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

剛剛過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市政府積極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嚴峻形勢,勇於擔當,主動作為,趨利避害,攻堅克難,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經濟運行穩中有升、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社會大局和諧穩定,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在全省的位次明顯前移,趕超進位取得明顯成效。

預計生產總值503億元,增長8.9%,其中,第一產業93億元,增長6.1%;第二產業195.5億元,增長10.5%;第三產業214.5億元,增長8.5%。大口徑財政收入突破100億元,達到100.18億元,增長15.75%,其中公共財政收入31.83億元,增長15.31%;財政支出突破200億元,達到201.34億元,增長5.19%。固定資產投資540億元,增長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5億元,增長1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50元,增長11%;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5000元,增長14%。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2.5%,城鎮登記失業率3.2%,均低於控制目標。

——調結構,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糧食總產量123.81萬噸,實現“十一連增”。果品、蔬菜、畜牧、勞務四大主導產業快速發展,新增果品面積21.02萬畝、蔬菜面積5萬畝、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100個,果品總產量、產值分別增長24.84%和34.6%,蔬菜總產量、產值分別增長6.38%和13.2%,畜禽飼養總量、畜牧業產值分別增長5.3%和12.5%,輸轉勞動力68.91萬人,勞務收入97.94億元、增長17.77%。100個農業科學發展示範點完成投資13.92億元,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提質擴園有序推進,市級8大農業示範園區完成投資12.1億元,武山、甘谷蔬菜產業示範園完成核心區建設,清水核桃產業園初具規模。“甘谷鮮辣椒和辣椒麵”、“甘谷乾辣椒絲”、“秦安蘋果”被國家工商總局認證為“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農村土地確權登記試點有序開展,當年流轉土地18.06萬畝。新增產業化龍頭企業76家、農民合作社567家、家庭農場173家。農村基礎條件不斷改善,新建農村公路2200多公里、橋樑26座1568延米,完成造林15.13萬畝,新建戶用沼氣1254戶,新修梯田34.03萬畝,建成堤防工程127.94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60.13平方公里,解決了35.16萬農村人口和5.53萬農村學校師生的飲水安全問題。

——擴總量,工業經濟穩中向好。預計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25億元,增長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3.16億元,增長10%。機械製造、電工電器、電子信息、醫藥食品、能源化工、建築建材六大產業集群持續壯大,增加值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75%。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20戶企業列為重點培育對象,其中華天科技、長開公司、電傳所公司、岐黃藥業列入全省第一批重點扶持企業。實施千萬元以上工業項目203個、完成投資102.5億元,裝備製造三大產業園完成投資46.2億元,凱迪生物質能源發電項目建成運營,天水捲菸廠易地技改、張家川太極阿膠生產線二期、清水生態釀酒城技改擴建項目進展順利,武山縣乾法水泥生產線、清水2×1000兆瓦火電項目有了實質進展,天水煙用包裝印刷材料、通號集團鐵路電纜產業升級、大型客機改貨機等項目達成合作意向。天水經濟技術開發區項目入園成效明顯。第一批3戶出城入園企業基本完成搬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增強,新增中國馳名商標3件、甘肅省著名商標16件、甘肅名牌產品10個,華天集團、天光半導體等企業的78件新產品(新技術)通過省級鑑定,長城電工天水電器有限責任公司獲省政府質量獎。資質以內建築業總產值94億元、增加值59億元,分別增長20%和11%。

——強基礎,第三產業穩步發展。商貿物流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天水商貿城、天水會展中心、秦安西部小商品城、國家級武山洛門蔬菜批發市場、清水興盛物流園、天水城市蔬菜倉儲分揀中心加快建設,天水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建設試點有序推進,甘谷浙江商貿城一期、張家川商業城建成運營,新建商品配送中心2個,改造提升農貿市場10個,建成便民蔬菜店50個、農家店230個。新增保險分支機構2家、證券分支機構1家,甘肅銀行、交通銀行升格為市級分行。銀行各項存款餘額898.21億元,貸款餘額475.11億元,當年新增貸款87.08億元。麥積山景區世行貸款項目、甘谷大像山文化主題公園、武山寧遠文化產業園建設進展良好,張家川回鄉風情園、秦安鳳山生態公園升格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麥積山溫泉度假酒店建成運營,中華始祖文化園、大地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麥積山文化旅遊產業園前期工作積極推進。接待國內外遊客1703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96.5億元,分別增長28.02%和28.2%。

