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公島風景區

太公島風景區

太公島位於山東[地理區域]省日照市東港區太公島一路與青島路路口以東海域,與第三海水浴場隔海望。是一座半隱於海下的海島[地理名詞],只有島頂和一個逃生塔露於海上。退潮後,整座島就浮現了出來,景點有姜太公故里。

基本信息

景區簡介

太公島風景區太公島風景區
太公島與第三海水浴場隔海相望,位於日照山海天旅遊度假區苗家村太公文化度假村東面海域。

太公島是一個潮汐島,平時是一座半隱於海下的海島,只有島頂和一個逃生塔露於海上,漲滿潮的時候就會淹沒,落潮的時候才會浮現出來。

在潮落之時,全島浮現於海面,貝殼是最常見的,海鮮更是比比皆是。

歷史記載

太公島風景區太公島風景區景點
太公島風景區太公島風景區景點
據《史記.齊太公世家》:"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 先秦稱黃海為東海,這裡曾是東夷人的家園,後來又建立過以"齊"為名的諸侯國。

孟子.離婁》:太公避紂,居東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

呂氏春秋.首時》:太公望,東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無其主,聞文王賢,故釣於渭以觀之。

《中論.亡國》:昔伊尹在田畝之中,以樂堯舜之道,聞成湯作興,而自夏如商。太公避紂之惡名,居於東海之濱,聞文王作興,亦自商如周。

《十七史百將傳》: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先祖嘗封於呂,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以漁釣於周西伯。

《廣名將傳》卷一《呂尚》:呂尚者,東海上人,本姓姜,從其先祖封於呂,故名呂尚,字子牙。尚抱經天緯地之才,嘗著有《六韜》,備言陰陽,遂為兵書之祖。

《武經七書匯解.太公六韜》:太公姜姓,名尚,字子牙,東海上人。

漢書.董仲舒傳.仲舒對武帝問》:"愛施兆民,故太公起于海濱而即三公之位。"

《聖賢群輔錄》引《尚書大傳》:太公避紂,居東海之濱,皆率其族曰:"盍歸乎!吾聞西伯昌善養老。"

荀子.君道》:夫文王非無貴戚也,非無子弟也,非無便嬖也,倜然乃舉太公於州人而用之,……。州,東夷古國名,也叫淳于,姜姓,在東呂之北,今山東東部。(見《世本.姓氏篇》、魯桓公五年《左傳》疏引及《通志略.氏族略》)

《戰國策.秦策》姚賈曰:"太公望,齊之逐夫,朝歌之廢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仇不庸……。"

《後(漢)志》:"琅邪西海,太公所出,又釣於棘津,今存。"《沂州府志》載:日照縣有棘津,在城東二十里,去東海里許,舊跡尚存。《後漢書》亦載:西海縣(即海曲縣,東漢改)系太公望所出,今有東呂鄉,又釣於棘津,其浦今存。東呂鄉和棘津,位於黃海之濱,在今山東省日照市。

劉昭注引《博物記》:太公呂望所出,今有東呂鄉。又釣於棘津,其浦今存。又於清河國廣川縣棘津城,辨其當在琅邪海曲,此城殊非。余謂海曲故城,《通典》稱在莒縣東,則當日太公避紂居東海之濱,即是其家。

《元和郡縣圖志.密州》、《太平寰宇記.密州.莒縣》:漢海曲縣故城在縣東百六十里,屬琅邪郡,有鹽官。《博物志》曰:"此地有東呂鄉東呂里,太公望所出也。"

《太平御覽》七一引《水經注》:呂望,東海人也。老而無遇,以釣乾周。呂望行年五十,賣食棘津,七十則屠牛朝歌;行年九十,身為帝師。

《齊乘》卷四《古蹟》:海曲城,莒州東百六十里有東呂鄉,棘津在琅琊海曲,太公望所出。據《太平寰宇記》:"漢海曲城在莒縣東百六十里,屬琅琊郡。"西漢之"海曲"即今之日照。

