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思勉故居

呂思勉故居

呂思勉故居,位於常州市區化龍巷十子街新生里8-10號。呂思勉(1884-1957年),字誠之,常州人,現代著名史學家。故居為硬山造清代建築,坐北朝南,共四進21間,頭進為門屋,臨十子街,二進為大廳三間,後有翻軒。三進為客堂,堂前天井,蒔以花木,東西有臥室各一間。清光緒十年二月初一呂思勉出生於西首臥室,幼年即生活、讀書於此。四進為樓房上下各三間,天井東首另有廂房一間通東臥室,存呂思勉所藏圖書、字畫及生活用品20餘箱。紅木橫匾“呂思勉故居”由周谷城書寫。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呂思勉故居呂思勉故居
呂思勉的祖上是江蘇常州一個“世代仕宦”的書香之家,世上曾有“四世科甲”、“五子登科”。高祖、曾祖、祖父、先父均讀書至仕,使呂思勉自幼受到家庭濃厚書香氣氛的薰陶。呂思勉從小入塾,十二歲時,因家貧無力延師,由其父母授以史部著作,十五歲,考入陽湖縣學。十六歲,自學古史典籍。在父母和師長的嚴格教育下,他孜孜不倦,勤奮學習,刻苦鑽研學問,終成大家。1905年起,先後在蘇州東吳大學、常州府中學堂、南通國文專科學校、上海私立甲種商業學校、瀋陽高等師範學校(後改為東北大學)、江蘇省立第一師範專修科等校任教,並任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編輯。1926年起,任上海光華大學國文系教授,後任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1941年,上海租界淪陷,光華大學遷川,乃攜眷歸鄉,閉戶著書。抗戰勝利後,重返光華大學。1949年後,任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一級教授、上海歷史學會理事、江蘇省政協委員。

特點

呂思勉故居呂思勉故居
呂思勉為後人留下了眾多的學術著作,他的《白話本國史》堪稱是最完整、最權威的國史教材。他的史識和史德可說在中國是獨樹一幟,嚴耕望先生將陳寅恪、錢穆陳垣、呂思勉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呂思勉治學嚴肅,作風踏實,為人誠樸,謙虛謹慎,對經學、文字學、文學亦有獨到見解。晚年想通讀《道藏》,研究道教思想,為後人開闢途徑,惜未如願,於1957年10月9日逝世於上海華東醫院,享年74歲。多年後,呂思勉的女兒呂翼仁想起父親的一些事說:列夫·托爾斯泰帶走了一個時代,總覺得父親帶走一種道德標準。呂思勉留給後人的不僅僅是豐厚無比的史學遺產,還有他的道德風尚、赤誠的愛國之心,對民族、國家、社會深切的關懷,以及為人師表、獻身教育的風範。錢穆在《中國文化叢談》一書中,感慨中國需要一批獨立不懼、遁世無悶的志士,為保存中華民族文化生命之脈,作國家民族新文化之基石。這樣的文化志士,呂思勉當之無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