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通寺塔

圓通寺塔

圓通寺塔位於甘肅省民樂縣六壩鄉六南村。史載,圓通寺原為河西重要密宗寺院,始建於北宋,為宋徽宗敕建,明清時重修,現寺已不存,僅存孤塔。塔為磚石結構金剛寶座式喇嘛塔,通高23.37米,自下而上由塔座、塔身、相輪、塔頂組成,塔座為三重方形須彌座,第二、三層四角各置一座高2.2米的小型喇嘛塔。塔身為覆缽狀,高5.2米,上砌“亞”字形須彌座。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甘肅省
圓通寺塔V-433

簡介

圓通寺塔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清喇嘛塔古建築。位於甘肅省民樂縣六壩鄉六南村。史載,圓通寺原為河西重要密宗寺院,始建於北宋,為宋徽宗敕建,明清時重修,

..

現寺已不存,僅存孤塔。塔為磚石結構金剛寶座式喇嘛塔,通高23.37米,自下而上由塔座、塔身、相輪、塔頂組成,塔座為三重方形須彌座,第二、三層四角各置一座高2.2米的小型喇嘛塔。塔身為覆缽狀,高5.2米,上砌“亞”字形須彌座。相輪十三重,高8.8米,塔頂置流蘇寶蓋,周懸風鋒,中坐1.5米高的黑釉寶瓶。自古以來,為了慶祝天下重歸和平台統一、國家重歸鼎盛興旺,都要立碑建塔。圓通塔的修建也是如此。宋朝開國明君趙匡胤結束了五代十國長達五、六十年的混亂紛爭局面,使國家重新走向了統一。經過經濟上的恢復重建與政治上的勵精圖治,到了仁宗時期,宋朝出現了經濟上繁榮富強、政治上空前統一穩定的鼎盛局面。圓通塔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修建的。宋朝是一個民族大融合的時代,河西走廊是多民族匯聚之地,在這裡居住的民族有漢族、回族、藏族、裕固族、蒙古族等。地處河西走廊西段的民樂縣,也是如此。民樂縣六壩鎮南接祁連、北通張掖、東走山丹,是多民族經濟交流的中轉站和交通要道。寺因塔成,圓通塔、圓通寺的修建,是多民族聚居共存的結果,是多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產物,是多民族大融合、大團結,國家統一穩定、繁榮強盛的象徵物。圓通塔修建至今已經有900多年的歷史,圓通塔經歷了歷史的滄桑風雨,曾多次破敗,又曾多次被重建和修繕過。每次重建和修繕,其實質上都是在重建殘缺不全的民族關係、修繕破敗不堪的祖國山河。圓通塔位於民樂縣城西北27公里的六壩鎮六壩村內,東經100°46′,北緯38°4′,海拔高度1770米。據《四部叢書.大清一統志》載:“圓通寺在張掖縣東樂堡,始建於宋徽宗宣和七年,明天啟四年重修。內有磚塔,清乾隆年間重修,高八丈有餘,較舊址更寬”。又《甘州府志》卷五記載:“圓通寺在六壩堡,宋徽宗敕建,明天啟四年修,我朝順治十七年,康熙三十六年兩次重修,雍正七年修塔,乾隆三十六年又補土包修塔一座,原高七丈余,闊周圍一十一丈,配殿廊房俱照舊增加。”