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約方法論:以公法哲學為背景的思考

(三)社會契約論 (二)約 契約的基礎

圖書信息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7年6月1日)
叢書名: 憲政論叢
平裝: 284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301124109
條形碼: 9787301124109
尺寸: 22.8 x 14.8 x 1.4 cm
重量: 358 g

作者簡介

於立深,1969年出生,黑龍江省訥河市人。法學博士、吉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兼任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比較行政法研究所研究員、吉林大學學生申訴處理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方向為行政法與政府管制契約哲學、憲政與人權。發表論文三十餘篇,合著《行政規章研究》、《地方立法實證研究》。承擔的主要科研課題有: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行政契約類型化研究》(06CFX027)、法務部法治建設與法學理論研究項目《契約方法論——以公法哲學為背景的思考》(05SFB3001)、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構建和諧社會的法律制度保障》(05&ZD043)子課題《和諧社會的法律法規體系建設》。

內容簡介

《契約方法論:以公法哲學為背景的思考》從契約範疇入手,描述了契約論的歷史脈絡和主題,歸納了契約論的基礎和類型,剖析了契約論的方法論及其功能,探討了契約理念向契約制度轉化的過程,分析了中國公共問題的契約治理模式。
通過對契約知識的梳理、對契約觀點的澄清,《契約方法論:以公法哲學為背景的思考》試圖以契約範疇和方法論為核心,進一步思考適應合作社會、和諧社會需要的公法哲學體系和制度,彰顯契約方法在解決共存和個體人格完整性,公平與效率之間矛盾衝突時的工具作用。
《契約方法論:以公法哲學為背景的思考》是關於研究“契約方法論”的專著,具體包括了:公法哲學體系從契約範疇開始、作為公法哲學基石範疇的契約、法律上的契約與生活上的契約、以權力合法性為核心的統治契約論、以個人理性選擇為核心的新契約論、契約治理案例分析等方面的內容。

目錄

導論
一、公法哲學理論基礎素描
(一)政治哲學
(二)公共哲學
(三)社會契約論
(四)同意論
二、公法哲學體系從契約範疇開始
(一)公法哲學範疇的劃分路徑
(二)人權、公權、契約及其相互關係
三、本書的寫作目的
(一)契約知識梳理
(二)契約觀點澄清
(三)契約哲學與制度的建構
四、本書的主要內容
第一章 作為公法哲學基石範疇的契約
一、“契約”的語義
(一)契約辭彙圖譜
(二)三個重要辭彙
二、交往關係中的契約內涵
(一)法律上的契約與生活上的契約
(二)麥克尼爾的契約規範
(三)塞爾茨尼克和柯林斯的契約定義
三、政治交換中的契約
四、中國法秩序中的盟與約
(一)盟
(二)約
五、契約範疇向契約方法的轉化
第二章 契約論的歷史脈絡和主題
第三章 契約論的基礎和類型化
第四章 契約方法論及其功能
第五章 契約理念的制度化
第六章 中國公共制度的契約選擇
結束語 契約論:一項未竟的事業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
中國公法學現代化的方法論進路
公共地悲劇沒有技術解——懷念哈定教授
“爐邊談話”的象徵意義
契約主義的斷代史
科羅拉多河契約
省際協定:區域協調發展的契約治理模式
契約的基礎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