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禁軍

土耳其禁軍

土耳其禁衛軍 ,14~19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精銳常備兵團。

標題: 土耳其禁衛軍
英文: Janissary
內容:
14~19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精銳常備兵團。1363年由蘇丹穆拉德一世建立(一說初創於約1330年奧爾漢秉政時期)。最初由戰俘奴隸組成。15~17世紀形成特殊的徵兵制度,每五年從被征服的巴爾幹地區信仰基督教的民族中強行徵召未成年男子,將他們分到奧斯曼軍事封建主家庭生活數年,學習土耳其語言文字、風俗習慣並皈依伊斯蘭教,逐漸從文化上進行同化,繼而送入伊斯坦堡、埃迪爾內的專門學校接受軍事訓練和宗教灌輸,以培植對蘇丹的效忠精神,爾後補入軍中。禁衛軍的標誌為大鍋,士兵均為蘇丹的奴隸,被編成若干連隊(50~100人),集中住在兵營,終身服役,不得婚娶和從商,但享有優厚的薪餉,功勳或才能卓著者可提升為“阿加”(高級官吏)。禁衛軍由一名“阿加”統率。14世紀中期兵力不足3000人,16世紀達4萬人(一說10萬人),至17世紀初達9萬餘人。禁衛軍裝備精良,紀律嚴格,訓練有素,吃苦耐勞,為當時土耳其戰鬥力最強的精銳部隊。除部分騎兵外,主力為步兵。早期武器裝備以弓箭、馬刀、彎劍為主,後來逐漸為火槍所取代。由150名優秀弓箭手組成的衛隊,戰時隨侍蘇丹出征。禁衛軍曾多次參加戰爭,如14~15世紀對巴爾幹半島的戰爭,1402年的安哥拉之戰,16世紀對伊朗、敘利亞的征伐,16~17世紀參加克里木汗國對俄國的入侵及俄土戰爭。戰後,各部隊分別駐守巴爾幹、近東、北非軍事要塞和大城市,充任衛戍部隊。隨著其政治勢力擴大,逐漸參與國事,專擅朝政,甚至廢立蘇丹。進入17世紀後,禁衛軍開始蛻化,禁戒廢弛,訓練鬆懈。士兵成婚居家,經營商業手工業,兵源出現世襲化。1826年,因抗拒蘇丹馬赫穆德二世對軍隊實行歐式改革的命令並發動叛亂而被消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