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總體規劃布局

1、城市格局合理,結構合理 集中緊湊型:城市各項主要用地較集中,便於集中設定較完善的生活服務設施和市政工程設施,又可節省建設投資,一般中、小城市大多採用這種布局形式。 分散疏鬆型:受河流、山川等自然地形、礦藏資源或交通幹道的分隔,形成若干分片、分組,就近生產組織生活的布局形式,彼此聯繫不太方便,市政工程設施的投資會高一些,通常是大城市和地形限制的城市。 集中與分散型:主城區與外圍具有不同功能的組團,主城與外圍組團間布置綠化隔離帶。

工業用地

工業區與居住區間有方便的聯繫,職工上、下班有便捷的交通條件。

避免工業區對居住區的干擾、污染。如風向的上、下及綠化防護隔離帶、排放污水設在河流的下游,且在居住區的一端。

工業區中對有大量勞動力的工業或婦女勞動力多的工業,應接近生活區。電子、縫紉、手工分散在居住的獨立地段,機械、紡織在城市邊緣獨立地段。

工業區與居住區具體布置中、應有利於職工步行上、下班,同時考慮便於開闢公交路線,使交通負荷均衡,但工業與居住區若即若離,避免單向交通,防止工業區包圍城市。

工業區注重運輸聯繫:

耗能:年運量10萬T以上的,並直接來自鐵路的貨物,應敷設鐵路專用線,或設定工業編組站。

注意進線方向,避免進入工業區的主幹道垂直直交。

鐵路貨物接近工業區,並按需要分設幾處。

減少中轉運輸、減少城市道路的交通壓力。

沿江靠河的工廠:

主要有造船廠、造紙廠、木材廠、化肥廠、印染廠等。

注意岸線的合理利用。

對以公路運輸為主的工廠,可遠些,以免占用岸線。

沿對外交通的工廠:

通常在城市邊緣地段,合理組織工廠出入口廠外道路的交叉,避免過多干擾對外交通。

隔離工業

遠離城市的獨立地段。

化工、冶金業工廠與城市保持距離,設防護帶500-800米以上。

有協作的工廠

就近集中布置,可減少生產過程中的轉運、降低生產成本。

減少對城市交通的壓力,形成產業鏈。

舊城區的工廠:

分散幾處的、要調整集中或創造條件遷址新建。

盆地、峽谷地段:

靜風頻率高,不宜擺放污染工業。

倉儲區

小城市可單獨布置在城市邊緣。大、中城市應集中與分散相結合,不宜過分集中

危險品倉庫設在遠郊獨立地段,避免運輸時穿越城市。

冷藏庫有異味,污水,設於郊區河流沿岸

蔬菜庫:市區邊緣通向市郊的幹道入口處

燃料及易燃材料庫:設在郊區獨立地段,大風季節城市下風向或側風向

油庫:離開居住區、變電所、重要交通樞紐、機場、大型水庫及水電站、重要橋樑、大、中型企業、礦區、軍事設施,最好在地形低處,並有防護林帶。

用地比例不宜過大,過小。

物流中心在城市外圍環路與通往其它城市的高速公路。

居住區

良好地段給居住

避開洪水、地震、滑坡、沼澤、風口等不利條件。

少占農田。

靠近就業地點。

城市規模小時集中布置,規模大時,分散布局,並留有餘地。

指標。

公共設施用地

商業中心接近服務人口的分布重心,大城市不止一個中心,還有副中心

所處位置的道路性質不應為交通性幹道

科技、高教區附近可就近安排高新產業區,便於功能銜接

直接服務於市民的公建設施(圖書館、科技館),靠近居民區及科技、高教區

用地指標規範

藝術性

利用好各自城市獨特的自然景觀。如高地、山丘、河湖、水域,將其作為總體布局的視線和活動焦點,創造出平原、山地和水鄉等各種城市的特色。

利用山川河湖、名勝古蹟、園林綠地、歷史文化區,充分體現城市美學,形成城市景觀的整體骨架。

道路、橋樑的布置能很好地與山勢、水面、林木相結合,創造出城市的藝術風貌。

注重城市中心和幹道的城市景觀定位,創造出具有特色的城市中心和城市幹道的藝術面貌。

組織有秩序,有韻律的城市軸線,集中反映出城市的性質和特色。

注意反映地方文化特色,避免破壞水系和大拆大改的線型等,保護好歷史遺產文化區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