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故居

唐伯虎故居

明代著名畫家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因鄉試第一名,人稱唐解元。皈依佛教後,號六如﹙取《金剛經》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句意﹚。 老家住蘇州吳趨坊北端﹙西中市皋橋東堍﹚,後“卜築”桃花塢。

介紹

唐寅故居遺址 1991年進行過整修,現有建築面積511平方米,坐北朝南,大致可分為兩路兩進房屋。西路頭進為臨池而建的水閣,面闊五間15.4米,進深9米,硬山頂,內構船篷軒,圓作梁架。第二進為殿堂。水閣東側有清代石板小橋“青蓮橋”跨池,以通出入。

變遷

最近幾十年,唐寅故居遺址一帶發生了一系列變化:

南側的池塘原有兩個,被稱為“雙荷花池”,現已只剩西側的一個,變成了“單荷花池”,池水水質也比幾十年前下降了許多。東面的那個,被人填掉造了房子。

故居遺址上世紀90年代只住了5戶人家,本世紀初入住的人家卻達到了18戶,最多時更是增加到了22戶,變成了一個大雜院。環境的雜亂,從天井裡就可見一斑。這裡,一根根從東牆拉到西牆、南牆拉到北牆的皮線上,掛滿了花花綠綠的衣服、襪子、鞋墊;電線跟蜘蛛網一樣延伸到每一戶人家;一隻只拖把或頭朝下、或頭朝上地豎著……

歷史記載

唐寅故居的前世今生吳中才子、書畫大家唐寅(1470—1524年)字伯虎,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才子”,又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家”。故居遺址位於平門內西大營門雙荷花池13號,即寶華庵,又稱文昌閣,1982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唐寅的一首《桃花仙人歌》,是他住在這裡的一個真實記錄,唐宋時期遍植桃樹的桃花塢也因此名揚四海。根據史料記載,弘治十八年(1505年),一說正德二年(1507年),唐寅在這裡擇地建宅,署額桃花庵。直到54歲去世,唐寅一直住在這裡,他一生中的主要藝術作品就誕生在這裡。

據載,唐寅故居有桃花庵、夢墨亭、學圃堂、蛺蝶齋等建築,但唐寅只有一個女兒,身後潦倒,去世後,故居逐漸荒蕪。清朝順治初年,名醫沈明生遷居蘇州,買下這一地塊,構築夢墨亭、六如亭、桃花庵、蓉鏡亭等建築,時人稱為“唐家園”。乾隆年間,僧人禪林、道心將這裡改建為寶華庵,光緒年間又曾改作文昌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