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頂極論

單元頂極論(monoclimax hypothesis) ,在20世紀初就已基本形成。這個學說的首創人是H.C.Cowles和F.E.Clements(1916)。在同一氣候區內,無論演替初期的條件多么不同,群落總是趨向於減輕極端情況而朝向頂極方向發展,從而使得生境適合於更多的生物生長。演替初始的先鋒群落可能極不相同,但演替過程中群落間的差異會逐漸縮小,逐漸趨向一致,最終均會發展成為一個穩定的氣候頂極群落。

簡介

單元頂極論(monoclimax hypothesis)

在20世紀初就已基本形成。這個學說的首創人是H.C.Cowles和F.E.Clements(1916)。

特徵

在同一氣候區內,無論演替初期的條件多么不同,群落總是趨向於減輕極端情況而朝向頂極方向發展,從而使得生境適合於更多的生物生長。演替初始的先鋒群落可能極不相同,但演替過程中群落間的差異會逐漸縮小,逐漸趨向一致,最終均會發展成為一個穩定的氣候頂極群落。

在一個氣候區內,除了氣候頂極群落之外,還會出現一些由於地形、土壤或人為等因素所決定的穩定群落。為了和氣候頂極群落相區別,可將它們統稱為前頂極階段。

前頂極的類型:

亞頂極 指氣候頂極階段以前的一個相當穩定的演替階段。如內蒙古高原的羊草草原是大針茅草原的亞頂極階段。

偏途頂極 也稱干擾頂極。由強烈而頻繁的干擾因素所引起的相對穩定的群落。如在美國東部因常遭火燒而長期保留的松林階段。

預頂極 也稱先頂極。由於局部氣候比較適宜而產生的一種穩定群落。如草原氣候區內出現的森林群落。

超頂極 也稱後頂極。由於局部氣候條件較差而產生的穩定群落,如草原區內出現的荒漠植被片段。

無論哪種形式的前頂極,如果時間足夠的話,都能夠發展為氣候頂極。

在自然狀態下,總是表現為進展演替,而不可能是後退的逆行演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