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者夢語-韓少功隨筆

但是,“相信”在欲望面前一直是脆弱的,倒不很值得相信。 換一句話說,“什麼”是有的,但更多地存在於“說”的過程,“什麼”就是“說”。 藝術家說:我雖然相信我的話,但面對時空無限的心界,我只能不那么相信。

作者介紹

作者自白
我所說的,我並不那么相信。
甚至連剛才說的這一句話,也可以立即使我陷入
躊躇和猶豫。
比方說,“我”是什麼意思?物質的我為漢族男性,
70多公斤,由骨血皮肉組成,源於父母的精卵以及水、
空氣、陽光、糧食、豬肉、牛肉等等一切“非我”的物料,
“我”就由它們暫時組合併扮演著。那么心智的“我”
呢,從兒時學會說第一個詞開始,每個人都接受著先於
他存在的文化的訓練和塑造,腦袋裡的概念來自父母、
朋友、教師、鄰居、領袖、學者、新聞編輯、廣告製作者,
黑壓壓的大眾等一切“非我”的存在。從某種意義上來
說,我從來只是歷史和社會的某種代理,某種容器和包
裝。沒有任何道理把我的心智單獨註冊為“我”,並大
言不慚地專權占有它。
換一個主詞來看吧――“相信”是什麼意思?人類
幾千年來“相信”的真理,總是不斷被新的認識超越,暴
露出不值得過分相信的偏狹和膚淺。而且“相信”意指
贊同、信任、認定,是一種對真理的理智行為。我們用
這個詞的時候,已經類似會議廳里神色莊重的討論者,
已經暗示了一種前提:人是理智的,是能夠而且樂意接
受真理的,是一些講道理有禮貌也不會隨地大小便的
可愛的生物――我們在描述狗的時候從不用“相信”這
個詞,就自證了這個詞的高尚性,人性。但是,“相信”
在欲望面前一直是脆弱的,倒不很值得相信。我們“相
信”著人應該洽處自然,同時卻因為貪慾一直毫不猶
豫地污染和破壞著環境。我們“相信”著暴力是邪惡,同
時卻因為貪慾一直漠視或製造著這裡那裡的流血。貪
欲一次次在心中熾燃,常常不被真理遏止;相反,卻重
冶重鑄出順心的真理,“相信”便成為這種改造工序的
一系列許可證,成了一種自欺欺人,一種對人性失滅險
狀習以為常的掩蓋。我們繼續使用這個詞,無異於縱
容人類對自己理智品質的誇飾,默認長期匿名而無形
的普遍性虛偽。
只要稍加注意,語言就顯得如此令人舉步艱難。而
語言所壘砌的思維大廈,如何能使人安居?任何一個
詞,都是某種認識的凝定,也是對現實大大簡化了的命
名,就像用一紙結婚證,來象徵一次婚姻。認識的主體
在不斷流變,認識的對象也在不斷流變,它們組成並不
斷置換著詞的隱秘含義,層層疊蓋,錯綜複雜,暖昧不
清,它們只是在某種社會讀解默契之下,才被人們有限
地探明。因此,結婚證不等於婚姻。語言符號總是與真
實或多或少地疏離,如同禪宗宣稱的:凡說出口的,不
是禪。
語言同時體現著人類認識的成就和無能,語言使
人們的真知與誤解形影相隨。如果說語言只是謊言的
別稱,這也是至少說對了一半的苛刻。但我們還是需
要言說。包括禪宗,除了棒喝踢斬之類的公案,他們
不比別人說得更少。包括量子論大師W.海森堡,他深
深苦惱於“我們無法用一般的語言來談論原子的結
構”,但他還得滔滔不絕說下去,用邏輯的語言來表達
非邏輯,用確定的語言來表達非確定。他們為突破人
類心智的大限之一一一語言遮蔽――而進行殊死的搏
殺。
於是,一種新的語言觀出現了,一種非語言的語言
正日益呈現出文化活力。言語者對自己所言時時保持
