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贈太常張卿垍二十韻

《奉贈太常張卿垍二十韻》

方丈三韓外,崑崙萬國西。
建標天地闊,詣絕古今迷。
氣得神仙迥,恩承雨露低。
相門清議眾,儒術大名齊。
軒冕羅天闕,琳琅識介圭。
伶官詩必誦,夔樂典猶稽。
健筆凌鸚鵡,銛鋒瑩鷿鵜。
友於皆挺拔,公望各端倪。
通籍逾青瑣,亨衢照紫泥。
靈虬傳夕箭,歸馬散霜蹄。
能事聞重譯,嘉謨及遠黎。
弼諧方一展,班序更何躋。
適越空顛躓,游梁竟慘淒。
謬知終畫虎,微分是醯雞。
萍泛無休日,桃陰想舊蹊。
吹噓人所羨,騰躍事仍睽。
碧海真難涉,青雲不可梯。
顧深慚鍛鍊,材小辱提攜。
檻束哀猿叫,枝驚夜鵲棲。
幾時陪羽獵,應指釣璜溪。

作品賞析

張垍為太常卿,在天寶十三載。當是其年作。【朱注】《舊書》天寶十三載三月,張均由憲部尚書貶建安太守,還為大理卿。不言均嘗為太常卿也。此詩乃是與垍。考《舊書·均傳》云:九載,遷刑部尚書,自以才名當為宰輔。楊國忠用事,罷陳希烈,引韋見素代之,仍以均為大理卿,均大失望。《垍傳》云:十三載,盡逐張垍兄弟,仍以均為建安太守,垍為盧溪司馬,歲中召還,再遷為太常卿。《新書》:均還,授大理卿,垍授太常卿。與《舊書》合。《通鑑》亦云:至德元載五月,太常卿張垍,薦虢王巨有勇略。此詩是贈垍甚明。舊本作均,乃刀筆之訛耳。《前漢·百官表》:奉常,秦官,掌宗廟禮儀,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
方丈三韓外①,崑崙萬國西②。建標天地闊③,詣絕古今迷。氣得神仙迥④,恩承雨露低⑤。相門清議眾⑥,儒術大名齊⑦。
(先引古托諷。言方丈崑崙,其東西異標,在天地遼闊之鄉,欲往指絕域,乃古今共迷之處。張垍於寶仙洞中,求得真符,其感神仙而膺主眷,豈若前世之渺茫乎。又繼之曰:宰相之門,實清議所屬,儒術相繼,宜父子齊名,豈可求仙以結主知乎。言外隱含譏刺。)
①張遠註:《通鑑》:天寶九載十月,太白山人王元翼,言見玄元皇帝,雲寶仙洞有妙寶真符。命刑部尚書張均等往求,得之。此必與垍同行也。《史記·秦紀》:齊人徐巿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州,仙人居之。於是遣徐巿入海求仙人。《十洲記》:方丈洲,在東海中央,東西南北岸,相去正等。方丈,方五千里。《魏志》:韓在帶方之南,東西以海為限,南與倭接,方可四千里。有三種,一曰馬韓,二曰辰韓,三曰弁韓。辰韓者,古之辰國也。馬韓在西。②周穆王升崑崙,出《列子》。《水經》:崑崙墟,在西北,去嵩五萬里。《》:“先王以建萬國。”③《天台山賦》:“赤城霞起而建標。”④《晉書·嵇康傳》:“神仙稟之自然。”⑤《·蓼蕭》註:“雨露者,天所潤萬物,喻王者恩澤。”⑥相門,見《贈韋左丞》詩。垍,乃說之子,故曰相門。晉傅玄《士風論》:“先王之御天下,教化隆於上,清議行於下。”清議,即月旦評意。⑦《史記》:“招致儒術之士。”《孔叢子》:“莫不服先生之大名也。”
軒冕羅天闕①,琳琅識介珪②,伶官詩必誦③,夔樂典猶稽④。健筆凌鸚鵡⑤,銛鋒瑩鷿鵜⑥。友於皆挺拔⑦,公望各端倪⑧。通籍逾青瑣⑨,亨衢照紫泥⑩。靈虬傳夕箭(11),歸馬散霜蹄(12)。能事聞重譯(13),嘉謨及遠黎(14)。弼諧方一展(15),班序更何躋(16)。
(此稱美張卿。軒冕多人,而介圭特重,言清卿之貴。伶官誦詩,而樂律待稽,言太常之職。筆能作賦,而詞鋒如劍,兄弟挺出,而公卿可期,此言文章品望。身居青瑣,而文映紫泥,漏深傳箭,而騎馬出朝,此言出入恩寵。製作遙傳,而謀猷及遠,弼諧得展,而班次莫加,此言勛名爵位。)
