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明天[本周圖書品牌圖書]

如果沒有明天[本周圖書品牌圖書]

《如果沒有明天》 是2012年3月江蘇人民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閔 唯。本書敘述了如果沒有明天,人應該如何生存的故事。

圖書基本信息

書 名:《如果沒有明天》 著 作:閔 唯

出版發行:江蘇人民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3月

定 價:32.80元

ISBN:978-7-214-07543-7

內容簡介

如果今天成為世界的終點,人類一切的美好與醜陋、高尚與卑劣、感恩與敵視將全部終結。

無差別死亡,生命的盡頭會是什麼樣的色彩?——

生死;愛戀;憎恨;憤怒;勇氣;責任;自省;堅韌;發現;執著;懺悔;感恩;捨棄;坦然;憂悲;恐懼;欣慰;哀傷;厭惡;思念;失望;不滿;嫉妒;遺憾……

如果沒有明天,何種精神得以倖存……

編輯推薦

一切還來得及,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的心靈啟示錄!

此書是——一次生命中智慧的大集結,一次人類從未有過的頓悟和救贖。

此外,還有來自不同行業、世界各地、男女老少,近百位普通人“如果沒有明天”的真實心靈獨白。這個時代天災人禍太多,如果我們真的面對生死的考驗,該如何應對?該如何安放我們的心靈?

《如果沒有明天》 這本書可以給讀者找到出路。

作者相關

閔唯 祖籍江蘇,現居上海。畢業於湖南大學文學院,曾在國內知名雜誌、網站和電視台任職,從事多年媒體工作。筆下文字洗鍊、細膩,呈現出強烈的個人風格。至今已出版作品“逃離北上廣”系列之《北京太勢利》、《上海太昂貴》等。現為上海本周圖書籤約作家。

目錄

序言 你可以永不相信,但相信的是智者

前言 與死神下棋

第一章 生死戀

(1912年4月14日,“鐵達尼號”沉沒。當時53歲的美國單身女作家海倫?邱吉爾?康迪和當時59歲的美國建築師愛德華?肯特在船上一見鍾情,94年後女作家的回憶錄手稿在英國拍賣,這對真人版的“傑克與露絲”才引起世人的注意。)

“我渴望有人至死都暴烈地愛我,明白愛和死一樣強大,並且永遠地扶持我。我渴望有人毀滅我,也被我毀滅。”

——珍妮特·溫特森

第二章 大屠殺

1933年到1944年間,希特勒指揮著德國納粹機器,對猶太人展開了一場大屠殺。德國猶太少女安妮?弗蘭克跟隨家人到荷蘭避難,躲在阿姆斯特丹一幢房子的密室里。但中立的荷蘭也被德軍占領。安妮一家沒能倖免,均死於集中營。安妮死時只有15歲,她對這個世界的憧憬、困惑和恐懼,都留在了一本日記里。)

“死是不存在的。它什麼都不是,對於死,甚至連理解都不可能,而生命是可以理解的,它有著自己的法則。這就是說,凡是好的東西都是不會死的,而且它的生命力將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日趨強大。”

——亞米契斯

第三章 核子彈

(1945年8月6日,一顆名為“小男孩”的核子彈在日本廣島爆炸。中國少女初慶芝,作為當時偽滿洲國的留學生,是這場災難的倖存者。但這顆核子彈注定將改變她的人生,不管生死。)

“有天在報紙上看到一句話,我覺得挺有道理,它說:世界上只有兩種生活——一種是悲慘的生活,一種叫非常悲慘的生活。我覺得活著就是你對生命有疑問,對生活有疑難。但是關鍵在於一種面對人生的態度。對待生死我選擇一種樂觀的態度,讓我如此幽默地看待生死還得感謝卓別林。在《城市之光》這部電影裡,女主人公要自殺,卓別林將其救下,這女的說:你沒權利不讓我死!卓別林的回答讓我至今難忘:急什麼?咱們早晚不都得死?這是參透生死的大師態度。我想他是在說,這是困境,誰也逃不過,人生的一切事就是在與困境周旋。這需要靠愛去延緩死亡。”

