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松

國小畢業,吳建松考到了功山中學。 進入中學後,吳建松的目標是:昆一中。 初一下學期,吳建松英語小有所獲——60分,及格了。

個人經歷:
尋甸,昆明北部的國家級貧困縣。尋甸功山鎮羊毛村大石岩村,一個小得在昆明地圖上找不到的邊遠山村。今年,從大山深處走出來的彝家孩子吳建松以654 分的成績考上清華。這個18歲的貧困學子在不經意之間,為家鄉創下了一個記錄——畢業於尋甸民族中學的他是共和國成立60年以來,尋甸本土學校培養出來的第一個清華生。
他是怎樣走出重重大山?他18歲的人生路徑有著怎樣的際遇和故事?讓我們走近吳建松。
從尋甸縣城出發,1個多小時的路程到達功山鎮,再從功山開車上羊腸山路向大石岩村行進。20多公里的泥路一路顛簸,路斷斷續續,時隱時現。有時,所謂的路只是山脊上被人踩平的一段山坡。1個多小時的顛簸後,在大山深處,一個邊遠而貧窮的山村——大石岩村展現。
下午時分,吳家的小院顯出前所未有的熱鬧。一個高個男孩迎來,同行的尋甸民族中學教務處夏主任說,他就是吳建松。天然微紅的頭髮顯得時尚、笑容有些害羞。這是吳建松給人的第一印象。一個從城裡親戚家淘汰來的舊沙發、一張乾淨的桌子,這就是吳建松的家。這個清華學子成長之路就從此鋪陳開來。
從大山之中走出的彝家孩子
從一年級開始,吳建松就要每天翻過山頭,走30分鐘的山路到5公里外的羊毛村上學。5年級時,吳建鬆開始住校。每周回家一次,回到學校時,11歲的小建松要背上一周吃的米、菜、油鹽,再走50多分鐘回到學校。白天上課,下課後同學們倆人一組自已做飯。8點——10點在學校自習。吳建松的國小五六年級就這樣在簡單、清苦中度過。國小畢業,吳建松考到了功山中學。學校離大石岩村20多公里,依舊是住校。這時,自已的生活輕鬆一些,學校有了食堂,再也不用自己做飯了。但家庭貧困的吳建松很懂事,每周只用12元錢,每頓飯只花1元錢。每周回家他都走16公里的山路回去,這樣,來回不用花一分錢。從國小到中學艱苦求學,吳建松相信大人說的一句話:讀書改變命運。進入中學後,吳建松的目標是:昆一中。這是在他幼小世界中所能想像到的最好高中。而學習,對他來說也就變成了一件快樂和必須攻克的事。初一時,吳建松第一次接觸到了英語,面對全然陌生的另一種語言,他有些茫然,初一上學期考試英語考了30來分。在老師的鼓勵下,吳建松下的功夫比別人多。在功山中學校園的清晨和黃昏,經常可以看到吳建松的身影——背英語單詞、消化當天所學。初一下學期,吳建松英語小有所獲——60分,及格了。到中考時,英語滿分150分,吳建松考了104分。中考時,吳建松以594分的成績名列功山中學第二名,但與心儀的昆一中失之交臂,吳建松上了尋甸民族中學。這時的吳建松還沒有意識到他將要打破尋甸縣的歷史紀錄。
走進縣城廷進北京
2007年9月1日。大石岩村的清晨6時30分。吳家小院開始忙碌起來。吳建松和父親吳文良背著鋪蓋、臉盆等走出村子的山路,9時30分,趕了十六七公里山路的父子倆走到了功山,坐上了到縣城的微型車。
“當站在尋甸民族中學大門時,發現人突然變多了,學校的樓這么高。”說起當年,吳建松一臉笑意。進入高中,第一次摸底考,這個來自邊遠山區的孩子在全校900多學子中名列第4名。高二分科時,他選擇了理科,這時,一個目標已在內心確定:清華,或是北大。
這是吳建松高中生活的一天:6時30分起床,6時50分開始背英語單詞,或是看古漢語,7時30分早自習,8時20分上課。中午放學,用25分鐘吃飯,然後到教室里看書、做題。1時30分伏在課桌上休息半小時,2點開始準備上課。下午放學後,和同學打打桌球,下午7點至10點上自習。不懂的題可以在自習課上問老師。
一天的片斷,透視出這個貧困學子三年的寒窗苦讀。6月6日,吳建松坦然走進考場,他以654分成績成為尋甸高考狀元,被清華自動化系錄取。
貧困縣力助窮學子上學
吳建松有個幸福但貧困的家庭,一家4口,父母和一個讀高二的妹妹。父親是村裡有名的老好人,村里水管漏了、路爛了,他都會默不作聲地修好。正是因此,有60多戶人的大石岩村選舉他當了村民小組長。這個“村官”每月的“工資”只有15元,一年180元。加上種地收入,一家人年收入4000來元。這對貧困的吳家來說,一年的收入還湊不夠兒子一學年的學費。
貧困學子上學的事也掛在尋甸縣領導的心上,得知此事後,尋甸縣委副書記肖正坤等專程找到團縣委“愛心助你上大學”工程為吳建松協調學費;而吳建松的母校——尋甸民族一中也表示把縣上獎勵學校的獎金全部獎給吳建松作學費;共青團昆明市委、功山鎮都向吳建松伸出援手。小吳上學的學費有了著落。同時,社會對吳建松的援助也在進行,由昆明日報社、雲南大山公司舉辦的第四屆包機送清華北大學子進京活動將免費送吳建松進京報到。
7月23日,記者在吳家採訪,吳建松的聾啞外婆走進來。當得知孫子要坐免費飛機進北京報到時,老人咿呀地比劃著名,用手在空中劃出一道弧線,然後翹起拇指。吳家人解釋:外婆說,坐飛機真好啊!
離開大石岩村時,吳建松揮手送行。8月下旬,他將離開養育他的尋甸,走進首都北京、走進中國最高學府。那裡的世界將更大、更廣闊。
成就及榮譽:
共和國成立60年以來,尋甸本土學校培養出來的第一個清華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