清雍正《山東通志.秩祀》:諸城縣縣學東,祀周太公望。《博物志》:"太公居東呂鄉,釣於棘津。"縣城南有棘津,莒州東有東呂鄉,即今之日照縣也。

《續山東考古錄.沂州府.補遺》:日照縣,太公出於東呂鄉,《路史》謂即莒國。《大清一統志.沂州府.山川》:東呂鄉,在日照縣東。舊志:"姜公台在縣東北二十里,去海里許,舊址尚存。台旁溪水清漣,即太公釣處。"

《西海征》:今縣東二十里,去海里許有姜太公故址。其旁溪水清漣,即棘津也,質之諸書,若合符節。

《炎黃氏族文化考.三邾土著為東夷炎族》:呂為莒之初文,二字通用。故莒有東呂鄉、東呂里。《博物志》謂太公望所出。漢有呂母,皆其氏族。呂者,神農所自出。當是莒縣、日照、贛榆一帶之土著,因皆炎族也。

《寶雞縣誌》:呂尚,東海上人,姓姜字子牙,炎帝之裔,伯益(夷)之後,掌四岳,佐禹平水土有功,封於呂,故姓呂。避紂亂居東海,聞西伯善養老,乃隱於渭濱。……事載《史記.齊世家》。著有《丹書》、《陰符經》、《六韜》。

《炎黃氏族文化考.炎黃二族之分》:太公即東夷之人也。太公姜姓,祖為伯陵。伯陵,神農之後,世系班班可考。是東夷為神農苗裔矣。

清光緒《日照縣誌.古蹟》:東呂鄉,棘津。原注一:《元和志》:"海曲故城有東呂鄉,本太公望所出。"原注二:城東二十里,去海里許,一名姜公台。《日照縣誌.人物》:太公望,居東海之濱。《續漢書o郡國志》琅邪西海縣註:"太公呂望所出,有東呂鄉。"《元和志》、《寰宇記》、《齊乘》略同。今縣東有水,曰棘津。津上有太公釣台。台側舊有祠。

《山東各縣鄉土調查錄.日照縣》:日照、古東呂鄉,漢為海曲縣、宋置鎮,金升為縣,清屬山東沂州府,民國隸屬膠東道。古蹟:棘津,在城東二十里,距海里許。太公呂尚釣於棘津,即此。

《中國人名辭典》:呂尚,周東海人,四岳之裔,本姜姓,從其封姓,故曰呂尚,字子牙。

《史記.陳杞世家》說"伯夷之後至周武王復封於齊,曰太公望,陳氏滅之。"由此可知,姜太公應是東方土著,周復封姜姓於齊,是採取齊人治齊的政策。《後漢書.郡國志》西海注引《博物志》云:"太公呂望所出,今有東呂鄉。又釣於棘津,其浦今存。"《戰國策》說:"太公望,齊之逐夫"。鳥戀舊林,人思故鄉,落魄遊子,失意宦人尤其如此。因而太公第一步歸隱山東是合乎情理的,非常自然的。

《山東古國考》、《史記.齊太公世家》說太公是"東海上人";《呂氏春秋》也說是"東夷之士"。可見太公的原籍為山東。《路史.國名紀》因說:"而太公乃出東呂,呂,莒也。"清代考據家閻若璩進一步提出:姜太公故里為山東莒縣東呂鄉。王獻唐先生在《山東古國考》中也說:"太公是山東土著的姜姓,是無可懷疑的。"

又據世界盧氏源流研究會案內資料記載,姜太公的出生地是日照。盧氏為姜氏後裔。現經美國考古專家組同山東大學聯合考察認證,在四千年前,日照市兩城鎮(距市區十八公里),是亞洲最大的城市。而只有在這樣的文化發達地區,才能造就一代"武聖"姜太公。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