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紅鰭東方魨

大連紅鰭東方魨

大連紅鰭東方魨,遼寧省大連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東方魨俗稱河豚魚,是魨形目中種類最多、經濟價值最高的一個大類,在中國沿海分布約有18種,紅鰭東方魨就是其中最為名貴、毒性最小的一種。河豚魚肌肉潔白如霜,滑膩似脂,滋味腴美,營養豐富。中醫藥學還認為,其味甘,性溫,有毒,入足厥陰經,“主補虛,去濕氣,理腳腰,去痔疾,殺蟲”,可以消腫、去疳、降血壓,恢復體力,對於麻風、癌瘤、心血管疾病亦有顯效。 大連民間素有喜食河豚的風俗,河豚魚在大連地區可謂家喻戶曉,老百姓親切的稱之為“艇巴肘”。河豚的味道鮮美,有著“百魚之王”之稱。 2010年09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大連紅鰭東方魨”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產品特點

外在感官

大連紅鰭東方魨 大連紅鰭東方魨

大連紅鰭東方魨體呈圓筒形,稍側扁,體前部粗圓,向後漸細,尾柄呈圓錐狀。體表無鱗,體背部呈黑褐色,腹面乳白色,全身長有小棘,胸鰭後體側有灰白色邊的黑色大型胸斑,胸斑前後散布大小不一黑色圓斑和條紋,呈虎紋狀,花紋十分顯著清晰,色澤鮮明。魚體反應敏捷,遇刺激能吸水膨脹為球狀浮於水面,養成魚經過剪牙處理。經加工處理後的肉質滑嫩,晶瑩透明,魚皮觸感柔滑細薄,有彈性。商品魚體重為700克以上。

內在品質

大連紅鰭東方魨肉質營養豐富,是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食材,每百克大連紅鰭東方魨魚肉含蛋白質大於18克,含脂肪僅為0.2—0.4克。另外,其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DHA占30%左右,EPA占6%左右,為人體營養吸收的最佳比例。同時,還含有豐富的人體必需且不能自行合成的八種“胺基酸”以及多種微量元素。大連紅鰭東方魨由於地域特定的環境優勢和品質特性,具有生長速度快,抗病能力強,成活率高的特點。

產地環境

氣候情況

大連市地處遼東半島南端,系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兼具海洋氣候。溫和濕潤,夏無酷暑,冬少嚴寒,春秋晴日多,光照充足,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0℃左右,其中8月最高,最高氣溫約35℃。季風明顯,夏季常受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和江淮氣旋的影響,多南風和西南風,冬季偏北風,春秋兩季南北風各有交替,全年無霜期180—200天。年均日照時數2500—2900小時,日照率為60%。年均降水量550—950毫米,60%—70%集中於夏季。

水文情況

大連市境內注入黃海北部海區的較大河流有碧流河、英那河、莊河、贊子河、大沙河、登沙河、清水河、馬欄河等,河流周邊無大型污染源。其中,最大的河流為碧流河,是大連市區跨流域引水的水源河流。

海域狀況

大連市海岸曲折,灘涂廣闊,岩礁密布,島嶼眾多。由於陸海分布及海流的影響,水溫自中部向周邊遞減,東高西低,全年平均水溫為10.5℃,夏季表層水溫最高可達26℃左右,冬季基本不結冰。大連沿岸海水鹽度普遍較高,表底層平均值一般不低於30.0,表底層的高鹽值通常出現於冬季,極低值出現於在夏季。海水pH值變化範圍為7.70—8.39。海水溶解氧平均含量為9.2毫克/升,屬富氧環境。近岸海水呈黃綠色,透明度通常小於10米,中部海水透明度約10—15米。海域環境質量總體狀況較好,海水清澈,大部分海域水質符合國家一類海水水質標準。

生物資源

大連紅鰭東方魨 大連紅鰭東方魨

大連市內海洋生物資源種類豐富,魚、蝦、蟹、貝、藻及棘皮類等經濟生物及海洋、濱岸、島嶼珍稀生物種類繁多,海洋生態系統穩定。受太平洋暖流與北方沿岸寒流交匯的影響,海水底層的營養物質泛到上層,使海水中浮游生物資源特別豐富,有利於大批魚蝦生息繁殖。

歷史淵源

大連民間素有喜食河豚的風俗,河豚魚在大連地區可謂家喻戶曉,老百姓親切的稱之為“艇巴肘”。

盛唐時期,全國各地盛行吃魚膾(即生魚片),在那時魚膾不僅是王侯權貴宴會上的珍饈,也是士大夫與平民百姓家中的菜饌。大連古時候是個小漁村,在唐朝初被稱為“三山浦”,唐代中葉又易名“青泥浦”,盛產河豚魚等各式海鮮,人們一直以海鮮為食。在盛唐文化的影響下,大連當地人將河豚魚肉作成魚膾美食款待親朋,被公認為味道最鮮美的魚膾,成為當地最具特色的美食產品。河豚魚膾美食更是吸引了無數日本的遣唐使和商旅者,美味令其流連忘返。