根據取下的清代康熙年間鐵碑《重修寺塔碑記》記載,此塔修於康熙元年。圓通寺塔坐東朝西,正面偏南30°,是一座磚包土藏傳佛教金剛寶座塔。兩層須彌座、覆體、十三天及塔剎組成整個塔體。結構嚴謹,造型優美,為藏傳佛教金剛寶塔式佛塔建築的典型形式。經實測,台基至塔頂高21.9米,塔座底邊長8.71﹡8.78米,近似於正方形。塔座之上為須彌山形塔形底座,四角各設小塔一座;須彌山上方的四角又各設小塔一座;須彌山上再砌築形體碩大的覆缽塔身,覆缽上四角每面各開佛龕5個,總計20龕;佛龕內設佛像計23尊,其中銅質佛像6尊、鐵質佛像2尊、泥質佛像2尊、木質佛像13尊。覆缽塔身再上砌築十三重相輪(俗稱“十三天”)。相輪之上為圓形本質華蓋,華蓋周邊懸掛35個鐵質流蘇和風鐸。華蓋之上安置瓷質墨綠釉寶瓶。
由於年久失修、地震影響、風吹雨淋、自然風化和打鳥者的破壞等原因,使塔身出現裂隙、千瘡百孔,塔頂部也發生了較大幅度的傾瀉,並時常有磚往下掉落。2001年6月25日,圓通寺塔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國家文物局文保函[2003]289號《關於圓通寺塔勘測報告修繕方案的批覆》,同意了省文物保護維修研究所制定的維修方案。2004年省文物局同意立項對圓通塔進行維修,於同年3月19日下發了甘文局文發(2004)8號《關於民樂圓通寺塔維修施工方案的批覆》。至此,於2004年8月12日開工修繕,歷經82天,保質保量地完成了修復任務。修繕內容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拆除部分,先將華蓋四周飾物編號並逐一卸下,存放於庫房。後又拆除了華蓋上部的瓦件及苫背,並清除了塔身上的蘚苔和鬆散破碎的泥皮以及其它雜物。二是維修項目,先用拆下的磚重砌所拆的相輪部分,整塔用磚實心砌築,在每層間灌白灰漿,使整個塔身凝為一體。再把塔身所缺損的磚全部進行了剔補,並修補了殘損處。然後對整個塔身上草泥,外抹白灰、米汁、麻刀並進行做舊處理。相輪凹進部分統一上赭紅色。對寶塔底座部原水泥護面上抹同樣的白灰,將水泥面覆蓋。最後再次將整個塔進行了做舊處理,保持了整個塔身顏色一致。為了保證塔基不受雨水侵害,在護欄內的地面上鋪上青方磚,四周均開挖了排水溝,在塔的正面重砌踏步。
圓通塔具有很高的人文價值,它既是多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產物,又是多民族建築藝術相融合的傑作。它的基座代表了正大方正的社會禮法、道德規矩;塔身代表著圓融通徹、八面玲瓏的高度智慧;塔頂代表著天帝造化、天啟神聖的高貴聖潔。是從古至今不可多得的、雄宏壯麗和精美奇巧的人文景觀。微風乍起,清脆悅耳的風鈴聲伴隨著抑揚頓挫的誦經聲,會把人帶入到一個清新愉悅、忘記塵囂的超脫境界。真可謂是:晨鐘暮鼓驚醒世界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凡塵迷路人。

