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採礦系統分析與綜合集成

內容介紹

內 容 簡 介
地下採礦涉及掘進、支護、運輸、提升等多道生產工序,各生產工序相互依賴,互相影響;因此採礦是一個系統問題。
本書基於系統分析觀點與分析方法,對採礦設計與安全管理的系統進行分析與綜合集成的探討。內容涉及採礦信息獲
取、數據管理、輔助分析模型、事故隱患預報、定性與定量分析綜合集成方法等。最後,介紹了已經開發的采場巷道支護設
計智慧型輔助系統以及金川二礦區採礦事故隱患預報智慧型系統。
本書可供採礦、交通、煤炭、鐵道、冶金、地質、人防、國防等部門從事地下工程勘查、設計與施工技術人員參考,也可
供大專院校有關專業師生和岩石力學、系統科學、安全管理科學以及人工智慧研究人員參考。

作者介紹

作 者 簡 介
劉同有:男,56歲,漢族,山
東蓬萊人,教授高工,金川有色金屬
公司副經理,金川建設指揮部副總
指揮。現任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
會副理事長,甘肅省岩石力學與工
程學會理事長,中國礦業協會副理
事長,中國有色金屬學會採礦學術
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65年7月畢業於北京鋼鐵學
院採礦系(現北京科技大學)。從事
採礦生產技術、管理和科研工作,歷
任技術員,技術科長,礦長和副經理
等職務和職稱。
針對金川礦區複雜地質和採礦
條件,直接領導和參與採礦技術攻
關和科學研究工作。主持中國 瑞
典,中國-澳大利亞採礦技術等研
究項目,無礦柱大面積連續開採方
法的設計者和研究者。獲國家科技
進步特等獎一次,國家科技進步一
等獎一次,二等獎一次。獲有色金屬
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3次以及國
家環保局和甘肅省科學進步三等獎
各一次。在國內外會議,期刊上發表
學術會議論文十餘篇,編著出版專
著2本。先後受聘蘭州大學、東北大
學兼職教授;北京科技大學資源工
程學院、中南工業大學資源開發系、
昆明工學院資源開發系兼職教授、
碩士和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工
程地質力學開放實驗室客座研究人
員,兼職研究員,長沙礦山研究院高
級技術顧問。
作 者 簡 介
高謙:男,42歲,教授,碩
士導師,副博士導師,1982年2月
畢業於華東水利學院(現河海大
學)工程力學系。1983年考入水利
水電科學研究院岩土所攻讀碩士學
位。1986年3月在中國科學院地質
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畢業後進入
北京科技大學博士後流動站工作,
出站後留校任教。參加“七五”和
“八五”採礦技術攻關,承擔冶金
部、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等數項科
研項目。主要從事岩土工程數值分
析、可靠性研究、結構最佳化設計、信
息管理、人工智慧和決策支持系統
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在國內
外會議、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培
養碩士研究生6名。
作 者 簡 介
趙千里:40歲,大學文化程度.
安全工程師。現任金川公司安環部
副主任、甘肅省有色金屬安全學術
會秘書長,全國安全人才研究會委
員、中國勞動保護科學技術學會礦
山安全衛生專業委員會委員。長期
從事企業安全技術管理工作,參加
編寫《中國鎳鑽礦山現代化開採新
技術》等著作,在國內安全學術刊
物和會議發表論文10多篇。

