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腿截肢術

因大腿原發惡性腫瘤、肢體嚴重感染、肢體嚴重而廣泛的損傷,無法通過血管重建、藥物控制或小截肢來減輕嚴重疾病狀態,而進行的大腿大截肢分的高位截肢,稱為大腿截肢術。

適應症

1.肢體的原發惡性腫瘤,應早期高位截肢。病程早期,病變限於骨內,無遠距離轉移者可考慮腫瘤段切除,遠段肢體再植。
2.肢體嚴重感染(例如不能控制的氣性壞疽),或藥物和一般手術無法控制的化膿性感染並發嚴重敗血症,威脅病人生命,不截肢不足以挽救生命者應及時截肢。
3.肢體嚴重而廣泛的損傷,無法修復或再植者,須當機立斷施行截肢術
4.由於動脈血栓形成、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動脈硬化、糖尿病等原因所引起的肢體供血不足,已有明顯壞死者,應截肢。

5.先天性多指(趾),可以截除。
6.肢體嚴重畸形影響功能,而矯形手術無法改進功能,在截肢後穿截假肢反能改進功能者,可考慮截肢。

術前準備

1.截肢會給病人帶來嚴重的精神和肉體上的創傷,因此,應詳細地向病人及其親屬解釋截肢的必要性和假肢裝配及使用中的問題,做好思想工作。如系開放性截肢,尚需說明須再次截肢。
2.開放性截肢後再截肢的病人,最好等待傷口癒合後手術;如未癒合,應先植皮。
3.除因供血不足以致肢體壞死者外,所有截肢應於截斷平面的近心端置充氣止血帶,以減少失血,保持術野清晰。
4.一般情況不佳者和高位截肢者,術前應做好輸血準備,以防休克。
5.各種特殊情況,如糖尿病、惡性腫瘤等,應在術前、後用胰島素或抗腫瘤藥物控制。

麻醉

肘關節平面以遠的截肢用臂叢麻醉;肘平面以近用全麻;下肢選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兒童、少年及精神緊張的成人套用全麻。

手術步驟

1.體位 仰臥位置
2.切口 膝上的截肢,切口瘢痕坐落與小腿截肢相同,應處於殘端後方。理想的截斷平面為大轉子頂端以下25cm。皮瓣設計應前長後短(2∶1),皮瓣切口在側面的交點應超過截斷平面。切開後,筋膜下分離,將皮瓣上翻;或分離出厚1cm的股直肌瓣,在與前側皮瓣等長處切斷,隨同皮瓣上翻。
3.截除病肢 於截斷平面,結紮、切斷大隱靜脈。於縫匠肌下或內收肌管內分離股動、靜脈及隱神經,分別按常規切斷、處理。於截斷平面下2~3cm處環行切斷肌肉直達股骨,在預定截斷平面切面骨膜,鋸斷股骨,離斷病肢。
4.處理後側血管、神經 在斷面的的股骨與內收大肌、股二頭肌間分出股深動、靜脈,雙重結紮。再於半腱肌、半膜肌與股二頭肌間分出坐骨神經,輕度拉出,在近段注射普魯卡因,結紮營養血管後切斷,任其自然回縮。
5.縫合 鬆開止血帶,徹底止血,放膠皮片引流。將股直肌瓣下翻,縫於股骨後面的肌間隔或後側筋膜。間斷縫合筋膜及皮膚。近端截肢宜用膠管負壓引流。

術中注意事項

1.如截肢平面較高,無法使用止血帶,只能逐步切斷肌肉與血管、神經,邊切邊處理。必要時可由助手壓迫腹股溝韌帶中點,以控制出血。
2.股部肌肉豐富,尤以上1/3截肢更為豐富,失血較多,術中應保症輸液、輸血。
3.股部殘肢裝配假肢行走時,殘端會上下滑動,因此,皮瓣的鬆緊度必須適宜。

術後處理

對股部中段以上的截肢,術後需用夾板固定髖關節在伸直位,以防髖屈曲攣縮畸形,並早期鍛鍊髖的過伸活動。其餘同前臂截肢術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