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取名

周易取名

周易取名是一種含有數理學、陰陽、五行學、心理學、社會學、歷史學、哲學、自然科學的綜合概念的命理學,是由中國古老哲學《易經》所發展出來的學問,姓名是一組符號,周易取名就是剖析組成這一名字的符號暗含的意義和吉凶的學問。周易取名又可理解為取名藝術,是以算命為訴求的一種行為。周易取名,屬於易學分支,是從《周易》象數理論中衍生出來的新派系,它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作為職業周易取名專家,要深通地理、文學、美術、政治、經濟、外文、易理,甚至俚語和俏皮話。

基本信息

簡介

周易取名周易取名

據說由日本人根據中國古代易學發明,但亦有說為唐代時中日交往頻繁,日本學者及僧侶吸收當時的中國人取名方法,帶到日本再發揚光大。

周易取名最早是服務於皇室,用於朝代名的制定,皇帝的帝號,年號,諡號的制定,皇太子的命名,是不傳於民間的密寶。坊間誤傳由日本人根據中國古代易學發明,其實是在日本軍國主義向中國大肆侵略擴張時期,對中國文化的剽竊和掠奪。以後又從日本傳到台灣,在文革後流入大陸。由於日本人沒有得到姓名學真正的精髓,只會單純的計算筆畫,故而在推算中謬誤百出。姓名學雖可說是最易學的一種命理,但其實要比想像的複雜的多,易學難精,需要考慮筆畫數,文字寓意,音調,筆畫五行,和文字本身的五行,要面面俱到才能創造出好名字。

漢字中含有五行,數理中含有五行、音律中含有五行,通過不同姓名漢字的組合,顯現出不同的吉凶暗示,並表現於人體陰陽五行氣場的順暢與滯澀,通則吉順、滯則兇險。姓名經後天人為補救,可調整人體五行氣場微循環結構,使人達到趨吉避凶的吉祥作用。其作用與方位、顏色等等補救措施同理同功。

姓名學

姓名學指出,姓名決不僅僅是代表一個人稱呼的簡單符號,它還結合易經的宇宙全息規律,通過姓名中字的形、音、義、數、組合等所產生的五行磁場的誘導力,配合漢字的筆劃數、五行、音律等特有信息,對人的起到一種暗示作用,從而影響人一生的性格、健康、事業、婚姻、財運、人際關係等諸多方面。姓名學可以達到趨吉避凶、趨利避害,至於人生理想境界的目的,實為既節省能源又節約勞力、無污染、無副作用、投入少、回報大的優秀技術。是人類幾千年來諸多學者、哲人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姓名學已成為古往今來中華民族(包括東方鄰國在內)命名時所遵循的重要參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枝獨秀,從古至今多少仁人智士、名流學者因正名後而一舉成名!

民間通用的方法只是單純的計算比劃。雖可說是最易學的一種命理,但其實真正取名學要複雜的多,易學難精,需要考慮筆劃數,文字寓意,音調,筆劃五行,和文字本身的五行,要面面俱到才能創造出好名字。

另外,中國取名學大多要與中國傳統術數配合,例如八字命理。最簡單理解,是要在人的八字中找出五行生剋所需,並在姓名中加以補充及配合等。

周易姓名學以其音、形、義,按易學的象、數、理為依據,綜合陰陽五行,並以預測者的感應,找出名字中對特定人和事物吉凶與變化趨勢。

首先要說明的是名字本身並不一定對應著吉凶,按陰陽理論,名字的吉凶是同時包含的,名字只是在特定的人身上由學者去發現變化,就同古時測字,同一字不同的人測有不同意義。 因此,純以數理為主的五格剝象等姓名預測,並沒有足夠的“科學性”。不對人只對名字的預測分析,根本毫無意義。

名字不包含吉凶或者說同時包括吉凶,但並不是說起個好名字就能改變命運,不同的符號肯定會帶來不同的影響,但這種影響是漸變的趨勢,這種趨勢對於特定人或事物,可能會因力量太小而根本毫無作用。

結合命理的取名,同樣不容易。因為八字命理在大多數情況下,還沒有得到充分認識,這可以從古代、現代大師的書籍中找到很多錯誤中得到引證。另外,姓名和命理並不是一個太極點,要兩者結合,在命理、姓名學都不精通的情況下,可信性不高。

但姓名還是有著普遍符號意義的,姓名學因其音形義,包含著諸多信息,其多字組合意義更多,因此學者能通過其天人感應(按全息論觸發的靈感),經常能夠捕捉到一定的吉凶趨勢。

