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經濟安全

國家經濟安全

所謂國家經濟安全,是指經濟全球化時代一國保持其經濟存在和發展所需資源有效供給、經濟體系獨立穩定運行、整體經濟福利不受惡意侵害和非可抗力損害的狀態和能力。是指一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和經濟實力處於不受根本威脅的狀態。主要職責是:對國家經濟安全進行戰略思考和長遠布局;檢查有關保證國家經濟安全的法律法規的執行情況;對外資、外國商品的進入情況進行實時監控,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對涉及國民經濟命脈的金融、物流、軍工、能源、電信等產業的外資投資和併購項目有效進行國家安全審查;堅決制止和加以限制試圖壟斷中國市場的惡意併購,有力限制外資進入關係國計民生的行業,包括重要的礦產資源行業。

維護對策

國家經濟安全國家經濟安全

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經濟發展,使國家的綜合國力得到顯著增強,才能有效化解

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諸多負面影響,保證國家經濟安全。因此,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正確處理好對外開放、發展國際經濟合作與維護國家利益和經濟安全的關係。必須採取適合本國實際情況,符合國際經貿規則、慣例的保護措施,保護本國的產業、市場和國家的經濟利益。

宣傳教育

提高全民的國家經濟安全意識。

要通過媒體和各種手段,宣傳對外開放的重要性,宣傳參與全球化進程,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重要性。同時,使廣大民眾知道是在不公平的條件下參與競爭的,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很多,處理不當,後果嚴重。只有全民的國家經濟安全意識增加了,大家獻計獻力,共同築起經濟安全的防線,才可能使我們的社會經濟發展順利推進。在這個問題上,必須一切依靠民眾的智慧和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的真理沒有過時。

進行立法

國家經濟安全國家經濟安全

制定國家經濟安全法刻不容緩,它關係國家主權、前途和安危。要通過制定國家經濟安全

法對維護國家經濟安全運行的基本要求作出明確的規定;對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包括安全運行的標準,政府對國家經濟風險的控制和手段,國內經濟和國際經濟的互利、互惠、互補的範圍和標準等作出規範;對制止惡意併購作出嚴格的法律規定;建立國家經濟安全預警機制等,使外資在我國的經濟活動有法可依,並嚴格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活動。既保障國家的經濟安全,又促進有利於我國經濟發展的各種外來經貿活動。在國家法律沒有出台之前,有關職能部門應儘快制定相關行政法規,加大對國家重要戰略資源、重要產業的保護力度。

監管機構

為切實把國家經濟安全落到實處,使國家經濟安全法不致成為一紙空文,應成立國家經濟安全檢查局。主要職責是:對國家經濟安全進行戰略思考和長遠布局;檢查有關保證國家經濟安全的法律法規的執行情況;對外資、外國商品的進入情況進行實時監控,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對涉及國民經濟命脈的金融、物流、軍工、能源、電信等產業的外資投資和併購項目有效進行國家安全審查;堅決制止和加以限制試圖壟斷中國市場的惡意併購,有力限制外資進入關係國計民生的行業,包括重要的礦產資源行業。為發揮國家經濟安全檢查局的權威,該局應直屬國務院領導。

幹部考察

對幹部的考察標準是德、能、勤、績、廉,而其中的績是幹部德才的綜合反映。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使科學發展觀成為貫穿幹部綜合考核評價全過程的思想紅線,充分體現從實績看德才,憑德才用幹部。在對幹部實績的考察中,要把幹部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意識和實際執行情況作為考察的重要內容。對那些不顧國家經濟安全創造所謂政績的幹部,不能提拔重用。要通過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強化各級領導幹部的國家經濟安全意識,從而帶領人民民眾共同做好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各項工作,保證中國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又好又快發展。

挑戰

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給世界各國既帶來機會也帶來挑戰。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發生和發展的經濟全球化,並非把世界所有國家領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恰恰相反,它不能改變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的兩極分化,使開發中國家面臨十分嚴峻的挑戰。主要表現在:

第一,不同國力的國家進行市場競爭,加劇了兩極分化。

相關書籍相關書籍

不同國力之間的競爭是不平等的競爭。經濟全球化,為已開發國家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經濟活動空間,使它們憑藉各自的經濟、科技等諸多優勢,積極活躍在世界經濟舞台上,不斷擴大經濟勢力範圍,謀取最大經濟利益。美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特別是在開發中國家的直接投資所獲利潤要遠遠高於在國內投資的利潤。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數字,2007年美國GDP總量為13.79萬億美元,占全球GDP總量的 25.8%。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貿發會議)今年4月22日在加納首都阿克拉發布的題為《2008年發展和全球化:事實和數字》的報告說,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之間的差距依然巨大。報告數據顯示,2006年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之間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率為16∶1,兩者相差甚遠。2006年,已開發國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6%,但國內生產總值卻占世界的73%。可以說,競爭的結果是強者愈強,而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

第二,國內市場直接面向國際市場,經常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國際市場的風雲變幻對國內市場的影響越來越大,國際原料燃料與中間產品價格的漲落、國際市場對開發中國家產品需求的起伏以及本幣對主要貨幣匯率的升降,越來越明顯地影響開發中國家的經濟狀況。針對目前越南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困境,有關專家在分析原因時指出:美國次貸危機和全球能源及初級產品價格飆升,放大了越南的貿易赤字,越南政府過快地開放了資本賬戶導致本國資本市場被外資所掌控,終使越南經濟陷入危局。此外,據有關資料報導,今年中國直接進口石油將達到4億噸。僅僅由於石油漲價,2008年中國經濟運行的成本就會上漲1272億美元,相當於 8800億元人民幣,相當於2007年GDP增量部分的32%。油價飛漲,加大了通脹的壓力.

第三,金融風險與金融危機使開發中國家損失慘重。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安全是主權國家經濟安全的核心。國際金融動盪對開發中國家的金融市場、匯率穩定、外幣資產價值等構成嚴重威脅。國際金融風險通過國際貿易、資本流動等途徑向開發中國家國內市場傳遞,對金融等相關產業產生衝擊。20世紀以來典型的金融危機有傳染性、突發性、破壞性、頻繁性的特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共發生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機一百多次,其中絕大多數集中在開發中國家尤其是新興市場,由此造成慘重的經濟損失,甚至引發社會乃至政局動盪。

第四,已開發國家極力維護自身經濟安全,加大了開發中國家自身發展的難度,大大壓縮了開發中國家的發展空間。

已開發國家一直是全球市場經濟與自由貿易的積極吹鼓手,他們不擇手段地沖開發展中國家的大門,但對開發中國家的進入卻採取種種限制手段。作為國際上金融市場最發達的美國,1991年專門通過立法,對外資銀行的進入和業務範圍提出嚴格要求和限制。主要包括:禁止外國銀行在境內吸收美國居民存款,禁止外國銀行加入美國聯邦存款保險系統,不支持外國銀行收購、兼併或控股美國銀行等。正是通過這種種限制,美國把外資銀行排斥在其銀行業的主流業務之外,最終使外資銀行失去與本地銀行開展平等競爭的條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