①《七命》:“軒冕蕩蕩。”《左傳》:“服冕乘軒。”袁豸詩:“連吹入天闕。”②《楚辭》:“璆鏘鳴兮琳琅。”《世說》:有人見王太尉諸公還,諸人曰:“今日之行,觸目見琳琅珠玉。”琳琅,佩玉之飾,言於琳琅中識介圭也。《詩》:“錫爾介圭。”《箋》:“介圭,長尺有二寸。”③洙曰:邶詩《簡兮·序》:“仕於伶官。”註:“伶氏,世掌樂官,故後世號樂官為伶官。”《漢·禮樂志》:誦六詩,習六舞。④《書》:“夔,命女典樂,教胄子。”⑤庾信《宇文順集序》:“章表健筆,一付陳琳。”《後漢書》:禰衡在黃祖座,作《鸚鵡賦》,筆不停綴,文不加點。⑥《西京賦》:“胸突銛鋒。”《爾雅注》:“鷿鵜,似鳧而小。”膏中瑩刀劍。戴嵩詩:“劍瑩鷿鵜膏。”⑦黃徹《■溪詩話》:《書》言;“惟孝友於兄弟。”《後漢·史弼傳》:“陛下信於友於,不忍恩絕。”而淵明詩遂云:“再喜見友於。”《詩》言:“貽厥孫謀。”《南史》:到溉之孫蓋,從宋武帝登北固樓,賦詩,帝稱為才子。後溉和上詩,上輒手詔戲之曰:“得無貽厥之力乎?”而王儉碑文又云:“貽厥之寄,允屬時望。”杜詩“友於皆挺拔”,昌黎詩“誰謂貽厥無基址”,二事正可作對。《文心雕龍》:“景純《仙篇》,挺拔而為俊矣。”⑧《晉·虞■傳》:孔愉,有公才而無公望;丁潭,有公望而無公才。《南史·謝舉傳》:“人倫儀表,久著公望。”《莊子》:“終始反覆,不知端倪。”端,緒也。倪,畔也。⑨《漢文帝紀》:令從官給事官司馬中者,得為大父母父母兄弟通籍。應劭曰:“籍者,為二尺竹牒,記其年紀、名安、物色,懸之宮門,按驗相應,乃得入也。”應劭曰:“黃門侍郎,每日暮向青瑣門拜,謂之夕郎。”【錢箋】均、增供奉翰林院,故曰逾青瑣。⑩《易》:“何天之衢亨。”紫泥,注見二卷,此言掌綸翰之事也。(11)陸倕《新漏刻銘》:“靈虬承注,陰蟲吐噏。銅史司刻,金徒抱箭。”(12)《莊子》:“馬蹄可以踐霜雪。”曹植詩:“俯身散馬蹄。”蘇伯玉妻詩:“何惜馬蹄歸不數。”(13)袁淑詩:“畢能事之效。”《漢·西域傳》:越裳重譯,獻白雉。師古曰:“譯,謂傳言也。道路絕遠,風俗殆隔,故累譯而後乃通。【朱注】時垍自貶所召還,故有“重譯”“遠黎”之句。(14)《揚子法言》:“忠言嘉謨。”沈佺期詩:“宸慈恤遠黎。”(15)《書》:“謨明弼諧。”(16)【朱注】班序,謂班爵之序。更何躋,言莫有躋其上者。《左傳》:“朝以正班爵之義,帥長幼之序。”
適越空顛躓①,游梁竟慘淒②。謬知終畫虎③,微分是醯雞④。萍泛無休日⑤,桃陰想舊蹊⑥。吹噓人所羨⑦,騰躍事仍睽⑧。碧海真難涉⑨,青雲不可梯⑩。顧深慚鍛鍊(11),才小辱提攜(12)。檻束哀猿叫,(13),枝驚夜鵲棲(14)。幾時陪羽獵(15),應指釣璜溪(16)。
(末乃自敘淪落也。適越游梁,浪遊之跡。知同畫虎,謂召試不遇。分等醯雞,謂抱道不行。萍蹤無托,而回想舊居,以張公吹噓之後,騰躍終沮也。從此碧海無涯,青雲難上矣,雖蒙顧遇提攜,亦自愧才疏未煉耳。哀猿驚鵲,困窮莫訴,陪獵釣溪,終望張之見引也。此章八句起,下兩段各十六句。)
①【趙注】公初落魄時嘗適越矣傳所謂客吳越是也。公又嘗游梁矣,《贈李白》詩所謂“亦有梁宋游”是也。《莊子》:宋人章甫而適越,越人斷髮文身,無所用之。《抱朴子》:“暗於自量者,忘中道之顛躓。”②《史記》:相如因病兔,客游梁。《楚辭》:“心閔憐之慘淒兮。”③《馬援傳》:“畫虎不成,反類狗也。”④《莊子》:孔子見老聃,出,語顏回曰:“丘之道,其猶醯雞乎?”註:“瓮中蠛蠓也。”⑤謝靈運詩:“苹萍泛沉深。”古詩:“泛泛江漢萍,漂蕩水無根。”⑥《李廣傳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⑦吹噓,見前。⑧《莊子》:“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睽,乖離也。⑨《十洲記》:東海之東,復有碧海,水不鹽苦,正作碧色。⑩謝靈運詩:“共登青雲梯。”註:“仙者因雲而升,謂之雲梯。”(11)顧,眷顧也。張協《七命》:“楚之陽劍,歐治所營,乃鍛乃煉,萬辟千灌。”註:“鍛鍊,刻苦成材之義。”(12)《曲禮》:“長者與之提攜。”【朱注】垍必嘗薦公而不達,故有吹噓、提攜等句。(13)《淮南子》:“置猿檻中,非不巧捷,無所肆其能。”(14)魏武樂府:“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15)《揚雄傳》:雄上《河東賦》。其年十二月羽獵,雄從,因作《羽獵賦》以諷。(16)《尚書大傳》:文王至磻溪,見呂望,拜之,答曰,“望釣得玉璜,刻曰:姬受命,呂佐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