“姓名學”是一種含有數理學、陰陽、五行學概念的命理學,是由中國古老哲學《易經》所發展出來的學問。而且姓名學是一種很方便的命理工具,因為只需要利用“姓”與“名”,就能研究一個人的命運、個性、與人之間的相處關係。簡單來說,如果您今天遇到一位朋友,想知道他的個性如何,就可以在第一時間透過這種簡單的方式了解。

姓名學是結構非常簡單、很容易入門但卻很難深入的學問。因為結構越簡單的學問,往往背後隱藏的理論常常是很精髓的。尤其是坊間的姓名學書籍中經常有數理意義的錯誤,這樣的話,就只得其門不得其入了。

解析、破譯姓名有以下步驟:

(一) 書寫被鑑定者之姓名,準確計算其筆畫數(筆畫數理, 非書寫筆畫)。

(二) 形成易理姓名卦象.

(三) 五格剖象,從天格、人格、地格、總格、外格等五格數理誘導及五行關係。

(四) 對八字基本命盤的作用。

(五) 總觀文字星、義理、數理、生肖、陰陽五行等。總論人生。

取名技巧

姓名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姓名學擁有兩方面的涵義:一個是傳統周易命理、數理,另一個是現代審美。

命理數理需要有專業的知識,難以掌握。現代審美同樣不容忽視,光命理數理好的名字同樣不是美名。下面我們就來談談命理、數理外的審美方面。這同樣是周易起名的重要組成部分。

千金易得,好名難求。

何為好名?除命理、數理外可以用十個字概括:新穎、典雅、含蓄、響亮、形美。

新穎,就是卓爾不群、與眾不同,唯我獨有,不易被人侵犯。

典雅,就是觀之可敬、讀之可親、呼之可愛、品之可口,不染塵俗。

含蓄,就是意境幽深,內涵豐富,合乎中正之德。

響亮,就是悅耳、順口,引人注目,具有音律美感。

形美,就是符合美學原理,結構搭配錯落有致,筆畫勻稱,富有生機。

化典構思

歷代文人都喜歡在文詞曲里運用典故。以東詩文含蓄、典雅、富有說服力、表現力、典故是指我國典籍中出現的有意義的故事和有出處的詞話,運用典故是我國的文化傳統之一,它也是提高名字的文化素質和審美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

唐代詩人孟浩然的名字出自《孟子·公孫丑》中的“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浩然之氣指純正博大而又剛強的氣質,文天祥也有詩云“是氣所磅礴,凜然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定足論!”講的就是浩然之氣:“況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

清代著名畫家、詩人、書法家鄭板橋的名字出自唐代劉禹錫的《楊柳枝》:“春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曾與美人橋上別,恨無訊息到今朝。”借“板橋”二字來諷刺世態炎涼,名字與其畫風一致,耐人尋味。

現、當代不少著名文人也在起名時巧用典故,對這種方法的運用起到了有力的推廣作用。

如朱自清之名出自《楚辭·卜劇》中的“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表明自己要做一個清白自尊的人,以廉潔正直自律。的確人如其名,朱自清一生正直清白,特別是晚年貧病交加,但寧步餓死也拒不食用美國兵從飛機上空投的麵粉,保持了一個中國人的民族氣節和骨氣。再如王朝聞先生的名字出自《論語·里仁》:“朝聞道,夕死可矣。”意思是早晨聞知真心以以拚死的精神來求得真理。楚圖南先生的名字出自《莊子·逍遙激》:大鵬由北冥飛。“絕雲氣,負責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圖南”表示既定遠大目標。

謝冰心、沈冰壺。“冰心”、“冰壺”出自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冰心,是指晶瑩潔白如冰之水;“冰壺”:是指深藏冰心的高潔透明玉壺。比喻人內外皎潔,琳麋剔透,品德高尚。

胡喬木,“喬木”出自《詩經·伐木》:“出自幽谷,迂於喬木。”喬木是指樹幹高大的松、柏、楊、白樺等樹,這些樹木都象徵著頑強的意志,高尚的人格。

劉白羽,“白羽”出自唐代盧綸的《寒下曲》:“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白心,桿上帶有白色羽毛的箭,這裡是指能射穿青石的利箭,表現出強勁的力量。

從上面的諸多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典故化名存在兩種傾向。第一種是用其本意,第二種是借“典”發揮,賦予新意或者是舊詞新用,措詞反用。

