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溫疫論:疫病時代的救命之書

12 12 12

圖書信息

出版社: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11月1日)
平裝: 496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61348383, 756134838X
條形碼: 9787561348383
尺寸: 24.6 x 16.8 x 4.2 cm
重量: 880 g

作者簡介

作者:(明代)吳有性 插圖作者:唐頤 註譯:曹東義 杜省乾

內容簡介

圖解溫疫論:疫病時代的救命之書》為明代著名溫病學家吳有性所著,是我國第一部傳染病學專著,對中醫溫病派的形成、發展影響深遠。全書分為上下兩卷,共86篇,全面、系統地論述了溫病產生的原因、症狀、治療及調養方法,書中匯集了歷代多為中醫名家疫病防治的思想精華。《溫疫論》奠定了溫病在外感熱病中的理論基礎和臨床規範,具有很高的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對溫病從傷寒中分離出來並形成溫病學派有不可磨滅的推動作用。

目錄

《溫疫論》中的經絡思想 1-4
《溫疫論》中的常用中草藥 5-8
編者序:疫病時代的自我保護 10
吳有性原序 12
目錄 14
本書內容導航 18
導讀一 中醫不畏溫疫病 20
導讀二 中國第一部傳染病專著——《溫疫論》 38
第一章 溫病初期的原因與症狀 70
1 原病:邪氣是引發傳染病的根本原因 72
2 第一方劑:達原飲 88
3 傳變不常:溫病傳變的症狀 99
4 急證急攻: 危重病情也講究辨證施治 106
5 表里分傳:邪氣向體表、體內雙向傳變 109
6 熱邪散漫:邪氣治療的十字路口 112
7 內壅不汗:邪氣不通要發汗 117
第二章 瀉下及下法後的症狀 120
1 下後脈浮:瀉下後的脈象變化(一) 122
2 下後脈復沉:瀉下後的脈象變化(二) 125
3 邪氣復聚:溫病的復發及後遺症 127
4 下後身反熱:錯誤治療會出現反常現象 129
5 下後脈反數:溫病將要痊癒的信號 131
6 因證數攻:根據病情,大膽地多瀉幾次 134
7 病癒結存:痊癒後要及時潤下排結塊 140
8 下格:病人腹部不通的症狀 142
9 注意逐邪勿拘結糞:對付邪氣,趁早越好 144
10 蓄血:從胃抓起是良策 156
11 發黃:偶爾會有的症狀 165
12 邪在胸膈:邪氣在胸部的症狀與治療 169
13 辨明傷寒時疫:溫病與傷寒大比較 172
第三章 溫病各期的發汗情況 186
1 發斑戰汗合論:吳又可承前繼後的大發現 188
2 戰汗:邪氣隨出汗而化解 190
3 自汗:邪氣要離去的前兆 196
4 盜汗:睡後出汗,醒後即止 199
5 狂汗:汗如雨下後痊癒 203
6 發斑:邪氣外露的表現 205
7 數下亡陰:溫病治療中的陰虧現象 208
8 解後宜養陰忌投參術:溫病的病後調養 210
9 用參宜忌有前利後害之不同:溫病中補益藥的使用 216
第四章 瀉下之後的各種症狀 224
1 下後間服緩劑:謹慎使用瀉下法 226
2 下後反痞:瀉下後胸部不適的治療 228
3 下後反嘔:瀉下後嘔吐的治療 231
4 奪液無汗:邪氣在表面的必然選擇 234
5 補瀉兼施:病證有虛有實,治療有補有瀉 238
6 藥煩:正氣嚴重虧損的表現 245
7 停藥:溫病的兇險症狀 246
8 虛煩似狂:溫病的危重病情 248
9 神虛譫語:邪入營血會神志不清 252
10 奪氣不語:正氣極度虧損的表現 254
第五章 對症下藥 256
1 老少異治論:溫病中老人和青少年應區別治療 258
2 妄投破氣藥論:破氣藥不能隨便用 260
3 妄投補劑論:補身子也要注意場合 265
4 妄投寒涼藥論:吳又可對清熱藥的個人之見 268
5 大便:邪氣堵在體內,大便異常 277
6 小便:小便是否順暢可判斷邪氣位置 284
7 前後虛實:複雜病情的治療 287
8 脈厥:邪熱在體內不出來的表現 292
9 脈證不應:溫病中脈的反常 294
10 體厥:治療要先辨別寒熱的真假 298
11 乘除:當補則補,當下則下 303
第六章 論述溫病各種症狀 310
1 雜氣論:吳又可的最大貢獻 312
2 論氣盛衰:傳染病的爆發與散發 321
3 論氣所傷不同:溫病的病原歸宿 323
4 蛔厥:蛔蟲可致四肢厥逆 328
5 呃逆:分清症狀,對症處理 330
6 似表非表,似里非里:溫病有表證和里證 331
7 論食:溫病後期的飲食調理 337
8 論飲:溫病後期的湯飲調理 339
9 損復:邪氣傳變導致病情加重 342
10 標本:怎樣才是又治“標”又治“本” 346
11 行邪伏邪之別:疫病的傳變與潛伏 349
12 應下諸證:身患瘧疾的身體症狀 353
13 應補諸證:有虛有實,有補有瀉 368
14 論陰證世間罕有:陰證,陽證,要分清楚 370
15 論陽證似陰:瘟病與傷寒的近似症狀 374
16 舍病治弊:治法要隨病情變化 377
17 舍病治藥:要儘量避免藥誤 379
18 論輕疫誤治每成痼疾:溫病治療越早越好 381
第七章 因人而異、因症而異 386
1 肢體浮腫:分清溫疫與浮腫的主次矛盾 388
2 服寒劑反熱:不應以寒劑瀉火的獨特觀點 392
3 知一:治療溫病的關鍵在於抓住中心 394
4 四損不可正治:如何治療正氣不足 401
5 勞復、食復、自復:病情反覆時如何應對 406
6 感冒兼疫:先發散後治病 409
7 瘧疫兼證::瘟疫與瘧疾可能相互轉化 411
8 溫瘧:容易與溫疫混淆的溫瘧 413
9 疫痢兼證:瘟疫與痢疾並存怎么辦 415
10 婦人時疫:得溫病該如何治療 418
11 妊娠時疫:得溫病該如何治療 421
12 小兒時疫:兒童得溫病該如何治療 424
13 主客交:溫病邪氣與人體正氣的鬥爭 428
14 調理法:愈後的身體調理 434
15 統論疫有九傳治法:九種傳變的治療 436
16 正名:溫病的名實之辨 450
17 《傷寒例》正誤:辨析《傷寒論》中的溫病說法 455
18 諸家溫疫正誤:辨析各大中醫學家對溫病的看法 480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