——抓改革,發展活力持續增強。堅持從政府自身改起,整合組建了市民族宗教委、市文化和旅遊局、市衛生和計生委,市政府金融辦由掛牌機構變為政府工作部門,市工商局、質監局實行屬地管理,政府工作部門由37個精減為34個。縣區政府機構改革有序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分類工作全部完成。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消行政審批事項53項,承接省上下放事項39項,下放縣區事項19項,市級行政審批事項年內削減63項,削減率達28.3%。新成立的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正常運行。“營改增”範圍逐步擴大,減免退稅1.28億元。天水日報社和廣播電視台實現經營、采編分離。出台實施扶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辦法,落實註冊資本認繳登記制,新增個體工商戶1.48萬戶、增長31%,新增私營企業2235戶、註冊資金102.04億元,分別增長32.6%和77%,非公有制經濟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4%。重視實施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積極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宜居宜業宜遊歷史文化名城建設,對外交流合作不斷加強,開通了天水經西安至重慶、天水經天津至大連航班,承辦了第13屆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腳踏車賽天水賽段比賽,成功舉辦了公祭伏羲大典暨第25屆伏羲文化旅遊節,並實現了兩岸共祭人文始祖,伏羲文化旅遊節榮獲“最具國際影響力節慶”獎。有選擇地參加有影響力的節會活動,招商引資成效顯著,新簽約招商引資項目240項,總投資510.56億元,到位資金151.59億元。努力擴大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3.8億美元,增長3.3%。

——增投資,項目建設成效明顯。大力實施“3341”項目工程,爭取國家和省上投資項目3901項,落實資金65.48億元。實施招商引資項目360項,到位資金312.78億元。100個市列重大項目完成投資235.05億元。寶天高速街亭溫泉出口、武山洛門至禮縣二級公路全面建成,張家川縣城至恭門火車站二級公路全線貫通。我市融資建設的麥積至甘谷二級公路完成投資11億元,占總投資的55%;引洮供水工程開工建設,落實投資6.2億元,藉口水廠完成主體工程。中衛至貴陽天然氣聯絡線管道天水段建成通氣,750千伏輸變電工程、社棠330千伏輸變電工程建成投產。寶蘭客運專線、天平鐵路、十天高速天水段、310國道秦州至武山段升級改造、麥積全國綜合養老示範基地、張家川富川水源工程和秦安小灣河水庫等項目進展順利。三年地質找礦行動初見成效,實施地質勘查項目74個,爭取上級勘查資金1.56億元。

——重建管,城鄉建設步伐加快。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全面啟動,“一縣十鎮二十村”新型城鎮化試點有序推進,全市城鎮化率達到34.06%,提高1.6個百分點。實施城建項目284個,完成投資70.13億元。34個市級城建重點項目當年完成投資35.38億元。成紀新城、穎川新城、東柯新城、三陽川新區、秦州新城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有序展開,赤峪路、藉河孫家坪大橋、瀛池大橋兩側匝道和大眾路、合作南北路、皇城路、光明巷等道路維修全面完工,城區5條主幹道右轉彎車道改造竣工使用,改造巷道130條,補修人行道3.2萬平方米,新建和改造城區公廁48座,成紀大道、峽口渭河大橋、社棠渭河大橋、藉河南路西延段、赤峪路西延段、麥積新城路網等項目加快建設,雙橋人行便橋建成使用。中心城區2個音樂噴泉建成使用,王家磨濱河路和山水新城景觀綠化、渭河北子堤生態公園項目順利實施,新增城市綠地45.8公頃,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5.7%。秦州古城西關歷史文化片區和伏羲廟、紀信祠、玉泉觀、賈家公館、后街清真寺等重點文物保護維修加快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逐步開展,省、市級40個示範村投入資金7.07億元,建成整潔村360個。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制,整治車輛亂停亂放、沿街亂搭亂建等突出問題,搬遷了藉濱花鳥魚蟲市場,“三城”聯創繼續推進。

