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母文字

字母文字是相對象形文字的概念,它由象形文字發展而來,最初是把象形文字中簡單的“字”做為“字母”再進行組合成“拼音文字”。最早的字母文字是腓尼基字母,是在中華象形文字在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的“變種”——楔形文字、聖書字的基本上創造出來,創造者是中華炎帝系互人海外支,“互人”——到了西亞、北非帶因音的變化成為“腓尼基”,炎帝即“赤帝”尚紅尚火,故在地中海建“腓尼基國家”即紅色國家。

人類語言文字的產生和共同來源

語言文字的產生

流波在其偉大史學著作《源——人類文明中華源流考》(簡稱《源》)之“歷史鑄就的人類最先進的語言文字——漢語漢字”一章中闡述:起初,人們通過手勢、眼神等簡單的動作和聲音來互相傳遞信息,通過不斷的磨鍊,促使了器官的進化,發出的聲音出現了高、低、粗、細的頻率變化,人類的原始語言產生了,這就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信息革命,語言成為人類活動中最初的信息載體和相互聯繫的重要手段;隨著漁獵農耕、畜牧飼養、手工編織、陶器燒制、玉石加工等原始農業與手工業的產生和發展,社會迫切需要記錄事物和交流思想的工具,這樣,原始刻畫符號,記載語言和文化的載體——最早的文字萌芽了,這就是人類歷史上第二次信息革命,它與第一次信息革命一樣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巨大進步和飛躍,人類的語言在萌芽階段是紛繁複雜的,具有模糊、不穩定、隨意性等特點。同一種語言也會因部落的遷徙融合、圖騰崇拜的變化、時間地理的變遷而產生變種——方言。(流波.源——人類文明中華源流考: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11:249-250.)

糯語糯字是人類語言文字的濫觴

人類的起源、人類文明的發祥、人類語言文字的產生及其全球性的傳播擴散是基本一致的,即人類從長江流域為主體的中華走來,在長江流域形成人類文明的最早發端,成熟為長江流域水稻農耕文明,糯民們以此為基礎向全球擴散,把文明文化語言文字擴散全球。這一人類文明發展的軌跡將為越來越多的考古史料所證實(流波.源——人類文明中華源流考: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11:251-251.)。人類首創水稻農耕民族即長江流域原始種植水稻先民,是以他們首創的稻種Nuo(糯或作粳糯)作為族稱,即“糯民”、“糯漢”,他們是漢族的前身,世界其它民族也由糯民演化而來。 他們的語言文字叫糯語糯字,他們又是原始儺文化的創造者,故他們的語言文字又稱儺語儺字。古漢語漢字是上中古世界的共同語言文字,而古漢語漢字的前身是糯語糯字,是人類走向成熟的語言文字的濫觴。

埃斯諾特語

所謂的“埃斯諾特語言”,就是西方學者近代假設的“印歐語”。西方、日本人研究出的上中古時代的人類有一種共同的語言叫“埃斯諾特語言”,這正是糯民的語言,上古世界是以中華糯民的農耕語言為主體的全球性擴散。今天的漢語特別是古漢語、方言和眾多的民族語種如黔台語、侗台語、壯侗語、侗傣語、藏緬語、日本語、南業語、印歐語等等都是其繼承保留語種。放言之,世界各民族的語言語音幾乎都與中華糯語有著千絲萬縷的親緣關係。……所以說人類上中古有共同的語言文字——古漢語漢字,而漢語漢字的前身正是糯(儺)語糯(儺)字,黃帝後語言開始變亂,形成世界性語言五花八門;自中華互人(腓尼基人)在埃及、兩河流域在中華象形變體之聖書字、楔形文字的基礎上創立字母文字後,人類文字也開始進入了脫離中華象形體系走向繽紛錯亂的階段 。

人類語言文字的基本發展軌跡

中華象形文字流變全球

人類語言載體的發展在刻畫文字階段基本呈單一的形式發展,這主要原因在於這些語言文字有一個根本的文明源頭——中華長江流域水稻農耕文明。這也就不難解釋古人類雖或在東亞、南亞,或在西亞、北非、歐洲,或在美洲、澳大利亞四處遊蕩,但他們的象形文字卻大同小異、基本相同的緣由。最後真正發展成熟走向輝煌的還是在中華本土的漢字,它的基本發展軌跡是:模擬刻畫符號、原始象形文字(含早期甲骨文,距今8000年)、陶文、甲骨文、石籀文、鐘鼓文、金鼎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宋體;在字母文字產生之前,人類文字發展的基本脈絡是:以中華南方水稻農耕文明為源頭,產生了湖南彭頭山和高廟、河南賈湖等較早出現象形文字的文明。這個文字文明在向中南半島、西亞、東北非的擴散過程中創造了古印度、埃及、巴比倫等文明,演化出了古巴比倫楔形文字和古埃及聖書字,同時,由於中華先祖的一部分南下東移,也把象形文字帶到了美洲和海洋洲島之中。(流波.源——人類文明中華源流考: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11:250-250.)