著一種批評性的距離,對語言的信用指數時時懷有深
深的警惕。或是對意指對象的警惕―― 當他抨擊“貪
欲”的時候,他知道貪慾差不多就是推進人類文明的動
力,不僅是物質財富神奇湧現的基本條件,而且是激
發、孕育、鍛造、標測善良的基本條件。或是對意指方
式的警惕――他“表現”孤獨的時候,他知道孤獨一經
表現,就已經悄悄質變為炫示、譁眾、自我賞悅、甚至是
一種不甘心孤獨不願意孤獨而渴求公眾目光投聚的急
迫展銷。
語言表象所遮蔽的真實縱深,總是被不斷揭發出
來,令言說者大吃一驚。
人們面對圈套四伏陷阱密布的語言,當然不必要
閉嘴。恰恰相反,取消了對語言神聖化的庇護和優寵,
語言才獲得更為健康和充實的生命。任何表述仍將是
有意義的,仍將是人們重要的精神載體。新的言語者更
為強調的只是:為了使心智從語言困境中解放出來,應
該視言語過程比目的更為重要,“說”比說“什麼”更為
重要。換一句話說,“什麼”是有的,但更多地存在於“說”
的過程,“什麼”就是“說”。任何名詞都成了動詞,任何
動詞都成了不及物動詞―― 語言被悄悄地動態化了。
他們幾乎不再以為自己能說明什麼,不許諾任何可靠
的終極的結論,不提供任何穩定的一點,不設定任何停
泊思維的港灣,而迫使自己與聽眾不停地驅動思維作
持續的航行,一刻也無法怠情。真誠和智慧不在港灣
里,而只是遠航過程中的無限風光――這就是他們想
表述的“什麼”所在。
對於藝術家來說,恐怕尤其是如此。科學是物人
的需要,是有限之學,最終落實於對物的操作,在操作
中必須非此即彼。藝術是心人的需要,是無限之術,一
開始就是心的夢幻,夢幻中免不了虛實齊觀是非相因
物我一體,更少一些確定性。科學家與藝術家都有言
語的自疑,但各自的語言體系綱屬表里不一樣,結構功
能亦即本質核心,大體上仍可二分。科學家說:我雖然
不那么相信我的話,但在眼下已作限定的物界,只能相
信。藝術家說:我雖然相信我的話,但面對時空無限
的心界,我只能不那么相信。
對語言的清查顯示出:主觀已被客觀侵染,客觀已
被主觀滲透,所謂真實已無家可歸,只能在此舉與彼岸
之間流浪。
對語言的清查還顯示出:善良中有罪惡的潛伏,罪
惡中有善良的隱存,所謂美好亦無家可歸,亦只能在地
獄與天國之間流浪。
真實與美好並沒有死亡。作為對人類的終極關懷,
它們是語言這位流浪者在永無錨地的航途中吟唱的童
謠,溫暖而燦爛。
至少是這一點,我仍須武斷地相信。
我確立這種態度,來傾聽古人和今人的言說。也
希望讀者以這種態度來讀這一本弱點與失誤斷不會少
的小書。古人說:“君子訥於言”,讓現代人更高明一點
地說:我們多嘴多舌地沉默。
1992年12月

作品目錄

目錄
序言
作者自白
我思篇
靈魂的聲音
詞語新解
文學的“根”
尋找東方文化的思維和審美優勢
民族的長旅
作揖的好處
平常心,平常文學
比喻的傳統
從創作論到思想方法
信息社會與文學
好作品主義
男性與無性的文學之後
科學地對待科學
米蘭?昆德拉之輕
也說美不可譯
詞的對義
夜行者夢語
看透與寬容
記憶的價值
無價之人
處貧賤易,處富貴難
文化復興的共同使命
我聞篇
笑的遺產
美國佬彼爾
重逢
莫應豐印象
然後
安妮之道
近觀三錄
我家養雞
收水費
戈壁聽沙
布珠寨一日
仍有人仰望星空
訪法散記
海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