..

圓通塔威嚴壯觀、雄姿挺拔,不僅是一大歷史文物,而且是本地的一大人文景觀。歷代至此觀光的文人墨客都有讚美歌頌圓通塔的詩詞歌賦。清代文人許士梁題詩云:疆歸李夏寺宣和,十二監軍禁若何,會闡無遮通震旦,盡容越境奉祗陀。舉人趙賡雲贊曰:何年古剎建圓通,高聳浮屠接碧空;世界大千資覺悟,金鈴十萬最玲瓏。揭開貝葉諸天雨,雅表室和宋代風;暮鼓晨鐘同慧業,一般聾聵振林叢。民國慕壽祺詩云:古寺蕭然人絕跡,老僧猶自誦黃庭;澄心兀坐枯禪寂,日暮松風語塔鈴。當代民樂詩人李中鋒《謁圓通塔》詩讚:閱盡滄桑幾整容,浮屠高聳笑春風;鐸鈴善解人間意,祝福聲聲上蒼穹。在提倡“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搞好民族團結具有更為廣泛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與此同時,保護這種歷史悠久的“多民族團結合作,交流融合,共同繁榮發展的象徵物”——圓通塔,是做好民族工作,搞好多民族團結、共同建設和諧社會必不可少的一個方面。

歷史

圓通寺始建於宋徽宗年間(公元1101一1125年),明、清兩朝多次補修。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建圓通塔,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又加高重修。圓通塔是一座磚、石、上混築的喇嘛教塔。金塔通高23.37米,甚為巍峨壯觀。全塔由塔座、塔身、塔脖、相輪、華蓋和塔剎組成。塔座呈正方形,邊長8.7米。第一層塔座和第~~~層須彌座四角之上都各設小塔一座。須彌座上面為覆缽體塔身,其上為塔脖子,呈圓狀,周圍開20龕,每龕內或置銅佛或置菩薩像,都神態安祥,似在為每一個遊人祈祝平安。之上有相輪13重,又稱十三天,顯示了該塔至高無上的級別。相輪之上有圓形華蓋,圍繞著鐵流蘇並等距離懸垂鐵制風鈴36個,虞風吹來,音韻清遠,似在為每個遊人弓i導方向,摧人奮進。華蓋之上為瓷製黑寶頂,日月照耀之下,光閃渭渭,很遠即可看到。

建築

該塔基座造型與整體比例獨特,反映了明清時期該地區密宗喇嘛塔的造型特點。 圓通寺塔位於民樂縣六壩鎮,距國道227線只有5千米,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圓通寺始建於宋徽宗年間(公元1101—1125年),明、清兩朝多次補修。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建圓通寺塔,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又加高重修。圓通寺塔是一座磚、石、

..

土混築的喇嘛塔。全塔通高23.37米,由塔座、塔身、塔脖、相輪、華蓋和塔剎組成,甚為巍峨壯觀。塔座呈正方形,邊長8.7米。第一層塔座和第二層須彌座四角之上都各設小塔一座。須彌座上面為覆缽體塔身,其上為塔脖,呈圓狀,周圍開20龕,每龕內或置銅佛或置菩薩像。塔脖之上有相輪13重,又稱十三天,顯示了該塔至高無上的級別。相輪之上有圓形華蓋,圍繞著鐵流蘇,並等距離懸垂鐵制風鈴36個,漠風吹來,音韻清遠,催人奮進。華蓋之上為瓷製黑寶頂,日月照耀之下,光閃熠熠,很遠即可看到。圓通寺塔造型優美,歷史悠久,居民樂古建築之首。現在塔周圍已修南北寺大殿幾座、配房數間,內塑佛像,供人膜拜。與圓通寺塔相望的古槐樹,雖經電擊火燒,但歷千年而不枯,為民樂第一槐。

造形

圓通塔造形優美,歷史悠久,居民樂古建築之首,為此曾被印製在信封上廣為宣傳。現在塔周圍己修南大寺大殿幾座、配房數間,內塑佛像,供人膜拜,僧尼數人,度化人,圓通寺己初具規模。與圓通塔,目望的古槐樹,乓千年而不枯,為民樂第一槐,雖然樹根大部被火漆毀,僅存約十分之一,但仍然杖繁葉茂,昂首參是象徵著民樂人民不屈不撓的頑強品格。

白塔

白塔原名圓通寺塔,鐵嶺白塔為其俗稱。此塔位於鐵嶺市區內銀州貿易城東南側,古鐵嶺城西北隅,是遼北現存最早的古塔。

..

一些刊文章言其為唐代所建,主要依據圓通寺石碑刻《重修圓通寺塔記》,該碑刻載該塔建於唐太和二年。但據考證,銀州歷史並非始於唐,內容詳見本書《古銀州考證》一文。另參照多種史料,鐵嶺白塔亦不具唐代塔的特徵,該塔建築所用之磚考古稱為溝文磚,為遼代特徵磚,遼以前沒有這種磚,此有文物部門鑑定,唐代不可能用遼磚來修塔,故石碑所刻年代,不足憑信。據日文版《滿洲寫真帖》記此塔為遼塔,也有文章言及此塔為金大定年間年建,但無認論如何此塔不會早於遼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