前者如孟浩然,羊士諤、王朝聞、朱自清等,後者如楚國抽、胡喬木、劉白羽、未央、鄧散木、王任重等。這兩種傾向的立意不同,側重點不同,但表達效果是相同的,前者的典故本身就表達了主人想要表達的思想、涵義,而後者的典故則是通過“再用”,即引申後表達主人想要表達的思想,都體現了主人的價值導向、人生觀、世界觀、處事態度和事業取向等問題,耐人尋味,含蓄深遠。如“喬木”一詞在典故中的立意是高大的樹木,用在名字中引申為高大的人格,再如“散木”在典故中的本義是無用之材,主人以散木為名則表現出謙遜、積極進取的美德,是個性的自然流露。

成語構思

巧用成語就是通過加工改造成語而命名的方法,也就是引入成語的起名法。運用成語的名字具有觀賞價值、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耐品味,且琅琅上口,涵義深遠,給人以美感。

成語是約定俗成的固定詞組或短語,多數由四個字組成。《漢語成語大詞典》中收集了約1.7萬條成語。這個數量相當可觀,對於起名字完全是一個可供利用、開發的“寶庫”。

名字中的成語運用自然無法整體上套用,但可以將成語加以改造,取其義而用之。將成語適當改造以後引入起名,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

第一種是簡縮式。即將成語整體壓縮,改造成兩個或三個字的形式,讓人一看就知道它的來歷和起名的涵義。舉例如下:

葉知秋:即“一葉知秋”,看到一片樹葉落下,便知道秋天臨了。以此比喻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可以從某些細微跡象看出整個形勢的發展趨向。

吉天相:即“吉人天相”,好人自會得到上天的保護和幫助,此名對主人有深深的祝福之意。

萬斯年:即“億萬斯年”。形容無限長遠的年代,來日方長,吾將上下而求索。

第二種是綱目式,將成語用幾個關鍵字,提綱挈領地表現出來。

如劉海粟:滄海一粟;程思源:飲水思源;毛致用:學以致用;祝馨香:馨香禱祝等。這種形式比較隨機,對姓氏沒有特別的要求。

顏廷利:山東省濟南市人,漢族,法名求前大師,現年40歲。自幼潛心研究周易風水學二十餘載,擅長起名、拆字、起名測字設計等,最近兩年苦心獨創望圖(旺途)設計技術,一生倡導一個”誠”字,做人要誠實、做事要講誠心、經商要講誠信,“誠”字拆字寓意就是:誠實守信,一言為定!正因如此他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寬,聲譽越來越大,他留下的足跡最多的地方有北京、上海、福建、廣東等各個省市,為很多著名企業及達官貴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還被稱作“中國最有名風水大師”、“中國易學大師”、“中國著名風水大師”、“中國權威風水大師”等;相關著作有“現代易經發展史”、“當代易經論述”、“建築風水學考究”、“拆字預測心理學”等。

第三種是諧音式,即採用以上兩種方式,根據需要用諧音字替換成語中的原字,舉例如下:

鍾志誠:“鍾”即“眾志成城”,大家同心協力,就像城牆一樣牢固。比喻大家精誠團結,主能克服困難,取得成功。

沈力行:“沈”即“身體力行”,親身體驗,努力實踐,表明主人的實幹態度。

馮甘雨:“馮”即“久逢甘雨”,比喻一直渴望的東西得到了滿足。

辛花放:“辛’即“心花怒放”,形容非常開心。

巧用成語起名應注意一個“巧”字,一是成語的表述要準確、醒目,讓人一目了然,不能發生歧義或誤解;二是選擇的成語的要適宜於起名,要雅俗共賞,既雅致又能讓人讀懂、理解,要有積極意義。電視連續劇《十六歲花季》中有這樣一個小插曲:一個女孩子姓張,她想取一個四字名,同室的好友贈她一個名字:“張牙舞瓜”,賺得眾人哈哈大笑。我們在不以為然的同時,可以得到起名要“雅”的啟示。再如,一個姓氏為“黃”的人,最好不要起名為“黃粱夢”,因為成語“黃粱一夢”的意思是比喻想要實現的好事落得一場空,瞧,這樣的名字多少會讓自己掃興,給別人留下笑柄,還是遠離為妙。

諧音構思

所謂諧音興義構思法,就是在甲字與已字的讀音相同或相近時,可以藉助語音作為橋樑,用甲字的字形表示乙字的語義,或用乙字的字形表示甲字的語義的一種構思方法和技巧。早在我國古代,就已經有了“假借字”的說法,即借用甲字的形體,表達乙字的意義。諧音興義即是借字的活用,兩者的原理是一致的。上面講的巧用成語法中的“諧音式”即是諧音興義構思起名方法的一種。