——史鐵生

第四章 太平輪

(1949年1月28日凌晨3時,一艘滿載1000多名逃難者和2000多噸物品的“太平號”客貨輪,從上海港出發前往台灣基隆的海上,與裝載著煤炭及木材的“建元號”貨輪相撞,兩船先後沉沒。太平輪的一千餘名乘客中,只有38人獲救。這起海難,成為一代人難以撫平的創痛。)

“活在活著的人的心裡,就是沒有死去。”

——坎貝爾

第五章 餓的人

(1959年到1961年,是中國人最飢餓的三年。爺爺死了以後,母親已經餓得抬不動爺爺了,叫人又叫不來,只好把爺爺擺在炕上。後來父親回來了,沒幾天也死了,也擺在炕上……在甘肅定西的一個孤兒院裡,每個孩子都背負著這樣沉重的故事。)

“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

——伊壁鳩魯

第六章 挑戰者

(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在升空一分鐘後爆炸,機上7名太空人全部遇難。也許損失並沒有你想像的那么大,例如對太空人羅納德?麥克奈爾而言,他僅僅失去了在太空中吹奏薩克斯管的機會,當然還有生命。)

“當你解答了生命的一切奧秘,你就渴望死亡,因為它不過是生命的另一個奧秘。生和死是勇敢的兩種最高貴的表現。”

——紀伯倫

第七章 倖存者

(他們是一些重返故土的人,只是那片故土有點特殊。1986年4月26日凌晨,車諾比核電站4號機組發生爆炸。核電站30公里內,成了“鬼城”。鬼城不是問題,問題是,她,還有他,他們為什麼要回去?)

“死並不是人生最大的損失,雖生猶死才是。”

——卡曾斯

第八章 倒塌了

(求生是人的本能。不會有人想知道你為什麼怕死,因為大家都覺得“怕死”是天經地義的。那么,一股力量該多么強悍,才能使人擊敗怕死的本能?單純的自殺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像穆罕默德?阿塔這樣——以毀掉別人為目的來毀掉自己。2001年9月11日,美國世貿中心倒塌,這對政治家和普通人產生的影響,是絕對不同的。)

“死對我們來說不重要。我們在的時候,死亡不在;死亡來的時候;我們已經不在。”

——伊壁鳩魯

第九章 非典型

(2003年春天,全中國都在經歷SARS的考驗。對於在深圳打工的廚師黃杏初來說,自己經歷的考驗更是非同一般,因為他是中國首例非典患者。有一陣子,他說自己就像個逃犯。)

“我不願意死。不,我既不願意死,也不願意願意死。”

——烏納穆諾

第十章 黑巨浪

(2004年12月26日,印尼發生了40年來最強烈的8.9級地震,隨即引發全球百年來最大的海嘯。巨浪波及多個國家,至少28萬人死亡。對印尼華人李先生來說,這場海嘯奪走的是他苦等38年失而復得的愛情。悲傷無以復加。)

“為一百年後我們不會活著的一切哭泣,猶如為一百年前我們不曾活過的一切哭泣,都是一樣傻。死亡是另一種生命的開始。”

——蒙田

第十一章 颶風劫

(2005年8月29日,颶風襲擊了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紐奧良市。一座新城變成了“鬼城”,難以計數的老鼠以屍體為食,警察成了暴徒,一槍打死了前來求援的小伙子;當然,也有無駕照的15歲少年偷了輛黃色公車一路救了數十人……在死亡面前,人性被襯托得尤其深刻。)

“死,是將我們所有的秘密、陰謀、奸詐的面紗揭開的東西。”

——陀思妥耶夫斯基

第十二章 可樂仔

(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8級強震,近10萬人遇難。當全中國都沉浸在悲傷中時,一個在廢墟里被埋了80個小時的大男孩卻逗樂了所有人,被救出時他說的第一句話是:“叔叔,我要喝可樂,要凍的。”這個“可樂男孩”的故事,是那場災難中的一抹笑意。)

“我不敢斷言一根稻草是否曾救活過溺水者,但我明白僅僅朝那根稻草看一眼就足以中止絕望。因為事實上我們是容易衝動的生物,而不是容易絕望的生物。”

