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關係

部分哲學家把天理解為自然,於是天人關係即指人與自然的關係。 一部分人,例如道家,特別是莊子學派中的一些人物認為,人在自然面前是消極被動的。 中國古代哲學家討論天人關係,目的在於尋求人生目標。

基本內容

是中國古代哲學研討的一個重要問題。部分哲學家把天理解為自然,於是天人關係即指人與自然的關係。與此相應的哲學觀點大致分為兩派。一部分人,例如道家,特別是莊子學派中的一些人物認為,人在自然面前是消極被動的。因而提倡無為,絕對地順應自然過程。當代西方某些環境悲觀主義者主張人類放棄現代文明,回到原始時代,與這種思想是一致的。另一部分人,例如戰國時代的荀子、唐代的劉禹錫等,肯定人對自然的主觀能動作用,提倡“制天命而用之”,即利用自然規律造福人類。顯示出開發自然的進取精神。中國古代哲學家討論天人關係,目的在於尋求人生目標。當代某些學者從戰略上研究社會發展機器與環境關係,也利用類似的方法論原則。如強調按照環境的約束條件或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的目標來規劃社會發展,確立相應的價值觀念等。這種方法原則是環境條件乃至生態規律對社會和人生目的制約作用的反映。如果由於知道思想不同,或對天人關係的實際狀況的判斷不一致,採用上述方法論原則並不一定導致相同的結論。

在古代漢朝,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關係,宋朝理學家朱熹則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的說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