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常建

“兵氣”,猶言戰象,用語字新意煉。 嘏嘗家於浙西,有美姬,嘏甚溺惑。 嘏頗有詩名,不拘小節。

原文

塞下曲
(唐) 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鄉,
烏孫歸去不稱王。
天涯靜處無征戰,
兵氣銷為日月光

注釋

玉帛:指朝覲時攜帶的禮品。執玉帛上朝,是一種賓服和歸順的表示。
帝鄉:指西漢國都長安 。
烏孫:中國西北古代民族名,也是國名。
天涯靜處:甘肅玉門關一帶,泛指往年征戰之地。
兵氣:同樣是指戰像。
朝回:朝見皇帝後返回本土。
不稱王:放棄王號,即內服於唐朝。

譯文

烏孫使臣攜帶玉、帛之類珍貴物品朝見了漢朝天子,禮畢後在歸途中還不時地遙望漢朝京城,
孫國朝漢後願意取消自己的王號,對漢稱臣。
從此,邊遠地方的百姓也能寧靜地生活,再也沒有出兵打仗,
戰火的硝煙迅速消逝,變幻成日月的光輝給百姓帶來光明和溫暖。

鑑賞

邊塞詩大都以詞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滿報國的忠貞或低徊的鄉思為特點。常建的這首《塞下曲》卻獨闢蹊徑,彈出了不同尋常的異響。
這首詩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嘆時運,而是立足於民族和睦的高度,謳歌了化干戈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題。中央朝廷與西域諸族的關係,歷史上陰晴不定,時有弛張。作者卻拈出了美好的一頁加以熱情的讚頌,讓明媚的春風吹散瀰漫一時的滾滾狼煙,賦予邊塞詩一種全新的意境。
詩的頭兩句,是對西漢朝廷與烏孫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動概括。“玉帛”,指朝覲時攜帶的禮品。《左傳。哀公七年》有“禹合諸侯乾塗山,執玉帛者萬國”之謂。執玉帛上朝,是一種賓服和歸順的表示。“望”字用得筆重情深,烏孫使臣朝罷西歸,而頻頻回望帝京長安,眷戀不忍離去,說明恩重義浹,相結很深。“不稱王”點明烏孫歸順,邊境安定。烏孫是活動在伊犁河谷一帶的遊牧民族,為西域諸國中的大邦。據《漢書》記載,武帝以來朝廷待烏孫甚厚,雙方聘問不絕。武帝為了撫定西域,遏制匈奴,曾兩次以宗女下嫁,訂立和親之盟。太初間(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劉戊的孫女劉解憂為公主,下嫁烏孫,生了四男二女,兒孫們相繼立為國君,長女也嫁為龜茲王后。從此,烏孫與漢朝長期保持著和平友好的關係,成為千古佳話。常建首先以詩筆來謳歌這段歷史,雖只寥寥數語,卻能以少總多,用筆之妙,識見之精,實屬難能可貴。
一、二句平述史實,為全詩鋪墊。三、四句順勢騰騫,波涌雲飛,形成高潮。“天涯”上承“歸去”,烏孫朝罷西歸,馬足車輪,邈焉萬里,這遼闊無垠的空間,便隱隱從此二字中見出。“靜”字下得尤為有力。玉門關外的茫茫大漠,曾經是積骸成陣的兵爭要衝,如今卻享有和平寧靜的生活。這是把今日的和平與昔時的戰亂作明暗交織的兩面關鎖的寫法,於無字處皆有深意,是詩中之眼。詩的結句雄健入神,情緒尤為昂揚。詩人用彩筆繪出一幅輝煌畫卷:戰爭的陰霾消散淨盡,日月的光華照徹寰宇。這種理想境界,體現了各族人民熱愛和平、反對戰爭的崇高理想,是高響入雲的和平與統一的頌歌。
“兵氣”,猶言戰象,用語字新意煉。不但扣定“銷”字,直貫句末,且與“靜處”挽合,將上文繳足。環環相扣,愈唱愈高,真有拿雲的氣概。沈德潛詡為“句亦吐光”,可謂當之無愧。
常建的詩作,大多成於開元、天寶年間。他在這首詩里如此稱頌和親政策與弭兵理想,當是有感於唐玄宗晚年開邊黷武的亂政而發的,可說是一劑針砭時弊的對症之方。
事記及詩評七則
嘏嘗家於浙西,有美姬,嘏甚溺惑。洎計偕,以其母所阻, 遂不攜去。會中元為鶴林之游,浙帥(不知姓名)窺之,遂為 其人奄有。明年,嘏及第,因以一絕箴之曰:“寂寞堂前日又 曛,陽台去作不歸雲。當時聞說沙吒利,今日青娥屬使君。” 浙帥不自安,遣一介歸之於嘏。嘏時方出關,途次橫水驛,見 兜舁人馬甚盛,偶訊其左右,對曰:“浙西尚書差送新及第趙 先輩娘子入京。”姬在舁中亦認嘏,嘏下馬揭簾視之,姬抱嘏 慟哭而卒,遂葬於橫水之陽。(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五)
趙嘏《長安秋望》詩云:“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 倚樓。”當時人誦詠之,以為佳作,遂有“趙倚樓”之目。又 有《長安月夜與友人話歸故山》詩云:“楊柳風多潮未落,蒹 葭霜在雁初飛。”亦不減“倚樓”之句。至於《獻李僕射》詩 云:“新諾似山無力負,舊恩如水滿身流。”則謬矣。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卷四)
嘏字承(礻右),山陽人,會昌二年鄭言榜進士。大中中, 仕為渭南尉。一時名士大夫極稱道之。卑宦頗不如意。宣宗雅 知其名,因問宰相:“趙嘏詩人,曾為好官否?可取其詩進來。” 讀其詩,首題秦詩云:“徒知六國隨斤斧,莫有群儒定是非。” 上不悅,事寢。嘏嘗早秋賦詩曰:“殘星數點雁橫塞,長笛一 聲人倚樓。”杜牧之呼為“趙倚樓”,賞嘆之也。又初有詩, 落句云:“早晚粗酬身事了,水邊歸去一閒人。”仕途屹兀, 豈其讖也?嘏豪邁爽達,多陪接卿相,出入館閣,如親屬。然 能以書生,令遠近知重。所謂“一日名動京師,三日傳滿天下”, 有自來矣。命沾仙尉,追蹤梅市,亦不惡耳。先嘏家浙西,有 美姬溺愛,及計偕,留侍母。會中元游鶴林寺,浙帥窺見悅之, 奪歸。明年嘏及第,自傷賦詩曰:“寂寞堂前日又曛,陽台去 作不歸雲。當時聞說沙吒利,今日青娥屬使君。”帥聞之,殊 慘慘,遣介送姬入長安。時嘏方出關,途次橫水驛,於馬上相 遇,姬因抱嘏痛哭,信宿而卒,遂葬於橫水之陽。嘏思慕不已, 臨終目有所見,時方四十餘。今有《渭南集》;及編年詩二卷, 悉取十三代史事跡,自始生至百歲,歲賦一首、二首,總得一 百一十章,今並行於世。(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七)
趙嘏“一千里色中秋月,十萬軍聲半夜潮”,唐人稱壯而 蘇以為寒儉。楊蟠“八十丈虹晴臥影,一千頃玉碧無瑕”,宋 人推壯而歐以為粗豪。二公雖此道未徹,此等議論自具眼。然 粗豪易見,寒儉難知,學者細思之。(明·胡應麟《詩藪·內 編》卷五)
趙渭南嘏才筆欲橫,故五字即窘,而七字能拓。蘸毫濃, 揭響滿,為穩於牧之,厚於用晦(許渾)。若加以清英,砭其 肥痴,取冠晚調不難矣。為惜“倚樓”只句摘賞,掩其平生。 (明·胡震亨《唐音癸簽》卷八)
嘏頗有詩名,不拘小節。飲中贈歌者曰:“倚風無處過梁 塵、雅樂清歌日日新。來值漢廷花欲盡,一聲留得萬家春。” 後因酒失悔過,以詩上歙州府曰:“葉覆清溪艷艷紅,路橫秋 色馬嘶鳳。猶攜一(木盍)郡齋酒,傾對青山憶謝公。” (清·孫濤《全唐詩話續編》卷上)
許丁卯(渾)五律,在杜牧之下,溫岐之上。固知此事不 盡關塗澤也。七律亦較溫清迥矣。趙嘏五七律,亦皆清迥,許 之匹也。(清·翁方綱《石洲詩話》卷二)

