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獸[中國神話中的天之四靈]

四聖獸[中國神話中的天之四靈]

四聖獸,又稱四象,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四大神獸。中國古代人民認為四象有祛邪、避災、祈福的作用。 這四位天神來源於先秦的星宿崇拜,古代天文學家將黃道中的恆星分為二十八個星座,稱為“二十八宿”;形成了“二十八宿”和“四象”的說法。 而道教將這一說法吸收、演變後才有了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為天神護衛的說法。

簡介

四聖獸[中國神話中的天之四靈] 四聖獸[中國神話中的天之四靈]

1、星宿

四靈聖獸說的就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三輔圖》曰:“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天之四靈,以正四方,王者制宮闕殿閣取法焉。”在上古時代,古人把天分為東西南北四宮,分別以青龍(蒼龍)、白虎、朱雀、玄武為名。實際上是把天空分為四部,以每部分中的七個主要星宿連線成形,以其形狀命名。

東方的角、亢、氏、房、心、尾、箕形狀如龍,所以稱東宮為青龍或蒼龍;

西方七星奎、婁、胃、昂、畢、角、參形狀如虎,稱西宮為白虎;

南方的井、鬼、柳、星、張、翼、軫聯為鳥形,稱朱雀;

北方七星斗、牛、女、虛、危、室、壁,其形如龜,稱玄武。

四神之中,青龍與白虎因為體相勇武,主要地被人們當作鎮邪的神靈,其形象多出現在宮闕、殿門、城門或墓葬建築及其器物上,在最後一種場合里,龍已不是助墓主升天,而是鎮懾邪魔,保衛墓主的靈魂安寧。

2、四靈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本為中國古代星宿崇拜之四靈,道教興起後,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納入其神系,作為護衛之神, 以壯威儀

初學記曰:狼弧垂象,實惟兵精;聖人觀法,是效是營。始作器械,爰求厥成, 四靈既布,黃龍處中。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乃四聖獸,萬獸之祖。占金木水火四行。

青龍操控雷電之力,色青,屬木,為東方護獸,鎮守東方星宿

白虎操控風暴之力,色白,屬金,為西方護獸,鎮守西方星宿

朱雀操控熾焰之力,色朱,屬火,為南方護獸,鎮守南方星宿

玄武操控冰雪之力,色黑,屬水,為北方護獸,鎮守北方星宿

於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又成為鎮守天官的四神,辟邪惡、調陰陽。

雲笈七籤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云:前思太陽日也,後思太陰月也,左存青龍,右存白虎,思頭戴朱雀,足履玄武此存想 四神也。

青龍

四聖獸[中國神話中的天之四靈] 四聖獸[中國神話中的天之四靈]

1、東方之神

青龍原為古老神話中的東方之神,道教東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為二十八宿的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其形象龍,位於東方,屬木,色青,總稱青龍,又名蒼龍。《太上黃籙齋儀》卷四十四稱青龍東斗星君”為:“角宿天門星君,亢宿庭庭星君,氐宿天府星君,房宿天駟星君,心宿天王星君,尾宿天雞星君,箕宿天律星君。”至於其形象,《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七云:“東方龍角亢之精,吐雲鬱氣,喊雷發聲,飛翔八極,週遊四冥,來立吾左。此外,道教還將其用於煉丹術語,如《雲笈七籖》卷七十二引《古經》四神之丹稱:青龍者,東方甲乙木水銀也,澄之不情,攪之不濁,近不可取,遠不可舍,潛藏變化無盡,故言龍也。

青龍為星名,二十八宿中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尾、箕)的總稱,其狀如一條龍,又稱蒼龍,其色表,表東方。《北極七元紫庭秘訣》載:“左有青友名孟章,右有白虎名監兵,前有朱雀名陵光,後有玄武名執明,建節持幢,背負鐘鼓,在吾前後左右”。

