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六十四卦淺解

周易六十四卦淺解

作者把學易在開始時所遭遇的困惑和障礙加以說明,並且將孔子為了幫助後學所撰寫的“十翼”,作了簡要的介紹,希望能以“由淺入深”、“按圖索驥”的方式“循序漸進”“深入堂奧”,如撥雲霧而見青天,入深山而得寶藏。 歷來治易者早就揭示我們,讀易才須“以經解經”,也就是以“傳”解“經”(即先讀十翼,再談經文)。這樣對大易的體認和運用,就不會有偏差、有誤解。 作者這次撰寫《周易六十四卦淺解》,大膽地改變了傳統方法,先“經”後“傳”的順序。為使讀者對易經的“本源”以及卦爻象徵的意義有一個概念,使由淺而深,求難於易,本書除將“易例”十八章列於卷首,使讀者對“易學”有一個概念。特以容易懂得的“十翼”列在卷中,而把比較難懂的“經文”編排在卷後,以便初學者前後參證,體認易經的真諦。 研讀經典史籍,不外乎“承撫啟後”、“繼往開來”,這本書雖然是作者近十年讀易的領悟和教學相長的心得,實際上仍是從先哲的經典的啟示,並汲取近代國內外治易學者、專家的宏文巨著之精華,匯集而成。

原著小說

《周易》 古老而又燦爛的文化瑰寶,古人用它來預測未來、決策國家大事、反映當前現象,上測天,下測地,中測人事。然而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學方法之前所依託的一種手段,並不是真正的科學。雖然有些理解與科學相符,那是因為這個理解正好有科學合理性,但就不能因為說它是科學的。只能當它是一種文化。《易經》誕生於三千年前,從伏羲八卦算起,易學的起源最少也有七八千年的歷史,可企業管理是近代和現代的問題;他們之間有何關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萬法歸宗。易乃中國文化之源,誕生於甲骨文之前,是我們的祖先對待天文、地理、歷史和生活環境的經驗寫照。因易而成道、儒、釋,道學崇尚自然,儒家崇尚倫理,釋佛崇尚覺悟。“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繫辭云:“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天人合一”,“內聖外王”,“內外兼修”…… 因易而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構,使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一脈相傳,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形成了穩定的社會結構,使華夏兒女得以休生養息、安居樂業薪火相傳,塑造了富於創造和頑強的民族精神,哺育了一代代英雄兒女

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信息化的市場競爭,企業的競爭實際上是核心競爭力的競爭,是國際化的競爭。企業競爭的背後已經是文化的碰撞、交融、融合。中國的企業只有依靠得天獨厚的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才有可能吸收外來文化,才能塑造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因此不難理解,為何近幾年來,國內外企業界興起對《易經》、《老子》、《論語》、《孫子兵語》等中國古代典籍的研究熱,這時管理髮展趨勢要求的反映。很多管理專家已經認識到《易經》本質上是一種哲學,是以易經及易學思想為核心的管理哲學,從管理的自身發展歷程上來看,21世紀將由科學管理走向哲學管理,這種發展趨勢必然要求管理哲學的興起和文化的回歸。《易經》PK現代企業管理,也就不難理解了。

泉先生認為,有人說中國沒有自己的管理,而乾泉教授認為中國幾千年前不但有管理,而且還有自己的管理哲學。中國有著博大精深的管理文化。但是文化也是要進化的,文化只有在交流、重組、融合中才能夠創新。但是,沒有自己的文化母體,談何交流,拿什麼來與西方文化重組。中國管理的現代化,應當是有自己特色的中國化。企業管理是一種科學,也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文化,它應該是民族文化在企業行為中的表現。忽視民族文化、片面模仿西方管理的必然結果就是:邯鄲學步,不僅學不好西方的管理科學,最後連自家的珍寶也會丟失,給企業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易學思想當可為中國化的企業管理提供崇高的價值理念和指導。《易經》原理貫穿天、地、人三才之道,凝聚著中國文化在漫長的文明發展過程中對自然、人生和社會規律規律探索的經驗成果。易道的核心就是把對世界的認知和自身的價值,在實踐操作的基礎上密切結合的一種決策管理模式,包含著許多具體的經營策略。

乾泉先生認為,“中國式管理”這個詞這幾年比較熱,乾泉的主張是多談“中國管理哲學”,少談“中國式管理”。《易經》與中國管理哲學的關係嗎?對中國現代企業管理有怎樣的價值呢?

易學的實質就是管理哲學,易學的自然法則、結構決定功能定律和全息結構模型,在今天仍然具有高度的理論指導和實踐套用價值。不但包含了豐富的人文科學精神和價值倫理原則,還包含了先進的管理理念、管理法則,蘊涵著豐富的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管理模型。易學思想對現代管理學研究的領導、計畫、預測、決策、組織、平衡、溝通、變革、控制等管理元素和企業資源,具有系統分析、科學診斷、統籌最佳化和戰略架構的功能。我們堅信並預言,易學將會從歷史的失憶中醒來,以其豐富的自然哲學和辯證哲學的元素和宇宙全息屬性,能夠為中國和諧哲學的建構提供戰略平台,也將對中國文化的傳承、重塑和崛起提供精神理念和價值指導。

