孛·額勒斯

孛·額勒斯

孛·額勒斯,本名包玉祥,1964年出生於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旗巴彥托海鎮,1982年高中畢業後去服兵役,退役後曾在鄂溫克旗工商銀行和旗委宣傳部工作,1994年畢業於內師大文學創作研究班,2003年調入呼倫貝爾文化局工作,現就職於呼倫貝爾市委宣傳部。他業餘從事文學寫作,還做一些蒙古族歷史與文化史的研究工作,側重薩滿教,蒙古王公台吉的演變史研究。

代表作品

他於1984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已在《民族文學》、《草原》、《青年文學》、《光明日報》、《人民日報》等多種報刊發表中短篇小說、詩歌、散文、評論約150萬字。

個人榮譽

小說《存偽》榮獲內蒙古自治區第六屆文學創作索龍嘎獎,小說《南斯勒瑪》榮獲第七屆索龍嘎獎。1993年發表在《民族文學》上的中篇小說《圓形神話》、1994年發表在《民族文學》上的短篇小說《重複神諭》、1995年發表在《民族文學》上的短篇小說《黑勃額、白勃額》、《布敦阿拉坦的聖樹》、《博格達敖包》、《火光寓言》、《哈日灰騰沙漠》等都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小說佳作。他的散文《解釋什麼或尋找冬天》、《與你共度人生》、《藍天白雲下的故鄉》等,貫注著對歷史和現實、生命和藝術的探索熱情和深刻思考。尤其是詩作,如《望著我的眼睛,里爾克》、《把你的手伸給我,瓦雷里》、《那是你嗎,艾略特》、《給北方的大草原》等,大氣磅礴,激情澎湃,釋放著生命的熱力,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2005年5月,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中短篇小說集《圓形神話》。他榮獲過多個文學獎項,作品被收入多種文學選集,2001年榮獲呼倫貝爾“十大傑出青年”稱號。

孛·額勒斯的詩歌有幾個“母題”:第一,蒙古高原、蒙古草原、蒙古歷史與文化,即文化人類學意義上的蒙古遊牧世界,是他詩歌創作的第一母題。面對蒙古大地山河,面對蒙古草原往事,面對萬千年來蒙古英雄們的傳奇故事,他詩情澎湃,詩句仿佛來自阿爾泰山冰雪消融的涓涓細流,點點滴滴地折射出北亞細亞大地的滄桑變幻。4000多行的長詩《聖火狼煙》集中代表了他用詩歌與蒙古遊牧世界進行精神對話的大膽嘗試。

第二個是哲學母題。康德哲學、西方哲學、蒙古薩滿教以及東方哲學被他當作追求獨立人格、自由精神的重要保障。《概述存在意義的一個黃昏》是由156首詩組成的組詩,十幾年來發表在全國各種報刊雜誌上。在他大量的哲學母題詩歌中,“哲學三部曲”長詩最具有代表性,即《望著我的眼睛,里爾克》《那是你嗎,艾略特》《把你的手伸給我,瓦雷里》,這類詩歌始終是他留連忘返的追求和“彼岸”。

第三個是所謂“情歌”母題。情為之動,感隨而發,筆自然生意象。親友離合、男女情迷、英雄末路都是他情歌母題的內容。組詩《風中有燈》曾被選入多種詩選,有一定的影響。他以純真之心寫詩,或者是為了收藏真情而寫詩,因而他的詩句誠實、乾淨又唯美。

孛·額勒斯提出一個文學口號:“把故鄉放在一個嘎查”,即把文學的故鄉放在馬背人民中間,從草原深處萬千年來生於斯長於斯的民眾中間汲取力量與靈感,不忘卻自己的民眾本色、來自底層民眾的愛恨情仇與悲歡離合,感悟那裡勞動的人民,感受那些牧馬人的辛酸苦辣……他認為這樣文學就有了歸屬,有了支撐,有了依託,也具備了人性的高度。他提出這個口號以後,創作發生了一次質的飛躍。他真正回到了蒙古遊牧世界,與馬背兒女相隨相伴,筆端燃燒著僅屬於遊牧蒙古人的激情歲月。

他關注遊牧蒙古人歷史與現實的小說,大都收在小說集《圓形神話》里。翻開它馬上會感受到昔日草原上蒙古王公的豪邁氣概,作家用氣定神閒之筆為讀者描摹了神秘的蒙古薩滿教世界,把人們引領進他的蒙古遊牧故鄉,走入由《圓形神話》《存偽》《南斯勒瑪》等小說營造的極具“嘎查”氣息與風格的藝術天地,強烈地感受到他對泥土和故鄉的熱愛。

他常常選取真實壯麗的審美意象來闡發思想情感,謳歌其崇尚的自由獨立精神、不畏強暴的英雄意志、慷慨壯烈的殉難美感、博大壯麗的人生激情。他用文學創造著完美的世界,雖多為悲劇人生,但是它們放射著壯麗輝煌的光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