2、相關傳說

關於龍的傳說有很多,龍的出處也有很多的說法,龍是中國傳說中較早的先天生物之一。在五行學說盛行的年代裡,慢慢的也開始流傳著有關青龍的故事;五行家們照著陰陽五行給東南西北中配上五種顏色,而每種顏色又配上一個神獸與一個神靈;東為青色,配龍,西為白色,配虎,南為朱色,配雀,北為黑色,配武,黃為中央正色。

在四方的神靈中,根據山海經的說法,‘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兩龍。’;‘東方有句芒,身鳥人面,乘兩龍。’;‘北方禺疆,黑身手足,乘兩龍。’,比較有趣的一點是,在山海經中的龍都是用騎乘的,而跟他同類的蛇則都是被或握或操或繞頸,顯示出兩者的不同來;不過在五方的五神卻跟四方的四神不大一樣,這裡就不再詳述了。朱雀、玄武(黑色的龜蛇,武是龜蛇之意)、青龍、白虎又分別代表了四方的二十八宿,龍是東方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這七宿的形狀又極似龍形,從他們的字義上就可以看出來,角是龍的角,亢是頸項,氐是本,而是頸根,房是膀,是脅,心是心臟,尾是尾,箕是尾末。

還有在龍心的部分,有人稱之為‘大火’的,跟晴雨有關,又因為青龍屬木,所以也是木星當年的年太歲。而在道教興起之後,這些四靈也被冠上了人名,便於人類稱呼,青龍叫‘孟章’,白虎叫‘監兵’,朱雀稱‘陵光’,玄武為‘執明’,而在眾多的朝代中也有一些君主取青龍來做自己的年號,如三國的魏明帝就是一例,而史記中也有關於夏朝是屬於木德的朝代,所以他有‘青龍生於郊’的祥瑞之兆的記載。

在古時後的中國,頭有角的為公龍;雙角的稱為龍,單角的稱蛟;無角的為螭,古時玉佩常有大小雙龍,仍稱母子螭,因在中國龍是神物、是至高無上的,也是皇帝的象徵。也是東方的代表、五行中是屬木的,也因青色是屬木的,故此有左青龍、右白虎的說法。

星宿的是用廿八星宿中,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古人把它們想像成為龍的形象,因位於東方,按陰陽五行給五方配色之說,東方色青,故名‘青龍’。

而民間又有龍性淫旳說法,和牛交時生麒麟、和豬交時生象。

所謂龍生九子,都不像龍的說法,是這樣的——

大兒是叫囚牛:它平身喜愛音樂,故常立在琴頭上。如漢族的胡琴,白族的三弦琴等。而蒙古的馬頭琴也可能是囚牛的變種。

二兒子是睚毗:它平身愛殺所以多被安在兵器上,用以威攝敵軍。同時又用在儀仗上,以顯得更加威嚴。

三兒是嘲風:是只獸形龍,樣子有點像狗,它善於瞭望,故多安在殿角上。據說可以威攝妖魔、消滅災禍。

第四兒是蒲牢:喜歡吼叫,人們就把它安在鐘上,大多是蒲牢的形象。據說它是住在海濱的,但卻十分怕鯨魚,一但鯨魚發起攻擊,它就會嚇得亂叫。故人們把木杵造成鯨的形狀,以令銅鐘格外響亮。

第五兒是狻猊:形似獅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遺像。相傳這種佛座上裝飾的狻猊是隨著佛教在漢代由印度人傳入中國的,至南北朝時期,我國的佛教藝術上已普遍使用,這種造型經過中國民間藝人的創造,使其具有中國的傳統氣派,後來成了龍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結跏趺坐或交腳而坐的佛菩薩像前。明清之際的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衛大門的中國傳統門獅更為睜崍威武。

第六兒是霸下:又名贔屓,樣子似龜。相傳上古時它常背起三山五嶽來興風作浪。後被夏禹收服,為夏禹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治水成功後,夏禹就把它的功績,讓它自己背起。故中國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