——惠民生,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民生支出164.07億元,占財政支出的81.49%。省列10項23件、市列13件民生實事全面落實。“雙聯”行動實施幫扶項目842項,落實資金3.7億元,發放“雙聯”惠農貸款和婦女小額擔保貸款2.33億元。克服財政困難兌現了機關事業單位人員政策性增資。爭取扶貧專項資金3.27億元,實施整鄉推進項目7個、整村推進項目142個,異地扶貧搬遷3852戶1.97萬人,減少貧困人口27萬,233個村、13個鄉鎮實現整體脫貧。扶持就業政策全面落實,發放大學生創業貸款7800萬元,幫助3500多名高校畢業生就業,新增城鎮就業6.66萬人。社會保險和社會救助提標擴面,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97.6%、新農合參合率97.8%,安排城鄉低保和“五保”供養資金8.47億元,醫療救助困難民眾56.7萬人次、5721萬元,臨時救助困難民眾1.8萬人,發放救災資金1443萬元。甘肅救災物資東部中心倉庫、市兒童福利院、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精神病康復醫院基本完工。困難民眾居住條件得到改善,爭取棚戶區改造貸款額度40.6億元,新開工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6606套,建成5257套,3934戶民眾入住保障房,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4492萬元;實施農村危舊房改造1.28萬戶,受災農村居民住房維修加固和原址恢復重建全部完成。

——促和諧,公共服務不斷提升。科技創新步伐加快,取得科技創新成果107項,87項達到國內先進以上水平。新建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省級重點實驗室3個。教育基礎條件不斷改善,實施基建項目825個,改造校舍41.26萬平方米,市一中麥積校區加快建設,新建公辦幼稚園33所,實現鄉鎮公辦中心幼稚園全覆蓋。文化體育事業加快發展,市文化館、圖書館完成規劃選址,市體育中心完成前期工作,新建村文化室125個、鄉村舞台963個,建成體育惠民項目8個、村級農民健身項目180個。麥積山石窟“申遺”成功,清水李崖遺址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甘谷毛家坪遺址考古發掘取得重大進展。《大秦文公》、《軒轅大帝》分別獲第七屆中國秦腔藝術節“優秀劇目獎”、“優秀劇目特別獎”。《天水通史》出版發行。醫療衛生服務能力進一步加強,市婦幼保健院遷建、天水全科醫師臨床培訓基地和兒童病區綜合樓主體完工,建成標準化村衛生室214個,29個鄉鎮衛生院職工周轉房項目全面竣工。落實計畫生育“單獨二孩”政策,人口自增率為6.08‰。統計調查、外事僑務、檔案史志、防震減災、科學儲糧、人防、氣象、仲裁、住房公積金等工作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六五”普法、雙擁共建、精神文明、婦女兒童、老齡老乾、殘疾人和關心下一代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績。深化“平安天水”建設,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建立綜治信息平台和網上信訪受理平台,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實施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及時妥善調處化解各類信訪問題,重視加強民族宗教工作,加大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力度,安全生產、交通秩序、特種設備使用專項整治有效開展,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當前,我國經濟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依然沒有改變。在中高速差別化發展的新常態下,我市正處於保持適當速度、繼續擴張總量的追趕期,促進轉型跨越、不斷深化改革的攻堅期,突破瓶頸制約、彰顯相對優勢的潛能釋放期,統籌各種資源、增進民眾福祉的民生普惠期。在這關鍵時期,我們既面臨著發展環境深刻變化的嚴峻挑戰,也疊加了國家優先實施西部大開發、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關中—天水經濟區、全省經濟文化生態三個國家級創新示範區,實施六盤山片區扶貧規劃,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布局將我市列入重要節點城市等重大機遇。我們必須準確研判形勢,搶抓發展機遇,凝聚發展合力,穩中求進,好中求快,以更加堅定的信心、更加主動的擔當、更加有效的作為,推動全市經濟社會實現新的更好更快的跨越發展。