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以後,河豚魚日式料理飲食文化隨著日本侵略者在大連的殖民統治迅速傳播開來,直到解放後,大連一直是河豚魚飲食文化的中心。

因為河豚魚有毒,在中國歷來嚴禁食用,所以對它的研究和利用起步較晚。1993年底,衛生部、農業部聯合組成“全國河豚魚衛生管理協作組”開展河豚魚衛生管理與開發利用的科學研究,大連作為河豚魚重點開發利用地區。

1996年,大連地區的大連賓館、割烹清水和北方賓館等飯店被衛生部列為首批河豚魚人體試食試驗單位。

2001年,大連成立了國內首家以河豚魚飲食文化為主的專營料理店,成為大連最具特色的飲食文化形象之一,受到國內外食客的歡迎,並受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的題詞“天正河魨”。

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於漁業資源的衰退,天然紅鰭東方魨捕撈量迅速減少。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紅鰭東方魨人工養殖和育苗技術獲得成功。

20世紀90年以後,大連市龍頭企業和青島黃海水產研究所合作,進行了日本紅鰭東方魨純種卵的引進、育苗和養成的研究。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大連龍頭企業在大連大窯灣海域率先進行網箱養殖紅鰭東方魨獲得成功。

2000年以來,開始在大李家海域採用大規格金屬網箱和“陸海接力”高效養殖模式養殖紅鰭東方魨,產品的規格和質量得到極大提升。

生產情況

大連紅鰭東方魨 大連紅鰭東方魨

2010年,大連紅鰭東方魨海域養殖面積50萬公頃,年產量3000噸。出口總量占中國紅鰭東方魨出口總量的50%以上,並且向全國80%的河豚魚酒店供應紅鰭東方魨。

產品榮譽

2010年09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大連紅鰭東方魨”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大連紅鰭東方魨農產品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為大連市境內瀕臨黃海北部遼東半島沿海10米等深線以外的天然生態養殖海區。南起旅順口老鐵山,沿大連灣、小窯灣、涼水灣、大李家、長山群島,東至石城島附近。地理坐標為東經120°58′—123°31′,北緯38°43′—40°12′。

質量技術要求

大連紅鰭東方魨 大連紅鰭東方魨

(1)產地選擇:養殖基地應選擇在無污染和生態環境良好的海區,無或不直接受工業“三廢”及農業、城鎮生活、醫療廢棄物、城市垃圾、生活污水等污染源的影響。無赤潮發生。水深10米以上,水溫10-25℃,流速小於0.8米/秒。產地環境應符合GB18407.4《農產品安全質量無公害水產品產地環境要求》的規定。海水水質應符合GB11607《漁業水質標準》和NY5052《無公害食品海水養殖用水水質》的規定。設施選擇:採用海水網箱養殖大連紅鰭東方魨,網箱規格以10米(長)×10米(寬)×8米(深),5米(長)×5米(寬)×6米(深)居多,其中,採用大規格離岸抗風浪金屬網箱養殖的效果最佳。

(2)品種選擇:選擇捕自自然海區的紅鰭東方魨親魚、或由自然海區捕獲的紅鰭東方魨苗種或人工繁殖的苗種培育的紅鰭東方魨親魚、或經種質遺傳基因改良優選的親魚進行繁育。

(3)生產過程管理:大連紅鰭東方魨的室內繁育、越冬和海上網箱養成的技術全部過程必須符合DB21/T1494—2007《無公害食品紅鰭東方魨養殖技術規範》和DB21/T1492—2007《無公害食品紅鰭東方魨人工繁育技術規範》的規定。剪齒:大連紅鰭東方魨口部有強壯板齒,如鳥喙狀,上下交錯,有中縫,可嚼碎硬物。養殖時大連紅鰭東方魨受到刺激會相互撕咬或咬網,因此需在池塘轉入越冬室或越冬結束轉入網箱前,使用消毒的特製器具對其進行剪齒處理。

(4)產品後期處理規定:大連紅鰭東方魨分為鮮活魚、去髒加工凍品及精深加工品(包括生魚片、水餃、烹飪熟食等)。原料的來源與驗收:達到商品規格的大連紅鰭東方魨由養殖網箱捕獲,加工驗收標準必須是二齡以上的鮮活紅鰭東方魨,體重達700克以上,個體健康,體型飽滿,鰭條完整,反應敏捷。原料處理:冰鮮魚的處理應將鮮活紅鰭東方魨置入0℃的冰水混合物3小時以上,然後將僵硬的冰鮮魚體撈出,進行培冰與裝箱。去髒加工凍品的處理應符合DB21/T1493—2007《無公害食品紅鰭東方魨加工操作規範》的規定。精深加工品的處理應按照DB21/T1493—2007《無公害食品紅鰭東方魨加工操作規範》的要求進行去毒處理,然後按照不同加工工藝製成生魚片、水餃或烹飪熟食等產品。

(5)生產記錄要求:要建立嚴格生產記錄檔案,必須準確、清晰、工整、完全。全面記載並妥善保存,以備查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