第七兒是狴犴:又名憲章,樣子像虎。相傳它主持正義,而且能明是非,因此它被安在獄門上下、門大堂兩則、以及官員出巡時肅靜迴避的牌上端,以維護公堂的肅然之氣。

第八兒是負屓:因它喜愛文學,故多安在石碑的兩則。

么子是螭吻:又名鴟尾,魚形的龍。相傳是大約在南北朝時,由印度“摩竭魚”隨佛教傳入的。它是佛經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夠滅火。故此,螭吻由此變化出來,所以它多安在屋脊兩頭,作消災滅火的功效。

白虎

四聖獸[中國神話中的天之四靈] 四聖獸[中國神話中的天之四靈]

1、西方之神

白虎原為古老神話中的西方之神,道教西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為二十八宿的西方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其形象虎,位於西方,屬金,色白,總稱白虎。《太上黃籙齋儀》卷四十四稱白虎西斗星君為:“奎宿天將星君,婁宿天獄星君,胃宿天倉星君,昂宿天目星君,畢宿天耳星君,觜宿天屏星君,參宿天水星君。”至於其形象,《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七云:“西方自虎上應觜宿,英英素質,肅肅清音,威攝禽獸,嘯動山林,來立吾右。”同時,道教亦將其用於煉丹術語,如《雲笈七羲》卷七十二引《古經》四神之丹稱:“白虎者,西方庚辛金白金也,得真一之位。《經》云:子若得一萬事畢,淑女之異名,五行感化,至精之所致也。其伏不動,故稱之為虎也。

在中國四聖獸中,另外一個常常跟龍相提並論的就是‘白虎’;虎,為百獸之長,它的威猛和傳說中降服鬼物的能力,使得它也變成了屬陽的神獸,常常跟著龍一起出動,‘雲從龍,風從虎’成為降服鬼物的一對最佳拍檔。

而白虎也是戰神、殺伐之神。白虎具有避邪、禳災、祈豐及懲惡的揚善、發財致富、喜結良緣等多種神力。而它是四靈之一,當然也是由星宿變成的。是由二十八星宿之中,位西方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所以是西方的代表,而它的白,是因是西方,西方在五行中屬金,色是白的。所以它叫白虎不是因它是白色,而是從五行中說的了。

2、術語

除了道教中的四靈包括了青龍白虎之外,連在風水師探勘墓地時,在地形前方左右兩邊突起的地形,可以當作墓穴的地方,都有獨特的稱號,稱之左青龍、右白虎,取其護衛之意,而在公堂中也有相同的裝飾,在左右堂柱上繪有青龍白虎,以其鎮壓邪靈。而在道教興起之後,龍虎被借用為道家煉丹的術語,就是指"鉛汞、坎離、水火、陰陽",等的同意詞。而道家煉丹分內外(內丹鍊氣,外丹煉丹藥,筆者才疏學淺不敢十分確定),內丹是就陰陽五行而言,龍陽,生於離,離屬火,故云‘龍從火里出’,虎陰,生於坎,坎屬水,故云‘虎向水邊生’,兩者結合之後,一陰一陽,互相調和,稱為道本,都是元神、元精的代表。而另外一種說法是,性屬木,木代表東方,於卦為震,故比為青龍;情屬金,金代表西方,於卦為兌,金白色,故喻為白虎。金能夠克木,故情多損性,而用二八之真精氣,使之交合為一,則金木無間,龍虎自伏而成丹,在人體中則以肝為龍、腎為虎,而外丹則仍取陰陽之意,以龍為鉛,虎為汞。

在古人心目中,老虎是可怕的東西,又是可敬的東西。可怕的是,它會食人畜。而可敬的是因其威猛無比,能夠避邪。而在一些古書中,如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祀典》:‘畫虎於門,鬼不敢入’,‘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摶挫銳,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惡遇,燒虎皮飲之。擊其爪,亦能辟惡。此其驗也。’古人還認為白虎是一種祥瑞:‘德至鳥獸。’