字母文字的產生——腓尼基字母

1、腓尼基人。腓尼基人——中華互人——古地中海沿岸的伏羲神糯炎帝共工勢力海外支在中華象形文字的變體——聖書字、楔形字的基礎上創造的最早的字母文字,這個時間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互人為長江流域炎帝系,多以“滬漁”為生,是航海民族,6000年前的“菘澤文化”就是他們勞動生活的遺存。腓尼基字母是後來一切字母文字的基礎。(流波.源——人類文明中華源流考: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11:013-014.)

2、字母文字的來源終歸是中華象形字。腓尼基字母,本是抽象的中華象形單個字型,後來發展到用本是象形文字的幾十個“字”成為“字母”再來組“字”,原本是一個音節一個字對應一個事物的表達方式成為多字多音節對應一個事物的表達方式,從而讓“字”複雜化多音節化。儘管後來的字母筆畫上儘量簡單化,但由於要對所表達對象進行字母組合形成“單字”,這樣的“單字”其實就是原來“字”的拼湊,必然使字母文字成為複雜化、垃圾化文字,雖然字母文字(拼音文字)在拼讀上有一定的方便,但其本質上是落後文字型系 。

腓尼基字母產生後世界語言大變格

流波在其《談談象形文字與字母文字》這篇重要文章中分析了腓尼基字母的傳播。腓尼基字母較早傳入希臘,演變成希臘字母,希臘字母孳生了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成為歐洲各種字母的共同來源。腓尼基字母在西亞演化成阿拉米字母,成為亞洲許多文字的基礎,如阿拉伯、印加、猶太字母等。公元4世紀後,阿拉伯字母在亞洲廣為流傳。在人類有文字以來的大部分時間裡,文字使用的基本輪廓是這樣的:歐洲以拉丁字母和斯拉夫文字來建立各民族的文字語言體系;亞洲比較複雜,西亞以阿拉伯字母為主,南亞受印加字母影響較大,中亞兼收並用斯拉夫、阿拉米、阿拉伯等字母,東亞廣大地區如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等國家歷史上曾經長期使用漢語為其書面語;東非、北非的一部分受到阿拉伯字母的影響,非洲的大部,美洲、澳洲的廣大地區,由於生長在這裡的民族還相對處於落後狀況之下,大多還只是一些沒有文字表述的土著語言 。
歷史發展到人類近代前夕,一場血與火的文明在沉寂了近千年的歐洲大陸上醞釀著,經過一百多年的對外侵略、殖民,美洲、非洲、澳洲或被占領或被殖民使用了殖民者的語言——拉丁字母語言,如西班牙語、葡萄牙語、英語、法語等。南亞、東南亞一帶原有本國文字語言或使用漢語的國家也紛盲引進了殖民語言。清楚了近代這場血與火的殖民史,我們對拉丁字母語言在今天分布如此之眾之廣就不會迷惑不解了。

對比漢語漢字與西言文字的優劣

人文歷史學者流波在其《談談象形文字與字母文字》一文中較全面闡述了他們的優劣:認為中華象形文字優於字母文字的地方太多了;並且認為中華象形字經上萬年的洗禮包含上萬年自然、社會之哲理、信息,是“活質”文字越發放出光彩,而字母文字面對新生事務必須要不斷造“新字”成單詞來表達日積月累形成堆積是“死質”文字。

漢字優於字母文字的地方太多太多,如漢字飽滿社會性、蓄含哲理,字母文字則呆板刻意;漢字經人類考驗的歷史最長,只需近6000個字左右就能表達清自然界、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且創造新詞以適應新的發展隨意入時,辭彙無窮無盡,西文則動輒須用幾十萬個字母組合(單字)才能表述,且創造新詞生硬不易;漢字簡約,表達同樣的內容,漢文簡潔精短,西文繁雜冗長;漢字結構優美大方,其書法自古至今成為人類歷史長河中的藝術奇葩......之所以漢字與字母文字有著如此大的差別,歸根結蒂到一點,就是因為漢字源於自然、源於社會,經人類歷史長河大浪滔沙成理順章而成,是高度科學化、邏輯化、理性化、社會化的“活質”文字;字母文字則因由字母符號進行”遊戲”組合而成,完全割斷了文字與自然、社會、歷史的內在必然聯繫,隨著文字的發展,雖然也有了字根、字首、字尾,歷史上也不斷通過字母的細微變化衍生出新的文字來(這實際上很不利於人類的民族融合與進步),卻永遠也改變不了其毫無生機缺少理性的刻板的內在實質,是一種“死質”文字。這就是這兩者的本質區別。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