失憶煙雨中》一文,連用五十六個“記不清”字樣來做鋪陳排比,使得全文跌宕起伏形成一種浩蕩氣勢,書寫出青蔥年少的夢想與成年之後的迷惘困惑;《硯墨凝,一紙幽恨相思淚》一文,先生寫自己偶遇一方“艷而不妖,美而不俗”的端硯,視為珍寶,朝夕相伴,幾多快意。無奈天不遂人願,此端硯竟然為人竊去。雖與端硯心有靈犀,卻難續前緣。愛硯如此,此乃先生痴迷一樁事也。經過《一路行走一路思》,先生參悟出人生至理:與人皆善,與清風明月為鄰,在繁花里游賞,得意於自然之象。為此,他在《春天,讓心靈流放》,在《在大霧中與美麗相遇》中,願去“珍愛這短暫的生命,並以昂揚的姿態傲立於俗世;暢遊於名山大川,永懷感恩之心;也以最美的歌聲吟詠世間至純大愛”。先生在竹林間穿行,一抹淡竹,也惹他心生幾多感慨,種種遐思湧上心頭。他思接千里,神遊八方,遙想杜甫《登高》里的淒涼晚境;為陳之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而一聲長嘆;也念起屢次被流放的柳宗元“獨釣寒江雪”的放達胸襟。先生在《苦竹人生》里這樣結語:“詩意行走於世間,不為生計,不為孤獨,不為人生際遇”。這樣的一番領悟,何其通透!
守名先生雖愛感時傷懷,對朋友和師長卻至誠至信。在《紀念代長春先生》一文里,回憶起與代先生一起下高妙有趣的棋;代先生為人耿介,教育局長來到,也不媚俗討好;代先生講課洋洋灑灑;一手精彩毛筆字,頗有古風……這樣一位好師長,作者與之相交二十載,性情相投,心意共知。可惜,代先生竟在寒冬仙逝,讓作者頓生疼痛。流露於字裡行間的,是無限深情與赤誠,讓每一位讀者為之深深感動於這樣亦師亦友的濃厚情誼。
守名先生文字功底精簡高古,曾經參編過多部高考語文輔導書籍,設計也命中過高考試題,他深得古文語言精髓。無論是小說《姚村紀事》系列和七千多字的《龍文・龍文》,都體現出了這一點。特別是《今夜為誰而眠》一文,毫不遜色於蘇東坡的《赤壁賦》。精巧的化用,奇哉妙哉。我輩不才,尤喜此文,熟讀背誦,念念不忘。
造景幽深,想像瑰麗,人物個性獨特,是守名先生文章一大特點。《龍文・龍文》中,景物描寫生動炫目:“雨後的青山是少女的眼睛,瑩澈澄碧。白水河斜穿大地蜿蜒東流,五龍山巍峨峭拔,峰巒疊翠,蒼蒼鬱郁。朝陽東升,萬道霞光破空而散。”“初春的天氣,陽光明媚,山林被春雨洗過,蒼翠欲滴,鳥兒在晨光中飛舞,大地充滿勃勃生機。薺山綠水環繞,山坡青草如茵,遠處的叢林參差錯落,空氣中回漾著鮮香的泥土氣息。”這些美麗的自然景致描寫,一下子就把讀者帶入到一個純淨優美的環境裡去了。此為桃花源嗎?此為江南旖旎的山光水色乎?而接下來對於黃帝帶領眾頭領和百姓披荊斬棘,探索生存之路和倉頡如何記錄這些故事,化作龍文的故事敘說,更是精彩萬分。我們一方面被傳奇所吸引,更驚嘆於守名先生文字的駕馭能力。
關於《姚村紀事》系列故事,恕我輩愚鈍,只得把它和《紅樓夢》《聊齋志異》作比較,我輩感覺《姚村紀事》有《紅樓》之風骨,《聊齋》之神奇。小說中的人物如此鮮活地立於每一個讀者面前,讓人感喟萬千。小說中的女子個個是風華絕代的佳人,又是痴情的妙人。那一個叫姚琴的女子,只為了等待渡江而失蹤的心上人金瑟,而歸隱於紅塵外;那個滴盡十八年相思淚的女子姚月,自編《解厄釋困經》,來尋求靈魂素淨;因父親神秘離家而孤苦萬分的女子姚墨,一把火點燃了自家大院……這些女子像極了“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的林黛玉,像極了《聊齋》里痴情的狐狸和花精們。只為那些個心愛之人,她們不惜苦苦等待,不惜耗費大好光陰,也讓我輩為這樣的奇女子肅然起敬,只是“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啊!《姚村紀事》系列人物中,所塑造的幾個男子形象,亦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那酷愛《詩經》《紅樓》的姚思平;那位高權重在一場祭祀時候寂然而逝的姚崇;那為情所傷,一心一意尋找姚河源頭,遊歷八年時光,寫就《姚可道西行漫記》《姚可道風物人情志》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姚可道……這一個個人物,個性如此鮮明,命運如此多舛,讓我輩感嘆。這座神秘的姚村,到底在何處,是乘了唐宋的清風,還是浸潤了明清傳奇?在《姚村系列》的第五回、第七回、第八回中,皆有交代,但是如何找得到這一處神奇之地,還有待於細心的讀者去認真品味。或許這座姚村就在每個人的心目中或夢境裡吧?若實在猜不出,也只當莞爾吧。且去問一問作者守名先生是也。
守名先生的文字亦古亦今,亦莊亦諧,於犀利中見赤誠,於溫婉間現真情。若真的要把先生的文章劃歸什麼派別,我斗膽稱作為“性靈派”。“獨抒性靈,情與境會,頃刻千言,如汪洋灑脫,奪人心魄”。寄之深遠,發於真情,處處彰顯出自我的獨特個性,這是守名先生文字魅力所在。
可是,守名先生的文章自成一家,三五言就可傳達一種精妙意境,很多人都學不來,也無法達到這樣的境界。這是守名先生“讀書萬卷”所修成的正果,這是對人世一種達觀所致,也契合了那句“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在文字里詩意地揮灑豪情,以一枝妙筆,綻放出絢爛的花朵,幻化成一段段錦繡,這是守名先生的文字追求。也讓每一個讀者驚嘆於他卓爾不凡的文學功底和對浮世的深沉觀照。
祝願守名先生在文學世界裡更加自由自在地暢遊,願我們每一個讀者在守名先生描摹的世態萬象里,都能夠找尋到自己丟失的一些過往,且在先生清雅俊逸的文字里,一醉千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