作者簡介

常建,唐代詩人,開元進士,與王昌齡同榜。其詩多為五言,常以山林、寺觀為題材,《題破山寺後禪》一首為世傳誦,也有部分邊塞詩,有《常建集》等。
常建,生卒年不詳,開元進士,曾任盱眙尉。仕途失意,後隱居鄂州武昌。其詩多為五言,常以山林、寺觀為題材。也有部分邊塞詩。有《常建集》。 常建小傳(錄自《唐才子傳》) 建,長安人。開元十五年與王昌齡同榜登科。大曆中,授盱眙尉。 仕頗不如意,遂放浪琴酒,往來太白、紫閣諸峰,有肥遯之志。嘗採藥 仙谷中,遇女子,遍體毛綠。自言是秦時宮人,之入山來,食松葉,遂 不饑寒。因授建微旨,所養非常。後寓鄂渚,招王昌齡、張僨同隱,獲 大名當時。集一卷,今傳。 古稱高才而無貴仕,誠哉是言。曩劉楨死於文學,鮑照卒於參軍, 今建亦淪於一尉,悲夫!建屬思既精,詞亦警覺,“似初發通莊,卻尋 野徑,百里之外,方歸大道”。“旨遠”、“興僻”,“能淪意表”, 可謂“一倡而三嘆”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