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大鼓

打鑼鼓時,幾個人圍在大鼓旁,打鼓的人為指揮,其餘數人敲鑼、打銅鐘、合鈸等。 鑼鼓隊邊行邊敲打,大鼓一般一人背一隻,特大的鼓則由二人扛,後面扛的人要負責打鼓。 大鼓鼓面一般兩頭一樣大,而橄欖鼓和缸子鼓則不同,其形上大下小。

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假)開始,至次年正月十六日這段時間,大溪人每家每戶的鑼鼓都要從樓上搬下來,放在土樓門廳或大廳上。小孩子整天圍著鑼鼓敲打,較大一點的小孩子學大人一樣作鼓板,較小的或其他人敲鑼合鈸。打鑼鼓時,幾個人圍在大鼓旁,打鼓的人為指揮,其餘數人敲鑼、打銅鐘、合鈸等。一般一隻大鼓配五面鼓鑼、一面銅鐘、一對鈸。打喜鑼、打銅鐘、合鈸的人要聽鼓板,也就是說跟著打鼓人指揮的鼓板(節奏)來打,打鼓者轉鼓板,打鑼合鈸者緊跟著轉鑼轉鈸,聽起來時緊時慢,時長時短,有板有眼,好聽極了,如果一陣鑼鼓鼓板好,喜鑼銅鐘又和得好,有如戰鼓摧春,激動得人心沸沸騰騰。大溪鼓板與各地有些不同,具體有“長鑼”、“太平天”、“轉花心”、“雙轉花”、“舞獅鼓”等鼓板,還有列隊行進時打的“一、二、三”或“一、二、三、四、五”,即打三聲或五聲鼓,再敲打一聲鼓邊,如此按腳步、鼓板前進,反覆敲打。鼓聲、鑼聲、腳步聲、步伐整齊,由遠而近,由慢到快,催人奮發向前。
入年假後,大溪人一年一度的鑼鼓比賽也就開始了。賽鑼鼓是由一夥打完一陣鑼鼓之後,另一夥鑼鼓馬上又接著敲打起來,如果其中一夥不回敲打,算自願服輸。白天小孩子賽,晚上大人參加,大家圍著篝火經常賽得通宵達旦。前方賽鑼“鼓打仗”,後方煮點心“支援”,直賽得兩伙人馬“講和”才肯罷休。
大年三十吃完年飯後,晚上10點前,樓主親自把土樓的大樓門關上閂好。待年初一凌晨選個好時辰,樓中各家各戶起來先開好自家的廚房門,再共同開大樓門。開大門時,大家手中各拿香火、紙炮、大鼓、喜鑼等東西,由樓主打門閂,講好話,門開後大家一涌而出,燒完香紙後,邊放鞭炮邊敲鑼鼓,真是熱鬧非凡。大樓門開畢,則進入初一拜年。村中各樓,大家敲著鑼鼓樓樓互拜,互相祝福。
大年初一吃過早飯,有威望的長輩,組織各樓青年人敲鑼打鼓上南山宗祠拜祖。鑼鼓隊邊行邊敲打,大鼓一般一人背一隻,特大的鼓則由二人扛,後面扛的人要負責打鼓。舊時,打鼓者身著白唐裝,穿藍褲子,打綁腿,裹紅腰帶,扎紅頭巾,走在前頭,敲鑼合鈸者緊隨其後,每隻鼓後邊有一人擎著涼傘跟隨。現在,沒有像以前一樣的衣著和涼傘,但活動形式還是跟以前一樣。拜年的鑼鼓隊在行進時打的鼓板是“咚、咚、咚”打三下鼓敲一下鼓邊,敲鑼者緊跟著鼓板打三聲鑼,銅鐘和銅鈸則打第一板和第三板,第二板的鼓板不打,如此邊走邊和著腳步反覆敲打。過鬧市街道,鑼鼓隊還要和著鼓板前進三步倒退二步,敲鑼、鍾、鈸的緊跟鼓板敲,腳步緊跟打鼓者進退,一隊鑼鼓進進退退,腳步非常整齊,別有風采。各村的鑼鼓隊匯集齊,隊伍不斷擴大變成長蛇陣,鑼鼓敲起來震天響,場面豪放粗獷,氣氛十分熱烈,真正體現客家人歡慶新年的熱烈氛圍。
大溪大鼓形式多樣,大體可分為大、中、小鼓、橄欖鼓、缸子鼓、雙頭鼓、戰鼓、腰鼓、獅鼓和銅鼓等十餘個種類。大鼓鼓面直徑一尺八寸以上到二尺八寸,特大的有三尺二寸。中鼓一尺二寸至一尺五寸不等,小鼓在六寸至一尺之間。腰鼓長而細,戰鼓扁而大,銅鼓則圓扁適中。大鼓鼓面一般兩頭一樣大,而橄欖鼓和缸子鼓則不同,其形上大下小。大鼓鼓身中間是按比例加大成橢圓形,鼓身用20多塊上等杉木做成,杉木不用膠貼上,不用鉚釘連線,一塊一塊箍成圓形,並塗上紅漆或綠漆。造鼓時,鼓身周圍均勻地裝上四隻小鐵環,作為拉手或串背帶之用,特大鼓裝六隻、八隻鐵環不等。鼓內安裝螺鏇形鋼絲兩條,二尺以上大鼓則裝四條,特大的裝八條,對串在鐵環內,叫做鼓膽,使鼓打起來聲音與眾不同。大鼓鼓面用生牛皮特製而成,懷過胎的母水牛最佳,因其伸縮性能特彆強,所以不管晴天下雨,什麼時候打起來都很響。鼓面壽命一般可達五十至六十年,如果保管得好可用百餘年。大鼓製造工序複雜繁多,鋪制一頭鼓面要經過太陽曬,大石頭壓,用粗鐵絲拉緊。曬乾一點,用清水潤濕後再曬,再拉,再壓,反覆幾次,直至牛皮完全無法再伸縮時為止,一般要20多天才能鋪制完成一面。當牛皮曬到伸縮度非常小的時候,就用五、六百枚泡釘排成品字形三行,把牛皮牢牢釘在鼓身上,既拉緊鼓面,箍緊鼓身,又起到裝飾的作用。以前無泡釘時,多用竹釘,選用老竹頭,削成六角形的竹釘,經過“三浸三炒”,即用鹽水浸泡,曬乾後用文火放在鍋里炒乾,這樣反覆三次方可用。現在,大溪大鼓除銷閩西各縣和本省漳州、廈門、南靖、平和等地外,還遠銷廣東大埔、潮州、汕頭一帶。
大溪鄉目前有大鼓一千餘只,大鼓形式多樣,大體分為大、中、小鼓,橄欖鼓、缸子鼓等種類。大溪鼓的鼓面是用生牛皮特製加工而成的,不管晴天雨天,聲音都很洪亮。大溪大鼓久已有名,清時盛極一時,除銷閩西各縣和鄰近府、縣外,還遠走廣東,甚至被帶出海外,在眾多的大鼓中,最大的要算太聯村下科堯天樓的"雷公鼓",直徑3尺2,高3尺余,重80餘斤,上大下小,活像一隻大水缸,打起來聲響如雷,故名。後被人失手摔破無法修復傳世而成憾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