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廟工字殿

蘇州城隍廟宋元時在子城西南隅,元末毀於兵火。明洪武三年(1370年),就古雍熙寺基(傳為三國東吳周瑜宅址)新建蘇州府城隍廟,即景德路今址。歷經明弘治、嘉靖、清順治、康熙、乾隆年間多次重修。鹹豐十年(1860年)儀門毀,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俯城隍廟之東西兩翼於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分別創建長洲縣城隍廟、吳縣城隍廟,左右對稱,合成一大建築群。兩縣廟亦多此重修,最後一次重修於同治六年。

簡介

1958年以後,城隍廟被用作工廠,府廟若干配殿、附房以及西側吳縣廟,漸被拆除改建,後部寢宮於1983年5月失火燒毀。現僅存府廟儀門、大殿及動側長洲現廟部分殿宇。

儀門面闊三間12.7米,進深七界7.4米,單檐歇山頂。左右壁各有清代碑石一方。大殿由前後兩殿組成,中間貫以穿堂,平面呈工字形,俗稱工字殿。前殿面闊五間26.23米,進深七界11.58米,脊高約8米,單檐歇山頂。當中三間台基向南延伸為月台,台上建卷棚頂抱廈三間,與前殿形成勾連搭屋頂。前殿四周檐柱置額枋,架平板坊,施一斗六升丁字科,承連機和檐桁。檐柱、步柱間連以廊川、夾底枋。正貼步柱與後步柱間連以夾底枋,上坐斗三升拱兩朵承大梁,樑上復坐斗三升拱兩朵承連機和金桁,前後金桁間置山界梁,上設斗三升拱一朵托連機承脊桁,飾以山霧雲。殿柱粗壯,左右檐柱及後檐柱承以覆盆礎加鼓式 。明間金柱石板雕纏枝艾葉卷草,前檐柱石板作皮鼓狀,上下各雕鼓釘一圈,鼓腹前後雕螭首銜環,左右雕花鳥。殿前部抱廈梁架間尚存蘇式彩繪。前殿與後殿通過二步五架卷棚式穿堂過渡,連結成為整體。穿堂寬度與後殿明間相等。後殿面闊五間22.24米,進深七界10.3米,脊高約7.92米,單檐歇山頂,木構梁架與前殿類同而規格略小。四周檐柱下為覆盆式石礎,金柱和脊柱則在覆盆礎上加素麵鼓形石 。

相關詞條

半坡街 旱西門大北門 胥門漁莊 皇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