作品目錄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概 論
1.1地下採礦的目的與任務
1.2採礦科學研究與發展
1.2.1現場監測技術
1.2.2岩體工程地質力學及在採礦中的套用
1.2.3採礦數據與圖件編制計算機輔助分析與管理
1.2.4採礦設計與安全管理輔助系統研究與開發
1.3採礦科學研究現狀探討
1.3.1岩石力學理論與工程套用現狀
1.3.2採礦科學屬性
1.4採礦科學研究與發展趨向
1.5本書內容與結構
參考文獻及資料
第二章 採礦系統分析與綜合集成方法
2.1系統概念與採礦系統
2.2採礦工藝與生產系統
2.2.1採礦工藝
2.2.2採礦生產系統
2.2.3採礦工程類型與特點
2.3採礦系統與分析方法
2.4採礦系統集成研究
2.4.1採礦系統集成研究的要求
2.4.2採礦系統集成研究方法
2.4.3採礦系統集成研究方法的特點
參考文獻及資料
第三章 採礦信息獲取與分析
3.1採礦信息與分類
3.1.1信息的概念
3.1.2採礦信息分類與作用
3.2信息獲取基本要求與內容
3.3地質信息獲取與分析
3.3.1地質結構面調查
3.3.2節理極點繪製
3.3.3節理聚類分析
3.3.4節理統計分析
3.3.5節理統計分析軟體簡介
3.4圍岩分類與穩定性分區
3.4.1圍岩分類與質量評價
3.4.2采場巷道圍岩分類
3.4.3圍岩動態分級
3.4.4圍岩穩定性分區
參考文獻及資料
第四章 地下採礦信息管理系統
4.1引 言
4.2地下採礦信息管理系統的組成
4.2.1金川二礦區地質條件與採礦方法
4.2.2系統的任務與要求
4.2.3系統的作用與功能
4.3MISUM資料庫系統
4.4職工傷亡事故數據管理系統簡介
4.4.1系統功能模組簡介
4.4.2程式設計
4.4.3系統的使用
參考文獻及資料
第五章 採礦分析模型與數值方法簡介
5.1模型概念與模型分類
5.1.1模型概念
5.1.2模型特點
5.1.3採礦模型分類
5.1.4數學模型分類
5.2數值分析方法簡介與評述
5.2.1有限差分法
5.2.2有限單元法
5.2.3邊界單元法
5.2.4離散單元法
5.2.5剛體單元法
5.2.6有限單元線法
5.2.7耦合數值方法
5.3採礦工程數值分析方法軟體簡介
5.3.1有限單元法程式
5.3.2邊界單元法程式
5.3.3離散單元法程式
5.3.4有限差分法程式
5.4採礦數值分析系統分析方法
5.5數值方法在地下採礦中的套用
5.5.1采場巷道支護設計
5.5.2采場地壓規律與採礦設計
5.5.3頂板穩定性評價
5.5.4巷道底鼓分析
5.5.5錨桿支護作用機理研究
5.6數值方法套用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及資料
第六章 採礦事故分析與輔助分析系統
6.1引言
6.2事故樹編制
6.2.1事故樹符號與意義
6.2.2事故樹編制過程
6.3事故樹定性分析
6.3.1事故樹定性分析步驟
6.3.2最小割、徑集求解與作用
6.4事故樹定量分析
6.4.1基本事件發生機率
6.4.2頂上事件發生機率
6.5事故樹分析計算程式
6.5.1求解最小割、徑集計算程式
6.5.2基本事件重要係數計算程式
6.5.3頂端事件發生機率計算程式
6.6金川二礦區採礦生產事故樹分析
6.6.1運輸系統事故樹
6.6.2提升系統事故樹
6.6.3掘進與支護系統事故樹
6.6.4採礦與充填系統事故樹
6.7事故樹分析計算機輔助系統
參考文獻及資料
第七章 採礦專家系統開發與套用
7.1引言
7.1.1專家系統產生與科學範疇
7.1.2專家系統基本結構
7.1.3專家系統建立與分類
7.2採礦專家系統研究與發展
7.2.1採礦專家系統簡介
7.2.2採礦專家系統開發存在問題
7.2.3採礦專家系統開發發展趨勢
7.3金川二礦區採礦事故預報專家系統
7.3.1系統結構與功能
7.3.2知識獲取與建立知識庫
7.3.3系統知識庫
7.3.4系統軟體使用
參考文獻及資料
第八章 採礦神經網路模型與輔助系統
8.1引言
8.2神經網路基礎
8.2.1人工神經網路的基本概念
8.2.2神經網路模型及其特徵
8.3人工神經網路算法
8.3.1人工神經網路的計算特徵
8.3.2人腦信息處理的幾個特徵
8.3.3多層前饋神經網路的反傳學習算法
8.4神經網路模型在採礦中的套用
8.4.1識別掘進巷道破壞模式的神經網路預測系統
8.4.2支護巷道破壞模式的神經網路預測系統
8.4.3采場巷道片冒事故神經網路預測系統
8.5採礦神經網路系統的套用
8.5.1系統界面與功能
8.5.2採礦神經網路系統的幾點說明
參考文獻及資料
第九章 採礦智慧型輔助決策支持系統
9.1引言
9.2智慧型決策支持系統理論與方法
9.2.1智慧型決策支持系統的結構
9.2.21DSS集成方式
9.3決策支持系統研究與發展
9.4采場巷道支護設計智慧型輔助系統(IDSSRSD)
9.4.1金川礦區概況
9.4.2IDSSRSD設計思想
9.4.3IDSSRSD結構與功能
9.4.4IDSSRSD中的關鍵問題
9.4.5IDSSRSD特點與不足
9.5金川二礦區採礦事故預報智慧型集成系統
9.5.1系統結構、作用與功能
9.5.2安全信息管理系統
9.5.3事故隱患預報系統
9.5.4事故分析系統
9.5.5結論
參考文獻及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