——約瑟夫·康拉德

第十三章 大營救

(2010年8月5日,智利北部科皮亞波市附近一座礦坑塌陷,33名礦工受困地表下700米。最初的17天很難熬,有人想到過自殺,“扶正頭盔,捲起護帶,整理靴子。我要死得像個礦工。”但隨著救援步步推進,他們開始把地下那方囚籠玩笑似的叫做“家”,他們看書、寫日記、通過攝像頭和親人對話、控制燈的亮滅來模擬晝夜並有規律地作息……)

“如果想開始掙脫死亡對我們的最大宰制,就要採取截然不同的方式,讓我們揭開死亡的神秘,讓我們熟悉它,讓我們習慣它,讓我們隨時想到死……我們不知道死亡在哪兒等待著我們,因此讓我們處處等待死亡。對死亡的修行,就是解脫的修行。學會怎么死亡的人,就學會怎么不做奴隸。”

——蒙田

第十四章 小鞋子

(2010年8月7日晚上10點,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突降強降雨,縣城北面發生土石流下泄,來勢兇猛。作為武警中隊副中隊長,王偉接到任務衝出去救人,自己的妻子和未出世的孩子卻被埋了。事後,他一直不敢去挖妻子的屍體,說很愧疚;還找了女同學假扮妻子打電話給遠在陝西的父母報“平安”,而老母親則在家認真地為未出世的孫兒縫鞋子,一共縫了16雙……)

“芸芸眾生,孰不愛生?愛生之極,進而愛群。”

——秋瑾

第十五章 門多薩

(2010年8月23日,在菲律賓馬尼拉的鬧市區,22名香港遊客和3名菲律賓人被劫持。劫匪門多薩曾提出,只要取消他的革職令,就釋放所有人質……風華正茂的年輕人絕少想到死亡,身體健康時誰也不會相信過勞死,當一個人被慾念牽引著汲汲營營時,死的可能是被忽略不計的。)

“人不是根本不相信自己的死,就是在無意識中確信自己不死。”

——弗洛伊德

第十六章 無英雄

(2010年8月24日,一架河南航空的客機在抵達黑龍江伊春機場時,於降落過程中失事。機上共96人,有42人遇難。老兵張新海在混亂關頭一腳踢開救生門,這道門確實救了很多人的命。事後他被一些傳媒塑造成“把生的希望先留給他人”的英雄,但他本人並不買賬,只說“我當時只是想著要趕緊逃生,當時哪有時間去想救人當英雄”……)

“世間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閒事?”

——倉央嘉措

第十七章 火燒樓

(2010年11月15日,一場大火吞沒了上海靜安區膠州路上的一棟高層建築,58人遇難。來滬打工的小趙、死了連一張生前的照片都找不到的崔媽媽、到死都緊緊擁抱在一起的王芳夫婦……每個人都是一個鮮活的故事。但是,那些獲救後躺在醫院裡的倖存者,驚恐之餘仍然最惦記畢生的積蓄,“我去年才買的房子,百來方,3萬一平方米的價,花了我之前所有的積蓄啊,現在全沒了……”)

“生命原是人的最珍貴的價值。可是,在當今的時代,其他種種次要的價值取代生命成了人生的主要目標乃至唯一目標,人們耗盡畢生精力追逐金錢、權力、名聲、地位等等,從來不問一下這些東西是否使生命獲得了真正的滿足,生命真正的需要是什麼。”

——周國平

第十八章 日本人

(2011年3月11日,9級強震裹挾著海嘯襲擊了日本本州島。日本人佐藤充高喊著“海嘯來了”,把20名中國研修生護送到安全地帶,自己折返去尋找妻女時,被巨浪捲走。人在生死關頭做出的選擇,最引人深思。)

“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其本質十分脆弱;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用不著整個宇宙都拿起武器來才能毀滅他。

然而,縱使宇宙毀滅了他,人仍然要比致他於死命的東西高貴得多,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而宇宙卻絲毫不知道它對於人類所具有的優勢。”

——帕斯卡

尾聲 如果2012真的來了……

序言

你可以永不相信,但相信的是智者

顏石泉

關於死,你可以一直迴避,但你終將面對,而面對的是智者。2011年10月12日,一位叫“這有意思”的博友在新浪微博有文:賓拉登被擊斃不見屍首、尼泊爾總理、英國首相布朗、日本鳩山由紀夫、菅直人、德國總統克勒、比利時首相、吉爾吉斯坦總統、查德總理、比爾蓋茨相繼突然辭職,賈伯斯辭職後突然病逝並秘密舉行葬禮,故宮博物院文物失竊,巴黎博物館大批油畫突然失竊……我們相信,開始登船了……

