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源

壓力源

壓力源(stress)又稱應激源或緊張源,是指任何能夠被個體知覺並產生正性或負性壓力反應的事件或內外環境的刺激。作為刺激被人感知到,或作為信息被人接收到,一定會引起主觀的評價,同時產生一系列相應心理和生理變化,如果刺激需要付出較大努力才能進行適應性反應或這種反應超過了人所能夠承受的適應能力,就會引起人的心理、生理平衡的失調即緊張狀態反應的出現,這個使人感到緊張的內外刺激就是壓力源。

基本信息

表現

壓力源壓力源
壓力源是導致個體產生壓力反應的情景、刺激、活動和事件。

壓力源通常可包括外部環境、內部環境和精神情感幾方面來源。外部環境可包括交通、天氣、家庭、經濟、競爭的社會、與社會隔離、變化等,內部環境包括不良的飲食習慣、酗酒、缺乏運動、過度疲勞、疾病、疼痛等;精神情感方面包括擔心、失控、責任心、完美主義、恐懼等。

生活中的壓力往往來源於個人本身、經濟、家庭和面。當環境發生改變、人際關係不滿意時,或個人的期望不能實現,思想消極、偏見時均易產生壓力。

壓力源是否能成為壓力取決於個體的差異。個體對生理、心理和情感上的壓力源的反應有很大的差異。過多的壓力會影響神經系統,降低免疫力,對自己的行為的控制力減弱。

分類

壓力源壓力源
1、按照來源分為:生物性壓力源、精神性壓力源和很會性壓力源

(1)生物性壓力源:

這是一組直接阻礙和破壞個體生存與種族延續的事件。包括軀體疾病創傷或疾病、飢餓、性剝奪、睡眠剝奪、噪音、氣溫變化等。

(2)精神性壓力源:

這是一組直接阻礙和破壞個體正常精神需求的內在事件和外在事件。包括錯誤的認識結構、個體不良經驗、道德衝突及長期生活經歷造成的不良個性心理特點等。

(3)社會環境性壓力源:

這是一組直接阻礙和破壞個體社會需求的事件。分為兩方面:純社會性的,如重大社會變革、重要人際關係破裂、家庭長期衝突、戰爭、被監禁等;第二類是由自身狀況,如個人精神障礙,傳染病等造成的人際適應問題,如恐人症性,社會交往不良等社會環境性壓力源。

我們將壓力源分為三種類型,但是這是理論分析的需要,其實真實情況並非如此。因為純粹的單一的壓力源,在現實生活中極少,多數壓力源都涵蓋著兩種以上的因素,特別是精神性壓力源和社會性壓力源,有時是渾然一體的狀態。由於三種壓力源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所以我們在實踐領域,特別是在分析求助者心理問題的根源時,必須把三種壓力源作為有機整體加以考慮。

2、按照影響生活的程度分為急性壓力源和慢性壓力源

(1)急性壓力源也稱消極生活事件,是指非連續性的,有清晰的起止點,可以觀測、明顯的生活改變。

(2)慢性壓力源是指日常困擾,可以分為生活小困擾和長期社會事件所帶來的煩惱。

壓力反應

壓力源壓力源
1、多種壓力源可以引起同一種壓力反應,一個壓力源可以引起多種壓力反應的出現。

2、人們對同一種壓力源的壓力反應可以是多種多樣的。

3、幾乎所有的人對極端壓力源的反應都是相同的。

4、壓力源在某些情況下對機體是有益的。

誘發因素

壓力源壓力源
1.沉湎於數字媒體。由美國南加州大學馬歇爾商學院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到2015年,普通人平均每天會花16個小時來接觸數字媒體。這種行為會導致用戶產生孤獨感、工作倦怠感和技術上癮。最好定期遠離數字媒體。

2.壓抑感情的宣洩。刻意迴避煩惱反而會讓人焦慮不安,壓制情緒會讓壓力內生化,從而對身心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史丹福大學精神病和行為科學系副主任大衛·施皮格爾說:“迴避並不是最佳策略,越是迴避,事情就會變得越糟糕。對造成壓力的事件採用積極的方法應對,就能增強對它的掌控能力。”

壓力源壓力源
3.久坐不動。研究表明,缺乏運動會給人的生理和心理帶來挫敗感,鍛鍊能很好地克制焦慮情緒。移動身體能讓大腦釋放出感覺良好的化學物質,低強度的鍛鍊能降低人體內壓力激素(皮質醇)的含量。體育鍛鍊還能提高認知功能。

4.為金錢犧牲愛好。有大量的心理學研究表明,財富會引發壓力效應,破壞幸福感。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行為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內曼認為,很多人相信錢可以使我們感到幸福,但事實上,除了那些極度貧困的人,錢並不一定能買來幸福。

5.追求完美。完美主義者希望把一切事情做得都完美無瑕、這會迫使他們處於壓力境地。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大衛·伯恩斯認為,普通人不要刻意去追求完美,力爭把事情做好即可。培養感恩之心有助於完美主義者適度降低他們的預期水平,從而減輕承壓水平。

6.對一切事情分析過度。反覆思考只會增添更多的焦慮情緒,尤其對女性來說更是如此。《赫芬頓郵報》2013年刊載的一篇文章顯示,這種過度思考的傾向會破壞心理幸福感,阻止了人們實現生活目標。

7.購物成癮。據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進行的一項小型研究顯示,傾向於物質至上的參與者出現創傷後應激症狀的可能性較高,他們強制性或衝動性購物行為的幾率會增加。研究人員還發現,物質至上主義者會增強壓力的不良效應。

8.介入別人的壓力。如果你為了友情很輕易地介入朋友所面臨的困境,那么你就會承受所謂的“二手壓力”。美國壓力研究所研究員海迪·漢納認為,大腦很敏感,當人們接近別人的壓力圈時,就會向大腦發出感到擔心的信號,讓人容易做出承受壓力的仿效行為。

9.認為壓力所引起的睡眠障礙不重要。短暫的壓力並不會影響睡眠。但不重視這種現象,進而導致長期缺乏睡眠會讓人易激惹性增強,更難處理壓力。《赫芬頓郵報》在2013年進行的一項全美範圍內的調查顯示,忽略因壓力造成的失眠問題會讓人進入惡性循環中。

10.過分注意自己的財務狀況。根據美國心理學會的統計,有約76%的美國人認為金錢是他們生活中壓力的主要來源。為了達到收支平衡而努力奮鬥不僅會引發焦慮感,還會影響到認知能力。行為經濟學家進行的研究表明,財務壓力還會導致智商明顯下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