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貴陽總教區

1846年3月27日,羅馬教廷宣布恢復貴州代牧區。 1860年,胡傅理被羅馬教廷任命為貴州主教。 1924年12月3日,貴州代牧區以主教駐地更名為貴陽代牧區。

貴陽總教區(Archidioecesis Coeiiamensis)是羅馬天主教在中國貴州省設立的一個教區。

歷史

1696年10月15日,從福建代牧區分設貴州代牧區。1715年併入四川代牧區。1846年3月27日,羅馬教廷宣布恢復貴州代牧區。1849年,原在暹羅傳教的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會士白斯德望被任命為首任貴州主教。1853年白斯德望因傷寒病逝,童文獻神父任教區長,主持全省(青岩、定番(惠水)、廣順諸地)教務。童文獻在貴陽六衝關開辦修院,胡傅理擔任院長,又在青岩鎮北姚家關建成聖伯多祿大修院,由白伯多祿任院長。
1860年,胡傅理被羅馬教廷任命為貴州主教。當時的貴州提督田興恕和巡撫何冠英不願執行《北京條約》中公開合法傳教的條款。1861年端午節,青岩大修院的守門人羅廷蔭和修士與“游百病”的人群發生口角,青岩團總趙蔚三(國澍)帶領團丁逮捕修士張文瀾(張如祥)、陳昌呂及守門人羅廷蔭,抓到龍泉寺看管,放火燒毀修院。院長白伯多祿帶著部分修生逃走。因而引發青岩教案。正在交涉期間,田興恕密令將3人及修院女廚王瑪爾大在青岩鎮謝家坡斬首,又發生了“開州教案”。最後清政府將田興恕革職並充軍流放新疆,將田興恕在貴陽城內六洞橋的住宅,賠償作天主教堂(南天主堂);賠償白銀120001兩。事後另撥土地修建青岩天主教堂。這時貴陽已經擁有5座教堂,即北堂、南堂、聖斯德望堂、六衝關天主堂、和青岩天主堂。
1871年,李萬美接任貴州主教,他在1876年重建貴陽北天主堂主教座堂。
20世紀初,天主教在貴州取得較大發展。到1922年,貴州教徒增至3萬6千人。1924年12月3日,貴州代牧區以主教駐地更名為貴陽代牧區。此前在1922年分設了安龍教區,1932年又分設石阡教區。1946年4月11日,升格為貴陽總教區。
1949年後,法國傳教士繼續留在貴陽,1950年代初被驅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