2012年12月21日成為某種儀式。在這之前,很多被認為受到尊敬的人去世通常會被人稱:拿到船票了,以此對逝者表達尊敬、對生者表達慰藉。

沒有人相信2012,但每個人都相信死,卻絕不承認確定的時間,這裡面充滿了矛盾。

賈伯斯卻深知自己的死期,關於這一點所有人都是在事情結束後才知道,而賈伯斯,他一開始就選擇相信。所以他復職了,他的復職是為全人類帶來劃時代的iPhone,那一剎那,所有人驚呆了。接著是IPad,再度驚人!然後,賈伯斯辭職了,很短的時間裡,他病逝了。賈伯斯的傳記作者利安德卡尼說,他是一個有著非凡品味的人。而在我心中,蘋果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出現“純屬賈伯斯的刻意奉獻”。在他預知的時間裡,賈伯斯完全可以是另一種狀態:不再追求,在安享中等待那一天的到來。

請問:我們有多少人做得到?

《如果沒有明天》的作者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年輕作家。她命題中的“如果”,其實根本就是“必然”。

如果沒有明天,你會怎么樣?即使深知死的必然,人類多數都選擇“過一天算一天”。閔唯卻選擇了“2012年12月21日”,她借這一天來問大家一個最普遍卻最不願被人所接受的問題。她跟我說,2012年12月21日只是個符號,代表死,不知有多少人願意面對。人總是相信死而決不承認某一天會死,在這裡面,前面的死為虛,後面的死為實,說到底是不願相信。

但是,你可以永不相信,相信的卻是智者,如同賈伯斯。他把自己一生最重要的智慧留給了後來人,不帶走任何東西,連葬禮都秘密進行。

據賈伯斯的家人說,他是在平靜中死去的,自己平靜、家人平靜、公司也平靜。

本書的宗旨在於:關於死,您面對嗎?

其實,您面對,還是不面對,死亡終將來臨……

理想的狀態,是賈伯斯持有一張“船票”。但賈伯斯自己知道:什麼也沒有。

人生,關於生、死和愛的故事一直演繹著,可惜多數隻面對生和愛,不願面對“死”。看看本書,試著面對,試著回答:如果沒有明天……

2011年10月18日

前言

與死神下棋

(一)

我有一個表妹,比我小一歲。新婚沒幾個月,就被確診為鼻癌。

醫生不肯說是不是晚期,而她似乎也不大在意,總以為年輕,又是新婚,一切不幸很快就會消散。在她還沒開始化療前,我給她帶了幾本閒書,希望能幫她打發時間,卻忘了她不大愛看書。她倒對我的健忘很寬容,儘管很虛弱,一直靠著沙發,薄薄的身板深深陷下去。但是始終有說有笑,還提出下次如果我再去看她,可以帶些甜食,她喜歡吃。我應允。她很高興,一副期待的樣子。

只是,後來我一直忙。隔三差五從父母那裡得到一些她化療的訊息,都說恢復得不錯。給她帶甜食的允諾,便一拖再拖。就像我們常說的,來日方長。從未想過自己會食言。

那天上午,化療全部結束。她還和母親討論回家要吃什麼。可是,回到家幾個小時後,她就去世了。距離上次我們見面,不足半年。

葬禮那天,替她化妝的師傅也很惋惜,才26歲,只薄薄打了一層粉,臉色就跟睡著了似的。

火化的時候,我跟著去了。一個高高大大的爐子,她躺在裡面,小小的。燒了好一會兒,拉出來的時候,只剩一堆細細的白色骨骼。火葬師傅把那堆骨灰倒進一個鐵皮桶里,用個鐵鏟子“砰砰”砸得碎碎的。旁邊的幾位親友則在討論她的醫療費、喪葬費,男方應該掏多少出來……

這個場面,很幻滅。

風華正茂時,通常我們都極少思考死亡的問題,總覺得離自己很遙遠。真的遠嗎?蒙田說:“當你在生命中,你也是在死亡中。當你不再活著時,你的死亡也過去了。”任何一個人,從出生開始,死亡實際上就如影隨形了。

所以,思考死亡的問題,永遠都不嫌早。

通常,對死的恐懼來自於未知,因為不知道死了之後是個什麼樣子。所以,就有了前世來生、輪迴轉世的說法——總希望緊緊抓住些什麼,來抵禦這種恐懼。那么,死,究竟意味著什麼?