最初的西天星神是熊和貓頭鷹,但後因古羌族的圖騰在由熊變為龍的時候。而又到黃帝的向東發展時,龍的圖騰被帶到東方,跟‘東方蒼龍星座’合而為一,朱鳥則成了統一南方時鳳圖騰在天國的新居,因兩大部族融合而終於成‘龍鳳呈祥’。作為古代圖騰是東鳳而西龍,作為星象則是東蒼龍而西朱鳥。到周朝以後,封建制度正式確立,五行思想也成熟,把天像重新劃分,朱鳥放到了南方,和祝融火神一起崇拜了。而西方的就崇拜白虎。在部族鬥爭及遷移,西北方的龍向東移,東方的鳳向南移,南方的虎向北移,全國顯示一個大周轉的觀念運動。到漢代五行觀念成了統一的思想,再補出玄武完成‘四方之神’的配套。

在古時《史記.天宮書》‘東宮蒼龍、南方朱鳥、西宮鹹池、北宮玄武。’在這裡的不是白虎,而是鹹池。而鹹池是主五穀的星,主秋季,因五穀是在秋天有收成的,所以就把它放在秋季,但它不是動物,如何能和龍、鳥、龜配成四靈呢?在《正義》:‘鹹池三星在五車中,天演南,魚鳥所扥也。’所以在宋代己提出質疑:‘蒼龍、朱鳥、玄武、各總七宿而言之。至於鹹池,則別一星,自在二十八宿之外。鹹池還有一個解釋,就是太陽洗浴之所。在《淮南子.天文篇》:‘日出於暘谷,浴於鹹池,拂於扶桑,是謂晨明’。可見鹹池原是羌人視為日出之處,鹹池也就是鹼水湖,應是岷山地區的芋個湖泊,或是青海。由此可證明原始人所崇拜的星宮天象尚沒有青龍白虎的觀念。在《禮記.禮運》所謂:‘麟鳳龜龍,謂之四靈。’把不屬於動物的鹹池換成麒麟。後世有四靈有麟、四象有虎的習慣。

又由於白虎是戰伐之神,所以有多位的猛將被說成為白虎星充扥世的,如:唐代大將羅成、薛仁貴父子等人。除此之外,白虎又被道教吸放,被神化起來,成為了各廟宇的鬥神。

朱雀

四聖獸[中國神話中的天之四靈] 四聖獸[中國神話中的天之四靈]

1、南方之神

朱雀原為古老神話中的南方之神,道教南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為二十八宿的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其形象烏,位於南方,屬火,色赤,總稱朱雀,亦名“朱鳥”。

2、史料

《太上黃籙齋儀》卷四十四稱南方朱雀星君為:“井宿天井星君,鬼宿天匱星君,柳宿天廚星君,星宿天庫星君,張宿天秤星君,翼宿天都星君,軫宿天街星君。”至於其形象,《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七云:“南方朱雀,眾禽之長,丹穴化生,碧雷流響,奇彩五色,神儀六象,來導吾前。”同時,道教也將其用於煉丹術語,如《雲笈七籖》卷七十二引《古經》“四神之丹”稱:朱雀者,南方丙丁火硃砂也,刨液成龍,結氣成鳥,其氣騰而為天,其質陣而為地,所以為大丹之本也,見火即飛,故得朱雀之稱也。

玄武

四聖獸[中國神話中的天之四靈] 四聖獸[中國神話中的天之四靈]

1、北方之神

玄武原為古老神話中的北方之神,道教北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為二十八宿的北方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其形象龜,亦稱龜蛇合體,位於北方,屬水,色玄,總稱“玄武”。

2、史料

水神

《楚辭·遠遊》注云:“玄武,北方神名”。《史記天官書》說:“北宮玄武、虛、危”。《重修緯書集成》卷六《河圖》:“北方黑帝,神名葉光紀,精為玄武”。

根據陰陽五行理論,北方屬水,故北方神即是水神。

《後漢書王梁傳》:“玄武,水神之名”。《重修緯書集成》卷六《河圖》:“北方七神之宿,實始於斗,鎮北方,主風雨”。雨水為萬物生長所需,且水能滅火,所以玄武的水神屬性,頗為民間重視和信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