2015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市委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圍繞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宜居宜業宜遊歷史文化名城,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牢牢把握髮展主動權,更加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全力以赴穩增長,加大力度調結構,求實創新促改革,多策並舉惠民生,科學有效防風險,統籌兼顧,突出重點,狠抓項目建設,強化工作落實,努力完成“十二五”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全面加快區域性現代化大城市建設步伐。

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8.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大口徑財政收入增長10%,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3%,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2‰以下,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以內,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3.2%。

 一、以項目建設為支撐,著力構建現代化大城市


(一)著力拓展城市空間。
實施《甘肅省城鎮體系規劃》,按照“東西延伸、南北最佳化、相向對接、舊城改造”的總體思路,加快舊城區的整理改造,完善中心城區功能,科學謀劃南北兩山最佳化建設,加快成紀新城、穎川新城、東柯新城建設步伐,啟動秦州新城建設,完善社棠工業園區城市功能,積極謀劃三陽川新區、空港新城建設,全面構建區域性現代化大城市發展新格局。

(二)著力完善交通網路。充分發揮投資拉動、項目帶動的作用,建成十天高速天水段、麥積至甘谷二級公路和麥積黨川至兩當、武山賀店至岷縣2條戰備公路。爭取開工建設天平高速、天定高速藉口出口。加快寶蘭客運專線、310國道秦州至武山段升級改造、天水西客站、麥積客運站、甘谷客運中心和清水汽車站建設。積極推進天水機場遷建、天水高鐵客運樞紐站、天水至武都鐵路、靜寧至天水高速、隴縣至甘谷高速、景泰至禮縣高速公路和繞城高速改線段、清水至張家川大灣口二級公路、秦安蓮花經張家川至隴縣石槽溝二級公路前期工作。

(三)著力最佳化城市功能。加快成紀大道、赤峪路西延段、藉河南路西延段、馬跑泉中心大道東延段、藉河雙橋大橋、藉河山水大橋、渭河峽口一號大橋建設進度,啟動實施麥積山大道、秦州至三陽川隧道、秦州大道、成紀新城路網一期、二十里舖體育中心路網、岷山廠片區路網、藉河風情線一期延伸、藉河羅峪河口大橋、藉河王家磨景觀廊橋等重大項目。積極推進秦麥高速公路輔道、渭河峽口二號大橋、羅家溝大橋等項目基礎工作。謀劃建設城區軌道交通,完善公共腳踏車、公車停靠點、公共停車場、立體停車庫等設施。繼續搞好商業性房產開發和保障性住房建設,重視做好市場房價調控工作。強力推動引洮供水工程,統籌實施社棠應急供水和曲溪供水項目。實施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清水330千伏輸變電站工程、天源張家川49.5兆瓦風電場和匯能甘谷古坡50兆瓦風電場項目,做好華電熱電聯產、清水火電、張家川火電項目前期工作。啟動實施秦州熱源廠、成紀新城熱源廠、亞行貸款城區供熱管網改造等重點供熱工程。

(四)著力提升城市品位。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修繕保護秦州西關歷史建築,實施伏羲廟、紀信祠、木梯寺保護維修工程,做好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加快城區渭河生態環境綜合整治、馬跑泉公園改造、西十里藉河生態公園、山水新城濱河景觀等生態環境建設項目進度,啟動天水商貿城生態景觀、成紀大道綠化景觀、人民公園維修改造、麥積北山公園等生態景觀工程建設,逐步打造市區南北兩山50公里綠色長廊和藉河渭河50公里城市濕地生態長廊,增加街頭花壇和公共綠地。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提升城市信息化套用水平。加強宣傳教育引導,提升市民文明程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