《莊子》里有這樣一段話:“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前面四句話講出了人生的一個歷程。天地造化,鍛造出了我的生命,賦予我一個形體,但是有了這個生命,就要完成他的社會化。人這一生沒有不受勞苦的,在這樣的勞頓中去進行穿越,一輩子要受很多的磨礪。終於到了晚年,我才可以悠悠閒閒地,但這個休息,也還是有限的。最終,一個最大的休息,就是用死亡來成全我最後的安頓。這就是人一生的描述。所以,我相信善待我生的,也一定會善待我死,我是怎樣被安排來這個世間的,我還是會那樣好好地離去。

莊子想說的是,一個人,當他的內心把生命當作一次穿越的時候,也許死亡在他的心中,已經變成生的延續被超越了。

這類道理,捧著書本讀一讀,好像也不過如此。可是,當那些文字突然變成一份遺體捐獻同意書放在你面前時,內心的震動就完全不同了。

父親50齣頭,卻已開始安排自己的身後事。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捐獻自己的遺體。像父親這個年紀,要捐獻遺體,配偶和子女都必須在同意書上籤字。讓母親簽字那天,她哭了,眼眶紅了一整晚。

父親的心情倒是不錯,母親在勸解下,終於白紙黑字落筆的時候,他像是大大地鬆了一口氣。一來,他覺得如今的葬禮越來越鋪張浪費,甚至已失去了哀悼的意味,他活著的時候不曾給人添亂,走了就更不想留個爛攤子。二來,他說,死是一件很“空”的事,但如果死後身上的零部件還能給活著的其他人一點幫助,那么,死至少能變得圓滿一些。

我的老父不會講漂亮的大道理,也沒有看過《第七封印》,但他儼然已成為電影裡的那位騎士,在生命的曠野里,和死神下了一盤棋。至少,這一局,他是贏了。

生命和死亡密不可分,正常的死亡同生一樣是一個溫馨的過程,如何對待死就意味著如何對待生,如果有愛,就會有哀傷,哀悼的本質是愛的宣洩,它也是生命中的一種浪漫。

(二)

這本書的18章,就是18個與死亡有關的故事。準確地說,是18場與死神的博弈。

鐵達尼號的故事,正如那一章的標題,是真正的生死戀,他們沒有“你跳我也跳”的台詞,但真人版的“傑克與露絲”更讓人動容。因為愛你,所以我願意讓你活下去。就是這種心情,當死神讓你二選一的時候,印尼海嘯中的妻子鬆開了手,讓丈夫浮上了水面……

為了心愛的人放棄生,能夠引起最大範圍的共鳴,因為很容易理解。但是,為了不相干的人,有些人也會做出同樣的選擇。比如16雙“小鞋子”的父親王偉和日本大地震中的佐藤充。沒人想當英雄,就像伊春空難中打開救生艙門的老兵張新海,一切皆出於本能——求生的本能。救命!救更多的生命。“芸芸眾生,孰不愛生?愛生之極,進而愛群。”女俠秋瑾的這句話可謂道出一切“英雄”的本質。

說起人的本能,約瑟夫·康拉德提出一個說法,他認為人不是容易絕望的動物。這一點,汶川地震中的“可樂男孩”倒是實踐得不錯,被壓在瓦礫下的時候還可以打遊戲機消磨時間,這樣樂天的性格,在生死關頭出現,更顯得閃閃動人。猶太女孩安妮·弗蘭克同樣具有這樣動人的個性,看過《安妮日記》的人都會同意。

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廣島核子彈爆炸的倖存者初慶芝,或者是智利礦難中的33名礦工那樣幸運。死神是步步緊逼的,無論是太平輪上的千餘遇難者,還是沒能從上海靜安大火里逃出來的人們,生,這件事,都不再和他們相關……

