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炒鍋業

炒鍋業中,炒貨要有絕招兒,產品要有自己獨樹一幟的特點。貨出手,坐商,小販搶著要,買主買的凶,成了搶手貨。久而久之,在炒鍋業中便成了無人可以替代的貨色,甚至是一個產品的獨創之人。老北京的炒鍋業出現過不少名人,有名氣的如:瓜子韓,炒鍋李等都是炒鍋叫得響的主兒的狀元。

天橋是老北京的四大炒鍋業產品集中銷售地之一

。其他三處在德勝門內,果子市朝陽門外。
北京炒鍋行業很興旺,產品也很多,但是花生瓜子就有許多名目,諸如“喜慶果仁”“香酥果仁”“五香瓜子”“怪味瓜子”“炒葵花子”“炒西瓜子”“炒南瓜子”還有“炒松子”“炒榛子”等等。當時炒鍋業大多數是個體經營,人員少,品種單一,產量也少。分散在京城內,但銷售卻比較集中。誰帶著孩子來天橋逛逛,別的不說,買包花生瓜子,邊吃邊玩邊看,孩子也高興,大人也愜意。

天橋的炒鍋業都聚集著許多經營炒鍋食品的小販

。那時候,有許多店鋪資金雄厚,在經營其他商品同時,也經營一些炒貨食品。有點兒資金的小販,買進炒鍋食品後,就利用自己店鋪的門臉兒,或在門前擺個小攤出售。那些沒資金的小販,既無進貨能力,也無設攤點兒能力,只能先躉現賣,賺點兒蠅頭小利。有的甚至靠賒銷經營。賒銷要有人作保,不用人作保的,只有十建立信用的人。那些小販挑著擔子,或背個褡褳,裡面裝上些大花生,五香瓜子,酥皮鐵蠶豆,行無定址,在天橋附近的大街小巷沿街叫賣,風裡來雨里去,確實不容易。有時貨躉來賣不出去,還不上錢,便算失了信用,等於飯碗沒了。
解放後的頭幾年,天橋的乾果市場還存在。1954年以後,市場規模逐漸縮小。國家實行統購統銷之後,製作炒鍋業的土特產食品原料越來越少。以後出現了政策上的一刀切,天橋的炒鍋業也就此消失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