圖書信息

書名:周易六十四卦淺解

作者:汪忠長

出版社:當代世界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5年五月第一版

周易六十四卦淺解周易六十四卦淺解

書號:ISBN 7-80115-909-8/B‘75

定價:46.8元

作品賞析

研讀經典史籍,不外乎“承撫啟後”、“繼往開來”,這本書雖然是作者近十年讀易的領悟和教學相長的心得,實際上仍是從先哲的經典的啟示,並汲取近代國內外治易學者、專家的宏文巨著之精華,匯集而成目錄陳立夫先生題字南懷瑾先生題字黃茶民先生題簽蔣緯國先生序趙掄元先生序游芳憫先生序唐明邦教授序蕭一葦先生詩文張愾仇先生詩文黃元中先生詩文自序揭開神秘的面紗,啟用讀易的鑰匙卷一第一章緒論第一節“易”的認識第二節易學的淵源——三聖治易第三節三易的解釋一、名稱的區分二、義理的解釋第四節研究易經的範疇一、象——卦象二、數——氣數三、理——義理第五節易經的重點——易以道陰陽第二章太極第一節論太極第二節周濂溪太極圖第三節先天太極圖第四節古太極圖第五節來瞿塘太極圖第六節端木國瑚之太極圖第三章論兩儀第四節論四象第五節論八卦第一節八卦的創始第二節八卦的區分一、先天八卦二、後天八卦第三節八卦釋義第四節八卦摩盪成六十四卦第五節先後天八卦的區別與運用第六章論河圖洛書第一節河圖洛書的由來第二節說河圖第三節說洛書第四節圖書與作易畫卦第五節圖書與五行乾支……卷二卷三編篇圖表後記參考書目編輯推薦1、國際易聯最具有權威圖書;2、南懷謹、唐明邦題字推薦。書摘與插圖

作者簡介

汪忠長汪忠長

。作者簡介汪忠長,祖籍安徽休寧,生於1916年10月1日。畢業於黃埔軍官學校(第十三期),鏇即參加抗日戰爭,歷任作戰參謀、指揮官入台後解甲從文,先後師承周鼎珩先生、南懷瑾先生學易,並拜道家崑崙仙宗十三代傳人劉培中先生修習養生之道。1980年旅居美國洛杉磯,先後創辦了“美國東方文化事業基金會”、“美國加州美西易經學會”、“美國東方文哲精華學會”等,曾當選“南加州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聯盟主席;並開辦《易經》講座十三期,學生遍及美國、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曾多次應邀來大陸講易,參加了“第一屆中華伏羲文化研討會”、“全球化視野下的中華文化學術研討會”等。2004年11月17日,在國際易經聯合會專家見證下,在北京大學舉辦了“周鼎珩先生易學資料傳承儀式”,將其恩師周鼎珩先生在台講授易經的全套錄音資料帶回祖國大陸,傳承給學生殷珍泉(《易經的智慧》作者之一)。\\n主要著作有:《周易札記》、《周易六十四卦淺解》、《易與道》

等。

小說目錄

陳立夫先生題字

南懷瑾先生題字

黃茶民先生題簽

蔣緯國先生序

趙掄元先生序

游芳憫先生序

唐明邦教授序

蕭一葦先生詩文

張愾仇先生詩文

黃元中先生詩文

自序

揭開神秘的面紗,啟用讀易的鑰匙

卷一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易”的認識

第二節易學的淵源——三聖治易

第三節三易的解釋

一、名稱的區分

二、義理的解釋

第四節研究易經的範疇

一、象——卦象

二、數——氣數

三、理——義理

第五節易經的重點——易以道陰陽

第二章太極

第一節論太極

第二節周濂溪太極圖

第三節先天太極圖

第四節古太極圖

第五節來瞿塘太極圖

第六節端木國瑚之太極圖

第三章論兩儀

第四節論四象

第五節論八卦

第一節八卦的創始

第二節八卦的區分

一、先天八卦

二、後天八卦

第三節八卦釋義

第四節八卦摩盪成六十四卦

第五節先後天八卦的區別與運用

第六章論河圖洛書

第一節河圖洛書的由來

第二節說河圖

第三節說洛書

第四節圖書與作易畫卦

第五節圖書與五行乾支

……

編輯推薦

作者把學易在開始時所遭遇的困惑和障礙加以說明,並且將孔子為了幫助後學所撰寫的“十翼”,作了簡要的介紹,希望能以“由淺入深”、“按圖索驥”的方式“循序漸進”“深入堂奧”,如撥雲霧而見青天,入深山而得寶藏。

歷來治易者早就揭示我們,讀易才須“以經解經”,也就是以“傳”解“經”(即先讀十翼,再談經文)。這樣對大易的體認和運用,就不會有偏差、有誤解。

內容提要

本書改變了傳統方法,先“經”後“傳”的順序。為使者對易經的“本源”以及象徵的意義有一個概念,使由淺入深,求拿於易,本書除將“易例”十八章列於卷首,使讀者對“易學”有一個概念。

歷來治易者早就揭示我們,讀易才須“以經解經”,也就是以“傳”解“經”(即先讀十翼,再談經文)。這樣對大易的體認和運用,就不會有偏差、有誤解。

作者這次撰寫《周易六十四卦淺解》,大膽地改變了傳統方法,先“經”後“傳”的順序。為使讀者對易經的“本源”以及卦爻象徵的意義有一個概念,使由淺而深,求難於易,本書除將“易例”十八章列於卷首,使讀者對“易學”有一個概念。特以容易懂得的“十翼”列在卷中,而把比較難懂的“經文”編排在卷後,以便初學者前後參證,體認易經的真諦。

研讀經典史籍,不外乎“承撫啟後”、“繼往開來”,這本書雖然是作者近十年讀易的領悟和教學相長的心得,實際上仍是從先哲的經典的啟示,並汲取近代國內外治易學者、專家的宏文巨著之精華,匯集而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