實際上,全書的18章,嚴格地說,都屬於突發性死亡。有一種死亡,正文部分隻字未提,因為刻意避免了——主角的數量太龐大——那就是老死。一種最普通、最正常,也是最難以避免的死的方式。不對,是根本避免不了——就算你平平安安度過一生,總有一天,你還是會死。再長壽的人,也躲不開時間的追捕。

當一個人老化時,他的骨頭會變得像稻草一樣又乾又脆(骨質疏鬆症),他的肉鬆軟下陷,而且胸腔中有許多空氣(肺氣腫),胃部常感疼痛(慢性消化不良),心臟常感不適(心絞痛或慢性心律不齊中的撲動),頸背與肩部頂端常會攣縮,身體時感發熱(通常是泌尿道感染造成),骨頭乾枯無肉(肌肉質量減少),眼睛鼓出且鬆軟易陷。當肝臟的脈動可被看見(右心衰竭),但眼睛卻無法分辨細縫時(白內障),死亡即將降臨。當一個人無法再戰勝疾病時,壽命的極限就可預期了。

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Irvin D.Yalom)在他75歲那年完成了《直視驕陽》一書。書里,他把死亡比作驕陽,難以正視又無所不在。十分精準。

在物理壽命的延長上,今天這個時代遠遠勝於遠古,但是在心理上,對於死亡的畏懼,對於生的留戀,也遠遠超乎從前。今人的生活里,有太多太多的放不下,人到了老,閉不上眼的事情在心頭糾纏得越來越多。

為什麼?因為我們其實沒有明白死亡究竟是怎么回事。

台灣心理與教育專家鄭石岩說:“當一個人對於生與死有了深度的開悟,他就會把注意力放在‘常’的角度,去接受那些‘無常’的現象,而樂於為無常付出承擔。他自己的真我也會從過去、現在、未來的三際中解脫出來,超越被時間系縛的鎖鏈。他從色蘊的世界,看入無相的法界,得到自在的體驗,他對於生與死有著一體兩面的統整領悟。因此在臨終時,他們死得心平氣和,有安身立命之感,死與生是一般的莊嚴。”

已故的香港音樂教父黃沾也有一句話,還曾被星雲大師引用過,他說:“用平常心來看無常的生死。”大師說:“生是好,死是不好,這不一定的,不過你可以把它做得很好。”

歸根結底,死,不過就是一件平常事。對待平常事,自然就用平常心了。

(三)

如果你能用平常心看待生死,自然不難發現,除了生死,人生還有另一個重大命題,那就是愛。愛,很大,但絕對不空。甚至可能是你來世上走這一遭,能擁有的,最實在的東西。

就拿2012年世界毀滅的預言來說吧,這裡就有愛。過完2012年12月21日,我就沒有明天了嗎?

其實,轉念一想,你沒了,同樣的,你愛的和你恨的人,也統統消失了。就在那一天。你肯定知道那句話: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

書的尾聲,是我們徵集的各行各業、各個年齡階段的普通人,對“如果沒有明天”這一命題的感悟。大家思考的正是這個十分有愛的“同年同月同日死”。

實際上,關於生死的問題,從來都沒有標準答案。雖然那些答案可能並不能讓你滿意,但主動思考死亡,本身就是一件好事——可以讓人活得更高貴,一個哲人這么說。

假如沒有明天,我該怎么辦?你想過嗎?

“其實,死,不過是活著的時候的一種想法。”當他的雙腿和兩個腎都被拿走了之後,對於死亡,作家史鐵生說,“誰想它想得發抖了,誰就輸了,誰想它想得坦然鎮定了,誰就贏了……要是你先對它說‘不’,固執地對它說“不”,你不僅一無所得,反而會焦躁不安、恐懼倍加,終生受它的傷害。其實所有的困境,包括死,都是藉助於你自己的這種恐慌來傷害你的。”

人生之旅雖如“古潭寒水”,然而只有領悟了“死”的意義的人,才能珍惜人生,懂得愛人、做人、求知和責任,懂得何謂人性和生命,才有智慧和勇氣去擔當一切的挑戰和痛苦,而使自己活得有尊嚴。所以,雲門禪師才說:“日日是好日。”

每個人的生命都有一個架構,所有的快樂、成就與痛苦都位於其中。接受了生命有明顯的極限,即“只有一個人生”這個觀念後,你的生活才可能變得比較和諧、平衡。這,大約就是思考死亡的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