諧音興義起名的途徑主要有兩種: 一是姓氏的諧音,如劉(留)青山,何(河)思海,朱(珠)滿庭,宋(頌)太平,姚(遙)遠途,譚(談)天地,艾(愛)農、龔(共)休戚,薛(雪)中睛等。二是名字諧音,如馬辛(新)衣,更敬敏(民),李公朴(仆),等。

一般情況下一個姓名中只用一個諧音字,以求鮮明、集中,如以上所舉的例子。但有時候因為組詞的需要,偶爾也可以選用兩個諧音字來起名。如李源潮(援朝),鄧戈明(革命)等,只是這些採用兩個或兩個以上諧音字的名字已具有了其雙重語義,即本義與諧音字義。

採用此種方法起名,擴大了姓與名之間的語義範圍,增強了姓名的趣味性和含蓄性、耐讀性,因而深受民眾的喜愛。運用諧音法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選用諧音字應周密考慮,不能醜化姓名,或帶來消極、不雅的意義。

如“姚培謙”,這個名字的構思本來是取“要培養謙虛好學的美德”之義。但細聽此名,會發現“培”字與“賠”字同音,而“謙”字又與“錢”字相諧,因此聽起來就極像“要賠錢”,這個意義就相當消極和令人不快了。又如“商海”一名,字面看並無大錯,是表明商業發達,繁榮如海之意,但叫起來容易誤聽為“傷害”。這就是考慮欠周全,造成的不良效果。所以我們在運用諧音興義法起名時,一定要反覆推敲,嚴格把關,杜絕負面效果的產生。

二是要掌握諧音興義的規律,即什麼情況下採用本義,什麼情況下採用諧音轉化語義。一個字的諧音轉化意義往往不止一個,那么,區分和選擇的關鍵是進行“語境”的分析,即弄清語言環境,疏理詞語之間的關係。

五行起名

五行,指的是五種物質元素,即:水、火、木、金、土。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陰陽家認為,這五種物質是萬物的起源和根據。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士、土克水。

五行相生相剋理論是具有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因素的,對中國天文、歷學、醫學等發展起了很大作用,至今中醫學仍以五行學說來說明臟腑的屬性及其相互關係。比如,中醫認為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等:另外,中醫還在臨床上以五行生勝理論來解釋內臟間互相資生和互相制約關係,如肝能制牌,稱為木克土;脾能養肺,稱為土生金等,在治療方面,如肝病犯脾,則採用抑肝扶脾的治療方法,稱為抑木扶土。

取名要義

定了字的五行後要分君臣主賓組合,周易取名的姓名五行組合以姓氏為君名字為賓;這和八字中的日主為主其餘為賓是一個道理,名字中的五行不喜克只喜生,它是配合八字喜用的,克就會減力而導致不吉。運用周易取名要注意一下幾個方面:

1、符合個人的命理,即通過命局選出個人的喜用神,即人們說的補救五行,然後根據個人喜歡的字進行組合;

2、符合易經理論,其寓意是達到陰陽平衡(即中和);中和是兩個概念,正格宜中(中就是五行停勻,流通不息),從格宜和(和就是和氣順暢,不宜衝剋)。

3、符合字形、字義、字音、取象、易理,就是指在名字中取用的字,不能生僻、難認,應利於書寫和辨認,也不能有諧音,讓人產生不好的遐想,另外,一個名字要有好的寓意,因為名字有暗示的作用,積極向上的名字總能給人朝氣蓬勃的感覺;

4、符合三元配置,也就是俗稱的天時、地利、人和,用意在於把這三方面好的運勢都揉和到名字中去,這樣產生的名字能起到增運的作用;

5、符合個人風格及個性,取名要根據本人的性格信息來取,儘量彌補性格中的劣勢,突顯本身的優勢,避免和家族中的同性,特別是長輩重名;

6、姓名所蘊含的易經卦象要吉利,避免姓名喜用五行交戰不和。

7、所起的名字避免家人姓名有衝突。徵求顧客意見,根據顧客喜歡的字進行分析,並篩選出有利孩子命局的字來組合起名。

8、符合音律學、音韻學,指取好的名字,要豪放大氣、朗朗上口、好聽好記,因為名字從心理學上講,叫首因效應,是給人的第一感受,好聽的名字是很容易讓別人對自己產生好感的;

9、所取名字具有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底蘊。

10、姓名字形美觀利於簽名設計。

必要性

很多不了解周易姓名學的人,認為周易姓名學是一種純粹的巫術,是封建迷信的。其實不然,周易起名是一門新興的藝術學科,是數理學、陰陽、五行學、心理學、社會學、歷史學、哲學、自然科學的綜合精髓,是社會文明進步和文化水平提高的重要標誌。好名源於匠心獨運,而非泛泛宣傳。作為職業周易取名專家,要深通地理、文學、美術、政治、經濟、外文、易理,甚至俚語和俏皮話。否則很難策劃出一個好名字。私營企業產品的名字策劃要根據行業特點、產品性能和用途,注重創意性、獨特性、藝術性、區域性和國際性,要融入漢字原理和美學原理;人名策劃還要注意姓氏、性、美學、德操、形象、心理、生肖、社交、字音、字義、字型等諸多方面。綜合分析,適當定位,才能醞釀出一個別具一格、易於識別、易於傳播,利於個人、私營企業、產品發展的好名字,以文化為底蘊,創世界名牌。

注意事項

俚俗的字

正式用名與乳名不同,乳名使用時間短,只是為了便於稱呼或討得吉利,無須顧忌太多,但如今孩子出生不幾天就要申報戶籍登記正式用名,要使用一輩子的名字,就不能不慎重,如果所用的名字太過俚俗,很容易使人認為是一位沒有學問與修養的人,一旦認為不妥想改名,又不具有更改本名的條件與理由到時侯想改也難改了。

洋化的字

我們到底是炎黃子孫,有自己的道德、文化與思想意識;我們是世界上驕傲的民族,適宜取符合中國人民俗的名字。喜歡使用近于洋名國人名用字,如約翰、瑪莉、麗莎等,這本無可厚非,但當使用洋名的孩子長大後,人際交往之間便可能使別人產生輕視不快的心理,當然洋名在特殊場名如外資公司、國外等是必要的,這應另當別論。

太冷僻的字

我國文字數量浩繁,《康熙字典》收有42100多字,普通人能認識或常用的字也不過四五千之多,有些人取名字,喜歡在字典中查找不常見的字,這是極為不妥的,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名字讀不出來時,首先便有不一種不愉快或感覺。

字音

(1)、姓名與聲母與韻母應該避免相同,例如一個的名字叫“王文威”,這個名字的聲母都是w,造成叫起不夠響亮,最少兩個字聲母要避免三字相同;又如“顧叔武”此名則是三字的韻母相同,也犯了同樣的錯誤。

(2)、姓名的字音應避免不文雅與諧音,有些人的名字看起來很文雅,但是由於字音與另外一些詞句類似,便容易引起人的朝謔,甚至是遠避忌諱,如“王國勛”(亡國君)“應柏材”(應破財)等名都犯此忌。

(3)、姓名的“四聲”避免相同,四聲是一個字讀音的腔調,所謂“四聲”為“平、上、去、入”是也,為了使姓名的讀音響亮好聽,姓名幾個字的音調不可完全相同,舉例來說“柳景選”三個字都是上聲,讀起來就不如“柳敬室”好聽。

字形

(1)、不宜用筆畫數太多的字,一個字筆劃多,便為厚實與煩復,如果姓氏為“丁”名取為“丁繁瞬”便形成頭輕腳重的格局,破壞了姓名的格局美,從而形成卦象也不佳,當然起名用字的繁簡還須姓名姓氏來看,總的原則是需求與姓氏相一致和相協調。

(2)、三個字的部首偏旁應避免完全相同,如果姓名的三個字部首完全相同,使人有一種單調的感覺例如:江浪濤、何信仁等,這幾個名字就是這種情況,取名用字在形狀上要錯落有致、完美結合、左右呼應等等。

五行

命格中喜忌五行,是不必一定要用火字旁的字或水字偏旁的字,如果在數理中用也是一樣的,如名字中的三才配置,人格,總格這些屬性也是重要的。

發展史

姓名學乃淵源於我國祖先哲學思想是我國的國粹,孔子曰:“名正言順”雖屬一句簡單的話,其含意己暗示人之于姓名上的重要性。古代有句名言:“有其名必有其實,名為實之賓也”。在《說文》一書中,訓義“名為”“命”名自命也”。在古時,許多學者雖對命理作研究,可惜只是究文字義而未加以發展,更沒有與《易經》綜合起來而結合成一門專門的學問。後來,各代仕人雖有補充,詳加說明,終沒有被人重視,而作異端邪說,只是民間流傳使用僅作算命之法。以致,此風流傳日本,漸漸風行,始正式呈現姓名學的源流。迄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日本熊崎健翁氏將姓名學作為有系統的整理,並美名稱為“聖學”,實為中國姓名學。而研究此學的門生卻給予“聖學生”的學號。之後,此風傳於新加坡、澳門、台灣、香港、韓國等地,漸傳至我國東北逐成今日姓名學。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